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解析
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9 J J I T a o .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w a t e r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a n d m i e r o s t r u e — l u r e f o c o n c r e t e i n c o r p o r a t i n g n a n o - S i O z [ J 】 . C e m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 e —
理 分析 新 型 建筑材 料 , 2 0 0 9 ( 8 ) : 6 8 — 7 1 .
c o n c r e t e" a f t e r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 b y f r e e z e / t h a w [ J ] . C e m 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4
结论
研究表明 , 掺入 3 0 %~ 4 0 %粉 煤 灰 、 水胶 比 0 . 3 5 ~ 0 . 3 9 、
【 5 】 吴 中伟 . 高 性 能 混 凝 土 一绿 色 混 凝 土 『 J l ’ 混凝士与水泥制 品 ,
2 0 0 0 ( 1 ) : 3 - 6 .
【 6 】 吴 建华 , 蒲心 诚 , 刘芳 . 大掺 量粉 煤灰 高性 能 混凝土 配制 技术 【 J I .
s e a r c h , 2 0 0 5 , 3 5 ( 1 0 ) : 1 9 4 3 — 1 9 4 7 .
【 1 0 ] 0 t 建. 大 掺 量粉 煤灰 高性 能混 凝土 的试验 研 究『 J 1 . 浙 江科 技学 院 学报 , 2 0 0 7 ( 3 ) : 2 0 8 — 2 1 1 .
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碳化性能

法, 即高模量的耐碱玻璃纤维和低模量 的辅特维. 通过辅特维掺量 的改 变, 研究混杂纤维对轻骨料混凝 土 抗压强度 、 抗折强度及抗碳化性能的影 响. 试验结果表 明: 两种纤维混 杂后对轻骨料混凝土 的抗压 强度 影
响不明显 , 强度提高较多. 抗折 在适当的掺量条件下 , 对抗碳化性 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Lih - eg tAg r g t n r t g tW ih g e a eCo c ee
B iow i. H O P n —e IQ a — e Z A e gfi
( .col f il n a t E g er g ai io n n esy a a 0 8 C ia2 D ln Yd 1Sho o Cv dSf y ni e n ,D l nJ t gU i r t,D ln 162 , hn ; . a a ia ia e n i a ao v i i 1 i
粗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

w ih o cee,n h mp c f o r siea d f x rlsrn t n mp r a i t fte eg tc n rt a d tei a to mp esv n e u a t gh a d i eme bl o c l e i y h
i en o c d Lih — ih o c ee o be o t n s su id. e e p rme tr s ls i di f rr i f r e g tweg tc n r t n f r c n e ti t d e Th x e i n e u t n — be i c t h tt e fb rc ntn a e se e to he i r v me to e c mp e sv te gh t a t a e t a e o e th sls f c n t mp o e n ft o r s ie sr n t h n i h i h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大 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J OURN OF D I JAOT AL AL AN I ONG UN VE I Y I RST
V0 . 9 No 3 12 .
应用. 因此 , 用纤 维增 强技术 来 提高其 强度 和改善 其 脆性 成 为 土木 工程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 采 粗纤 维 是指 直 径大 于 0 1 . 的纤 维 J包括 钢纤维 和粗合 成纤 维 J粗纤 维 可 以显 著提 高 混凝 土 的韧 性 、 冲击 、 mm , , 抗 抗 疲 劳和抗拉 性 能等一 系列优 点 , 同时 , 也能提 高混 凝 土早 期 塑性 抗裂 性 能 . 在美 国和 日本等 国家 已有 多年 的使 用历 史 , 显 著 的效果 已经为大 量工 程实践 所 证 明 , 其 粗纤 维混凝 土 已成 为水 泥 基 复合 材 料的未 来发 展 方 向之 一. 文 研究 了粗纤 维轻骨 料 混凝 土 的力 学性 能 , 用粗纤 维包 括辅 特维 和钢纤 维 . 本 所
塑钢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me t r e fr d o e f e g t eg ta ge aec n r t i i ee t b rv l me . e rlt n hp b t e n f e o u n n swee p r me n t b r ih w ih g r g t o c ee w t d f r n e ou s T eai s i ew e b r l me a d o h i l h i f h o i v c mp e sv t n t b n i g srn h, p a n t n t s f u d b h x e me  ̄. h c a ia r p r , mp o ig t u h e s o r si e s e gh, d n t g s  ̄ ig sr gh i o n y t e e p r n T e me h c l p o e t i r vn o g n s r e et e i n y
2 重庆大 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 重庆 4 04 ; 00 5 2 00 ) 10 5 3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 江苏 南京
摘
要: 在轻骨料混凝土 中掺入一种新型纤维——塑钢纤维( 简称 H P 或其与聚丙烯纤维的混杂 , P) 通过对不 同掺 量纤 维混凝
土的抗压、 抗折、 抗劈拉等试验 , 研究 了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 能 , 分析了纤维 的增强 、 增韧机理及其 混杂效应 , 并在考虑 经济 性 与性能并 重的基础上 , 寻找 出了合适的纤维掺量。
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
24 0
S c u n B i i g S in e i h a ul n ce c d
第3 6卷 第 4期
21 00年 8月
塑钢 混杂 纤维 轻 骨 料 混凝 土 力学 性能研 究
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筑工程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因为其重量大、施工难度大、建筑周期长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
因此,轻质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轻质混凝土具有密度低、强度高、保温隔热、施工方便等优点,可以大大缩短建筑周期,节约成本,提高建筑质量。
因此,深入研究轻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其应用,对于推广轻质混凝土的应用、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轻质混凝土的定义和分类轻质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轻质骨料,并通过控制骨料的种类、比例和加入量等方式,使混凝土的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建筑材料。
根据轻质骨料的性质和加入方式的不同,轻质混凝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粘土轻质混凝土: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气泡剂和水泥等材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
2. 轻质砖混凝土:以轻质砖为骨料,加入水泥、石灰等材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
3. 轻质骨料混凝土:以轻质骨料为主要骨料,加入水泥、石灰等材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
4. 膨胀珍珠岩混凝土:以膨胀珍珠岩为主要骨料,加入水泥、石灰等材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
5. 泡沫混凝土:以泡沫剂为主要原料,加入水泥、石灰等材料制成的轻质混凝土。
三、轻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轻质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其强度、抗压性等指标主要受到混凝土的骨料种类、比例、加入量等因素的影响。
1. 强度指标轻质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
其中,抗压强度是衡量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指标,其值受到骨料种类、比例、加入量、水泥用量等因素的影响。
2. 密度指标轻质混凝土的密度指标包括干密度、容重等。
轻质混凝土的干密度一般在500-1600kg/m3之间,其容重约为650-2000kg/m3。
由于轻质混凝土的密度低,所以其保温隔热性能较好。
3. 稳定性指标轻质混凝土的稳定性指标包括收缩性、膨胀性、抗渗性等。
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罐 葚 葑
茎 i 一
( 1 )
( 2 )
4 结 论
图7 沿梁高的梁体表面 平均应变
圈5 T C I I I 梁 在 各 应 力 水 平下 的 裂缝 分 布
3 . 2 正 截 面承 载 力
随着轻骨料取代率的增加 , 对劲性轻骨料混凝土梁 的正 截面承载力进行试 验 , 其计算公 式均为
2 试 验研 究 2 . 1 试 件 设 计 与 制作
混凝 土梁加载试验装置 , 包括试验 梁和加 载装置 ,试验
梁加载系统( 如 图 2所 示 ) 。
试验共设计 3根矩形 截面试 验 梁。3根试验 梁采 用相 同的设计尺寸及配筋 , 可以保证试 验梁底保护层和侧保护层
相 同. 具体试验参数如下。 ( 1 ) 试件尺寸 : 尺寸对结果 的影 响很大 ,矩形 截面试验
图3 T C I 梁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裂缝分布
( 2 ) T C I I 梁
T C I I 梁在各应力水 平下的裂缝分 布如 图4所 示。
( 3 ) T CⅢ梁
T c Ⅲ梁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裂缝分布如 图 5 所示 。
作者简介: 吴毅斌( 1 9 8 0一 ) , 男, 广东韶关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公路与桥梁工作和研究。
2 0 1 3 年 第1 2期 ( 总第 2 3 8期)
黑龙 江交通科 技
HEI L ONGJ I ANG J I AOT O NG K E J
N o. 1 2, 2 0 1 3
( S u m N o . 2 3 8 )
轻 骨料 混 凝土 梁受弯 力学 性能试 验研 究
段, 是指从从加载开始 至第一条 裂缝 出现前这一 阶段 , 试 验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报告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报告
轻骨料混凝土是一种以矿渣、水泥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骨料,控制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并添加适量的发泡剂充分膨胀而成的一种轻质混凝土。
其优点为保温隔热性好、强度高、重量轻、成型性好、施工方便等。
本研究对轻骨料混凝土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包括原材料的选取、配合比的设计、制备工艺的优化等方面。
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合适的骨料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可以使得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得到有效提升;适量的发泡剂可以使得轻骨料混凝土的密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保证其性能。
研究还对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强度等性能都较好,符合工程要求,并且其抗冻融性能也比较高,可以适用于各种建筑和工程领域。
本研究为轻骨料混凝土的工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百
图 3 试 验 加 载 装 置
2 试 验 过 程 及 结 果 分 析
栓 钉 直 径 1 mm、 1 0 6 长 2 mm 设 置 于 支 座 处
的压 型钢 板 的 凹肋 中, 透 压型 钢 板并 焊 接 于 穿 钢板 上 , 如图 2所 示 . 6钢 筋 焊 在 压 型 钢 板 的 上翼 缘上 , 焊缝 长度 5 mm. 组合 楼板 板 顶 位 0 在 置设 置 6 3 0的 钢 筋 网 片 , @ 0 以模 拟 实 际 工 程 , 对集 中荷 载起 分散作 用 . 并
凝土 采用 C 3 L 0陶粒 混 凝 土 .
上
下
点 , 同强 度等 级 的普 通 混凝 土 相 比可 降低 自 与
重 2 ~ 2 , 具 有 良 好 的 抗 冻 、 渗 性 能 0 5 还 抗
以及 隔热 、 温 、 湿性 能 , 耐火 性 能好 , 建 保 保 且 是 造 高层 、 大跨 结 构 最理 想 的材 料 之 一. 时 , 同 轻 骨 料 可 采 用 多种 工 业 废 料 ( 煤 矸 石 、 煤 灰 如 粉
分类号 TU3 3 2 9 .
在 高 层 钢结 构 建 筑 中 , 板 体 系 大多 采 用 楼 压 型钢 板一 混凝 土组 合 楼 板 . 合 楼 板 充 分 利 组 用 混凝 土耐压 、 材耐拉 的特 点 , 具有 承载 力 钢 并 高、 刚度 大 、 震 性 能 好且 便 于 管 道 铺设 、 省 抗 节 空间等 优点 , 良好 的经济效 益. 有 与普通 混凝 土 相 比 , 骨 料 混凝 土 具 有 重 量 轻 、 度 高 的 特 轻 强
力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钢 板 与 混 凝 土 的粘 结 强 度 , 坏 时 , 者 的 交 界 面产 生 较 大 的 粘 结 滑 破 两 移 , 凝 土与压 型 钢板失 去组 合作 用 , 混 组合 板 尚 未达 到极 限弯 矩. 试件 破坏 过程 分为 3个 阶段 E4: 3] , 第 1阶段 : 加载 初期 , 件基 本处 于弹性 状 试 态 , 型 钢板与 混凝 土板 协 同工作 良好 , 接合 压 在 面上 的剪 应力 未 超 过 自然 粘 结 应力 之 前 , 变 应 沿截 面 高度 基 本 呈 连 续线 性 分 布 , 阶段 的剪 该 切 粘结 主要 由钢板与 混凝 土之 间 的化学 粘结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作者:指导教师: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加之建筑节能要求,轻骨料混凝土成为未来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分类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重点研究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两种力学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与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得到了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与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的换算关系。
关键词: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换算关系A bstractSince the advent of concrete, to reduce the dead weight of the concrete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creasing, coupled with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requirements,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ing on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two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on this ba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xial tensile strength scaling relations.Keywords: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conversion relationship目录第1章绪论 (1)1.1概述 (1)1.2轻骨料的特点与分类 (1)1.2.1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2)1.2.2轻骨料混凝土的分类 (2)1.3轻骨料的研究状况 (3)1.3.1轻骨料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状况 (3)1.3.2轻骨料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状况 (4)1.4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4)2.1抗压强度概述 (5)2.2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5)2.3立方体抗压试验及结果分析 (6)2.3.1试验方法 (6)2.3.2立方体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7)2.4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7)2.5本章小结 (8)第3章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的研究 (9)3.1抗拉强度概述 (9)3.2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拉性能 (9)3.3劈裂抗拉试验与结果分析 (10)3.3.1试验方法 (10)3.3.2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分析 (10)3.4本章小结 (11)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第1章绪论1.1概述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出现,凭借其原料一应俱全,抗压强度高,耐久性,低成本,低功耗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
然而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和抗折强度却很低,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于1850年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大大提升了混凝土的发展速度。
安克雷奇出生于1928年,在法国制造预应力混凝土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拉伸强度和耐久性,拓宽领域的具体应用。
1910年美国H. F. Porter发布时间短纤维增强混凝土的一份研究报告[1][2][3]。
更大程度的应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混凝土开裂,抗拉和抗弯强度,混凝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建筑正逐步向高层,超高层以及大跨度发展,另外,人类对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意识逐渐增强,所以混凝土今后将主要沿着高强、轻质、高性能、复合、环保以及节能的方向发展。
为满足未来超高层(1000m 以上),超大跨度(300~500m以上)结构的需要,目前一般有两种途径[4]:第一,采用超高强混凝土,强度提高一倍,就相当于自重下降一半。
第二,选用人造轻骨料。
轻骨料具有表面粗糙多孔的特点,一方面吸收水分可以改善材料的界面粘结,从而提高其整体强度,另一方面,水分在养护期间释放出来有利于水泥可以进行充分的水化作用。
另外,轻骨料混凝土还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热工性能、耐久性能和无碱骨料反应等优点,因此发展轻骨料混凝土是混凝土向轻质、高强、环保等方面发展的主要途径[5]。
1.2轻骨料的特点与分类轻骨料混凝土又称为轻集料混凝土(Light 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简称LWAC),是指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胶凝材料和水,必要时加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配制而成的,并目在标准养护条件下, 28天龄期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3的混凝土[4]。
1.2.1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轻骨料混凝土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孔。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轻骨料混凝土的许多优势,主要是重量轻,强度高,保温性能好,防火性,抗震性能好,抗渗性和经济环保。
虽然普通骨料的强度高于多孔轻骨料,但轻骨料的空隙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增加了骨料和水泥石的粘结力。
因此,周围的聚集体形成的固体水泥净浆外壳体的侧向变形的总接收的约束,聚集一个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强度得到了改善,从而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也接近普通混凝土。
1.2.2轻骨料混凝土的分类轻骨料混凝土的种类繁多,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分类:(1)根据细骨料的不同分类表1.1 轻骨料混凝土依据细骨料不同分类(2)根据粗骨料的不同分类表1.2轻骨料混凝土依据粗骨料不同分类(3)根据用途分类表1.4轻骨料混凝土按用途分类1.3轻骨料的研究状况1.3.1轻骨料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状况1920年左右开始使用人造轻骨料,到1928美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商业生产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才开始生产轻骨料。
因缺少天然的普通骨料,美国和前苏联只能大量生产并使用人造轻骨料,在这两个国家轻骨料混凝土得到迅速发展。
然而,自50年代中期,美国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修建了休斯敦贝壳广场大厦[6]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使得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90年代初期,在普通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基础上,英国、挪威和日本等国家先后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和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进行了研究。
美国自1993年以来,轻巧的年度总使用量一般维持在3.5亿至4.15亿吨的水平,包括结构混凝土量80万吨。
当前,在美国轻骨料的61%都用于了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生产。
1996年,日本开始研究钢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1999年便投入使用。
日本开始了高性能轻骨料,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粉煤灰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和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构件,材料特性和设计。
挪威也已开始研究在高层,超高层,大跨度建筑钢 - 轻骨料混凝土进度。
1.3.2轻骨料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状况与国外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相比,我国的轻骨料混凝土起步较晚。
最初研究人造轻骨料是在50年代,但我国所配制的轻骨料混凝土一般密度大,而强度低,所以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
到了90年代,我国轻骨料混凝土在承重结构当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下降了,而在墙体材料的应用中发生了变化。
当前对建筑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意识不断增强,对高强、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与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2003年,人工轻骨料陶粒生产约3.8万立方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均每年生产6.3倍,1993年产量的2.9倍,1996年产量的1.5倍,2001年产量的1.2倍[7]。
在2002年,中国最重要的人造陶瓷粘土,可以约占总数的70%以上,其次是页岩粉煤灰陶粒账户大约只有总量的8%。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陶粒的使用情况为:大多使用超轻陶粒与普通陶粒的陶粒混凝土小型砌块,大约占76%;主要选用超轻陶粒与普通陶粒的陶粒混凝土板材大约占11%;全部使用高强陶粒的现浇高强陶粒混凝土,约占 1.6%;主要选用超轻陶粒与普通陶粒的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约占11.4%。
应用情况同国外的比较接近,但是在轻质结构混凝土、高速公路、声屏障和各类防湿保温防冻陶粒填料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的技术可以配制抗压强度为70MPa的结构轻骨料混凝土,而在实际工程中仅用到CL40。
近几年在桥梁工程中的使用虽有进步,但最大跨度仅达35米。
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的所有作品与旧桥的改造仍然是非常小的,应用程序的特殊项目,如造船厂,石油平台,甚至没有突破。
1.4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传统混凝土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高层、超高层以及大跨度建筑均因自重过大而难以实现,轻骨料混凝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仅减轻了建筑本身的自重,而且轻骨料混凝土轻质高强,隔热保温性能好,耐火性能好,抗震性能好,抗渗性能好以及经济环保,因此,轻骨料混凝土成为未来混凝土发展的方向。
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分类和研究,审查,分析研究轻骨料混凝土意义的研究。
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本文主要分析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其各项性能指标转换关系。
第2章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研究2.1抗压强度概述混凝土在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抗压性能是混凝土最基本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8]。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立方抗压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来表示。
立方体抗压强度是确定的唯一基础的混凝土强度,或确定其它机械性能(如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延性系数,耐久性,破坏模式,多轴强度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值。
同普通混凝土相同,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9]。
实际的结构设计中,往往采用压缩成员棱镜(或圆柱),而不是一个立方体,棱柱体试件,以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混凝土抗压强度。
选用棱柱体试件测量得到的抗压强度为轴心抗压强度,并将其作为以受压为主的构件的抗压强度,而且它也是混凝土结构最基本的强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