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知识

戏曲的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1. 分类: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昆曲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起源:戏曲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经过演化、发展,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表演形式:戏曲是综合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器乐、戏服等元素。
演员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演剧情,通过特殊的音乐和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
4. 传承与发展:戏曲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戏曲,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5. 著名剧目:戏曲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桃花扇》等。
这些剧目在戏曲演出中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6.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表演方式、唱腔和曲调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京剧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越剧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总之,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文化。
中国戏剧简介500字

中国戏剧简介500字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表演,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多种剧种。
其中,京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通过化妆、服饰、道具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京剧之外,其他的剧种也各具特色。
昆曲以唱腔婉转柔美、音乐悠扬动听而著称;豫剧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评剧则以其情感真挚、表演细腻而备受观众喜爱。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国,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中国戏剧的演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戏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
现代戏剧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艺术风格。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一、国粹——京剧(一)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
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
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
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戏剧知识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节奏是从容的、曼妙的,现代的都市是紧张的、快捷的。
两者的气质好像难以调和,现代都市人亦总是觉得戏曲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它离今天的生活,离当下的我们非常遥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欢迎参考~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
1、家庭剧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
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2、叠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
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
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
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
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
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
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
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古典戏曲形式:
1、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2、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3、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4、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
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
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
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5、现代话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