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五章 明清传奇
合集下载
戏剧理论 中国戏剧史课件

其他经典中国戏剧作品分析
总结词
涵盖了元曲、明清传奇等不同时期的经 典作品,展示了中国戏剧的丰富多样和 演变发展。
VS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探讨,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独特魅 力和文化价值。
05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 战
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多元化发展
当代中国戏剧逐渐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戏剧作 品不断涌现,包括传统戏曲、话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主义戏 剧理论的基础。
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 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 盖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多种
风格。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 洞察和丰富的社会内涵,通过复 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来展现人性
的善恶与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剧种和 流派,如昆曲、京剧等,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艺术达到了 高峰。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与特色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京剧
作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 种,京剧以其表演艺术 的高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而著称。其表演注重唱 、念、做、打,融合了 多种艺术形式,如歌舞 、音乐、舞蹈等。
戏剧理论 & 中国戏剧史 课 件
目 录
• 戏剧理论概述 • 中国戏剧史概述 • 重要戏剧理论家及其观点 • 中国经典戏剧作品分析 •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战 • 戏剧理论与中国戏剧史的相互影响
01
戏剧理论概述
戏剧的定义与特性
戏剧的定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 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为目的 。
著名大学中国戏剧史PPT讲座

傅谨
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 剧史》
田仲先生多年来对中国民间祭祀戏剧的深入研究具有广泛影响 力,但他的《中国戏剧史》可能是个例外,在已有的众多中国 戏剧史著述里,他的这部观点独特的新著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 当然,田仲先生自己对这部新著的学术价值一定是充满自信的, 这几乎是他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戏剧的理论归宿。对于他个人 的学术生涯而言,这部新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戏剧 史》是一部提出了学术新见的著作,而不同于他此前更为人们 熟知、更擅长撰写的那些材料湮没了见解的田野考察报告。
戏剧定义是戏剧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浓缩。关于戏剧的定义,至今世 界无定论,尽管“论述戏剧书籍写过成千上万册,但是戏剧一词的 定义,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人满意的说法”([英]马丁· 艾思林: 《戏剧剖析》)虽然说法不尽一致,但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剧本、演 员、观众“三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四次元”,却大 致相同。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一般通俗说法。
田仲氏指出,中国的地方演剧依据支配的不同力量 可分为三种形态:地缘——血缘——职业;依演剧 的不同场所来划分,则为:乡村祭祀——宗族—— 市场地。具体说来,这一地方演剧形态的演变是可 以这样来叙述的:地缘演剧——IA(市场村落的联 合演戏)、IB(共同体村落的联合演戏)、IC(村 落共同体的演戏);血缘演剧——IIA(宗族联合 演戏)、IIB(家庭集团的演戏)、IIC(家长私宴 的演戏)其中,支撑着中国地方社会及地方演剧的 地缘集团、血缘集团,基本是借公共体之名而由大 地主私人通过宗族关系加以支配的机构。
中国话剧的开场
1906年,中国话剧先驱李叔同在日本东京出 演话剧《茶花女》。 李叔同受日本“新派” 剧启示,与同学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出 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这被称为 “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古代戏曲专题研究》教案

教学时数:2学时
讲授内容:
一、中国戏曲起源与形成
1.起源于原始歌舞;
2. 汉代“角抵戏”;
3. 南北朝“歌舞戏”;
4.唐代“参军戏”;
5.“宋杂剧”;
6.“金院本”;
6.“南戏”;
8.“北杂剧”
二、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1.“南戏”的定义;
2.“南戏的艺术特征。
考核要求:领会、分析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
2.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3.周贻白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
4.张庚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5.吴新雷著《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院)系:中文系 第7次课 第8页
章节题目
第七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纪君祥与《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教学难点:作家群形成的原因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特别是重点难点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
1.《梧桐雨》的悲剧内涵;
2.李千金形象分析
二、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抟高卧》
1.《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介绍
讲授篇目:《梧桐雨》、 《墙头马上》、 《汉宫秋》
考核要求:领会、分析
授课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作业与
思考题
1、《梧桐雨》与《汉宫秋》各有什么特色?
讲授内容:
一、中国戏曲起源与形成
1.起源于原始歌舞;
2. 汉代“角抵戏”;
3. 南北朝“歌舞戏”;
4.唐代“参军戏”;
5.“宋杂剧”;
6.“金院本”;
6.“南戏”;
8.“北杂剧”
二、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1.“南戏”的定义;
2.“南戏的艺术特征。
考核要求:领会、分析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
参考资料
1.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
2.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3.周贻白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
4.张庚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5.吴新雷著《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院)系:中文系 第7次课 第8页
章节题目
第七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纪君祥与《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教学难点:作家群形成的原因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特别是重点难点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
1.《梧桐雨》的悲剧内涵;
2.李千金形象分析
二、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抟高卧》
1.《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介绍
讲授篇目:《梧桐雨》、 《墙头马上》、 《汉宫秋》
考核要求:领会、分析
授课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作业与
思考题
1、《梧桐雨》与《汉宫秋》各有什么特色?
第九讲 明代传奇创作

剧本一方面猛烈地抨击了权奸严嵩父子及 其党羽的凶狠残暴和他们可鄙灵魂,“大 丈夫既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忠贞之士的前仆后 继的斗争精神,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作 家爱憎分明,使得剧本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正面人物一般显得比较迂腐,其斗争方法 主要就是死谏。这是八股取士制度造就的 士大夫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
《宝剑记》的积极影响 李开先写《宝剑记》,已经开始挑战《琵琶记》 的权威。对《琵琶记》有所超越。 雪蓑渔者《宝剑记序》评:“是记则苍老浑成, 流丽款曲……才思文学,当作古今绝唱,虽《琵 琶记》远避其锋,下此者毋论也。” 《宝剑记》对《琵琶记》的挑战是艺术上的,更 是内容上的。《宝剑记》着重表现政治上的忠奸 斗争,超越了家庭婚姻,拓展了创作的题材,显 示了文人对政治的强烈参与精神及其无奈的悲壮, 开忠奸斗争剧之先河。 总之,《宝剑记》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 强悍地掠过明初以来近两百年的沉闷剧苑,产生 了不小的震动。
2、《精忠记》等 到了正德至嘉靖年间,产生了一些内容和 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最初有王济《连环 记》(写吕布和貂蝉)、苏复之《金印记》 (写苏秦)等,皆能另辟溪径,独具风格。 接着出现了无名氏《精忠记》、姚茂良 《双忠记》(写张巡、许远)、沈采《千 金记》(写韩信)等。虽不离忠孝节义, 但关目生动,情节曲折,颇能够吸引较多 的观众。
《浣纱记》在几分悲凉、几分凄婉的爱情悲剧中 始终激荡着为国赴难的英雄儿女的豪壮基调。 当范蠡表示因被拘留吴国而不能实践爱情盟约时, 西施说:“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 之微,有负万姓之望。” 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时,范蠡说: “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 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作沟渠之鬼, 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明显地把国家利益摆在 个人爱情幸福之上。 这种宣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此前的戏 曲里是不多见的,它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桃花 扇》的主题构思。
明清传奇史第4讲

《伍伦全备记》的历史地位
• 1、丘浚之前,文人创作长篇戏曲,多为新 编;《伍伦全备记》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 部文人完全虚构的长篇戏曲作品,表现出 了明确的虚构意识; • 2、丘浚是把南曲戏文推向极端理学化、力 图以程朱理学观念将戏文改为传奇的第一 人; • 3、为实现教化,《伍伦全备记》语言浅俗, 便于“劝化”。
• 《双忠记》 姚茂良 • 取材于《旧唐书》《昌黎先生集》 • 叙写唐张巡、许远抗击安史之乱的事迹。 文人独立创作的传奇作品,剧中所述,大 体为实迹,道德教化色调浓郁。
• • • • •
作者自云: 典故新奇 ,事无虚妄 ,使人观听不舍。 阎闾之间 ,男子效其才良 ; 闺门之内 ,女子慕其贞烈。 将见四海同风 ,咸归尊君亲上之俗 ,岂小 补哉 ?
(一)《南西厢》和陆采
•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具有典范意义的风 情剧,明传奇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 解读和刻意模仿并探索出了风情剧的新途 径。
改编《西厢记》
• 1、正德、嘉靖年间崔时佩翻为南曲; • 2、李日华在崔剧基础上增订为《南调西厢 记》。二卷三十六折,情节保持不变,延 续王实甫的剧本,仅仅改北曲为南词。 • 对于李本,众人褒贬不一。 • 3、陆采不满李之改本,进行了重新创作, 题为《南西厢记》,二卷三十七折,情节 关目如王西厢,但不用王西厢之词。
• 《目连救母劝善记》现存万历十年(1582) 高石山房原刻本。 • 共三卷:上33 中35 下34
第二节
虚实各半的历史剧
• 元代和明前期的历史剧有两个显著特点: • 1、鲜明的虚构意识 • 2、浓郁的道德史观
• 由此衍生传奇生长期的艺术传统
• 原因: • 1、《春秋》隐寓褒贬和垂戒来世的叙事功 能,沉淀了道德意识; • 2、元代和明前期历史剧与宋代戏剧真假相 半和多虚少实的艺术观相承; • 3、题材选择上多采历史传说而不是历史正 传,即便取材历史正传,也要加以虚饰。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与要求

• 5、赵景深胡忌选注《明清传奇选》,15种。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明代传奇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①前期: • 邱濬《五伦全备记》: • 邵璨《香囊记》: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体制特征: • ①元杂剧一本四折;明传奇不称“折”,
而称“出”,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 长篇。 • ②元杂剧不标折目,明传奇每一出有 一个题目,叫“出目”,一般两个字,多 是文言,如“贿权”、“定情”、“春睡”。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③元杂剧有楔子;明传奇没有楔子,第一 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 意图,介绍故事剧情。它不是剧情的组成 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 ⑦杂剧角色有旦、末、净、杂;传 奇有生、旦、净、末、丑等。传奇 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⑧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用曲牌联套的 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 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一个宫调, 可以换韵。
• ⑨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 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北曲豪 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杂剧与传奇 的音乐风格各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明代传奇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①前期: • 邱濬《五伦全备记》: • 邵璨《香囊记》: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体制特征: • ①元杂剧一本四折;明传奇不称“折”,
而称“出”,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 长篇。 • ②元杂剧不标折目,明传奇每一出有 一个题目,叫“出目”,一般两个字,多 是文言,如“贿权”、“定情”、“春睡”。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③元杂剧有楔子;明传奇没有楔子,第一 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 意图,介绍故事剧情。它不是剧情的组成 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 ⑦杂剧角色有旦、末、净、杂;传 奇有生、旦、净、末、丑等。传奇 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⑧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用曲牌联套的 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 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一个宫调, 可以换韵。
• ⑨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 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北曲豪 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杂剧与传奇 的音乐风格各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明清戏曲-10PPT课件

万历五年至七年(1577—1579)间,汤显祖以唐人蒋防 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题材,创作了《紫箫记》传 奇。书生李益上京应试,与霍王庶出之女小玉相恋,结 为夫妻。元宵节两人往观春灯,深夜时失散,小玉拾得 一紫玉箫,内监以为她偷窃宫中之物,将她捉到宫中。 郭妃审问,知是霍王之女,遂以玉箫赐之。李益中状元 后随军出征,小玉家中怀念不已。七夕,李益归,两人 团聚。改变了《霍小玉传》因李益负心而致小玉哀怨而 死的结局。《紫箫记》内容平淡,艺术上不成熟,结构 散乱,缺少矛盾冲突,语言骈俪典雅。
-
19
三、浪漫主义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 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 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 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仅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爱却 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又 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而一命归阴。正如汤显祖本人 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4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传奇发展黄金 时期。这一时期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
1.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 昆山腔,使昆山腔较其他唱腔细腻婉转,为文人 学士喜爱,吸引大批文人参与创作。明代中叶政 治上的新变化,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创作突破了 明初以来宣扬封建礼教为主旨的创作思想的束缚, 有利于戏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开先《宝剑记》(取材《水浒 传》林冲之事);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 爱情故事)等
虽然传奇走向衰落,但也出现了“南洪北孔”(洪昇 《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为标志的最后一个创 作高峰
-
19
三、浪漫主义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 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 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 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仅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爱却 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又 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而一命归阴。正如汤显祖本人 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4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传奇发展黄金 时期。这一时期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
1.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 昆山腔,使昆山腔较其他唱腔细腻婉转,为文人 学士喜爱,吸引大批文人参与创作。明代中叶政 治上的新变化,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创作突破了 明初以来宣扬封建礼教为主旨的创作思想的束缚, 有利于戏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开先《宝剑记》(取材《水浒 传》林冲之事);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 爱情故事)等
虽然传奇走向衰落,但也出现了“南洪北孔”(洪昇 《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为标志的最后一个创 作高峰
中国戏曲史 课程教案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1、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2.艺术成就:
体制、人物、结构、语言等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以及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杂剧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掌握其影响和启示,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了解元杂剧发展过程的演化,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概述
二、关汉卿
1.生平与创作
2.《窦娥冤》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创作概况,掌握《窦娥冤》的成就,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金代院本概况
1.金院本产生的背景
2.金院本的特点
五、金院本与宋杂剧的异同
方法及手段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1、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2.艺术成就:
体制、人物、结构、语言等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以及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杂剧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掌握其影响和启示,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了解元杂剧发展过程的演化,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概述
二、关汉卿
1.生平与创作
2.《窦娥冤》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创作概况,掌握《窦娥冤》的成就,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金代院本概况
1.金院本产生的背景
2.金院本的特点
五、金院本与宋杂剧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李渔的创作与戏曲理论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黄钟过曲·永团圆】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忉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外怒介)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
《弹词》【南吕·一枝花】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曲律杂论》)
冬景芭蕉
第三节汤显祖和《牡丹亭》(略)
第四节清代传奇
一、概况
(一)清代传奇
1、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
(吴:《秣陵春》尤:《钧天乐》)
“胭脂泪中凝聚着民族魂”
(二)剧本揭示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三)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四)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第六节《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二、《桃花扇》的内容和意义
(一)作者创作意图:
《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秦淮八艳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马湘兰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2、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
3、李渔《笠翁十种曲》(风情剧)
4、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南洪北孔”
(二)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
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在清代有较大发展。1、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2、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的著作。
二、李玉和苏州派
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为李玉的成名作,着重表现了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入清后有《千钟戮》(“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清忠谱》等。以他为代表的一群苏州籍现实主义戏曲作家被称为“苏州派”。
第五章明清传奇第一节明清传奇概貌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明中期三大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李渔戏曲理论苏州派李玉南洪北孔洪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第二节明代传奇一明初传奇明初的传奇具有深厚的伦理教化意味邱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二明中期传奇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三明后期传奇出现了以沈为代表的吴江派和汤显祖影响下的临川派沈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一共改编创作了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等沈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强调语言的通俗自
苏州派
是清初的苏州派戏剧。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在艺术上,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代表作家:李玉、朱素臣等。
第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清传奇
第一节明清传奇概貌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明中期三大传奇
汤显祖《牡丹亭》
李渔戏曲理论
苏州派李玉
南洪北孔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第二节明代传奇
一、明初传奇
明初的传奇具有深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
二、明中期传奇
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③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
三、明后期传奇
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汤显祖影响下的临川派。
1、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一共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等。
沈璟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最后是强调声律,即使因律害意也在所不惜。
4、关于戏剧语言:“贵显浅”“忌浮泛”“重机趣”。
5、注重宾白与科浑。
第五节《长生殿》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同属吴江派的作家还有顾大典、吕天成、叶宪祖等人。
2、临川派:
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汤沈之争: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命意皆主风世”。
《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1、强调剧本创作的舞台性。
2、主张剧本创作“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
3、关于戏剧结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黄钟过曲·永团圆】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忉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外怒介)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
《弹词》【南吕·一枝花】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曲律杂论》)
冬景芭蕉
第三节汤显祖和《牡丹亭》(略)
第四节清代传奇
一、概况
(一)清代传奇
1、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
(吴:《秣陵春》尤:《钧天乐》)
“胭脂泪中凝聚着民族魂”
(二)剧本揭示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三)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四)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第六节《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二、《桃花扇》的内容和意义
(一)作者创作意图:
《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秦淮八艳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马湘兰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2、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
3、李渔《笠翁十种曲》(风情剧)
4、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南洪北孔”
(二)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
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在清代有较大发展。1、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2、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的著作。
二、李玉和苏州派
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为李玉的成名作,着重表现了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入清后有《千钟戮》(“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清忠谱》等。以他为代表的一群苏州籍现实主义戏曲作家被称为“苏州派”。
第五章明清传奇第一节明清传奇概貌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明中期三大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李渔戏曲理论苏州派李玉南洪北孔洪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第二节明代传奇一明初传奇明初的传奇具有深厚的伦理教化意味邱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二明中期传奇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三明后期传奇出现了以沈为代表的吴江派和汤显祖影响下的临川派沈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一共改编创作了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等沈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强调语言的通俗自
苏州派
是清初的苏州派戏剧。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在艺术上,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代表作家:李玉、朱素臣等。
第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清传奇
第一节明清传奇概貌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明中期三大传奇
汤显祖《牡丹亭》
李渔戏曲理论
苏州派李玉
南洪北孔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第二节明代传奇
一、明初传奇
明初的传奇具有深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
二、明中期传奇
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③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
三、明后期传奇
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汤显祖影响下的临川派。
1、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一共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等。
沈璟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最后是强调声律,即使因律害意也在所不惜。
4、关于戏剧语言:“贵显浅”“忌浮泛”“重机趣”。
5、注重宾白与科浑。
第五节《长生殿》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同属吴江派的作家还有顾大典、吕天成、叶宪祖等人。
2、临川派:
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汤沈之争: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命意皆主风世”。
《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1、强调剧本创作的舞台性。
2、主张剧本创作“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
3、关于戏剧结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