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范本模板】

合集下载

水利史(1-2)-2011

水利史(1-2)-2011

1
1.1
1.2 1.3
概述
水利与水利史
水利史的发展 水利史的研究方法
9
长江堤防
1
概述
1.1 水利与水利史
水利
防洪、治涝
灌溉、供水 水电 水利 航运 养殖业 种植业 旅游业 水环保
避免或尽可能减轻水旱灾害 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需的 符合一定水质标准的水 提供可以直接利用或转换成电力 后利用的动力
22
1 概述
1.2 水利史的发展
1.2.4 现状
系统研究一国一地区水利史的权威著作很少
中国——1949年后,水利迅速发展为水利史研究创造了 条件 1950年代,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设水利史研究所 1960年代,日本组织中国水利史研究会 70~80年代,中国出版六七种水利史专著
80年代,中国水利学会成立水利史研究会
3
温家宝总理视察河海大学时的讲话
第二,就是求实的精神。我常给大家讲,都江堰的水利工 求实
程,是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水利工程是要经得住时间
和历史检验的。你看都江堰的工程,分水堰、飞沙堰、宝瓶 口、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至今还是水利学上的经
典。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这里我们不得不想
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 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 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水利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温家宝总理视察河海大学时的讲话
说起水利,是一门古老而又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十分 密切的科学。大家知道,最早研究水利学的,就是大禹。《史
15
1 概述
1.2 水利史的发展 形成期 水 利 史 发展期 充实期

水利史综述

水利史综述

2.1 水利对秦汉经济区的作用
• 秦汉基本经济区: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 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 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 汉武帝大兴水利: 扩大了郑国渠(前246年,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原 有灌溉面积,引渭水开漕渠,漕运灌溉两用;引北 洛河(龙首渠); 引泾河(白渠)。 • 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都江堰略图
3 .隋唐至宋辽金 (公元589~1280年)
主要特点
• 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和平时期 • 水利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规模超过秦 汉 • 唐代后期,长江流域基本取得了经济区 的作用 • 安史之乱至南宋中叶,全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生产发展快,经济繁荣
3.1 大运河的修通
•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 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 • 隋文帝为统一江南,公元587年,开山阳 渎(淮安到扬州),实际上是整修邗沟 旧道,以通漕运 • 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 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 渎,
台儿庄运河北段
穿淮安城而过的
• 大 运 河 给 瘦 西 湖 更 添 美 姿
3.1开元以后的分段运输法
• 江船不如汴,汴船不如河,河船不入渭(船 过三门峡砥柱山太困难) (抗日之分段运 输法,宜昌至重庆) •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 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 漕运不便
3.2 北宋漕运的重要性
• 北宋都汴京,漕运距离缩短一半 • 五代战乱,黄河北农业遭到破坏,“国家根 本,仰给江南” • 宋太祖“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忧” • 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 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水利工程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和科技内涵的综合性工程。

从古至今,人类就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并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形成了各种水利工程形式。

古代水利工程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修建。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历经了数百年的工程建设,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通过修建大运河,中国古代人民成功地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的发展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水利工程的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

蒸汽动力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引水渠等开始大规模建设,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领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近代以来,水利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各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胡佛大坝和中国的三峡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水利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的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的工程活动。

古老的水利工程遍布世界各地,从泰国的古代水坝到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再到印度的恒河流域水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人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载体。

在现代,水利工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资源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全部内容。

世界水利发展史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

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灌溉、供水、水电等需求的一项重要工程。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建设,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水利工程的发展始于古代文明的农业灌溉。

古代农民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实现灌溉农作物。

这种简单的农田灌溉方式在古代埃及、中国等地被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开始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灌溉渠道、水库、水闸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古代罗马也以其精湛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罗马人修建了大量的水渠、水渗井和水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供水。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电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工业用水和发电的需要,人们开始修建大型水电站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0世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新纪元。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逐渐从单一的灌溉和供水功能转变为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多功能工程。

例如,人们开始利用水力发电,修建了大型水电站,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和排水也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领域。

人们修建了大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市供水和环境卫生水平。

21世纪的水利工程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

生态型水利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农田灌溉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和水处理厂,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强大的支持。

中国水利史

中国水利史

中国水利史-大禹治水相传在4000多年的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整个民族陵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

当时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汉水。

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

但是洪水如此这磊,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

唐尧死后,虞舜继们为部落联盟领袖。

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

禹变“筑坝堵塞”为“疏导”,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再分漯济流入渤海。

其中山东境内目前尚存的徒骇、马颊两河,就是九股之二。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黄河入海口在现在的天津南北。

禹率领人民用了13年的时间,疏通了许多河道,把上百年的洪水之灾基本抚平。

使老百姓能在黄河流域两岸安居下来,免受流离之苦。

得到诸候拥戴,舜去世后,继立为天子。

由于禹的功绩,强化了地方和中央的联系。

禹首先制定了一个政治区划,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其中的兖州、青州就是当时的九州之二。

禹又分全国为五服。

以王畿(JI)为中心,五百里以内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城为中心的空间观念。

禹又根据各地物产,制定了九等贡赋,孟子称“夏后氏五十而贡”,即《禹贡》。

但不清楚是,《禹贡》是关于地方向中央(王)进贡的制度,还是一本九州的地理书。

《史记》还有“禹铸九鼎上”之说。

据说,禹铸的鼎是集九牧之铜,上面刻划着各地的方物,从鼎上就可以知道九州的产物。

而九鼎,也一直成为传国宝器,国家的象征。

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的礼物,也是一尊九鼎,可见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以前五帝的传承,基本上是松散的氏族形态。

而到了禹,则传子称王,开始由部落向君主世袭转变,表明了中央王室权威的提高,有了封建社会的萌芽。

【水利史】长安的城市水利

【水利史】长安的城市水利

长安即今西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汉代全盛时,长安人口高达30万,唐代则达到100多万。

汉代汉长安有以昆明池水系为主体的蓄水和供水系统,城中分布众多的宫殿,每一处宫殿都有塘泊与城市沟渠相通。

隋代隋代定都长安后,抛弃了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兵燹而满目疮痍的汉长安,另建新都。

但却继承了汉长安的水源和供水工程并将长安以南渭河各支流的水引入长安,扩大了城市水源。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东西向的通济渠构成了以洛阳为枢纽、以长安为终点的全国骨干水道。

唐代之后唐以后不再有王朝定都长安,现今的西安只有唐长安的1/3,城内很多水域因为输水渠的湮废而消失,汉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已成为历史记忆。

“八水绕长安”长安的水源工程——昆明池汉代长安昆明池供水工程示意图汉长安城始建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投入上万人的劳役,历时五年建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

汉代长安城鼎盛时,居民30万,其内不仅驻有中央政府和军队,还充斥着发达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荣的商业区。

要维持规模如此庞大城市的运转,充沛的水源供给不可或缺。

最初,汉长安城的主要供水工程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引水设施,即引渭河支流泬水入镐池,经过镐池的调节后再输入都城。

武帝时扩建宫殿和都城,旧有的水源不敷使用。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

该池上源引渭河支流沣水和洨水,北与镐池相通,下源接纳泬水。

昆明池是一座蓄水库,周长20多公里,下游与竭水坡、未央宫仓池相通。

其中,供给城区的池水通过竭水陂调节水量,然后进入未央宫仓池,是控制进入宫城区水量的枢纽;城市中的水最后排入漕渠,漕渠是一条平行于渭河的人工运河,凿于元光六年(前129年)。

昆明池供水工程的修建,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并根本改善了长安的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

汉时长安城有运河沟通长安与渭河和黄河间的联系,使得江南的物产通过水路源源而入;长安城内灵秀的园林陂池与壮观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繁华亮丽的景象。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

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

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还有与之齐名的“大兴水利”运动在实施.甚至有统计表明,当今时代大部分的水利设施都是“大兴水利”运动遗留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史一、我国水利史无比辉煌1、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与自然抗争。

筑堤防洪、引水灌溉或围垦造田,兴建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主流2、在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留下大量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水利事件和水利工程(1)大禹治水(2)都江堰、郑国渠(3)数千里的黄河大堤(4)三千五百多里的大运河(5)千里海塘(6)几亿亩的水田3、前人留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造福一方4、带给我们的是工程遗泽、对自然的敬畏、巧夺天工的利用与改造5、广阔的视野、文化的熏陶引领我们对现代“水”问题有更多层面或不同视角的理性思辨水利兴则天下定-—水·工程·文明一、为什么说“水利兴则天下定”1。

兴水利,而后有工农;有工农,而后裕国—-清·慕天颜2。

水利的起源、发展与兴衰与相应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水利是中国历史的重3.要篇章,既创造历史,更见证历史。

4.水利兴,国家强,良性循环;国家疲弱,水利废弛,恶性循环;水利与国运互为因果二、水·工程·文明的关系1.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悠久历史,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2。

人类为了生存,历代治水、利水,创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3。

高原与盆地、丘陵与平原,温带与热带,降水量50—1500mm以上4.地形、气候与水资源禀赋,决定了水利的复杂性和水利工程的多样性5。

治水利水的方略与思想、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所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等,构成了谁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6。

古代用水的智慧,诠释了科学用水的可持续性,超越时空的古代水利工程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不可等闲视之三、水利史意义1.学科的血缘关系:过去现在将来2。

中国古代水利内容丰富,在历史中占有独特地位(1)甚哉,水之为厉害也。

——《史记》(水利:水的利用与除害)(2)水利典籍丰富(3)水是一种最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社会形态的催化剂(4)历史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5)现代对水利史研究不够重视3.水利发展及其阶段性避其所短,利其所长补其所短,扬其所长化短为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为我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防洪治河:避洪;限洪;防洪;调洪;用洪*农田水利:因自然条件而兴利;补其所短以除害;变短为长、变害为利;用有余补不足;全面平衡发展*水运工程:利用天然河流;开人工渠;渠化河流,提高河渠工程技术水平;按需要开人工渠四、历史模型的价值与意义1.物理、数学模型试验:激化、延缓客观过程,重复、在线和模拟客观过程−−−−→−−−−→简化、抽象还原、解释原型模型原型局限:忽略与简化,不能完全定量地反映客观规律对中尺度的滴血问题和宏观的水利问题无能为力2。

历史模型:(1)时空比例尺1:1模型实验(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增强了解决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水利宏观问题的能力九曲黄河万里沙——河患及其治理江河整治:主要是指防治江河洪水,以及为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目的而进行的河道整治一、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1.上游:天光云影共徘徊2.中游:夏秋季多暴雨,水多沙多3。

下游:水流宽缓的地上河4.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5.泥沙主要来自中游(1)黄土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2)植被比较差(3)中游地区暴雨多(4)黄河中游支流众多,大的支流有二三十条,如汾河、渭河等6。

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7.黄河宿命:沙多——淤积——地上河——决口—-改道8.黄河特性:善淤、善徙、善决二、历史上的黄河灾害三、大禹治水的传说四、历代治河简况1。

西汉的治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决溢成灾记载渐多,下游多分少合(1)武帝:瓠子堵口-—桩柴平堵法—-司马迁感《瓠子之歌》而成《河渠书》治河议论:大改道说,分疏说,放任自然说,经义治河说(按大禹理论治河)(2)王莽:空地为水猥(滞蓄洪区)说,以水刷沙说,下游古九河区分流说,改河行禹河古道说(3)贾让治河三策:不与水争地的主导思想上策:开辟滞蓄洪区,循禹故道,北流入海中策:开辟分洪河道,引水灌溉下策:加固堤防,修缮河道*最早的系统治理黄河的规划性意见,毁誉参半,但影响很大(4)王景治河:①宽缓治河,改道行河,十里立一水门②疏通河道(修筑堤防,疏浚汴渠,河汴分离)③成就:a.系统修建了千里黄河大堤b。

整治汴河,采用多水口引水分流技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2.元代:贾鲁治河(1)概况:元代是黄河水灾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元至正四(1344)、五年间的决口最为严重;至正八年设度水煎,命贾鲁为总监,负责治河(2)对策:疏南河,塞北河,使复古道(3)创举:工期短,工程量大,创造了竹络筑堤法,沉船截流法3。

明代:潘季驯治河——《河防一览》(1)治水方略:①赌旁决以挽正流②黄淮运治理不可分割③筑堤是导河不是障河④治沙不但重要且关键:水急则沙去,束水可以攻沙(2)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堤防系统①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缕堤(束水)遥堤(防洪)格堤月堤②蓄清刷黄4。

清代:靳辅、陈璜治水(1)沿用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2)川子河法开河(3)加筑束水堤,加大入海流速(4)建减水坝分洪(5)筑高家堰抬高水位,蓄清刷黄五、近代治河简况1。

费礼门“缩窄河槽”2.恩格斯“固定中水位河槽"3。

李仪祉“全面治理”蓄洪节源,减洪分流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下泄量中游广开渠道,削减洪水下游整治河槽,安全入海沃野千里水有源——灌溉工程主要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夏商周时代(BC2100-BC256)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水利大发展-—秦至汉献帝初平元年(BC255-190)黄河流域衰落向江淮流域发展——汉献帝初平元年至隋建立(190-580)北方水利兴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隋至北宋(581-1127)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南宋至明嘉靖(1127—1566)全国水利普遍开展与衰落,西方水利技术引进--明隆庆至民国(1567-1949)一、春秋战国时期1.动力:富国强兵的政治需要,政治与军事目的(1)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灌溉工程的建设,在秦国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2)部分诸侯国将垄断水源作为钳制帝国的武器(3)当年农田水利已经局于农业生产命脉的地位2.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1)都江堰(年代最久、唯一留存、无坝引水)①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自流灌溉②该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③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等问题,消除水患④无坝取水——通过鱼嘴逐级分水,对河流的扰动最小,不建设刚性工程,适合地震破碎带的地质条件⑤侧面排沙——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泥沙含量较多的底层水流从凹岸被推向凸岸,因此将飞沙堰布置在凹岸,使排沙效果大大提高⑥笼石为堤优点:就地取材,施工简易,费省效宏⑦杩槎截流建筑性能: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⑧治水原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3。

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1)成就:①泾河为多沙河流②对弯道环流有所认识并应用,将取水口布置在凹岸③长三百余里的干渠渠线测量④对地形的合理应用二、两汉时期1。

龙首渠(1)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2)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3)第一条人工引洛渠道(4)特点:开挖井渠(竖井施工)(5)高水平的测量技术2.坎儿井(1)新疆地区,始创于西汉(2)结构:暗沟、明沟、立井、涝坝(蓄水池)3.鉴湖(镜湖)——山原海(1)东汉浙江绍兴马臻(2)集灌溉、防洪、防潮及向城市和运河供水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3)闸门的功用:灌溉、泄水防洪、向运河供水、燃香计时——用水计量(4)特点因势利导,拦溪蓄水引水闸门,自流灌溉溢洪闸门,宣泄洪水三、隋唐宋时期1.南方水利的发展(1)拒咸蓄淡工程——它山堰、木兰陂(2)杭州西湖-—灌溉济运水库(3)长江下游以南的玗田、围湖和湖田2.北方地区水利建设和多沙河流的放淤实践(1)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三白渠、六门堰(2)黄河上游的农田水利:河套灌区(3)河西走廊及西域的农田水利(4)河北塘泊(5)熙宁兴修水利与放淤淤灌高潮3。

淤灌工程(1)背景:我国北方一些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引用浑水灌溉或淤灌既可以补充需水和肥料,又可以改良土壤(2)先秦时期治理盐碱地-—引用含有丰富的泥沙的水源对盐碱地进行淤灌。

郑国渠和漳水十二渠上的成功经验(3)唐代淤灌和放淤——“宿州一石碑上刻有唐人凿六陡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的事情”(沈括)(4)古代淤灌的问题①淤灌与防洪的矛盾②排水系统问题③淤灌工程比较初放,多是漫灌,没有合理的完善渠系,淤灌土地的厚薄也不一致,质量难以保证*淤灌用水与其他用水的矛盾,主要是水运的矛盾(5)宋代--淤灌技术的部分改进;流域范围的淤灌和放淤的高潮时期(6)废田还湖湖田之争——玄武湖(7)唐《水部式》与宋《农田水利约束》——水利管理法规四、元明清时期1。

这一时期,地方自办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普遍,而著称的大型工程很少.成就突出的是江南地区水利2。

继太湖圩田后,两户埦田和珠江三角洲堤围迅速兴起3.边远地区农田水利和东南地区沿海塘坎建设进一步发展4.农田水利专著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郭守敬、徐光启……五、民国时期1.西方技术引进2。

农田水利建设——李仪祉,关中八惠至今千里赖通波——水运工程一、关于水运的话题1.刳木为舟,剡木为楫2。

春秋时的“泛舟之役”3.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驿站,水道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水运1.邗沟——沟通江淮2.鸿沟-—沟通黄淮3.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三、两汉时期的水运1.西汉槽渠-—东西大运河2。

汴渠—-黄河入泗水通淮四、京杭大运河1.始于春秋,沟通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2。

特点①北京至杭州②一个中心:洛阳③两个基本点::北京、杭州④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⑤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

成就①平地开工,远距离挖掘人工河道,大规模地构筑贯通南北,纵贯东西的水运交通网②长达25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4。

运河穿黄主要需解决两个问题①水位衔接,黄河逐渐淤高,与运河水位差就越来越大——通过延长运河径流和运口建闸坝节制②运河水源补给,需避黄引清——早期主要通过运口接入洪湖出口实现引清,清中后期黄河倒灌洪湖非常频繁,则主要通过在运口建拦黄坝和束清坝,黄水涨时间闭坝拦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