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14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3

《故乡》教学设计初三语文备课组学情分析学习这个小说单元之前,学生已对小说有所接触,能做到自主阅读。

但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只愿意看生动的的故事情节而不愿探究丰富深刻的内涵;只关注所喜爱的人物命运而不去做个性化的评析;只关注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二不去反思社会环境描写的巧妙作用。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小说内容。

2、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小说内容。

2、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小说知识1、小说三要素2、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3、环境描写二、写作背景简介三、梳理故事情节1、方法指引:画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回故乡(开端)——在故乡(发展、高潮)——离开故乡(结局)2、练习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四、景物描写的作用1、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教师提示:“我”回故乡看到的故乡景物是怎样的?“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我”希望的未来故乡又是怎样的?2、复习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结合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体会分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认知小说人物提问: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复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三、精读课文,分析闰土1、小说着重运用了什么方法?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什么?对比;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2、从文中找出揭示闰土变化的主要原因3、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巧用对比显主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整合阅读一、导入新课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这首小诗的手法非常简单,但却鲜明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接下来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小诗,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简单的小诗让学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思考填空:作者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人名)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批判)。

明确概念: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精读引领环节一:读文知“变”1.快速默读《故乡》,圈点勾画相关句子,体会“我”再次回到故乡,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2.合作交流填写表格?PPT显示环节二:读人明“变”他们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2)封建礼教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她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忍气吞声(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时间,以此推导出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从而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节三:“变”中取法学生参照以下格式明确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了,揭示(表现/歌颂)了。

三.佐文印证参照《故乡》,速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下图。

PPT展示:背景材料补充本篇文章发表于1883年。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1
6段: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描绘老屋寂寥、破败的惨状。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出“我”极度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农民渐趋破产的主题。)
12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chá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应注意:
1、要与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2、要与小说主题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4、关注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修饰性的词语和能体现作者情感色彩的词语)
5、关注句子中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一、用勾画批注法(五分钟完成)
自读课文,画出《故乡》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并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程认知:
本节课从课文《故乡》出发,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和分析,使学生在熟悉的文字中获得感悟,再给予学生规范的答题格式,进而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规律。同时设计相似题型让学生及时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相关文段。
2.赏析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3.掌握分析景物描写的规范格式。
三、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洗练,对于景物描写并不陌生,接触过很多的写景美文,并适当积累了一些写景文段。但是对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们停留在感官的理解上,不能深入分析,更加不能系统规范地应用应试的答题格式回答。故此,教师有必要进行景物描写作用的学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散步》
(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快的心情。)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14 故乡【教学目标】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了解小说的特点。

3.体会文章的主题。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第二段和第十二段开头的景物描写)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后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无限神往。

前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后者是“我”头脑中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作品中的“我”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相关介绍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一)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的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故乡》中,作者写闰土着重运用的是前后对比的方法。

作品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明确:从外貌、动作、对话以及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根源,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闰土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找出文中对杨二嫂外貌、语言和动作的相关描写。

(此处不一一列举)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她的话语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婪泼辣的小市民习性,暗示她的生活日趋贫困。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教读课文。

本单元通过少年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意在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而《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

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十年了,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的余毒还很深。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

正因为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悲凉,“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出自小说集《呐喊》,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振臂高呼地呐喊,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病症,在国民的麻木沉默中发出了鲁迅式呐喊,让人顿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纵使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是虚渺的,但他变革现实的决心是坚定的。

本文的特色是以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片段作为人物一生的缩写和密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留白或未交待的情节成了搭建教学支架的关键。

笔者期望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语境,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出空白部分,让学生走进小说、读懂小说。

且刘安海与孙文宪先生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说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因此笔者选择了想象与补白作为理解人物的主要教学支架,旨在借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实录的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但是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感到陌生。

但学生也容易根据浅显的阅读经验给人物盲目贴标签,忽略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如联结《骆驼祥子》的阅读经验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动荡社会时局),并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很多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文体知识链接】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是落叶的根,故乡是夕阳下慈母的声声呼唤,故乡是月明时游子魂牵梦萦的期盼。

一个漂泊在外二十多年的游子重返故乡的滋味又是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共同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

(板书课题)
二、你对作者了解有多少?
三、简介背景
四、出示学习目标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阴晦()鄙夷()惘然()寒噤()
恣睢()隔膜()萧索()祭器()
2、解词。

萧索:鄙夷:
展转:恣睢:愕然:
3、请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故事?
(2)、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叙述了哪些主要情节,按照“故乡,故乡,故乡”的形式,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横线上填一动词)
(3)、回到故乡后,“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六、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轮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重点刻画了哪些人?
(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1、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

(提示:①、肖像变化、动作、对话变化、②、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③、从人物前后的变化中试总结其性格特征。

边读边根据表格的要求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


2、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
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揭示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的语句。

(三)、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39自然段—52自然段,找出描写杨二嫂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2、试概括其性格特征。

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小说的主题
岁月无情,曾经活泼机灵的少年英雄被雕琢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曾经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被打磨成了一个刻薄自私的圆规,是什么让他们生活如此痛苦?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八、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九、达标测评
20年后的今天,你回到久别多年的故乡,想象故乡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让想象飞起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练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