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苏轼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参考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苏轼的价值观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他认为真正的幸福 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非物质的丰富和虚荣的追求。他倡 导“知足常乐”,认为只有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能真正 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苏轼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苏轼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他信奉佛教的“慈悲为怀”和道教的“天人合 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倡导“心静自然”,认为 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苏轼文化名人介绍
目 录
• 苏轼的生平简介 • 苏轼的文学创作 • 苏轼的思想与哲学 • 苏轼的影响与传承 • 苏轼的文化遗产
01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出生与家庭背景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 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 治家。
02
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其父苏洵 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其母程氏 是北宋著名将领程咬金的直系后 裔。
苏轼的文化遗产价值与意义
苏轼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苏轼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 苏轼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启示 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 意义,他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 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能够启迪
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言优美
苏轼的散文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富 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思想深邃
苏轼的散文思想深邃,善于通过阐述 人生哲理和思考社会问题来启迪读者。
风格独特
苏轼的散文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 的个性,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表现 出他多面的艺术才华。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于湖州,葬河南郏县。
苏轼的人生曲线
蓝色 红色
人生轨迹 创作曲线
1036
眉州
1057
•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 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 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黄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想 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 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的⽂学观点和欧阳修⼀脉相承,但更强调⽂学的独创性、表现⼒和艺术价值。

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简介,欢迎⼤家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不幸夭折。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世称“苏东坡”。

祖籍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世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妻: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苏轼生平怎样?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

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

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苏轼是什么家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

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

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

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人物,不仅同朝为官,为宋朝效力,同时也是当时的大文学家。

但他们政见不同,王安石主张变法,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据记载,苏轼因反对变法,还遭到过变法派的迫害,那王安石和苏轼两人之间有何纠葛呢?
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就是相杀又相爱的故事。

苏轼改王安石的《咏菊》的故事被流传下来,当时苏轼去见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午休,苏轼在书房等王安石的时候,偶然看到王安石桌案上写了一半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心觉怪异,菊花枯黄但并不会落下来,于是不由自主的提笔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轼又觉得这样做不得体,于是就匆忙离去,结果王安石贬他到黄州去了。

王安石到了黄州才恍然明白王安石贬他到黄州,便是来看满地铺金的菊花。

还有就是王安石救苏轼的故事,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常常写诗讽刺,变法派十分难堪,就将他写诗讽刺朝廷的事告知了宋神宗,结果因此入狱。

当时王安石休养在家,得知此事就连夜写书给皇上,劝皇上不要因为文字而去杀有才华的苏轼,结果宋神宗就放了苏轼,将他贬到偏僻的地方做官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