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二年级《回声》教案

二年级《回声》教案

Only your smile can make you find light in the endless darknes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二年级《回声》教案二年级《回声》教案1设计理念: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

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

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

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

”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

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

(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

第3节 奇异的声现象

第3节     奇异的声现象

第三章声现象第3节奇异的声现象学习导航重点:1、知道什么是回声、混响、共鸣2、知道回声的应用难点:1、回声的应用2、共鸣产生的原因考点:解释生活生产中关于回声、共鸣的现象知识点分析一、回声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在障碍物表面发生,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甚至穿过障碍物。

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音的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坚硬且表面光滑的物体反射能力;而表面松软且多孔的物体反射能力,也就是吸音能力。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

如果回声与原声间隔以上,人耳就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右图为回声示意图)4、当声源停止振动后,由于周围物体的,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

所持续的这段时间叫。

例1:15℃时,人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他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应该是多少米?例2:夜深人静,走进长长的小巷子,总觉得身后有“咚咚咚”的脚步声跟着自己,而白天却听不到。

这是因为:人行走时的脚步声,通过小巷两侧墙壁形成,小巷较窄较长,导致回声不断,听起来就像一串串“咚咚”的脚步声跟着自己。

而白天这种回声被周围的嘈杂声所,因而听不见。

二、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距例:一个人对着高山喊一声,经过10s后听到回声,则此人距山。

2、利用回声定位例:很多夜行动物能发出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如蝙蝠能发出,当它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能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障碍物的,以及方位等,我们把这种叫做。

三、共鸣1、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

2、两个物体产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个物体与振动物体的振动相同,且两个物体的较近。

例1:将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放在桌子上,用橡皮锤敲响一只音叉后立即让这只音叉停止振动,但这时我们会发现,另一只未敲击的音叉还在发声。

这是为什么?例2:实验室的音叉下面往往会有一个空小盒子;二胡、小提琴等乐器也有一个空箱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回声

计算:340 米/秒× 0.05 秒=17 米,得 出结论:人距离障 碍物至少 17 米才 能听到回声。
讨论交流生活中削 提问:生活中有很多 弱回声的方法 回声不是人们所希 望的,那么人们是如 何削弱的?
三、声波的接 收 耳朵接收声音 的过程
提出问题:声波是如 何被耳接收,形成听 觉的? 动画。 声的? 观看动画,阅读课 播 放 耳 接 收 声 波 的 本,了解耳朵接收 声音的过程。
验,描述现象,思 考,回答:鼓发声 时在振动。
音问题的兴趣。
二、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2: 活动卡 活动 1:手指拨动 上演示实验 1 (以小 橡皮筋,听橡皮筋 锤敲击音叉后,将 音叉接触悬挂的泡 沫小球) 观察演示实验,描 引导学生观察会看 到什么现象,这说 明了发声的物体会 发生什么现象? 提问:是不是物体 振动停止了,发生 也就停止了呢? 述现象,思考、讨 论得出: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的 活动: 敲击音叉后, 在声音停止前用手 握住,听一听是否 还发出声音, 思考、 讨论原因:当物体 振动停止时,声音 也停止。 发出的声音并描述 橡皮筋发生的现象
通过了解回声在生 活和技术中的应 用,体验物理与生 活和技术的紧密联 系。
2、回声的应 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产生回声。 了解回声的应用 阅读课本,了解回 请几位同学概括讲 解回声应用的例子, 声的应用

适当补充 提问:人要听到回 声,原声与回声之间 的间隔至少要 0.1 秒,那么人距离障碍 物的距离至少多少 3、 生活中回声 才能听到声音? 的削弱
课题:
课题 执教人 声音的产生与传 播 肖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执教班级 教时 初二(1)班 40 分钟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知道声波的 教 学 目 标 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过程与方法: 用五官观察、 体会发声体的振动, 实验证明气体、 固体、液体对声音的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学会由简单 的实验现象得出简单实验结论的方法, 进而实验在今后科学研 究中的重要作用。 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人耳的听觉特征重点

人耳的听觉特征重点

人耳的听觉特征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

声音的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的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

2、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

①构成人耳听觉特性的要素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的客观因素是:振幅、频率、谐波构成人耳对声音的听觉特性的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⑴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程度。

它首先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其次是频率。

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

单位:分贝(dB)与振幅的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的声压范围是:0——120 dB与频率的关系:a、4—5KHz附近的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的音响度大于高频音的响度c、常见声源的声压级dBλ窃窃私语:20——35女高音:35——105 男λ高音:40——95λ小提琴:40——100 交响乐:80 dB小鼓:55——105 打雷:120λ dBλ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⑵音调(音高):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

频率越高,人耳感觉的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

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的关系:a、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b、语言的频率范围范围是100——10 KHz音乐的频率范围是50——15 KHz音调与声压(振幅)的关系:a、1K——2 KHz 以上的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b、500 Hz以下的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⑶音色(音品):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

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知识结构图声现象声的产生:物体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传播:声靠介质以波的形式传向远方,真空不能传声,声传播途径。

声速: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一般地,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液、气中声速依次减小;因此固体、液体传声效果较好。

(能量损失少,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回声:原因:声波被较大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产生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到人耳0.1s以上。

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在房间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响亮,就是这个道理。

声的特性:音调:通俗地讲:指声音的粗细。

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实验题)超声波、次声波(人均听不见)响度:通俗地讲:指音量的大小。

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越近响度越大。

(实验题)音色:闻其声,知其人;就是其音色不同的原理。

(与声源的结构有关)听到声音的途径:声源介质人耳大脑(振动) (传播) (接收)(引起听觉)(f=20~20000Hz)骨传导双耳效应:辨别声源的方向;产生立体声。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定义:物体角度:由物体做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为噪声。

等级及危害:等级单位:分贝(dB)危害:人刚刚能听到的声音0 dB;较理想的安静环境30~40 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70 dB;听力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90 dB以上;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失聪150 dB以上。

注意:为了保护听力不有超过90 dB;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 dB;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 dB。

噪声控制: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根据实际利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利用声来传递能量。

(注意书中与生活中的实例)。

视频会议回声产生原理及解决方法

视频会议回声产生原理及解决方法

视频会议回声产生原理及解决方法用户在打电话中,如果听到自己的声音电话在听筒里被重复,就意味着出现了回声。

回声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声音“泄漏”到你的接收路径中。

在任何通讯系统中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视频会议系统中,回声产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一、回声的产生原理1、回声产生途径在任何一个通讯会议中,至少包括两个节点。

从每一个节点看来,每个呼叫都包括两个语音路径:发送路径——本地拾取声音,远端回放声音。

也就是说从呼叫方的嘴巴传送到接收方的耳朵中。

接收路径——远端拾取声音,本地回放声音。

也就是接收方在接收到会话时创建接受路径,发送方的声音由接收方的耳朵接听到。

图1给出了房间A和房间B之间的简单语音呼叫显示图。

从房间A方看来,传送路径把房间A的语音信号发送到房间B听众的耳朵中,接受路径把房间B的声音送回到了房间A听众的耳朵中。

我们知道,回声是由于自己的发言声音泄漏到自己的接收回路中。

一般来说从发送端泄漏到接收端而引起的回声现象,可以有两个产生途径:* 线路回声——通讯回路中节点设备对发送/接收信号的耦合所产生的回声。

可能产生回声的节点设备包括:音频混合转换器、电话机、视频会议终端、路由器、PBX电话交换器等。

* 声回声——通过空气作为传播媒介,由喇叭直接耦合到话筒所产生的回声影响。

2、回声的两个主要属性音量和延迟:回声和原始信号如果相差50毫秒以下的时候,人耳一般不会感受到回声。

而是感觉原始信号被增强了。

另外,在混响时间较长的大会场。

如果系统泄漏的回声信号低于原始信号30dB以上,而且延时小于80毫秒的时候。

回声信号一般会被混响声所淹没,用户则听不到回声。

3、回声的两个基本特征* 回声声音越大(回声的幅度越大),越令人烦恼。

* 回声延迟越大(语音往返延迟越长),越令人烦恼。

4、回声的实际危害* 严重影响了会议的清晰度。

* 多点回声容易引起网间声音振荡。

二、回声的问题定位回声的泄漏问题总是发生在终端设备的原因如下:* 泄漏仅发生在模拟电路部分,网络数字部分的语音不会从一个路径到另一个路径。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回声》⼀课是⼀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但科学性⼜很强,它通过⼀个简单的童话故事,⽤拟⼈的⼿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动有趣,激发学⽣注意发现⾃然现象,提出问题,⾃⼰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然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回声》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回声》原⽂ ⼩河上有座⽯桥。

半圆的桥洞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个⼤⽉亮。

⼩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不知哪⼉有⼀只⼩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藏着⼀只⼩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妈妈笑着说:“孩⼦,跟我来!” 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

她捡起⼀颗⽯⼦,扔进河⾥,河⽔被激起⼀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圈圈地荡回来。

青蛙妈妈说:“孩⼦,你的叫声就像这⽔的波纹。

⽔的波纹碰到河岸⼜荡回来。

你在桥洞⾥叫,声⾳的波纹碰到桥洞的⽯壁,也要返回来。

这样,你就听到⾃⼰的声⾳啦。

”⼩青蛙⾼兴得⼀蹦⽼⾼,说:“妈妈,我明⽩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青蛙⼜游回桥洞⾥,呱呱地叫个不停。

桥洞⾥⽴刻响起⼀⽚呱呱的回声。

⼩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篇⼆】⼩学⼆年级语⽂《回声》教案 教材简析: 《回声》是注提教材⼆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中⼀篇⽂章,这篇科学童话向学⽣展⽰了⼀个物理现象——回声,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增加了学⽣对⼤⾃然现象的了解,激发了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境,采⽤悟读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位组织、引导、点拨,使学⽣在⾃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培养学⽣创新能⼒,在⼩组讨论中学会语⾔合作。

教学⽬标: 1、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

为什么打电话会有回声

为什么打电话会有回声

为什么打电话会有回声随着科技的发展,打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移动电话的到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拨打电话,不必担心通讯不便的问题。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打电话会有回声,那么为什么打电话会有回声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1.环境因素在打电话时,环境会直接影响回声的产生。

如会议室,教室,这些地方可能因为墙面装修不当或者房间结构等因素会导致回声的产生。

此时,信号不断在延迟、压制、反射的过程中弱化或出现干扰,会导致回声。

2.传输媒介我们打电话时往往使用移动电话等传输媒介,如果传输媒介的连接质量不好,或者是移动电话信号受到困扰会导致通话质量变差,进而导致回声。

3.硬件设备手机、电话线等硬件设备也会影响回声的产生。

如果硬件设备的设计或制造方面有缺陷,会让外界信号产生回声或是不稳定,就产生了回声,特别是在信号跨度过大的情况下,回声强度会更大。

4.软件问题如今,许多电话系统都配有回声消除器,但是一些系统却并没有相应的回声消除器,导致了回声的产生。

除此之外,电话的软件也会影响回声的产生,如果软件设计不良或安装不当,也会让回声产生。

5.网络问题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打电话已经不再是依赖于电话线路,而是依赖于网络。

而网络的不稳定和速度慢会导致通话延迟或丢失,这也是回声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打电话会有回声,其原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传输媒介、硬件设备、软件问题和网络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如使用耳机(或蓝牙耳机),调整位置,使用高质量的电话线以及安装回声消除器等等。

同时,也要注意选购优质品牌的手机和电话系统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总之,我们要意识到,回声的产生并不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注意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好通话的准备,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回声,从而提高通话的质量,带来更好的通话体验。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每个因素进一步深入探讨,探究所有原因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影响。

1. 环境因素室内环境是导致回声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大型会议厅、体育馆等空间大的地方,声音反弹的情况会更加普遍和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回声产生的原因
在通信网络中,产生回声的原因有两类:电学回声和声学回声。

1、电学回声:在目前几乎所有的通信网络中,信号的传递都是采用4 线传输,也就是在接收和发送两个方向上,各使用两条线传输信号,其中一条是参考地,另一条是信号线。

普通PSTN:
电话用户使用的话机都是通过2 线传输的方式接入本地交换机,一条线是参考地,另一条信号线上同时传输收发双向的信号。

在本地交换机中采用2/4 线转换(hybrid)实现这两种传输方式之间的转换。

由于实际使用的2/4 线变换器中混合线圈不可能做到理想状况,总是存在一定的阻抗不匹配,不能做到将发送端和接收端完全隔离,所以从4 线一侧接收的信号总有一部分没有完全转换到2 线一侧,部分泄露到了4 线一侧的发送端,因此产生回波(红色示意),如下图所示。

这种类型的回波称为电学回波,是回波的主要来源,一般的回波抵消器主要用来消除电学回波。

2、声学回声:由于话机问题导致话机在进行放音的过程中,部分音量从收话线路中被接受,产生回声(红色示意),如下图所示。

声学回波典型现象是在空旷的山谷中高声喊叫“哟——嗬——嗬——”,就能听到远处山谷的回声,还有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与三音石也是同样道理。

在通信网中,声学回波是因为在某些电话设备中,扬声器和传声器没有良好地隔离,发出的声音经空间多次反射回传到传声器而产生的,比如在空旷的房间或者汽车里使用免提电话就有这种情况。

从上述产生回音的原因可以看出,本端听到的回声是由对端造成的。

电学回声是1、本端说话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
2、传送到对端后从对端的二四线转换器
3、从对端的二四线转换器泄漏回来的;
声学回声是1、信号一直到达对端话机
2、转换成声音信号后从对方话机的麦克泄漏回来的。

二、感知回声的条件
通信网中的回声主要是由于电学回声导致的,
由回声产生的原理可以知道回声在电话网中总是存在的,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电话用户才能感受到回声:1、回波通路延时足够长
从发话者发出声音,到回波返回发话者,所经过的时间叫做回波通路延时。

如果回波通路延时很小,回波和用户发出的声音重叠在了一起,人是感觉不到回声的。

对于大多数电话用户来说,如果回波通路延时时间:
(1) 小于30ms,不易察觉;
(2) 大于30ms,容易察觉,并影响听话效果;
(3) 大于50ms,非常严重。

注:ITU-T G.111(A.4.4.1 Note3)指出:时延达到24ms,就会有感觉,需要加以控制;
ITU-T G.131(Rule M)建议,当环程时延超过25ms时,需要采用回声消除器。

在通信网络中,延时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无线链路、卫星中继传输的延时;(2) ATM 或IP 网络传输时延;
(3) 长途电路传输时延;(4) 为实现可靠传输采用的信道编码产生的时延;
(5) 为了实现话音压缩编码而产生的延时。

2、返回的回波信号足够强即返回到讲话人一方的回音信号幅度足以形成干扰。

三、回声消除器
目前解决回声的办法就是在话路中插入回声抵消设备(也称回声抑制器,本文不加区分)。

回声消除器监测接收路径上从远端(far end)来的话音,计算出回波的估值,然后在发送路径上减去这个估值。

于是,回波被去除了,只有近端(near end)的话音被发送到远端。

如果一次通话的主被叫用户都是PSTN 用户,由于两侧的2/4 线转换都会产生回声,因此一次通话需要两个回声抑制器,分别是:
去话EC:去话EC 是抑制、抵消主叫产生的回声,有利于被叫方。

一般来说,去话EC 应尽量靠近主叫,这样源和回声间的时差较小,对硬件要求也相应较小。

来话EC:来话EC 是抑制、抵消被叫产生的回声,有利于主叫方。

一般来说,来话EC 应尽量靠近被叫这样源和回声间的时差较小,对硬件要求也相应较小。

回波抵消器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回波通路时延越大,设备成本越高。

例如由Tellabs 公司提供的CEC128 回波抵消芯片,可以同时处理32 个回波通路时延小于64ms 的话路,如果回波通路时延为128ms,则同样的芯片就只可以处理16 个话路。

回波抵消设备所能支持的最大回波通路时延(有时也称最大尾端返回时延)就成了回波抵消设备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因为上述原因,在安装回波抵消器的时候,要尽可能把回波抵消器安装在靠近2/4 线变换器的位置上。

对于用户来说,回波通路时延没有改变,可对于回波抵消器来说,时延变小了。

如下图所示:
对于上图中的回波抵消器1 来说,用户1 是它的近端(尾端),用户2 是它的远端,它的任务是消除近端产生的回波,也就是图中2/4 线变换器1 所产生的回波,保证用户2 听不到回声。

这时,用户2 看到的回波通路时延是从用户2 到2/4 线变换器1,再返回用户2 所用的时间,这个时延决定了是否安装回波抵消;而回波抵消器1 看到的回波通路时延,只是从2/4 线变换器1 到回波抵消器1 的时延。

于是,回波抵消器1 所要支持的最大返回时延就可以小很多,成本也就大大降低。

可以看出,在这种典型组网中,回波抵消器只是单向工作的,受益的是远端用户。

这样如果双方的2/4 线转换性能均比较差,则回波抵消器必须安装两个,分别用于保护参与通话的两个用户。

从优化网络结构和降低回声抑制器成本的角度来说,去话回声抑制器应该尽量靠近主叫,而来话回声抑制器应该尽量靠近被叫,这样回声抑制器靠近回声源,对回声抑制器的硬件要求较低,抑止效果也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