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毒性病理报告

长期毒性病理报告
长期毒性病理报告

SD大鼠经口灌胃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

病理学检查报告

1.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经口灌胃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对SD大鼠机体产生毒性病理性损伤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以及经过恢复期病理性损伤的可逆程度,以确定经口灌胃给予对SD大鼠产生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组织,为口服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形态学依据。

2.试验设计与方法

SPF级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开始试验时1~2月龄,体重120~150g。按体重分层将SD大鼠随机分为0.5%CMC-Na 溶媒对照组(10ml/kg)、低剂量组(0.5ml原液/kg)、中剂量组(1.5ml原液/kg)、高剂量组(0.5ml 原液/kg),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上午经口灌胃给药1次,每周7次,连续给药28天,各试验组动物给药容积均为10ml/kg,灌胃操作均在1小时内完成,恢复期2周。

表1 SD大鼠经口灌胃 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试验设计与方法

组别供试品

剂量给药体积动物笼号及编号

解剖时间ml原液

/kg (ml/kg)

雄性雌性

1

0.5%

CMC-Na 10

1 1101~1105 3 1211~1215 给药结束

2 1106~1110 4 1216~1220 恢复期结束

2 0.5 10 5 2121~2125 7 2231~2235 给药结束

6 2126~2130 8 2236~2240 恢复期结束

3 1.5 10 9 3141~3145 11 3251~3255 给药结束

10 3146~3150 12 3256~3260 恢复期结束

4 3 10 13 4161~416

5 15 4271~4275 给药结束

14 4166~4170 16 4276~4280 恢复期结束

给药期末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并腹主动脉采血后解剖动物,每组10只,雌雄各半;恢复期末解剖其余动物,每组10只,雌雄各半。解剖时检查动物体型、毛色、皮肤、外生殖器和腔道等;然后剖开动物胸腹部皮肤,观察皮下组织变化;并按照顺序打开腹腔、盆腔、胸腔、颅腔,检查各腔内脏器组织的在体位置、颜色、大

小、质地,有无出血及粘连等。详细记录剖检所见。

最后,根据试验方案摘取动物脏器组织并用10%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取材、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制作常规石蜡切片,经常规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3.结果

3.1大体剖检结果

本试验过程中未发生动物濒死或死亡情形。

给药期末剖检40只SD大鼠均未发现明显病变。结果见表2

恢复期末剖检其余40只SD大鼠均未发现明显病变。结果见表3

3.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给药期末SD大鼠脏器组织镜检发现:

心脏:低剂量组动物中2只雄性大鼠心肌组织中见小灶性坏死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肺脏:阴性对照组1只雄性大鼠、低剂量组雌性和雄性各2只大鼠、中剂量组3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高剂量组2只雌性和3只雄性大鼠见肺组织中灶性肺泡间隔增厚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为间质性肺炎改变。阴性对照组1只雄性大鼠和中剂量组2只雌性大鼠见肺组织的肺泡腔内大量巨噬细胞聚集。

肾脏:阴性对照组2只雄性大鼠见肾组织内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或不伴局部间质组织纤维化,为间质性肾炎改变。另见阴性对照组1只雄性大鼠见灶性肾实质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溶解,核固缩,为溶解性坏死改变。

脾脏:阴性对照组雌雄各1只、低剂量组1只雄性、中剂量组雌雄各1只、高剂量组1只雌性和3只雄性大鼠见脾脏实质组织淤血改变,红髓髓窦充满大量红细胞,脾索变窄。

肝脏:阴性对照组2只雄性、低剂量组1只雌性、高剂量组1只雌性大鼠见小灶性肝细胞坏死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另见阴性对照组雌雄性各2只、低剂量组雌雄各4只、中剂量组雌性4只和雄性5只、高剂量组雌性2只和雄性4只大鼠,见肝细胞内大量或少量脂滴空泡形成,为肝组织脂肪变性改变。

前列腺:阴性对照组1只雌性大鼠见前列腺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为慢性前列腺炎改变。

膀胱:低剂量组雌性和雄性大鼠各1只、中剂量组1只雄性大鼠见膀胱组织中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为慢性膀胱炎改变。

甲状腺(含甲状旁腺):阴性对照组1只雌性大鼠、低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中剂量组雌雄性大鼠各1只、高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见甲状腺滤泡内

无胶质或胶质稀薄,为发育欠佳表现。

所有动物的其他脏器组织镜检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结果见表4

恢复期末Beagle犬脏器组织镜检发现,

心脏:低剂量组动物中1只雌性大鼠见心包膜内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并组织纤维化,少量含铁血黄素沉着,并有一小脓肿形成,部分外层心肌纤维出现变性、坏死,为心包炎改变。中剂量组1只雄性和高剂量组2只雄性大鼠均见心肌小灶性坏死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肺脏:阴性对照组雌性和雄性各1只、低剂量组3只雌性和1只雄性、中剂量组1只雌性和2只雄性大鼠、高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见肺组织中灶性肺泡间隔增厚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即间质性肺炎改变。

肾脏:阴性对照组1只雌性、高剂量组2只雌性大鼠见肾组织内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或不伴局部间质组织纤维化,为间质性肾炎改变。另见阴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各1只雌性大鼠肾盂组织内钙化物沉积。

脾脏:阴性对照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低剂量组2只雌性和3只雄性、中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高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见脾脏实质组织淤血改变,红髓髓窦充满大量红细胞,脾索变窄。

肝脏:高剂量组1只雌性大鼠见小灶性肝细胞坏死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另见阴性对照组雌雄性各4只、低剂量组4只雌性和3只雄性、中剂量组3只雌性和4只雄性、高剂量组雌雄性各3只大鼠肝细胞内大量或少量质地空泡形成,为肝组织脂肪变性改变。

胰腺:阴性对照组1只雄性大鼠见间质内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另见阴性对照组2只雄性、低剂量组1只雄性、中剂量组雌雄性各2只、高剂量组1只雄性大鼠胰腺腺上皮细胞内大小不等的空泡形成,为胰腺组织空泡变性改变。阴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各1只雄性大鼠胰腺间质组织内少量较大的脂滴空泡形成,为胰腺间质组织中脂质蓄积改变。

前列腺:低剂量组1只雌性大鼠见前列腺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为慢性前列腺炎改变。

膀胱:阴性对照组1只雄性、低剂量组2只雌性和1只雄性大鼠、中剂量组2只雄性、高剂量组1只雌性大鼠见膀胱组织中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为慢性膀胱炎改变。

甲状腺(含甲状旁腺):阴性对照组2只雌性大鼠、中剂量组1只雌性、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各1只大鼠见甲状腺滤泡内无胶质或胶质稀薄,为发育欠佳表现。

所有动物的其他脏器组织镜检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结果见表5

4.讨论

根据表4可以看出,给药期末SD大鼠的心脏、肾脏、前列腺、膀胱、甲状腺等脏器组织的病变属于偶发现象,与给药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表明与给药与否无关,不具有毒性病理学意义。肺脏、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病变的动物组别分布不具有特异性,性别差异也不明显,且与给药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表明与给药与否无关,不具有毒性病理学意义。

根据表5可以看出,SD大鼠的心脏、肾脏、胰腺、前列腺等脏器组织的病变,病变动物组别分布不具有特异性,性别差异也不明显,病变属于偶发现象,与给药与否无关,不具有毒性病理学意义。肺脏、肝脏、脾脏、膀胱、甲状腺等脏器组织病变的动物组别分布不具有特异性,性别差异也不明显,且与给药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表明与给药与否无关,不具有毒性病理学意义。

根据表4和5可以看出,给药期末和恢复期末SD大鼠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前列腺、膀胱、甲状腺等脏器组织的病变动物数量和病变程度,不具有时间上的明显差异和组别分布的特异性,证实病变属于与给药无关的偶发病变。脾脏病变见恢复期末动物总数比给药期末增加,但各组内差异不明显,估计与恢复期动物解剖过程中人为放血操作有关,不具有毒性病理学意义。胰腺腺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改变和胰腺间质组织中脂质蓄积改变出现在恢复期而给药期末无,分析病变与动物年龄增加有关。

综上所述,镜检所见病变属于SD大鼠的自发病变或者动物解剖过程中的人为操作引起的改变,未发现与给药(经口灌胃)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的毒性靶器官病变。

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发现经口灌胃对SD大鼠产生毒性病理病变。

6.附件

6.1附件Ⅰ:病理结果汇总

6.1.1大体剖检结果汇总

表2 给药期末各组动物大体剖检结果汇总表

脏器名称大体

病变

检查动物

每组动

物数

溶媒组病变

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心脏无40 10 0 0 0 0

主动脉无40 10 0 0 0 0 肺脏无40 10 0 0 0 0 肝脏无40 10 0 0 0 0 脾脏无40 10 0 0 0 0 胰腺无40 10 0 0 0 0 胃无40 10 0 0 0 0 小肠无40 10 0 0 0 0 大肠无40 10 0 0 0 0 肾脏无40 10 0 0 0 0 前列腺/宫颈无40 5 0 0 0 0 睾丸/卵巢无20/20 5 0 0 0 0 附睾/子宫角无20/20 5 0 0 0 0 肾上腺无20/20 10 0 0 0 0 胸腺无40 10 0 0 0 0

甲状腺(含甲状

旁腺)

无40 10 0 0 0 0 脑垂体无40 10 0 0 0 0 脑无40 10 0 0 0 0 脊髓无40 10 0 0 0 0

表2 给药期末各组动物大体剖检结果汇总(续表)

脏器名称大体病

检查动

物数

每组动

物数

溶媒组病变

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皮肤乳腺无40 10 0 0 0 0 坐骨神经肌肉无40 10 0 0 0 0 膀胱无40 10 0 0 0 0 唾液腺无40 10 0 0 0 0 肠系膜淋巴结无40 10 0 0 0 0 气管无40 10 0 0 0 0 食管无40 10 0 0 0 0 胸骨(骨髓)无40 10 0 0 0 0

表3 恢复期末各组动物大体剖检结果汇总表

脏器名称大体

病变

检查动物

每组动

物数

溶媒组病变

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心脏无40 10 0 0 0 0

主动脉无40 10 0 0 0 0 肺脏无40 10 0 0 0 0 肝脏无40 10 0 0 0 0 脾脏无40 10 0 0 0 0 胰腺无40 10 0 0 0 0 胃无40 10 0 0 0 0 小肠无40 10 0 0 0 0 大肠无40 10 0 0 0 0 肾脏无40 10 0 0 0 0 前列腺/宫颈无40 5 0 0 0 0 睾丸/卵巢无20/20 5 0 0 0 0 附睾/子宫角无20/20 5 0 0 0 0 肾上腺无20/20 10 0 0 0 0 胸腺无40 10 0 0 0 0

甲状腺(含甲状

旁腺)

无40 10 0 0 0 0 脑垂体无40 10 0 0 0 0 脑无40 10 0 0 0 0 脊髓无40 10 0 0 0 0 皮肤乳腺无40 10 0 0 0 0 坐骨神经肌肉无40 10 0 0 0 0

表3 恢复期末各组动物大体剖检结果汇总(续表)

脏器名称大体病

检查动

物数

每组动

物数

溶媒组病变

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变

动物数

膀胱无40 10 0 0 0 0 唾液腺无40 10 0 0 0 0 肠系膜淋巴结无40 10 0 0 0 0 气管无40 10 0 0 0 0 食管无40 10 0 0 0 0 胸骨(骨髓)无40 10 0 0 0 0

6.1.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汇总

表4 给药期末各组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汇总

脏器名称及镜检病变

检查动物数

阴性对照组

病变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雌

(20)

(20)

(5)

(5)

(5)

(5)

(5)

(5)

(5)

(5)

镜检病变脏器组织:

心脏

心肌小灶性坏死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0 0 2 0 0 0 0 肺脏

肺泡间隔增厚和炎细胞浸润 20 20 0 1 2 2 3 1 2 3 肺泡内大量巨噬细胞聚集 20 20 0 1 0 0 2 0 0 0 肾脏

肾组织内慢性炎细胞浸润

伴或不伴纤维化 20 20 0 2 0 0 0 0 0 0 肾组织溶解坏死 20 20 0 1 0 0 0 0 0 0 脾脏

组织内淤血 20 20 1 1 0 1 1 1 1 3 肝脏

肝细胞坏死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2 1 0 0 0 1 0 肝细胞内脂滴空泡形成 20 20 2 2 4 4 4 5 2 4 前列腺

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 0 20 0 1 0 0 0 0 0 0 膀胱

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0 1 1 0 1 0 0 甲状腺(含甲状旁腺)

滤泡内无胶质或胶质稀薄 20 20 1 0 2 1 1 1 2 1 病变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胸腺、主动脉、胃、小肠、大肠、睾丸、附睾、胰腺、肾上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宫颈、卵巢、子宫、皮肤、乳腺、坐骨神经、肌肉、唾液腺(颌下腺)、肠系膜淋巴结、气管、食管、胸骨(骨髓)

表5 恢复期末各组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汇总

脏器名称及镜检病变检查动物数阴性对照组

病变动物数

低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

中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

高剂量组病

变动物数

雌(20)

(20)

(5)

(5)

(5)

(5)

(5)

(5)

(5)

(5)

镜检病变脏器组织:

心脏

心肌小灶性坏死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0 1 0 0 1 0 2 心肌组织中含铁血黄素沉着 20 20 0 0 1 0 0 0 0 0 小脓肿形成 20 20 0 0 1 0 0 0 0 0 肺脏

肺泡间隔增厚和炎细胞浸润 20 20 1 1 3 1 1 2 2 1 肾脏

肾组织内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或不伴间质

纤维化和实质萎缩 20 20 1 0 0 0 0 0 2 0 肾组织内钙化物沉积 20 20 1 0 0 0 0 0 1 0 脾脏

组织内淤血 20 20 2 1 2 3 2 1 2 1 肝脏

肝细胞坏死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0 0 0 0 0 1 0 肝细胞内脂滴空泡形成 20 20 4 4 4 3 3 4 3 3 胰腺

间质组织内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1 0 0 0 0 0 0 胰腺腺上皮细胞空泡变性 20 20 0 2 0 1 2 2 0 1 胰腺组织内脂质蓄积 20 20 0 1 0 0 0 0 0 1 前列腺

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 0 20 0 0 0 1 0 0 0 0 膀胱

组织中慢性炎细胞浸润 20 20 0 1 2 1 0 2 1 0 甲状腺(含甲状旁腺)

滤泡内无胶质或胶质稀薄 20 20 2 0 0 0 1 0 1 1

病变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胸腺、主动脉、胃、小肠、大肠、睾丸、附睾、肾上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宫颈、卵巢、子宫、皮肤、乳腺、坐骨神经、肌肉、唾液腺(颌下腺)、肠系膜淋巴结、气管、食管、胸骨(骨髓)

6.2附件Ⅱ:病理检查个体结果

6.2.1大体剖检个体结果

给药期末以及恢复期末共80只SD大鼠,解剖检查发现,所有动物的心脏、肺脏、

肝脏、肾脏、脾脏、胸腺、胃、大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脑、脊髓、脑垂体、前列腺/宫颈、睾丸/卵巢、附睾/子宫、肾上腺、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皮肤乳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以及其他的脏器组织在体位置、形态、大小、色泽、质地无异常,均未发现充血、出血、坏死、粘连、肿物形成等明显病理改变以及脏器缺失和发育异常情况。

6.2.2组织病理学检查个体结果

表6 给药期末1101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101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肾:间质组织中少量慢性炎细胞小灶性浸润。

右肾:实质组织中小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溶解,核固缩。

左、右肝:均见肝细胞内少量脂滴空泡形成伴点状肝细胞坏死和慢性炎细胞浸润。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前列腺、睾丸、附睾、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7 给药期末1102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102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左右肝、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前列腺、附睾、睾丸、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脑垂体、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8 给药期末1103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103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右肝:均见肝细胞内少量脂滴空泡形成。

脾脏:实质组织淤血改变,红髓髓窦充满大量红细胞,脾索变窄。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前列腺、附睾、睾丸、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9 给药期末1104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104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肾:肾盂粘膜组织内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右肺:肺组织中灶性肺泡内多量巨噬细胞聚集。

前列腺:间质组织中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肺、左右肝、右肾、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附睾、睾丸、唾液腺(颌下腺)、胰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10 给药期末1105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105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肺:肺组织中灶性肺泡间隔增宽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右肺、左右肾、左右肝、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前列腺、附睾、睾丸、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胸骨(骨髓)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11 给药期末1211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211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左右肝、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卵巢、子宫角、宫颈、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皮肤、乳腺、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12 给药期末1212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212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肝:肝细胞内少量脂滴空泡形成。

右肝:肝细胞内大量脂滴空泡形成。

甲状腺(甲状旁腺):滤泡内无胶质或胶质稀薄。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卵巢、子宫角、宫颈、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骨骼肌、皮肤、乳腺、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坐骨神经

表13 给药期末1213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213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左右肝、脾脏、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卵巢、子宫角、宫颈、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坐骨神经、骨骼肌、皮肤、乳腺、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表14 给药期末1214号大鼠镜检个体结果表

课题编号SAC10034 动物号1214 动物种属SD大鼠

镜检见病变的脏器组织:

左肝:肝细胞内少量脂滴空泡形成。

脾脏:实质组织淤血改变,红髓髓窦充满大量红细胞,脾索变窄。

镜检未见明显病变的脏器组织:

心脏、左右肺、左右肾、右肝、胸腺、脑、脊髓(颈胸腹段)、脑垂体、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卵巢、子宫角、宫颈、胰腺、唾液腺(颌下腺)、膀胱、肾上腺、主动脉、气管、食管、甲状腺(甲状旁腺)、骨骼肌、坐骨神经、皮肤、乳腺、胸骨(骨髓)

镜检缺失的脏器组织: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药物毒性是否产生,取决于: a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b给药情况c如何被机体代谢 对一特定药物而言,最重要的影响毒性的因素: a给药途径b体内停留时间c给药频率 (影响靶组织的药物浓度) 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治疗指数:TI= LD50/ ED50 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安全范围:ED99~LD1(或ED95~LD5)之间的距离。值越大越安全。 ?有效量曲线和致死量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时,以TI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可靠。(原因?)六、药物毒性作用类别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 (三)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程序(三水平)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阶段) 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二阶段) (四)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新药临床试验各阶段的任务 第一期临床研究→探索安全的人用剂量 第二期临床研究→安全性{疗效(有效性)不良反应(安全性) 第三期临床研究→大范围的社会考察 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多数毒物发挥其毒性作用至少经历四个过程: a毒物吸收后经过多种屏障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b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c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紊乱; d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当此机制低下或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长期毒性试验的意义 a判断受试药物能否进行临床试验; b预测人类临床用药时可能毒性和安全范围; c制定临床试验中的防治措施; d确定应该着重评价的生理生化指标; e选择I期临床试验时的初试剂量,等。 一、一般原则 1动物选择: a.敏感动物,年轻动物,雌雄各半 b.2种(啮齿—大鼠6w、非啮齿—比格犬4-6m) c.体重差异不大于平均体重的20% d..单笼饲养、定量喂食

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 实验目的:① 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呼吸、唇尾颜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② 加深对缺氧分类和缺氧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缺氧特点的理解。 ③ 了解常见类型缺氧的解救办法。 实验步骤:一、低张性缺氧 成年小白鼠 3 只,新生鼠一只分别标号1~4,做以下处理: 1 号鼠腹腔注射一定量0.1ml/10g 乌拉坦。 2 号鼠腹腔注射等量0.05ml/10g/ 可拉明。 3、 4 号不做任何处理。 2、上述处理之后将1~4 号老鼠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并盖好瓶塞,同时 用导管把四个广口瓶连通。 3、观察计时,并五分钟观察记录一次。直至成年鼠全部死亡。 4、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缺氧 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① 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 用吸管吸取适量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适量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 塞,并加热。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③ 待小鼠死亡后,取出小鼠,并解剖小鼠尸体,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1、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①取成年健康小白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适量 0.3ml/20g 亚硝酸钠。 ②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待其死亡后,解剖小鼠尸体,观察并记录 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一、低张性缺氧 (1) 一般状况唇尾颜色呼吸频率存活时间肝脏颜色 次 /min 乌拉坦活泼发绀9868min52s鲜红 可拉明活泼发紫9816min40s深暗红色 成年空白活泼发紫9857min54s暗红色 新生空白活泼存活 Co 中毒活泼苍白色982min39s樱桃红 亚硝酸钠活泼青紫996min45s咖啡色 (2)成年空白鼠实验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

长期毒性病理报告

SD大鼠经口灌胃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 病理学检查报告 1.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经口灌胃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对SD大鼠机体产生毒性病理性损伤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以及经过恢复期病理性损伤的可逆程度,以确定经口灌胃给予对SD大鼠产生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组织,为口服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形态学依据。 2.试验设计与方法 SPF级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开始试验时1~2月龄,体重120~150g。按体重分层将SD大鼠随机分为0.5%CMC-Na 溶媒对照组(10ml/kg)、低剂量组(0.5ml原液/kg)、中剂量组(1.5ml原液/kg)、高剂量组(0.5ml 原液/kg),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上午经口灌胃给药1次,每周7次,连续给药28天,各试验组动物给药容积均为10ml/kg,灌胃操作均在1小时内完成,恢复期2周。 表1 SD大鼠经口灌胃 4周及恢复期2周长期毒性试验试验设计与方法 组别供试品 剂量给药体积动物笼号及编号 解剖时间ml原液 /kg (ml/kg) 雄性雌性 1 0.5% CMC-Na 10 1 1101~1105 3 1211~1215 给药结束 2 1106~1110 4 1216~1220 恢复期结束 2 0.5 10 5 2121~2125 7 2231~2235 给药结束 6 2126~2130 8 2236~2240 恢复期结束 3 1.5 10 9 3141~3145 11 3251~3255 给药结束 10 3146~3150 12 3256~3260 恢复期结束 4 3 10 13 4161~416 5 15 4271~4275 给药结束 14 4166~4170 16 4276~4280 恢复期结束 给药期末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并腹主动脉采血后解剖动物,每组10只,雌雄各半;恢复期末解剖其余动物,每组10只,雌雄各半。解剖时检查动物体型、毛色、皮肤、外生殖器和腔道等;然后剖开动物胸腹部皮肤,观察皮下组织变化;并按照顺序打开腹腔、盆腔、胸腔、颅腔,检查各腔内脏器组织的在体位置、颜色、大

毒性病理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探讨

内试验的基本要求、标准组合试验、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等。在“结果分析及评价”中,分别从体外试验结果和评价、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以及综合分析和评价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考虑对临床研究的意义。“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中介绍了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遗传毒性研究所进行的时间。 本指导原则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强调了遗传毒性研究的意义,详细阐述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以评价试验的真正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信息。特点之二是将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分开进行阐述,因为遗传毒性试验所包含的方法多种多样,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的要求不尽一致,分开阐述有利于理解。特点之三是正文后附加了大量的“注释”,便于理解和使用。对于一些利于对指导原则理解和应用的原理性的、背景性的、解释性的信息,如果放入正文中可能会显得十分臃肿,也不便于阅读和使用,因此参考ICH指导原则的做法,将这些信息放入“注释”中。 在指导原则的起草过程中,针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具体的试验方法、试验进行的时间、中药的相关要求、啮齿类动物体内微核试验的动物性别和采样时间、附录部分所收录试验的结果判定、ICH相关指导原则最新进展等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根据多方面征求意见和专家讨论会的讨论结果,进行了阐释。 药物临床前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孙祖越,闫晗,张晓芳,吴建辉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学研究室, 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上海200032)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0-01 关键词: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生殖毒性;功能性研究 随着毒理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生殖毒性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加之《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出台,我国的新药生殖毒性研究将跨越一个新的高度。结合我们多年来药物生殖毒理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现将近来的药物生殖毒理学研究进展总结并归纳如下: 1 药物生殖毒理研究范畴更加深入细致 111 生殖器官概念的扩大化 生殖毒性的研究的靶器官,从传统概念上的生殖器官和附属腺体,扩展到与生殖相关的腺体和组织,如尿道旁腺、提肛肌、肛门括约肌和阴道壁等。 112 研究技术水平的纵深化 由传统的整体水平(如三段生殖毒性)向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并轨,如基因技术的应用。 113 生殖毒性概念的健康化 从生殖毒性的生命科学意义,逐步渗透到生殖健康的范畴,如早泄、阳痿的康复,婚前后、孕前后及产前后的保健等。 114 生殖毒性研究的功能化 不仅注重对器官组织的病理学研究,更注重功能性研究,如精子质量和性功能的评价等。115 生殖毒性研究的人群化 流行病和统计学概念的引入,将人群的生殖毒性和生育健康推到了前台。 2 药物生殖毒性评价技术更加严谨规范 211 涉及内容更加面广量大 增加了妊娠或哺乳动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内容,考虑到特定受试物的F2生殖毒性。 212 文辞表述更加严谨贴切 三段生殖毒性分别冠名为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胚胎2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和围产期毒性试验。 213 指标选择更加具体详实 在“相关注释”明确规定“妊娠动物的药(毒)代动力学”、 “动物选择”和“给药剂量选择”等等。214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严格 生殖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15 研究程度更加高深玄妙 不仅要研究(S tudy)受试物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生殖毒性的现象,而且要求在动物体内外探索(Research)其“毒性机制”。 3 生殖毒性研究面临挑战更加尖锐严峻 311 研究药物是否有待扩充 生物制品作为药物分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否该纳入研究范畴? 312 专业词汇是否需要统一 沿用至今的分段生殖毒性名称(Ⅰ、Ⅱ和Ⅲ段)与现在选用的“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等,如何统一? 313 给药周期是否还要商榷 规定的给药时间能否一定要涵盖动物生理发生周期,如精子发生和成熟时间或胚胎着床时间? 314 检测指标是否考虑全面 生殖器官概念的扩大化,是否需要将一系列与生殖相关的腺体和组织纳入观察视野? 315 生殖研究是否讲究优生 在F1代需要进一步交配以待观察F2代生殖毒性时,是否也要考虑到“兄妹配对”或“姐弟配对”所带来的“先天畸形”? 毒性病理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探讨 任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 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0-02 关键词:毒性病理研究体系;毒性病理学的组织建立;重要脏器病变;自发性病变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目的是提供新药对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的科学依据,是药物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判断药物能否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一要素。药品的3个基本要求,安全、有效和可控,无论是对研发者还是监管者来说,药物的安全性总是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中最重要的是毒性病理学研究,而毒性病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从形态学的侧面,研究实验动物给予外界因素后,所引起的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差异,来阐明外界因素所引起形态变化差异的剂量2效应关系。确定损伤的靶器官、靶部位,形态变化的性质特点和程度及其变化过程和转归,分析其致损机制,为药

病理学学习教案.doc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病理学专业护理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授课顺序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及疾病概论 教 简述病理学的概念、任务、范围和地位 学 说出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目 简述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的 说出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和 简述疾病的几种转归,脑死亡及判断依据 要 求 教 重点: 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学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重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点 和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难 点 教学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资源 评估 提问或答疑 反馈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

课 后 记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病理学专业护理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授课顺序第 2 次课 章节名称第二章:组织损伤、修复与适应 一、组织损伤二、组织修复(一)再生 教说出变性、坏死、失活组织、坏疽、再生的概念 学学会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与结局目初步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的简述坏死的原因、类型、对机体的影响、结局 和说出细胞坏死时核的改变(镜下改变),几种坏疽的特点 要说出再生类型、再生能力和影响再生的因素(全身、局部性因素)求 教重点: 1、变性、坏死、失活组织、坏疽、再生的概念 2、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与结局 学 3、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重 4、细胞坏死时核的改变(镜下改变),几种坏疽的特点点 难点: 1、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和 2、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难 3、几种坏疽的特点 点 教学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资源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 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变性:又称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 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7、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因线粒体受损,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 过多积聚。光镜下,细胞之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 8、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9、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10、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1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2、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13、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15、酶解性\创伤性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 16、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17、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地过程 18、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19、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0、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器完整,细胞皱缩,核固缩或碎裂,DNA降解,无炎症反应,见于病理和生理过程。) 2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2、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23、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24、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的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再生能力强25、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但是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等。 26、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这类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称为永久性缺失。 27、生长因子:当细胞受到损伤因素的刺激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过程。 28、接触性抑制: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这种

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长期毒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长期毒性研究可为医疗机构制剂(以下简称“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安全性参考信息,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毒性研究,可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毒关系和时毒关系、可逆性等;判断受试物长期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提供临床试验中解毒或解救措施的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制剂、化学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二、一般要求 长期毒性研究应遵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遵循毒理学研究中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设备、设施及资质,必须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具有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的实验环境。 试验项目负责人必须获得相关专业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副高),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 三、基本内容 制剂的开发背景和研究基础各不相同,在长期毒性研究立题之前应进行文献查阅,根据申报品种的立题依据、临床意义、处方来源、使用历史、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一)试验项目的选择 1.制剂注册申请

(1)中药制剂若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①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 ②处方中的药味用量不超过法定药品标准规定; ③处方组成中不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毒性药材是指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和有毒的药材,如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 ④处方组成不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⑤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 ⑥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容量、最大给药浓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⑦临床实际用药周期为1周以内。 实际用药周期超过1周者,如符合上述条件,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能提供可靠的临床安全性资料,亦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2)申请配制的化学制剂属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3)本医疗机构已有品种的改剂型品种,如果配制工艺无质的改变且临床用量、给药途径相同,可以免报长期毒性研究资料(缓释、控释制剂除外)。否则,应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 (4)化学制剂注射剂品种,参照新药的注射剂相关研究技术要求进行试验研究,提供申报资料及文献资料。 2.制剂补充申请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二OO五年三月 指导原则编号: 【Z】GPT3-1 目录 一、概述 二、基本原则 (一)实验管理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性 (四)试验设计 三、基本容 (一)受试物 (二)试验动物 (三)给药途径 (五)给药期限 (六)给药剂量 (七)观察指标 (八)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 (九)结果及分析 (十)综合评价 (十一)其他考虑 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要求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一)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 (二)长期毒性试验中一般需检测的指标 (三)毒性药材 七、著者 . . . .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的总称,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容。 中华人民国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999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中药长期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长期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②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围;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⑤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化学药而言多数中药具有毒性较低的特点。但是,中药的低毒和无毒是相对的。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而且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日益增多,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对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若因试验设计不合理,或所进行的试验未充分揭示中药的毒性特征,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影响新药的研究速度。充分认识长期毒性试验的重要性,合理、科学地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结合国际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和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而制订的。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二、基本原则 (一)实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国药品管理法》,长期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药、天然药物的情况复杂,本文所提及的容不可能涵盖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全部实际情况,在进行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时,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整体性:药物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系统工程,长期毒性试验是药物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毒性试验不能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其他毒理学研究割裂,试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其他药理毒理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研究结果。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应该力求与其他药理毒理研究结果互为印证、说明和补充。 (四)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三、基本容 (一)受试物:长期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批号、规格及生产厂家。 (二)试验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一般需采用两种动物进行,一种为啮齿类,常用大鼠;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常用Beagle犬或猴。所用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 长期毒性试验一般选择健康、体重均一的动物,雌性应未孕。必要时,也可选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试验。 原则上,动物应雌雄各半。当临床拟用于单性别时,可采用相应性别的动物。 应根据研究期限的长短和受试物的使用人群围确定动物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大鼠为6~9周龄;Beagle 犬为6~12月龄。 每组动物的数量应能够满足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的需要。一般大鼠可为雌、雄各10~30只,犬或者猴可为雌、雄各3~6只。 (三)给药途径 原则上应与临床拟用药途径相同。如选择其他的给药途径,应说明理由。 (四)给药频率:原则上应每天给药,且每天给药时间相同。试验周期长(3个月或以上)者,也可采取每周给药6天。特殊类型的受试物由于其毒性特点和临床给药方案等原因,应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设计给药频率。 (五)给药期限: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的长短,通常与拟定的临床疗程长短、临床适应症、用药人群相关,应充分考虑预期临床的实际疗程。 临床单次用药的药物,给药期限为2周的长期毒性试验通常可支持其进行临床试验和生产。 给药期限为1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通常可支持临床疗程不超过2周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疗程超过2周的药物,可以在临床前一次性进行支持药物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长期毒性试验。如长期毒性试验拟定给药期限在三个月以上,可先对三个月中期试验报告(应有一般状况观察、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体温、眼科、尿液、心电图、系统尸解、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检查)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可进行临床研究。但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前,必须完成全程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资料。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 生中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生中 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 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病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1.毛玻璃细胞HbsAg阳性肝炎时,肝细胞内光面内质网明显增生,在其管道内形成HbsAg。由于光面内质网的大量增生这种肝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毛玻璃样外观,故—— 2.溶酶体lysosome 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 3.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hyperplasia 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细胞器官的体积增大为增生。 5.萎缩atrophy 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6.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7.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8.退化许多结构组织和器官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乃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9.恶病质全身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性萎缩。 10.化生metaplasia 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11.变性degeneration 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而数量显著增多。 12.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是指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淀粉样物质为结合粘多糖的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遇硫酸则呈蓝色,与淀粉遇碘的反应相似,故此得名为淀粉样物质。HE切片上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沉积,常见于细胞间、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网状纤维支架分布。 13.玻璃样变:细胞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14.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5.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 16.脂质小体liposoma电镜下见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 17.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 18.Mallory小体酒精中毒时,肝细胞核周围胞浆内可出现不规则的红染玻璃样物质,电镜下,这种物质由密集的细丝构成,可能时细胞骨架中含有角蛋白成分改变的结果 19.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由铁蛋白ferritin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而具有折光性,颗粒大小不一,是巨噬细胞吞食红细胞后在胞浆内形成的一种色素,为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溶解体分解而转化所成。 20.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长期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患者,因肺内持续充血,漏出的或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红细胞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然后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下来。这类出现于左心衰患者肺内和痰内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 21.核黄疸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尚不完善,高胆红素血症时,大量胆红素可进入脑细胞内,使其氧化磷酸化过程受障,能量产生受抑,细胞发生变性,引起神经症状,肉眼观可见多处神经核(豆状核,下丘脑,海马回等)明显黄染,称为核黄染。 22.脂褐素lipofuscin一种黄褐色细胞颗粒状色素,细胞内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中的细胞妻碎片发生某种理化改变后,不能被溶酶体酶所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又有消耗性色素之称。 23.坏死necrosis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 24.核固缩(pyknosis):由于坏死细胞核水分脱失,染色质凝聚,细胞核变小,嗜碱性增强,

长期毒性

二、 动物 本试验选用两种动物大鼠和狗,均购自锦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经过一周检疫和适应 ,选择一般状况良好的动物用于试验。分组时称量体重 ,雄性大鼠重1 2 2.7 士 2 9.5 g,雌性大鼠重 13 6.8 土 2 6.7 g ;雄狗重1 0.8 土 2.7 k g,雌狗重9.9 士 2.6kg。 试验方法 1.分组 鉴于急性毒性试验的给药量超过了限度试验的剂量(小白鼠注射给药超过0.2 g/100 k g), 可考虑只设一个剂量组。另外,文献报告一次静脉给药的最大容量,大鼠和狗分别为0.l m l/10g 和20 m l / 只因此,本试验确定设二个剂量组:低剂量相当于上述最大容量(大鼠为10m l / k g,狗为l.7 m l / k g),高剂量则根据予试验的结果再扩大5、7倍(大鼠为4 5 m l/ k g,狗为1 3 m l / k g)。为了比较,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一次静注4 5m l / k g,狗为13 m 】/ kg )。分组时将雌雄大鼠和狗按体重分层,再随机分配。大鼠每组雌雄各1 0 只,狗为各2只。 2 给药方法 连续2 8 天,每天一次,按规定剂量给动物静注复方甘油注射液。注射速度1 5 ~ 2 0m l /m i n。注射部位,大鼠取尾静脉,狗取后肢小隐静脉。 3 观察与检查 3.1 一般症状观察、体重和进食量测定每天午前、午后两次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活动有无异常。每周一次测定动物体重和进食量。 3.2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检查 试验开始前一天及连续.给药 1 4、2 8天后,各对动物进行一次检查.血液学指标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指标有: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及血清钠。采血方法,大鼠,头两次以钳取眼球法,末次以断头法取血,狗则三次都是从后肢小隐静脉取血。每次采血前须让动物断绝饮食8 小时,目的减轻药物对血液稀释的影响。 3.3 心电图检查 试验前后给每只狗各做一次心电图( l导联) 检查。由于狗的心电图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个体间变异很大,而同一只狗在不同时间却变化较小的特点,故以同一狗前后自身对照为基础,判断雌雄狗不同组别的心电图波形变化之大小。 3.4 病理学检查 试验期终了,将所有狗及被抽检的大鼠(每组取雌雄大鼠各4只)以放血法快速处死。随即解剖,首先肉眼观察殉和大鼠各种内脏器官有无异常,继而摘出并称量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动物的心、肝、脾、肺、肾、脑的湿重,依据解剖当日的动物体重计算各种脏器的相对重量一脏器系数(g 100g B.W.)。最后,将上述器官连同胃和小隐静脉等一并施行 1 0 肠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包埋,H E 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试验结果与讨论 1 一般症状 试验过程中,大鼠或纯的不同组别间, 其外形和活动,如眼、耳、鼻、皮肤、粘膜、呼吸、进食、大小便、姿势等未见有明显差别。低剂量组雌鼠中,在第二次钳取眼球后有一只于翌日死亡,可能是失血过多引起的 2. 体重与进食量 曾先后四次测定雌雄大鼠或狗的不同组别的平均体重和进食量,结果发现同种属、同性别、不同组别间的体重增长大致相同,狗呈体重增长抑制倾向,而大鼠的体重则呈负增长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审评一部朱家谷 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长期毒性试验,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实验管理和操作规程,同时应对 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及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申报资料中有关试验结果及分析内容,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应加强对长毒试验指标的观察 纵观现有新药长毒试验的申报资料,对试验指标的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观察的指标不全面 一个受试物的长毒试验,少则需给药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长毒试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与前期投入比较,进行相关的指标检测成本并不高,在未检测之前,我们对其结果是未知的,但每多检测一个指标就多一份对受试物的安全性认识。现有的多数申报资料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个指标的检测,而不根据长毒试验的目的进行试验指标的检测,如脏器系数和病理检查只有心、肝、脾、肺、肾,血液生化只测肝、肾功能各两项指标等。当然,这是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指南》中要求的必做项目,但该指南并未不同意进行更多指标的观察,作为研究者,如果有对自已开发品种的责任心,有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性责任心,就应自觉地进行更多指 标的检测。 2、观察的指标针对性不强 长毒试验的检测项目应具有针对性,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不放”,不能忽视“偶 然现象”。 一方面,我们要在长毒试验中注意发现“偶然现象”并加以解决。如有一受试物,在试验中

观察到了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降低,但不进行网织红细胞及骨髓的检查,结果无法分析其结果可能的危害程度及产生的原因。再如有些试验中血液生化检测中观察到了肌酐或尿素氮的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未再进一步地进行更敏感的肾功能指标的观察,很难对其结果作出正确 判断。 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受试物的处方组成特点、有效性试验中观察到的可能毒性问题、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相应的指标观察。如某些含有毒性药材的复方制剂,应根据这种药材的毒性靶器官、靶组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某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在药效学试验中可能可以观察到某些对心血管及血液学方面的影响,在长毒试验时应增加一些更敏感的检测指标,观察在大剂量下的毒性反应的暴露情况。再者,曾经有一药物,由于未重视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在视神经的异常分布,在长毒试验中未对相关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导致上市后引起许多受试者的失明。 再者,长毒试验一般要求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要进行全面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很多试验单位无论高剂量组检查结果如何,都仅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检查,而不对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进行检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如高剂量组未出现病理改变的,一般可以不必进行更低剂量组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只需取样保存,但如果高剂量组出现病理学改变,则必须对更低剂量组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药物的安全范围,寻找量毒关系,并考虑是否应进行更进一步的毒性研究。 3、对已观察指标在资料中表述不明确 多数试验单位一般都报送了所观察的试验结果,但是对于计量资料,只在表格中将“均数±标准差”列上,并说明在正常范围内,而我们在评价时发现,有许多结果标准差很大,均数虽在正常范围,但根据所提供的标准差,应有不少数据在正常范围以外,这时如果不将正常范围外的数据另外列上并进行分析,很容易导致可能的安全性问题被掩盖。对于计数资料,如

病理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RS细胞(Reed-Sternberg cell):经典型何杰金淋巴瘤有特征性的RS细胞,RS细胞丰富,略嗜伊红染。核多叶或多核,核仁明显,大而圆。也称为镜影细胞。来自生发中心B细胞,找到它或者何杰金细胞可以诊断为CHL。 不稳定性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粥样斑块内纤维组织成分较少,有较多的脂质沉积或具有脂质池,斑块间质内有较多的炎症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斑块肩部小血管较多(或出现肉芽组织)并有较明显的吞噬细胞或炎症细胞浸润。这类斑块比较不稳定,有可能在肩部发生破裂。 区域性心肌梗死(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也称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在2.5cm以上,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但已深达室壁2/3,此型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其中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约25%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此外,见于左心室后壁,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供血区域。右心室和心房发生心肌梗死较为少见。透壁性心肌梗死常有相应得一支冠状动脉突起,并 常附加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也称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主要由于毒力相对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所引起(约占75%),还有肠球菌、革兰阴性菌、立克次体、真菌等均可引起此病。这些病原体可自感染灶(扁桃体炎、牙周炎、咽喉炎、骨髓炎等)入血,形成菌血症,再随血流侵入瓣膜;也可因拔牙、心导管及心脏手术等医源性操作至细菌入血侵入瓣膜。临床上除有心脏体征外,还有长期发热、点状出血、栓塞病状、脾肿大及进行性贫血等迁延性败血症表现。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甚至1年以上。 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常发生于血压变化最明显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等部位。动脉瘤可从动脉内膜的破裂口进入动脉的中膜,使中膜形成假血管腔。 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也称为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多见于青少年,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230/130mmHg,病变进展迅速,可发生高血压脑病或较早出现肾功能衰竭。多为原发性,部分可继发于良性高血压病。其特征性的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脑和视网膜。肾的入球小动脉最常受累,病变可波及肾小球,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发生阶段性坏死。大脑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微梗死和脑出血。 绒毛心(cor villosum):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它可小到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cm,以致眼观可见。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