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笋”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1.播放《建党伟业》主题曲《追寻》的mv片段。

(板书:追寻)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过渡:我们曾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术家的民族气节!“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2.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补全课题:延安,我把你)3.读题猜测,作者走进延安可能会“追寻”什么呢?(预设:事物、历史、人物、事件、地方、精神……)(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旋律,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结合情景朗读,感知“追寻”的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人物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体会“追寻”之韵1.初读正音,感知诗韵。

(1)自由朗读,辨析词语词语:(预设:“炕”后鼻音,“脊”读三声。

释义“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设疑生思,发现诗韵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预设:诗中“追寻”的事物;每个词的都有相同的“αng”韵。

)(3)练习朗读,相机指导(预设:借助节奏划分,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书诗歌的声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词语,既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词义,又进一步引发思考,发现全诗押“αng”韵,体会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文体特点。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篇一: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

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

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延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情感方面,学生可能对延安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延安的伟大历史地位,激发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与延安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了解。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有吗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能够运用语音、语调、语气等表演手段,生动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情感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诗歌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难点1.理解并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表演手段生动地诠释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1.课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2.课件、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配乐和音响设备。

4.表演服装和道具。

5.制定的课堂教学流程和分工。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延安的风貌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集体跟读,理解诗歌的意义。

3.播放配乐,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表演展示(2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表演,展示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升表演技巧。

第四步:讨论交流(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表演体会和感想。

2.引导学生思考延安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步:评价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延安的重要性和建设。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朗读诗歌,还能深入了解延安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表演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六、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课堂中表演过的诗歌,写下自己对延安的理解和认识。

2.为延安画一幅插图,展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以上就是本节课《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优质教案设计,请各位老师认真备课,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延安,感受延安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追寻延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诗中描绘了当年红军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展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延安精神对人们的激励和鼓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体会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境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延安精神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回顾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探讨延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对学生的启示和鼓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内容:描绘当年红军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

这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旨,通过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2)简介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1. 课文内容2. 诗歌意境3. 作者情感4. 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搜索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4. 以《我心中的延安》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延安,我把你追寻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

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

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

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

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

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

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

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

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

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

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

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