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范文一一、教材说明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

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

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

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

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

“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笋”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1.播放《建党伟业》主题曲《追寻》的mv片段。

(板书:追寻)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过渡:我们曾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术家的民族气节!“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2.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补全课题:延安,我把你)3.读题猜测,作者走进延安可能会“追寻”什么呢?(预设:事物、历史、人物、事件、地方、精神……)(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旋律,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结合情景朗读,感知“追寻”的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人物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体会“追寻”之韵1.初读正音,感知诗韵。

(1)自由朗读,辨析词语词语:(预设:“炕”后鼻音,“脊”读三声。

释义“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设疑生思,发现诗韵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预设:诗中“追寻”的事物;每个词的都有相同的“αng”韵。

)(3)练习朗读,相机指导(预设:借助节奏划分,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书诗歌的声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词语,既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词义,又进一步引发思考,发现全诗押“αng”韵,体会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文体特点。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作者陈毅。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深奥的词语和句子,如“延河”、“枣园”、“南泥湾”等。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首诗就是关于延安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延安的魅力。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感悟思想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5. 朗读欣赏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可设计如下:24 延安,我把你追寻陈毅1. 诗歌内容2. 思想感情3. 语言特点4. 审美价值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熟读成诵。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能够运用语音、语调、语气等表演手段,生动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情感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诗歌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难点1.理解并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表演手段生动地诠释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1.课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2.课件、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配乐和音响设备。

4.表演服装和道具。

5.制定的课堂教学流程和分工。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延安的风貌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集体跟读,理解诗歌的意义。

3.播放配乐,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表演展示(2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表演,展示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升表演技巧。

第四步:讨论交流(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表演体会和感想。

2.引导学生思考延安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步:评价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延安的重要性和建设。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朗读诗歌,还能深入了解延安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延安的探究精神和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表演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六、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课堂中表演过的诗歌,写下自己对延安的理解和认识。

2.为延安画一幅插图,展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以上就是本节课《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优质教案设计,请各位老师认真备课,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延安,感受延安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写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诗歌。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未来的追求。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准备课文原文,用于学生朗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回顾,回答问题。

例如:“课文中的延安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效率很低,速度很慢,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o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O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

为了推动社会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