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的鉴别
三七鉴定标准

三七鉴定标准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方面,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三七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以下是一些关于三七鉴定的标准和方法:
1.外观特征:三七的外观特征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鉴别步骤。
正常情况下,三七的根茎表面呈灰黄色,有时带有细小纵棱。
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硬。
2.气味:三七的气味应具有特有的香味,具体香气会有一些泥土和特殊的中药材味道。
3.质地:三七应该质地坚硬,有一定的韧性。
4.湿度:三七的湿度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可能影响其质量。
湿度的测定通常通过一些物理方法进行。
5.有效成分含量:三七的药效主要来自其中的人参皂苷等成分。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通常通过色谱等化学方法进行。
6.微生物限度:由于三七是植物性原料,微生物限度是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包括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检测。
7.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是另外两个需要检测的重要方面,以确保三七的安全性。
浅谈三七的真伪鉴别

1542浅谈三七的真伪鉴别任海英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101400)关键词:三七;鉴别;中药学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山漆”、“金不换”。
是名贵的中草药,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1]。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其产于我国广西田阳的,故称为“田七”,产于我国云南的称为“滇三七”。
它的采挖须在种植3~4年后才能进行,采收的季节不同,名称也就有所区别:秋季开花前采收的称为“春七”,这时采收的三七根肥壮饱满,品质最佳;冬季结籽后采挖的称为“冬七”,根较松泡,质量较次[2]。
三七的根呈倒圆锥形或纺锤形,长 1.5cm~6cm,直径为1cm~9cm。
表面呈光亮的黑棕色或灰褐色,顶端较平或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全体有断续的纵皱纹,支根痕及横向皮孔。
体重,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灰黑色或棕绿色,有光泽,皮部有细小的斑点(树脂道),中心木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菊花心)。
气微,味苦微甜。
从三七的性状及其内外色泽的特征来看,故有“铜皮铁骨”、“狮子头”之称。
在民间以“三七”或“土三七”等命名使用的草药很多,极易与正品三七混淆,其中最常见的为“菊叶三七”和“景天三七”。
菊叶三七(又名水三七),来源于菊科植物菊三七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喜生长在阴湿肥沃土壤地区,其根茎呈拳形或团块状,长3cm~6c m,直径3cm左右,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鲜品带紫红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断续弧状沟纹,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根或细根断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显菊花心,气微,味甘淡后微苦。
具有止吐血、衄血、祛瘀行血的功效。
景天三七(又名土三七),来源于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的根或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我国北方多有分布,野生在山坡岩石间或阴湿墙缝中。
全草之茎为青绿色,折断面中空。
叶皱缩,上下表面均为灰绿色。
根呈块状、肉质,支根圆柱形或略带圆锥形,表面暗褐色,呈裂隙状,干燥后质松,气微,味微涩。
三七的鉴别方法

三七的鉴别方法
三七,又称人参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广泛用
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三七的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因此,正确的鉴别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三七鉴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可以通过观察三七的外观来进行鉴别。
正宗的三七外观呈现为块状或者
块状的片状,质地坚硬,断面光滑,颜色呈现为红褐色或者棕褐色,有一定的光泽。
而假冒伪劣的三七则可能因为使用了化学药剂或者掺杂了其他杂质而导致外观不符合正宗的特征,因此,通过观察外观可以初步判断三七的真伪。
其次,可以通过闻味来进行鉴别。
正宗的三七具有独特的香味,而假冒伪劣品
则可能因为掺杂了其他杂质或者使用了不当的保存方法而导致味道不正常,因此,通过闻味也是一种常用的鉴别方法。
另外,可以通过煎煮后的颜色来进行鉴别。
正宗的三七在煎煮后会呈现出红褐
色或者棕褐色,而假冒伪劣品可能因为掺杂了其他杂质或者使用了不当的保存方法而导致煎煮后的颜色不正常,因此,通过煎煮后的颜色也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别。
最后,可以通过购买渠道和品牌信誉来进行鉴别。
购买正宗的三七应该选择有
正规资质和信誉良好的药材市场或者药店,尽量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
此外,一些知名的品牌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在购买时可以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
总的来说,鉴别三七的真伪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可以通过观察外观、闻味、煎
煮后的颜色以及购买渠道和品牌信誉来进行综合判断。
希望大家在购买三七时能够谨慎选择,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保障自身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怎样辨别三七

怎样辨别三七三七是常用中药,能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用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功效。
三七主产云南和广西,近年来三七价格连年走高,3年内价格涨了近7倍,由于价格持续走高,三七质量下滑,伪品也层出不穷。
正品三七: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俗称“猴头三七”。
体重,质地坚实,打碎后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气微,味苦而回甜。
鉴别三七时首先留意三七上端的茎痕,如果保管不慎,茎痕部位容易长霉,由于霉菌和三七颜色很像,不留意难以发现;将三七用力掰断,质地坚实,不容易掰断。
如果掰断时感觉柔韧,则含水量超标,往往是用水润过的,干燥后会失重30%左右,且易变质;掰断后仔细观察断面,优质三七断面充实而呈绿色,如果断面干枯并呈白色,则多为病三七,药用价值较低;最后取小块三七口尝,优质三七味苦而回味持久且渣滓较少,劣质三七味淡而渣滓较多。
伪品三七:伪品三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莪术等相似药材经加工而成,一类是以名称类似的植物冒充三七。
加工类伪品:莪术和三七质地相似,是最常用作为加工伪品三七的原料,取莪术,去外皮,用刀雕刻成三七外形来冒充三七。
这类伪品形状、颜色和正品相似,但无外皮,且可看到刀削痕迹,质地坚实极难掰断,口尝味微辛辣。
笔者还在市场见到一种压制的伪品三七,原料不详,外形和正品相似,无外皮,表面灰黄色,质地坚实,敲碎无植物组织构造,断面白色,粗颗粒状,味淡。
冒充类伪品:常见的有菊三七、藤三七和景天三七等,这些植物在民间都作为三七使用,但和正品三七来源、成分、功效都有较大差别,不可混淆。
菊三七为菊科植物的根茎,又称为土三七或血三七,呈拳块状,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有瘤状突起,质地坚实,断面中心疏松或有时中空;藤三七为落葵科植物的块茎,呈不规则块状,断面粉性,味微甜,嚼之有黏性;景天三七为景天科植物的根和根茎,有时也以全草入药,全草可见茎圆形,青绿色,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多脱落,残留叶皱缩或破碎。
中药材鉴别如何辨认三七与三七草

中药材鉴别如何辨认三七与三七草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中,三七和三七草作为辨别难度较大的中药材之一,常常容易被混淆。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药材形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为您介绍如何准确辨认三七和三七草。
一、外观特征1. 三七:三七又名山参,是杜仲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根茎部位,具有黄白色、细长而均匀的外观特征。
其表面光滑,质地硬,断面具有一定的韧性。
三七的气味独特,具有酸香的气息。
2. 三七草:三七草是指三七科植物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的全草,其外观与三七有较大的差异。
三七草的颜色一般为暗绿色,形态较矮小且多糙,表面常常有霜状物质。
其断面较为脆弱,质地松软。
三七草的气味相对较淡,与三七有所不同。
二、药材形态1. 三七:三七的根茎通常较细长,主根长而直,质地坚实。
根茎顶部常常有残存的叶柄,具有一定的节段性。
叶柄为茎的向上延伸部分,形态较短而粗糙。
叶柄在三七的鉴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三七草:与三七不同,三七草的根茎形态较为矮小,具有分枝,细长而具有分叉的根须。
叶柄较为稀疏,没有明显的节段性。
此外,三七草的叶片较为狭窄,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茎段上有疣状物体。
三、化学成分1. 三七:三七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倍半萜、原生醇等化学成分。
其中,三七皂苷Rg1、Rg3、Rb1、Rb2以及notoginsenoside Fe等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为三七的药效功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三七草:三七草中含有类似于三七的三萜皂苷类成分,但种类和含量相对较少。
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ginsenoside Ro、Rg1以及原生醇。
虽然与三七的成分有所相似,但是三七草的药效功效相对较弱。
四、药理作用1. 三七:三七具有补气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出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等病症。
药材三七的真伪鉴别

药材三七的真伪鉴别三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山漆、田山七、金不换,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
用于呕血、咳血、胸腹刺痛、崩漏、跌扑肿痛、外伤出血等症。
因其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独特功效,被誉为“国药明珠”。
1 正品三七1.1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干燥根。
1.2 产地:主产云南文山、广南、砚山、马关、西畴、邱北、富宁等县,广西靖西、田阳、睦边、百色等地,多为栽培。
以文山、西畴产量最多。
此外,各地亦有引种。
1.3 性状鉴别: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 cm,直径1~4 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中央木质部颜色较深,角质状,可见细微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回甜。
支根(筋条)呈圆锥形,长2~6 cm,上端直径约0.8 cm。
下端直径约0.3 cm。
根茎(剪口)呈不规则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1.4 显微鉴别:粉末灰黄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 μm,脐点点状、短缝状,粒大者层纹明显;复粒由2~10分粒组成。
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分泌物。
导管为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 μm;草酸钙簇晶少见,棱角较钝,直径48~80 μm。
1.5 理化鉴别:(1)荧光观察:取本品粉末2 g,加甲醇15 ml,温浸30分钟后,滤过。
取滤液1 ml,蒸干,加醋酐1 ml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甾醇反应);另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晾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强烈的黄绿色荧光(黄酮类反应)。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 g,加水约5滴,搅匀,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5 ml,密塞振摇约10分钟,放置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正丁醇饱和的水3倍量,摇匀,放置使分层,取正丁醇层,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
三点鉴别正品三七

/1三点鉴别正品三七三七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
系多年生草本,高约30~60cm 。
根茎短,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2~5cm ,有枝根数根,外皮黄绿色。
茎直立近圆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
叶对生或轮生,掌状复叶,小叶通常5片或3~7片,叶柄长,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长倒卵形,长5~14cm ,宽2~5cm ,中央叶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边缘具细密锯齿。
秋季,枝梢开黄绿色花,伞形花序密集成头状。
核果,浆果状、肾形或三棱形,熟时红色。
种子l ~3粒,球形。
产地与分布产于云南文山、广南、西畴、砚山、马关等县及广西的田东、田阳、靖西、德宝、睦边、隆林等县的药材为道地药材。
一般认为个大肥实,体重皮细,灰绿色有光泽者,断面灰黑带绿,无裂隙者为上品。
此外本品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也有栽培。
鉴别要点鉴别正品三七要点有三:一是外形纺锤形至类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有横长皮孔及断续纵皱纹。
二是折断面皮部与木部常分离,具放射状纹理。
三是有人参样气味,味微苦甘。
老药工概称之为“铜皮铁骨狮子头”。
伪品区分要点:藤三七:形似三七,但质较脆,嚼之粘滑。
莪术仿制品:有制作痕迹,具姜气味。
木薯粉伪制品:无栓皮,质坚实,嚼之味苦粘牙。
此外,三七内镶插铁丝铅粒;击碎验看,即可识别。
快速鉴别根呈纺锤形、圆锥形、类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直径0.3—2cm 。
外皮呈光亮的黑棕色或黄棕色。
根茎痕或残茎,周围有乳状突起。
侧面有断续的纵皱纹,并有支根的横向皮孔。
侧面及底部有切断支根的痕迹。
质坚,体重,难折断。
断色或灰棕色,具光泽,中央木质部颜色较深,呈放射状纹理。
味先苦微甘。
三七的鉴别方法

三七的鉴别方法
三七,又称人参三七,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散瘀、降脂降压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市场上的三七种类繁多,如何鉴别真假成了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三七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正确辨别三七的真伪。
首先,要从外观上进行鉴别。
真正的三七外观呈现出墨绿色,有一定的光泽,质地坚硬,断面呈现出细腻均匀的纹理。
而假冒的三七往往颜色较浅,质地较为松软,断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纹理。
因此,通过观察外观可以初步判断三七的真伪。
其次,要进行气味鉴别。
真正的三七具有一种独特的芳香气味,而假冒的三七则往往没有明显的气味或者散发出一种异味。
因此,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式来判断三七的真伪。
再次,要进行研磨鉴别。
将三七磨成粉末,真正的三七粉末呈现出墨绿色,质地细腻,而假冒的三七粉末颜色较浅,质地较粗糙。
通过研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三七的真伪。
最后,要进行水浸鉴别。
将三七放入清水中浸泡,真正的三七会在水中慢慢变成墨绿色,水也会变得略带黄色,而假冒的三七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水浸可以进一步确认三七的真伪。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外观、闻气味、研磨和水浸等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三七的真伪。
在购买三七时,建议大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确保所购买的三七是真正的药材,从而发挥其有效的药用价值。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三七的鉴别方法,保障自身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定性鉴别
取本品2 g,研细,加甲醇2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缺三七的阴性对照品 2 g,同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
再取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及阴性对照液各2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红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液无相应斑点。
3 含量测定
3.1 色谱条件
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18∶8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
理论塔板数按三七皂苷R1计算应不低于3 000。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人参皂苷Rg1 0.396 mg和三七皂苷R1 0.092 mg的混合溶液,摇匀,即得。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1.2 g,精密称定,加水适量使溶解并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3次,每次20 mL,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加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0 mL,弃去氨试液,正丁醇层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移入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3.4 空白试验
按处方及制备工艺制备不含三七药材的阴性样品,再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并测定。
按照上述色谱条件,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各10 μL,分别注入色谱仪,进行测定。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有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而阴性对照在此保留时间无干扰(见图1)。
因此,可在此系统条件下对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进行定量分析。
3.5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31.4 mg,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人参皂苷Rg1对照品贮备液(0.628 mg/mL)。
分别精密吸取贮备液1.0、3.0、5.0、7.0、9.0 mL,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分别为0.062 8、0.188 4、0.314 0、0.439 6、0.565 2 mg/mL的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
以人参皂苷Rg1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209.713X-0.260,r=0.999 8,人参皂苷Rg1在0.628~5.652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精密称取三七皂苷R1对照品7.75 mg,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三七皂苷R1对照品贮备液(0.155 mg/mL)。
分别精密吸取贮备液1.0、3.0、5.0、7.0、9.0 mL,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分别为0.015 5、0.046 5、0.077 5、0.108 5、0.139 5 mg/mL的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
以三七皂苷R1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208.065X-2.85,r=0.999 8,三七皂苷R1在0.155~1.395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3.6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的RSD分别为
0.56%和0.69%,表明精密度良好。
3.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030102)的田七颗粒,共6份,按“3.3”项制备,进样,测定峰面积,人参皂苷Rg1平均含量为3.708 mg/g, RSD=1.01%;三七皂苷R1平均含量为0.698 mg/g,RSD=0.92%。
3.8 稳定性考察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制备后12 h内每隔2 h进样1次,测定峰面积,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的RSD分别为1.52%和1.47%,表明样品溶液在12 h基本稳定。
3.9 加样回收率测定
取已知含量的样品(人参皂苷Rg1含量3.708 mg/g和三七皂苷R1含量0.698 mg/g)6份,精密称定,分别精密加入人参皂苷Rg1对照品贮备液4.5 mL和三七皂苷R1对照品贮备液3.5 mL,挥干甲醇后,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根据上面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2。
表1 人参皂苷Rg1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表2 三七皂苷R1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3.10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10 μL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注入色谱仪,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样品测定结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