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外交辞令的修辞技巧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language)。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
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赋予外交辞令三种含义:外交辞令首先是指外交官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种含义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缓和(d e tente)、公报(communiqu e)、照会(note)等;第三,外交辞令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用语(guarded statement)。
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
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
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
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一、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问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类外传
型交》
委婉含蓄型
委婉含蓄型:通过 曲折的表达方式, 避免直接冲突,达 到外交交涉的目的。
直接坦率型:直截 了当地表达己方的 立场和要求,言辞 犀利,不容置疑。
借古喻今型:借用历 史事件或典故来暗示 现实问题,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
反语讽刺型:用反话 或讽刺的方式,暗指 对方的错误和弱点, 以达到警醒对方的目 的。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和策略,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对现代外交语言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的精妙和智慧,影响了现代外交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中的谈判技巧和策略,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有 着重要的影响。
《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左
意输 赅入 的你
传
述 》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论 外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交汇 报 人
辞:
请
令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交《 用辞左 技令传 巧的》
运外
贰
外 交 辞 令
《 左 传 》 与
伍
响 与 启 示
交 辞 令 的 影
《 左 传 》 外
叁
的《
类 型
外左 交传 辞》
巧的外《
第 四
运交左 章
用辞传
技令》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 心理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心理
措辞委婉含蓄,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灵活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灵活运用各种言辞策略
善于运用委婉语,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使用模糊语言,保留灵活空间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秦晋肴之战》外交辞令浅析

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秦晋殽
之战》外交辞令浅析
《秦晋殽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古代战争史料,是古代战争的经典著作,描写了秦晋殽之战的奇幻史诗。
该书的外交辞令充满了智慧和说服力,以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手法,渗透着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揭示出古代外交辞令的智慧和优雅。
首先,《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充满了委婉含蓄的智慧。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没有恃强凌弱,而是以“汝晋乃秦家之客也,汝晋何以敢自放彊兵”的委婉语气,凸显出秦国对晋国的尊重和慷慨大度。
其次,《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外柔内刚的策略。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以“汝晋乃秦家之客也,汝晋何以敢自放彊兵”这样温和的语气,表达了秦国尊重晋国
的态度;而以“然则秦家彊兵之盛,汝晋之不若”这样坚定的言辞,表达了秦国强大的实力。
最后,《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具有绵里藏针的精妙。
例如,秦国向晋国发出的外交辞令中,以“且汝晋之竭力,虽
为秦家尽力,将汝晋之益,以至汝晋之安”的温和言辞,传达
了秦国希望晋国安定富强的善意;而以“若汝晋自不顺,秦家
莫不苦之”的委婉语气,蕴含了秦国强硬的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不仅充满了委婉含蓄、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智慧,而且深刻体现了古代外交辞令的优雅和智慧。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秦晋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给当代人以智慧的指导和精神的启迪,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左传外交辞令特色

左传外交辞令特色《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左传》所描写的春秋时代是个能人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巨变的世纪里,由于宗周的衰落,诸侯大国争先称霸,大国与大国之间,小国与小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频繁的交战与纠纷,为身为国之使者的行人造就了发挥自己才干的广阔舞台,他们穿梭于诸国之间,以自己优秀的个人品格,优雅的辞令风采折服他国之君,保全自己国家的尊严,使之免于祸难。
本文通过对行人品质及其辞令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展示出春秋行人们的些许风采。
一、晓谕大义。
春秋时期虽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但是社会上依旧盛行崇尚礼义,忠君爱民的道德观念。
各诸侯国虽然明争暗斗,但他们都不愿践踏道德而令别国所不齿,所以在外交的时候,使者们往往抓住这一方面,通过申明“大义”而使对方折服。
《宋人及楚人平》中,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大义凛然,使楚王深受感动。
二,辩明利害。
在春秋时期变化多端的复杂局势之中,诸侯国间的战争往往采取盟约合作的方式,在获得利益的时候,就会存在着分配问题,外交使者们往往抓住这一点,挑拨盟国间的关系,从而使其统一战线瓦解,进而扭转自己的不利局势。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一席“舍邻以为东道主’,分裂了齐国和晋国的合作,使郑国免除了亡国的危险。
《秦晋崤之战》中的外交辞令

《秦晋崤之战》中的外交辞令如下:
《秦晋崤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1段外交辞令:
弦高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么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敌。
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巡不进,领师而回。
第2段外交辞令:
皇武子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
皇武子的话是那么客气,又代表了国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
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
第3段外交辞令:
孟明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
但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
以上这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显示了文章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浅析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浅析《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
居为《春秋》三传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少不了外交官间的唇枪舌战,少不了精彩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逻辑之谨严、道理之明晰、辞采之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为动人的感染力。
无论是在敌强我弱,还是在敌胜我败,甚至是在订立城下之盟,身为俘虏之时,外交官都能巧妙地使自己的说辞入情入理,起到折冲樽俎、消弭战祸的作用。
它不但反映了春秋时代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机巧微妙的外交活动, 同时又表现了春秋时代外交场合那种彬彬有礼的风尚和高度的语言技巧。
先看其中的两个外交事例。
在《秦晋殽之战》中,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时, 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 他急中生智, 送牛犒师, 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了弦外之音:“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敢犒从者。
不腆敞邑, 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一日之积, 行则备一夕之卫。
”弦高这一番话, 表面上在犒劳秦师,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休要轻举妄动; 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做好保已工作, 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
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 派使者到客馆看视, 知道了秦客已收拾好车子, 磨好兵器, 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 于是郑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
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 用挽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这一番辞令, 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 恭敬协商的客气话, 实际上却句句带刺, 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 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 实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式古代汉语修辞⽅式修辞⽅式引⽤譬喻借代并提互⽂夸饰委婉倒置引⽤引⽤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句或历史故事。
引⽤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引⽂和引事;按照引⽤的⽅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就是引⽤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就是引⽤见于书籍的⽂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的⽬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相关的材料来加强⽂章说服⼒。
1.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 《论语·季⽒》2. (⼠季)稽⾸⽽对⽈:“⼈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年》)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同⼦参乘,袁丝变⾊;⾃古⽽耻之。
(《报任安书》)例1是引⾔,例2是引⽂,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分直⽤和化⽤。
直⽤就是对原⽂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
如: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短歌⾏》,引《诗》)《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
纵我不往,⼦宁不嗣⾳。
”《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
化⽤就是经过调整,把前⼈的词句融化在⾃⼰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陶渊明《饮酒》)诗歌的最后⼀句是《庄⼦·物论》:“⼤辨不⾔”。
《庄⼦·外物篇》:“⾔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
”两处语意的化⽤,⼏乎不露引⽤的痕迹。
这既是化⽤,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出处的引⽤。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默认分类2009-03-05 14:19:39 阅读6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张伟0管理提醒:本帖被潇阳从百家讲坛移动到本区(2007-09-22)一、引言yv\ j &B|外交的实质就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
语言的熟练和准确运用对谈判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注重礼仪和方法策略。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
语用原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目的而遵守的一套规则。
它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灵活使用语言策略,不仅会显得有礼有节,而且往往能在外交活动中获得主动,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外交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O&r 9+r1`二、语言策略W$:D#;jz`h(一)得体性与外交辞令VN]j*$5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当尼克松走下飞机和周恩来握手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啊!”这是多么得体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它既有无限的欣慰,又有良多的感慨。
机场没有隆重热烈欢迎场面,尼克松虽有瞬间的不悦,但听到周恩来这句话也就悄然消失了。
K [i&!Z&(二)准确性与外交辞令$> h H {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使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是对每一名外交官的基本要求。
外交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外交官在外交语言实践中的用词造句准确、贴切,外交文书、信函的使用形式与格式符合习惯及规范。
外交是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在国际事务中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外交官的言行不仅能够体现本国的风度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反映该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中外交辞令的修辞技巧朱小娟【摘要】本文就文言中的外交辞令从修辞技巧的角度展开评析,重在分析其中的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给外交辞令带来的曲折、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有美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外交辞令修辞技巧外交是一门艺术,外交辞令更是这门艺术中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它折着人类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智慧光芒,体现着不同环境下不同民族特有的聪明才智。
初中文言文一些篇目中的外交辞令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远去的那个历史年代就已表现出来的赏心悦目的外交技巧和优秀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修辞技巧的角度去品味这些辞令更能让我们的心灵触摸到那一个个在风云变幻、剑拔弩张的外交场合中血肉丰满的斗士心形象:或从容不迫,仍游刃有余、或义正词严针锋相对、或斗智斗勇大义凛然、或不畏强权有胆有识。
这些辞令运用的修辞技巧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在初中文言文中,具有严格意义外交辞令的篇目虽然有限,但所选作品都极具有代表性。
主要有以下作品:《晏子故事两篇》(节选自《晏子春秋》,初中语文第三册)、《公输》(节选自《墨子》,初中语文第四册)、《唐睢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初中语文第四册)。
这些篇目中的外交辞令都是在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外交场合上凸现的,所以很有典型性。
修辞技巧的巧用让这些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很有论辩性,听者不得不被折服。
如果我们把“外交”这个词的意义再扩大一些,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对外政策而进行的各种外事活动的总称这一概念,而加进去国家内部关系、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让它进一步延伸为国家、团体、个人为实现自己的对外政策、意图理念而采取的对外活动的总称[1],那么在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篇目。
如:《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初中语文第二册)、《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初中语文第四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选自《昌黎先生集》,初中语文第四册)。
这些篇目中的“外交”辞令动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用高超的技巧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有妻子对丈夫委婉劝说,有帝王对臣子的谆谆劝训,有贤者对愚顽真诚劝戒,有有心人对伤心者的深情劝留。
概括地分析一下这些篇目,所用的修辞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比喻、反问、夸张、排比、设问、对偶等。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用典、借代、谦敬辞、迂回等。
这些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辞令中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灵活多变、巧妙运用,显示出了高超的技巧水平。
以下把初中文言文中这些外交辞令按照所用的修辞方法整理出来详细分析。
一、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
1比喻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以达到表达目的。
比喻一般是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
因此,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易于理解、【2】初中文言文中的外交辞令对比喻的运用非常频繁,而且非常巧妙,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运用技巧非常高。
例如:○1宴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出自《晏子故事两篇》)○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出自《宴子故事两篇》)○3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陈涉世家》)○4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出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例○1面楚强齐弱有形势,作为齐国使者的晏子因为身材短小,“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包含了多少欺辱的意思!为了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晏子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小门”喻为“狗门”,然后展开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由“狗门”推理到“狗国”,由“入狗门”推理到“入狗国”,由“今臣使楚”推理到“不当从此门入”。
这样成功地使“傧者更道,从大门入”,灭掉了楚国恃强凌弱的淫威,保全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这个巧妙的比喻就具有巨大威力,使对手折服的作用。
例○2再次面对屡遭失败却又不干心失败的楚王精心布置的“齐人坐盗”的诈局,晏子同样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抓住事物发展的最终结局后天环境起巨大作用这一关键点,用“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有力地反驳了楚王,使楚王窘态百出,不得不最终以“寡人反取病焉”低头认输。
例○3少时陈涉“同为佣耕”但志向远大被人讥笑,他采用了借喻:把志向高远的自己喻为“鸿鹄”,将讥笑自己目光短浅的人喻为“燕雀”,形象而有力地回击了别人的讥笑,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
这句名言千百年来何尝不被人屡屡引用?例○4董邵南,一个意气风发、怀才不遇,力图展雄才、建奇功、立壮业的有志青年,屡试不第、郁郁难抑,万分无奈之中远去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寻求所遇。
可在唐中期,燕赵之地早已是拥兵自重,不服中央集权管制的藩镇割据之地。
韩愈拥护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他怀着深切的同情和为国家挽留人才的意图表面上在为董邵南送行,实质上他在劝说董邵南不要去燕赵之地,留下来以图后起为国效力。
在序言开始韩愈就用“怀抱利器”比喻董邵南出众的才华,使郁郁难抑中的董邵南就有了一种知遇之感,这样在后面的劝说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挽留对方的目的。
2、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它的使用可使意思表达的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反问这种修辞手法在初中文言文中得到了大量运用,其原因在于这些篇目在记叙外交故事时,着重记叙,通过人物间得对话,言语来表现人物得性格、突现人物形象。
这就让言语中得问答有了发挥作用得空间,特别使反问有了用武之地。
例如: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出自《孙权劝学》)②齐无人耶?(出自《晏子故事两篇》)③齐人固善盗乎?(出自《晏子故事两篇》)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出自《晏子故事两篇》)⑤宋何罪之有?(出自《公输》)⑥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出自《公输》)⑦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出自《唐睢不辱使命》)⑧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出自《唐睢不辱使命》)例①吴主孙权作为国君劝训吕蒙要读书学习,吕蒙以“军中多务”为推脱之辞,孙权采用反问的手法询问吕蒙:你的军中事务比作为一国之君得事务还要多吗?表面在问吕蒙,实质上是肯定得告诉吕蒙:你的事务不比我作为一国之君得事务多,我尚且抽时间在百忙之中学习,你更应学习!这样就使吕蒙再也找不到推脱之辞。
然后孙权用现身的说法谈的学习感受——“大有所宜”,“蒙乃始就学”,最终“士别三日,即更目相看”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例②、例③、例④是一场晏子和楚王之间用反问进行的唇枪舌战!楚王先用反问挑起争端,侮辱晏子身材矮子、齐国无人。
例②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齐国无人竟派了个相貌平凡的小矮子来出使我强大的楚国!侮辱之意溢于言表!例③同样是楚王用反问对齐国进行侮辱: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窃,揭穿楚王的诈局,使楚王窘态百出、自取其辱。
例⑤是墨子在把公输盘诱入自己设置的“以子之盾攻子之矛”的圈内用反问进行质问,语气肯定、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无可辩驳。
在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时,墨子抓住公输盘的推脱之辞,又用反问例⑥让公输盘不得不引见自己去见楚王。
在这场争锋中墨子每次都是在用反问把胜利一步步扩大,取得最后的胜利。
例⑦、例⑧是孤胆英雄唐睢和秦王之间用反问展开的一场斗争:秦王傲慢自大,淫威重重,用反问责难,而唐睢不畏强权、针锋相对的也用反问进行有力的反击。
秦王的“易”就是“抢”,唐睢表面谈“易”实为“拒”。
两者都用反问,却有着不用的目的,细细品味真是妙趣横生!3、排比、夸张外交辞令其目的就在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达到自己的意图。
所以许多辞令都重视铺陈排比,夸张恣肆。
它们的运用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不容辩驳,大大增强了辞令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初中文言文有许多辞令就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方法,运用技巧很高。
例如: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出自《公输》)②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出自《公输》)③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汉江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于短褐也,臣以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出自《公输》)④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摄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出于《唐雎不辱使命》)例①墨子用排比层层深入地分析了公输盘帮助楚王发动楚宋战争的不义性,从“不智”到“不仁”,到“不忠”,又到“不强”,再到“不可谓知类”。
这样的辩驳使公输盘所有的错误和推辞都被放大驳斥,他无言以对不得不服。
例②非常有趣,墨子在用强有力的排比让楚王自己说出对不义之事的不赞同,从而让他后面对自己发动楚宋战争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例③在前面铺陈的基础上,墨子用排比极说楚国的强大和富有,宋国的弱小与贫穷,进一步反衬出楚王发动楚宋战争的不义性。
例④唐雎用排比排除三个“土之怒”的例子,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挫掉了秦王的锐气,灭掉了秦王的威风。
4、设问设问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在说话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引起听者的注意,引发听者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中的外交辞令就有对这一方法的巧妙运用。
例如: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出自《晏子故事两篇》)晏子在讲完橘树生与淮北和生于淮南结出果实不同的自然现象后,紧用设问回答了其中的原因:水土,生长环境的不同。
这儿用设问很好地把楚王的注意和思维引到了对现象背后所含道理的思考上。
这样在后边用“楚之水土地使民善盗耶?”反驳时就明白易晓,一击即中。
5、对偶对偶是追求句式的对称美。
整齐美和和谐美的修辞手段。
它的运用可使辞令富有文采。
例如: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出自《乐羊子妻》)②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出自《唐雎不辱使命》)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使辞令文采飞扬,朗朗上口,节奏感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具增。
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称之为用典。
用典恰当可大大增强辞令的说服力,在初中文言文中就有许多辞令用到了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