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报告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一)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区的功能定位,物流是大力发展与产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及特色产业,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是化学工业区物流传输一体化的一个区域,是建设国际城“一城三基地”的基地之一。

根据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拟在地域建设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为核心,实现专业化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推动物流与贸易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种产品生产流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工、包装、配送、储运等物理服务。

化学工业区在产业定位上与区物流产业园互为依托,区优先发展石油和精细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物流产业园优先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作为区物流传输一体化延伸的一个区域,为区物流需求配套服务,双方错位发展。化学工业区制造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区物流产业园带来强大的物流需求。

近年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启动速度逐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物流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物流人才被列为中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具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1)、学历结构分布

我校物流专业教师对本市物流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选取五家典型物流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如图所示),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中职学历的最多,占44%;大专学历占18%;本科学历占16%;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只占被调查企业从业人员的的2.25%和0.25%;经各类职业培训后上岗的占19.5%。

0.00%10.00%20.00%

30.00%

40.00%

50.00%

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职职业资格培训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校毕业生以及经职业培训后上岗的人员在从业人员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因此,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加快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不同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就业岗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物流企业中主要从事一线的技能操作,而通过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的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物流企业中大多是基层岗位操作员工。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初期的校企协议式合作培养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本校专业与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等世界500强企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推动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订单培养”,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到校本教材的编写、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操作技能的培训,直至最后对学生的考核录用,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全部过程。但校企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教学实施合作上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步伐;专业教师的综合施教能力有待加强;评价体系还需改进。

(三)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的热情比较高,而企业对学校的介入不够深入。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与学生的长期学习习惯差异较远。部分企业未能认识到学生的潜在价值,不能调动学生的工作兴趣和激情。企业对学校的需求简单的针对学生今后在企业的工作技能,没有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对于学生管理存在的较大差异,思想教育较少。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文化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

学习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对学校教学方面支持力度欠缺,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投入等。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单一,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不能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部分教师不能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策略

(一) 建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联合协商机制

通过示范校建设,建立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联合协商机制。建立学校管理层面的对话机制、建立专业层面对话协作、建立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层面的对话机制。制定《石业学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石业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条例》。

(二)按专业教学标准,推行新型课程设置

以市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根据“以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形成完整的工作链,以此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处理好八个关系,即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课程体系中知识点、技能点与职业素质的相互关系、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的相互关系、课程教学中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中,将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设计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的依据。“项目”来自于企业,并与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相对应,根据产业技术状况和专业教学实际,动态优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时调整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实施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本专业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教师导学模式,体现中职管理类专业特征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现场教学,学做相辅”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德国的“行动导向”理论之完整行动模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师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岗位职业特点,在每次授课时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课程教学组织的主要环节有:①提出任务背景;②提示操作要点;③技能训练;④交流评价。,专业教学做到工学结合,教

学场所设设置体现物流企业真实经营场景的环境、条件和数据,大多数的专业教学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在教学组织中,对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式的学习,学生按照物流作业流程进行方案设计、决策、实施,并对绩效进行评判,,使专业教学实时性的紧贴行业特点,做到教学与物流企业实际运营的“无缝”对接,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级物流技能型人才。(四)采用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问题导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按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展开课程内容,每个工作项目中均设置相应的职业能力,其能力要求和标准均通过3—4个“问题”体现,“问题”来自于企业实践并与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技能训练项目相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小组研讨和协同作业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判断、思考、团队合作能力,最终达到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五)创建全新的校内教学支撑环境

物流是以产品为主要承接对象的专业物流形态。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该物流是一个集专业性、危险性和独特性的特殊物流形态。因此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校内综合物流实训基地,为所采用的“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支持。教学环境作为开展“理实结合、做学一体”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其建设思路是让师生上课如上岗,充分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习惯。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真正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尽快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企业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在学校里打造出仿真的职业环境。我校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以固态、液态产品的仓储、罐储、运输、HSE管理体系实训、国际物流实训、储运设备的维护等为重点,配合3D 虚拟显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达到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关键能力设置不同的职业情景。如: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公司类型:货代公司、船公司、发货单位等。利用仿真的现场环境和实物教具,根据企业职业情景,根据需要设置销售部、单证部、财务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及相应岗位,把企业搬进专业实训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在职业情境中学会如何工作。

(六)构筑合格的校外实训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