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569856A1】电动涵道风扇【专利】
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d7270d2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7.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329529.X(22)申请日 2020.11.24(71)申请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地址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29号(72)发明人 黄国平 周扬 朱远昭 夏晨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代理人 李静(51)Int.Cl.F02K 3/00(2006.01)F02K 3/12(2006.01)F04D 29/54(2006.01)F04D 29/56(2006.01)F04D 27/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包括核心涡轮机、与核心涡轮机通过引气管相连的涵道风扇以及与涵道风扇同轴安装的叶尖涡轮,所述核心涡轮机排出气体传输至叶尖涡轮处,叶尖涡轮对气体膨胀做功,驱动涵道风扇旋转吸入空气产生推力,突破了常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设计限制,使发动机涵道比大大增加,进一步发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提高推进效率的基本原理,获得更低的油耗和更高动力输出,且能量源核心涡轮机与涵道风扇之间相连的引气管的作用,仅为气流通道无复杂的机械连接,可以根据飞行器设计需要将之顺势布置于机身和机翼内部,给予了飞行器更为灵活布局。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112443423 A 2021.03.05C N 112443423A1.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涡轮机、与核心涡轮机通过引气管相连的涵道风扇以及与涵道风扇同轴安装的叶尖涡轮,所述核心涡轮机排出气体传输至叶尖涡轮处,叶尖涡轮对气体膨胀做功,驱动涵道风扇旋转吸入空气产生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风扇包括与叶尖涡轮相连的进气蜗壳和位于涵道风扇中心的转轴,所述转轴周向均匀安装若干个有风扇叶片,各个所述风扇叶片端部连接有位于涡轮内圈的与叶尖涡轮相连的叶尖涡轮叶片,气体经进气蜗壳进入叶尖涡轮内,直接驱动叶尖涡轮叶片和风扇叶片旋转。
与永磁同步盘式扁线电机融为一体的涵道风扇装置[发明专利]
![与永磁同步盘式扁线电机融为一体的涵道风扇装置[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96cae08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b.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511353.X(22)申请日 2020.12.18(71)申请人 中北大学地址 030051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学院路3号(72)发明人 马铁华 张艳兵 武耀艳 陈昌鑫 焦斌 (74)专利代理机构 太原荣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代理人 杨凯 连慧敏(51)Int.Cl.H02K 21/14(2006.01)H02K 3/28(2006.01)H02K 1/27(2006.01)H02K 41/02(2006.01)H02K 9/04(2006.01)H02N 15/00(2006.01)H02K 15/16(2006.01)H02K 7/14(2006.01)F04D 25/08(2006.01)F04D 29/26(2006.01)(54)发明名称与永磁同步盘式扁线电机融为一体的涵道风扇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直升飞车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与永磁同步盘式扁线电机融为一体的涵道风扇装置。
包括转子系统、定子系统、进/排气控制系统、检测系统、驱动系统和供电系统,定子系统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壳体内壁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扁线线圈,各端面的扁线线圈串联,转子系统设在定子系统内部,转子系统包括轴流和径流复合的一体化叶片和永磁体,永磁体代替一部分离心风扇叶片且位于外侧,检测系统与电机壳体和供电系统电性连接,驱动系统与扁线线圈和供电系统电性连接,检测系统与驱动系统电性连接。
本装置实现转子系统的悬浮和高速旋转,省去轴承机构,减轻重量,降低机械磨损和噪声,延长寿命,降低成本。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直升飞车方面。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CN 112583223 A 2021.03.30C N 112583223A1.与永磁同步盘式扁线电机融为一体的涵道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系统、定子系统、进/排气控制系统、检测系统、驱动系统和供电系统,所述定子系统包括扁线线圈(4)、电机壳体(5)和定子圆锥轴(6),所述电机壳体(5)呈环形桶状结构,所述电机壳体(5)内壁的上下两端面上分别设置多层扁线线圈(4),各端面上的扁线线圈(4)首尾相连相互串联连接,所述定子圆锥轴(6)通过多个固定片与电机壳体(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子系统设置在定子系统内部,所述转子系统包括轴流和径流复合的一体化叶片(1)、锥形连接套(2)和永磁体(3),所述锥形连接套(2)与定子圆锥轴(6)匹配设置,所述轴流和径流复合的一体化叶片(1)在锥形连接套(2)外侧面周向分布,所述永磁体(3)设置在轴流和径流复合的一体化叶片(1)的外侧,所述永磁体(3)位于上下两组多层扁线线圈(4)中间,所述检测系统与电机壳体(5)和供电系统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系统与扁线线圈(4)和供电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检测系统与驱动系统电性连接。
一种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实用新型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2abca9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8.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099549.1(22)申请日 2016.09.30(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72)发明人 曾冠南 沈思颖 曹华振 闫晓鹏 赵大林 周礼洋 李晨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代理人 任岩(51)Int.Cl.B64C 29/02(2006.01)B64C 27/32(2006.01)B64C 3/00(2006.01)(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垂直起降型飞翼布局无人机,包括机身、机翼、上下尾翼和涵道风扇,特征是使用分布式涵道风扇动力以尾座式布局起飞,机身和机翼尾部设置主涵道风扇,用于垂直起降过程中的升力、姿态控制及提供巡航飞行推力,上下垂尾布置副涵道风扇,用于俯仰姿态控制,无人机使用电力与燃油混合动力。
该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的垂直起降能力,可以在不依赖机场跑道的前提下完成起飞降落过程,同时拥有优秀的巡航效率、速度及航程,且融合了飞翼布局不错的隐身性与较高的结构利用率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206087302 U 2017.04.12C N 206087302U1.一种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包括机身、机翼和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风扇分布设置在飞机尾部,所述无人机采用机头朝上机尾坐落在地面的尾座式布局垂直起降,其根据飞行需求调整各涵道风扇工作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风扇包括分布式主涵道风扇和副涵道风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翼式涵道风扇垂直起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涵道风扇分布设置在机身和机翼尾部,用于垂直起降过程中的升力、姿态控制及提供巡航飞行推力。
用于函道风扇式无人空中系统的混合动力[发明专利]
![用于函道风扇式无人空中系统的混合动力[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c98463dd87c24028915fc3ec.png)
专利名称:用于函道风扇式无人空中系统的混合动力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R·E·安娜蒂,P·L·奥布莱恩
申请号:CN200910206863.3
申请日:20091012
公开号:CN101746507A
公开日:
201006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函道风扇式无人空中系统的混合动力。
提供了一种用于垂直起飞和着陆的函道风扇式飞行器的推进系统,该推进系统包括:内燃机,包括电动发电机、马达驱动器和电池的电动机。
马达驱动器和电池集成到飞行器中,且为函道风扇式飞行器提供动力。
电动机可包括环形电动发电机。
在运行时,此双推进系统用作有重量效率的选择,以允许在函道风扇式无人飞行器上有两个动力源。
申请人: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地址:美国新泽西州
国籍:US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涵道风扇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206943088U
(43)申请公布日 2018.01.30(21)申请号CN201720478286.3
(22)申请日2017.05.03
(71)申请人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西桂庙路北阳光华艺大厦1栋15D-02F (72)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章社杲
(51)Int.CI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
(54)发明名称
涵道风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涵道风扇,其包括:
涵道(1),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分别位于涵道(1)
的上方和下方,涵道(1)具有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
壁,在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在内壁上
开设有多个通孔(2),通孔与环形空间相连通;散
热器(3),设置在环形空间内;桨毂轴,设置在涵
道(1)的中心轴线上;多个动叶片(4),设置在桨
毂轴上且可绕桨毂轴旋转,多个动叶片靠近进风
口设置;以及动力驱动装置,连接在桨毂轴的靠
近出风口的一端以驱动桨毂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
的涵道风扇将散热器嵌入涵道中,不仅能够实现
涵道风扇的发动机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同
时还节省了涵道风扇的封装空间。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
2018-01-30授权授权
权利要求说明书涵道风扇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说明书涵道风扇的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电动涵道风扇[实用新型专利]
![电动涵道风扇[实用新型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db60edf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c.png)
(10)授权公告号 CN 201470114 U(45)授权公告日 2010.05.19C N 201470114 U*CN201470114U*(21)申请号 200920303915.4(22)申请日 2009.06.02A63H 27/24(2006.01)(73)专利权人张朝晖地址523560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前南路志兴国际商务大厦1006室(72)发明人张朝晖(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44269代理人彭红(54)实用新型名称电动涵道风扇(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有涵道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涵道固定座内后部的电动机,以及设置在所述涵道固定座内前部的风扇叶,所述风扇叶数量为八片,所述八片风扇叶呈弧形涡轮状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可高效率地将电能转换成动能,大大提高动力系统的推力比系数。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权 利 要 求 书CN 201470114 U1/1页1.一种电动涵道风扇,包括有涵道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涵道固定座内后部的电动机,以及设置在所述涵道固定座内前部的风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叶数量为八片,所述八片风扇叶呈弧形涡轮状对称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固定座内表面设置有四条对称分布的弧状固定肋,所述风扇叶通过风扇叶夹固定在所述固定肋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为无碳刷电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叶夹包括有与涵道固定座同轴的夹座和穿过所述风扇叶与所述夹座螺纹配合固定的风扇叶夹螺母,且所述夹座采用外六角形螺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固定座和风扇叶均为塑料制成,而所述风扇叶夹为金属加工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固定座和风扇叶均为塑料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e still quite thermally inefficient. In particular, gas tur-
(30) Priority: 14.05.2018 GB 201807769
(71) Applicant: Rolls-Royce plc London SW1E 6AT (GB)
(72) Inventor: Harvey, Giles Derby, Derbyshire DE24 8BJ (GB)
Turbofans utilise a gas turbine core to drive a fan, the
es a nacelle 104 which defines a duct 105er than the core to produce a bypass flow
A nacelle defines a duct that houses a propulsive fan
having a fan diameter DF. An electric machine is configured to drive the fan, and has an electromagnetically ac-
(19)
*EP003569856A1*
(11)
EP 3 569 856 A1
(12)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43) Date of publication: 20.11.2019 Bulletin 2019/47
(21) Application number: 19169236.7
EP 3 569 856 A1
Printed by Jouve, 75001 PARIS (FR)
1
EP 3 569 856 A1
2
Description TECHNICAL FIELD
chine; and Figure 4 shows another configuration of the electric machine.
(22) Date of filing: 15.04.2019
(51) Int Cl.: F02K 5/00 (2006.01)
B64D 27/24 (2006.01)
(84) Designated Contracting States: AL AT BE BG CH CY CZ DE DK EE ES FI FR GB GR HR HU IE IS IT LI LT LU LV MC MK MT NL NO PL PT RO RS SE SI SK SM TR
outlet guide vanes 109. The airflow is directed through
cy, the gas turbine engines used in the cores of turbofans
the nozzle 107 to generate thrust. In the embodiment of
BACKGROUND
ure 1.
[0010] The propulsor is shown generally at 101, at-
[0002] Ducted fan propulsors are used for a large pro- 10 tached to a wing 102 of an aircraft (not shown) by a pylon
(74) Representative: Rolls-Royce plc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t SinA-48 PO Box 31 Derby DE24 8BJ (GB)
(54) ELECTRIC DUCTED FAN
(57) An electric ducted fan for an aircraft is shown.
portion of aircraft due to their greater efficiency and re-
103.
duced noise due to lower tip losses than open propellers.
[0011] Being a ducted fan, the propulsor 101 compris-
[0003] Despite great advances in materials, compres-
of intake air, with swirl in the airflow being removed by
sor and turbine aerodynamics, and combustion efficien-
106 and a nozzle 107, and in which a propulsive fan 108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hrust.
15 is located. In operation, the fan 108 raises the pressure
tive length LA and an electromagnetically active diameter DA defining an aspect ratio (LA/DA) of from 0.8 to 2. A ratio of the electromagnetically active diameter DA to the fan diameter DF (DA/DF) is from 0.45 to 0.60.
[0001] This disclosure relates to configurations of elec- 5 DETAILED DESCRIPTION
tric ducted fans for aircraft.
[0009] An electric ducted fan propulsor is shown in F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