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中考历史 中考热点专题探究三 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

角度三:原因类 3.我国古代能长时间保持国家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强化,从而使
线索三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辖 (1)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 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新疆 西汉 (2)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
地区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 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宋元时 期
盟” 第三次民
(2)北宋时,宋夏之间连年战争,宋夏议和后, 族交融高
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潮
(3)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南宋
建立后,金多次兴兵进攻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
率军北伐,1141 年,宋金议和
宋元时 期
(4)1227 年,蒙古灭西夏。1234 年,蒙古灭金。 第三次民
西藏
立“唐蕃会盟碑”
地区
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
元朝 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
使行政管辖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设 清朝
驻藏大臣;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西藏
(1)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 地区 新中国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 力?自治地方如何正确行使自治权?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必须 以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实施为前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 要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梳理评估和调整完善,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 因素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慎重稳进。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
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专题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二部分河南中招题号专题研究第1、2、21题专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建议作答时间:10分钟)1. “智慧”号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图片资料。
他们可能探究的主题是( )A. 昌盛的秦汉文化B. 辉煌的隋唐文化C. 灿烂的宋元文化D.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2.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中央集权制3.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B. 削减侯国数量C. 推行郡县制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 000多年。
你认为下列中的哪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西汉中朝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清朝军机处5. “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
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
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
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
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文化素养B.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C.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D. 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6. 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这主要说明( )A.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B.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C. 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D.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7. 2014年以来,扬州援藏教师团不畏艰苦,铺就了一条西藏孩子通往知识殿堂的“天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中国的历史上,统一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良好的民族关系则是实现统一的关键。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民族多样性。
历史上,中国的统一一直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从秦朝的统一、隋唐的盛世,到明清时期的统一,每一次的统一都构建了中国的国家制度。
然而,统一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民族关系的挑战,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要求、民族地区的对抗等。
二、政治层面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统一和民族关系的问题。
中国建立了民族自治制度,并推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区域自治、实行政府民族政策,维护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统一进程的顺利进行。
三、文化交流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传统和节日等。
积极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例如,庆祝春节成为了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使得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其中,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中国统一和民族关系息息相关的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发展优势产业等措施,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而通过消除经济差距,增加民族地区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促进统一进程和民族和谐。
五、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的统一与民族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加速,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这种交流既有利于促进统一,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和分裂势力可能对统一构成威胁。
然而,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和措施为统一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深化地方自治。
古代的民族关系

(1)、含义:指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落后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形成自然同化(本质含义:民族间相互学习,吸收优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2)、原因: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国民族关系
一、古代的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中国在国家统一的表现

中国在国家统一的表现中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表现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于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下是中国在国家统一方面的主要表现: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政府始终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台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岸同胞谋求共同繁荣和发展。
3.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始终秉持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争取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通过两岸协商,达成统一共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反对外部干涉: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包括台湾问题。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尊严。
5.强化法律法规: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国家统一政策的实施。
例如,《反分裂国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反“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6.加强两岸民众交流:通过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国家统一创造民心基础。
7.国际合作与外交斗争: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政府积极展开外交斗争,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
总之,中国政府始终坚定推进国家统一进程,致力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诚意,为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努力。
一部中国史确实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共同发展壮大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随着历史的推移,各民族不断融合,汉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说课模板各位评委X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二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一、教材分析: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
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确定为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四、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 *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