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
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个体追求目标、展示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欲望。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追求成就和如何评估自己成就水平的心理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启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50年代提出。
麦克莱兰对个体稳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其余两种分别是权力需求和隶属需求。
他观察到不同个体在追求成就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需求差异: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人追求个人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则更关注外部奖励和避免失败。
成就倾向高的人更有可能追求挑战性的目标,并享受努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环境等。
例如,家庭重视成就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成就目标的设置: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会自主设定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
相比于容易达成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
4. 成就动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时,会参考内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在标准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标准,而外部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个体与内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而与外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赞扬和认可。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启示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些个体可能更愿意承担挑战性的任务,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就动机理论

三:该理论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是 不完善的
谢谢观赏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上 的自信心,发挥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促进了学 生的发展。
内在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 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达 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需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持之以 恒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 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
默里.亨利
默里▪亨利(Murray▪Henry A,1893~?)美国心理学家。1893年生于美国纽约市, 1915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专业学士学位。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内 科和外科医生。后入英国剑桥大学专攻生物化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因在求学期间 受S.弗洛伊德与C.荣格心理学说的影响,开始转向人格心理学研究。后应哈佛大学之聘 任心理学讲师、临床心理学教授,直至1962年退休。
亨利.默里
成就需要:克服障 碍,施展才能,力 求尽快尽好的解决 某一难题
阿金特森
期望——价值理 论(微观角度)
麦克利兰
社点会击添成加就标动题机理论 (宏观角度)
约翰·威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概念:
阿金特森认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 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力。
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科学研究院 应用心理学 覃丽萍 20165443
目 录
01
02
03
人
成
成
物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心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自己与他人,尤其在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中,成就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个体追求成功、完成任务以及超越过去表现的内在动力。
1.1 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实现特定目标以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愿望。
这种需求往往驱动人们去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而不是放弃。
1.2 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则是指个体希望影响他人或环境,以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权力和控制力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方式。
1.3 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这种需求驱动个体寻求对他人的支持和认同,呈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成就动机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将其进行系统化,到后来不同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扩展与修正,使其适应到更多元化的领域中。
2.1 麦克莱兰的研究成果在麦克莱兰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主题抽测法”(TAT)来评估个体的成就动机。
通过让被试描述一些模糊的图像,他发现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竞争胜利与个人成功强烈的渴望。
2.2 后续研究及扩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学者将成就动机与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强调了期望与价值在动力形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成就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决策。
三、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背景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成就需求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动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理论

举例:
• 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 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 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 样? • 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 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 容易得多。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 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 人取得成果。
• 高成就动机者的表现:这类人一般不常休 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的工作,并从工 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 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 喜欢表现自己。
• 低成就动机者的表现:
• 喜欢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 业 • 思考:你属于高成就动机者还是低 成就动机者?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
• 观点:
• 1、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 达到目的的可能性的估计(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 来说明) • 2、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源于孩子所在的家庭或文化 群体,尤其是幼儿期。
•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 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 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 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 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 • 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 • ③成功的诱因值Is。 • 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 × ×
成就动机理论
主讲人:朱晓露
一、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观
• 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
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并要求达到 完美状态• a、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不喜欢凭运气获得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 看来特别容易的工作任务。 • b、选择目标时会避免过分的难度。 • c 、喜欢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阿特金森理论的不足:
• ①人的成就动机被看成仅仅由内部因素所 激发,更多地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没 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 动机的作用。 • ②这一理论虽然是初步把动机的情感方面 和认知方面结合起来的模型,但它对认知 的作用的了解是模糊的、笼统的、不具体 的。 • ③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了解和 探讨也是不全面和不够充分的。
成就动机理论(课堂PPT)

内在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 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达 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需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持之以 恒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 性和持. 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12。
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科学研究院 应用心理学 覃丽萍 20165443
.
1
目 录
01
02
03
人
成
成
物
就
就
简
动
动
介
机
机
的
的
主
相
要
关
理
公
论
式.
04
05
对
对
教
成
育
就
的
动
影
机
响
理
论
评
价
2
成就动机理论的三个代表人物
戴维.麦克里兰
戴维·麦克利兰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他从20世纪 40-50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并得出 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
麦克利兰的亲和需求与马斯洛的感情上的需求、奥尔德弗的
导致组织效率下降。
.
9
成就动机的相关公式
1. Ts=Ms×Ps×Is
Ts:追求成功的倾向 Ms:对成功的需要 Ps:任务将会成功的可能 性 Is:成功的诱因值
3. Is=1-Ps Ps+Pf=1
2. Tf=Mf×Pf×If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麦克利兰指出,金钱刺激对高成就需求者的影响很复杂。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成就动机理论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编辑本段成就需要综述(Needfor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主要特点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1、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 Ta
力求成功 的意向Ts
避免失败 的意向Tf
成功动机 成功可能性 成功诱因值 失败动机 失败可能性 失败刺激值 Ms Ps Is Tf Pf If
阿特金森的理论公式
Ts=Ms×Ps×Is (1) Tf = Mf×Pf×If (2) Is=1-Ps Ps+Pf=1 (3) Ta=Ts-Tf (4) = Ms×Ps×Is - Mf×Pf×If =Ms×Ps×(1-Ps) - Mf×(1-Ps )× Ps =(Ms - Mf) × Ps (1-Ps) 注释:这一理论的特定假设是Is=1-Ps 即成功的诱因值和对成功
自我价值理论的教育应用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判断的误差:
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有强烈的、建设性的学习动机;成 绩差的学生未必没有学习动机,实质上是“自我价值保护” 这一内在动机的加强。
二、要以学生自身的提高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而 不是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三、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和方法归因:
失败
失败
努力归因
成就动机理论
假设情景实验
假设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的屋子里独自一个人玩套圈 的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起点的位置,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 近的位置,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有 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有一半次数套 中目标? 结果分析 :1.选择前两种,说明你是一个成就动机较低 的人,做事是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2.选择最后一种,说明你是一个成就水平高的 人
就动机理论的研究历程
亨利.默里(H.A.Murry) ——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的 解决某一难题。 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社会成就动机理 论(宏观角度) 阿特金森(J.W.AtKinson) ——期望-价值理论(微 观角度)
成就动机的概念及特征
的期待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例题:
假定某人个体动机倾向(M)为1,如果任务的困难度,即完 成的可能性(P)是0.9,这是的满足感(I)为0.1,那么动机强度(T) 等于0.09,即T=1×0.9×0.1=0.09 如果P=0.8 I=0.2 则 T=0.8×0.2=0.16 以此类推P =0.5 I=0.5 T=1×0.5×0.5=0.25 由此可以看出,当题目的难度为中等(0.5)时,人的成就动 机强度最大。 由公式4即Ta =(Ms - Mf) × Ps (1-Ps)可知当Ms﹥ Mf 时 Ta是正值,合成动机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 当 Ms﹤ Mf 时Ta是负值,合成动机低,表现为逃避成就活动。但 这种演绎出的结论与现实中的事例有时不相一致,遭到了很多 人的指责有鉴于此,阿特金森又提出了成就行为多种决定因素 的公式:成就行为= Ta+外部的动机力量 注意:
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1、自我价值是人们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区别对待成功与失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 自我价值感。 3、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 的升高而变化。
影响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能力观。
学生自身的能力观就是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所持的一种 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通过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能 力观。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即认为能力是一种不变的实 体,不会通过努力得以改变,多努力是低能力的体现;另 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即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努 力就能增加能力,脑子越用越灵活。 二:学校的评价制度。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所有的考试与评价都是一种 相对的评价,即是一种与别人相互比较的评价。
成 绩 水 平
55 53 51 49 47 45 1/20 1/4 1/2 3/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可能性 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 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
获胜的希望(概率)
自我价值理论的提出及基本观点
自我价值理论的提出:
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芬顿 (M.V.Covington,1984)提出的,主要从学习动机的负 面着手,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 题。
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励个 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 功的一种内在内驱力。
成就动机的特征: 1、阿特金森的实验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
全力以赴的获取成功。 2、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 关系为前提。
对教育现象的独特解释力
一、对努力的态度: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聪明的、有才华的、有能力的学生才 更可能可能成功,才更具有价值。在自我价值理论中努力 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二、学习动机随年龄而降低:
自我价值理论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看待努力的态度 不同”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三、对考试的抱怨: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对考试的抱怨经常是学生抵御挫 败感的一种方法:防御。
不足:
一:更多的注重动机的内部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到外部社 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动机作用。 二:试图把动机的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这种思路是正确 的,值的借鉴的,但他对认知作用的分析是模糊的,不具 体的。 三:该理论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是不完 善的。
阿特金森的实验
在实验中,阿特金森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 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Ps=1/20) 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对第 三组学生说,只有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 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结果如图所示:
在阿特金森的理论中,任务的选择是判断成就动机的主要内容,对于 Ms﹥ Mf 的人来说, Ps =0.5时即任务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成就动机值 最大;对于Ms﹤ Mf 的人来说, Ps 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动机的阻碍最 大。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评价
优点:
一:把动机的情感和认知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表述出 来,对更完整的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教育实践来说,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方法归因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美]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著 张厚粲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Jeanne Ellis Ormrod著 彭运石 彭舜 等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等教育心理学 姚本先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