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
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的通知》(办造字〔X〕X号)和省林业厅《关于印发〈X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林造字〔X〕X号)文件精神和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为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我区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有效控制疫情,减少松材线虫病给我区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确保不发生生态灾难,切实保护我区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二、普查时间本次集中普查自X年X月X日开始,至X年X月X日。
各地务必于X年X月X日前将松材线虫病集中普查结果上报区林业局林检站。
区林检站将汇总各地普查结果于X月X日前上报省(市)林业厅(局)。
三、普查事项1、普查范围。
全区所有松林。
2、普查方法。
普查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按照普查工作技术要求,结合日常监测,确定普查路线。
普查以线路踏查为主,采取踏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辖区内的所有松林进行调查。
重点关注疫区相邻地带、各交通沿线(公路、铁路)、风景区、建筑工地、仓库、木材集散地、松木加工和使用单位,通讯基站、驻军营房、电视发射塔、电缆线路、光缆线路、农网改造区域和电力设施附近、村庄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区松林。
发现可疑濒、枯死松树时,以小班为单位进行调查、取样、镜检,排查死树原因。
疫情发生点查清发生分布范围、发生面积(以小班面积为准,孤立松林以实际面积为准)和病死树数量,绘制发生面积分布图表。
非疫情发生点查清枯死松树分布地点、树种、面积、枯死树株数、松褐天牛危害情况,绘制松树枯死情况分布图表。
3、普查主要内容。
疫情发生点要查清枯(病)死松树分布地点、面积、枯(病)死树株数和致死原因,取样检测(到小班)。
编制枯(病)死松树分布图表(到小班);非疫情发生点要查清枯死松树分布地点、面积、枯死株数和致死原因,取样检测要精确到小班,编制枯死松树分布图表(到小班)。
尚未发生松材线虫病地区,要对疫情发生区毗邻地带、交通沿线、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等重点地区的松林进行巡查,凡发现松树有感病症状,立即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乡镇2019年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全文共计2755字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确保我镇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松材线虫病简介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的危害伤口侵入松树木质部,迅速导致其松针枯死,植株萎蔫,最终整株死亡。
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植株外观症状为植株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植株枯死,但松针不落叶,远看如火烧状。
病死木木材截面呈蓝灰色。
松材线虫病危害的寄生树种在我镇域内主要有油松、华山松。
其传播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携带传播,二是带有松材线虫病或者媒介昆虫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木材等通过人为运输传播。
松材线虫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树脂分泌减少,松针蒸腾作用下降,嫩梢部可见天牛取食痕迹;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树体可见天牛产卵及其他害虫危害痕迹;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树体可见天牛蛀洞;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株死亡,但针叶不脱落。
1。
松材线虫病普查防控工作总结6篇

松材线虫病普查防控工作总结6篇第1篇示例: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重要病害,由松材线虫引起,对松林造成严重危害。
为做好松材线虫病的普查防控工作,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各级林业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该病害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本文将总结对松材线虫病普查防控工作的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
一、普查工作总结1. 加强监测力度。
针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监测,各级林业部门建立了统一的监测体系,制定了监测方案和监测指标,确保对病害的及时监测和信息反馈。
组织开展定点巡查和飞行监测,全面了解疫情的发展动态。
2. 完善病害调查。
针对已发现的松材线虫病疫情点,及时展开详细的病源调查和评估工作,确定感染的树木范围和程度,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强化信息共享。
各级林业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确保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对工作,做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应对病害的态势。
1. 加强隔离防控。
对已发现的感染松树进行封锁隔离,防止病害的蔓延扩散。
并采取灭虫、砍伐等技术手段,清除感染树木,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2.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向林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宣传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及防控知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并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防控能力。
3. 加强科学研究。
依托科研机构,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病源学、传播规律等研究,积极寻找防控的有效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对病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改进措施1. 提高监测力度。
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频次和监测深度,及时发现疫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蔓延。
2. 加强跨部门合作。
不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
3. 创新技术手段。
加大对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松林的破坏性极大。
松材线虫病检测技术及普查方法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寄生在松树体内
而导致树木迅速死亡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美国早
在1934年在路易斯安娜州一个锯木厂的长叶松中
分离到的线虫。1972年日本的真宫和清原确定了
松树萎蔫病的病原为线虫,并将其命名为松材线
虫(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目前分布于加拿
松材线虫病
1)病害初期,植株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开始减少; 2)树脂停止分泌,蒸腾作用减弱,树冠;部分针叶
失去光泽、变黄,此时,一般能观察到天牛或其 它甲虫侵害或产卵的痕迹; 3)多数针叶变黄,植株开始枯萎,这时,可以发现 甲虫的蛀屑; 4)整个树冠针叶由黄色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全株枯 死, 针叶当年不落。
松材线虫病
生物学特征
松褐天牛在产卵期线虫携带量显著减少,少量线 虫也可从产卵时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休眠幼 虫进入树体后即脱皮为成虫进入繁殖阶段,大约 以4d1代的速度大量繁殖,并逐渐扩散到树干、 树枝及树根。
被松材线虫侵染了的松树大抵是松褐天牛产卵的 对象。翌年松褐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 并接种到“健树”上,如此循环,导致松材线虫 的传播。
松材线虫病
生物学特征
松材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期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
雌、雄虫交尾后产卵,雌虫可保持30d左右的产卵期,1
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在生长最适温度(25℃)条件下约4d1
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高于33℃则不能繁殖。由卵
孵化的幼虫在卵内即脱皮1次,孵出的幼虫为2龄幼虫。
秋末冬初,病死树内的松材线虫已逐渐停止增殖,并有自
松材线虫病
症状和发病过程
受松材线虫侵染针叶当年不脱落。被松材线虫侵染 后的植株木质部往往由于兰变菌的存在而呈现兰灰色。
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

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1 调查组织与责任县级负责组织普查人员,确定责任区,具体实施调查,样本初步鉴定。
市级负责参加重点区域调查,复检可疑样本,抽查核实县级普查结果,并对可疑新疫点进行复查。
省级负责督察与技术指导,新疫情发生区样本检测、认定及疫情上报。
2 调查范围各级组织普查单位所在地行政辖区内所有松林。
重点是:交通沿线、风景区、厂矿、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木材加工点、木材市场、建筑工地、仓库、驻军营房、电视机及配件厂、纺织机厂、通讯站、基站、电站、电视塔、光缆和电缆架设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区附近的松林,特别是与疫区比邻地带、曾从有疫情分布的国家或地区调入松木及松木制品(如电缆盘、垫木、设备包装及铺垫材料等)的地方。
3 调查时间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份开展两次全面普查。
4 调查内容查明发生分布地点、范围、树种、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确定疫情分布边界,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疫情分布详图。
5 统计标准松材线虫病症状:5.1.1 针叶逐渐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针叶当年不脱落;5.1.2 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5.1.3 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材质干枯有蓝变。
病株率:在发病面积内,按病株数除以松树总数乘以100计算,即:病株率=病株数/松树总株数×100。
危害程度5.3.1 纯林以病株率为指标,轻微一病株率低于0.1%、中等一病株率O 1%--1%、严重—病株率高于1%。
5.3.2 混交林用发病范围涉及的小班面积、比例、病死树数量几个指标表示。
发生面积5.4.1 纯林以小班为单位进行统计,无小班区划的以实际面积统计;5.4.2 混交林折合成纯松林面积统计。
疫情发生点:有疫情发生的乡(镇)、国有林场。
疫情发生区:疫情发生点所在的县(市、区)。
6 调查准备各级组织、实施普查的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有关资料及常用工具和仪器a)行政区划图、森林资源分布圉。
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危害松树的寄生线虫,也是我国入侵的外来物种之一。
为了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必须对其进行普查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本文将介绍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一、监测时间和地点
松材线虫的成虫一般在4月至10月期间活动,最好在此时进行监测。
监测地点应选择单株松树、松林或繁茂的松林中心地带监测。
二、监测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1、标记法
在一定面积或长度的松林区域内,以一定间隔随机标记几棵松树,再选取相应数量的标记树进行检测。
2、样方法
在一定面积范围内,以样方为单位选取松林,将样方内所有松树全部检测。
(二)枝条检测法
选择5至15厘米左右的松枝,摘下后从松树的底部开始,将枝条分成6个等份,对每个等份进行检测。
检测时,将枝条放入袋中,挥动袋子将线虫震到底部,再用显微镜摆动袋子,将线虫集中到一个角落,进行观察。
(三)土壤钻孔法
选择15至25厘米左右的松树,在树体表面呈45度角钻孔直至松心处,将孔内土壤挖出,用筛网筛去颗粒,将残留的泥砂料倒入巨嘴虫筛中,观察筛网内是否有松材线虫。
三、普查监测记录
每次监测应记录监测地点、时间、监测方法、监测对象、检测结果等信息,并将记录填入监测表格。
如发现疑似松材线虫病害,要将感染树种、树龄、树冠增生情况、病征表现等详细情况记录下来。
四、防控措施
对于不同程度的疫情,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严重时需进行清除染病松树、治疗感染树木、消毒松木加工产品等工作。
五、结语。
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方案

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方案一、前言。
松材线虫病就像松树界的“大恶魔”,一旦染上,松树就没了生机。
所以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这个“恶魔”赶走,那就得好好制定一个疫木除治方案啦。
二、疫木的发现与确认。
1. 日常巡查。
咱们得安排一些护林员或者专门的巡查人员,就像森林里的侦察兵一样。
他们要经常在松林里溜达,看看松树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像针叶变黄、变褐,树干有没有流树脂之类的。
一旦发现有松树看起来病恹恹的,就马上标记好地点,并且记录下来这棵树大概的情况,比如是哪一片林子的,周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2. 专业检测。
发现疑似病树之后,不能光靠眼睛看就下结论。
得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带着他们那些高科技的检测设备来,像什么取样工具啊,显微镜之类的。
从树上取点样本,仔细地在实验室里检查,看看是不是真的染上了松材线虫病。
要是确认是疫木了,那就要进入除治环节啦。
三、除治区域的划定。
一旦确定了疫木,咱们就要以这棵疫木为中心,划一个除治区域。
这个区域的大小呢,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如果周围的松树看起来都有点危险,那这个区域就划得大一点,就像给生病的松树周围设一个隔离带一样。
把这个区域里所有的松树都要检查一遍,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四、除治措施。
1. 疫木砍伐。
(1)砍伐时间。
这就像做手术一样,得选个合适的时间。
一般来说,秋冬季节比较好,因为这个时候松树的病虫害活动相对没那么活跃,而且天气干燥,有利于后续的处理。
不过要是病情很严重,那也不能等,什么时候发现什么时候砍。
(2)砍伐要求。
砍伐的时候要小心,不能让疫木到处乱倒,砸坏了其他健康的树木或者伤到周围的小动物。
砍伐的切口要平整,这样看起来也舒服点,而且有利于树木伤口的愈合(虽然这棵树已经染上病了,但咱们也要尽量做得好一点嘛)。
砍下来的疫木要按照一定的方向整齐地放倒,方便后续处理。
2. 疫木处理。
(1)就地粉碎。
这是个比较干脆的办法。
把砍下来的疫木就地用专门的粉碎设备粉碎成木屑。
就像把病菌的“老窝”彻底捣毁一样,让松材线虫没有藏身之处。
松材线虫病普查防控工作总结8篇

松材线虫病普查防控工作总结8篇篇1一、背景松材线虫病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大生物灾害,对我地区的森林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我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全面的普查防控工作。
现将本次普查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二、工作内容1. 普查工作(1)调查范围:本次普查覆盖全区所有松林,确保无一遗漏。
(2)调查方法:采用地面巡查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的方式,对松树进行逐一排查。
(3)调查内容:详细记录松树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4)调查时间:历时XX个月,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防控工作(1)疫情报告:一旦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立即上报,确保信息畅通。
(2)疫木处理:对疫情发生地的松树进行砍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3)联防联控:联合林业、检疫、科研等部门,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疫情。
(4)宣传培训:组织培训,提高林区工作人员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和防控技能。
三、工作成效1. 普查成果通过本次普查,共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XX处,涉及松树XX万余株。
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疫情呈中度发生态势。
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防控成效(1)疫情控制:成功遏制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疫木处理:共处理疫木XX余吨,有效消除了疫情隐患。
(3)部门协同: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提高了防控效率,降低了疫情带来的损失。
(4)宣传效果: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提高了林区工作人员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意识。
四、工作反思与改进1.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监测手段仍需优化:虽然采用了地面巡查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的方式,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
(2)部分区域防控力度不足:部分偏远地区防控工作存在盲区,需加强人力物力投入。
(3)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应急处置能力仍需加强。
2. 改进措施(1)引入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
1 调查组织与责任
1.1 县级负责组织普查人员,确定责任区,具体实施调查,样本初步鉴定。
1.2 市级负责参加重点区域调查,复检可疑样本,抽查核实县级普查结果,并对可疑新疫点进行复查。
1.3 省级负责督察与技术指导,新疫情发生区样本检测、认定及疫情上报。
2 调查范围
各级组织普查单位所在地行政辖区内所有松林。
重点是:交通沿线、风景区、厂矿、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木材加工点、木材市场、建筑工地、仓库、驻军营房、电视机及配件厂、纺织机厂、通讯站、基站、电站、电视塔、光缆和电缆架设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区附近的松林,特别是与疫区比邻地带、曾从有疫情分布的国家或地区调入松木及松木制品(如电缆盘、垫木、设备包装及铺垫材料等)的地方。
3 调查时间
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份开展两次全面普查。
4 调查内容
查明发生分布地点、范围、树种、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确定疫情分布边界,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疫情分布详图。
5 统计标准
5.1 松材线虫病症状:
5.1.1 针叶逐渐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针叶当年不脱落;
5.1.2 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
5.1.3 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材质干枯有蓝变。
5.2 病株率:在发病面积内,按病株数除以松树总数乘以100计算,即:病株率=病株数/松树总株数×100。
5.3 危害程度
5.3.1 纯林以病株率为指标,轻微一病株率低于0.1%、中等一病株率O 1%--1%、严重—病株率高于1%。
5.3.2 混交林用发病范围涉及的小班面积、比例、病死树数量几个指标表示。
5.4 发生面积
5.4.1 纯林以小班为单位进行统计,无小班区划的以实际面积统计;
5.4.2 混交林折合成纯松林面积统计。
5.5 疫情发生点:有疫情发生的乡(镇)、国有林场。
5.6 疫情发生区:疫情发生点所在的县(市、区)。
6 调查准备
6.1 各级组织、实施普查的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6.2 有关资料及常用工具和仪器
a)行政区划图、森林资源分布圉。
b)松林区的小班卡片。
c)发生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分布现状图。
d)周边地区疫情发生情况、与疫区交往情况资料。
e)调查表格(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f)望远镜、手摇钻(钻头直径10 -15㎜)或电钻、锯、斧或砍刀、塑料袋、标签、记号笔,生物显微镜、解剖镜、玻璃漏斗、乳胶管、止水夹、离心机、培养箱、培养皿等。
7 调查方法
7.1 踏查
根据松林分布的特点和到当地访问乡镇林业员、农户等,初步了解本地松树死亡情况,设计具体踏查路线。
7.2 详查
在踏查中,发现可疑松树,应以林业小班为单位作进一步详查。
7.2.1 抽样
7.2.1.1 抽样对象的选取
7.2.1.1.1 对发现的枯死、濒死松树首先排除其它死亡原因(如人畜破坏、森林火灾、冻害、水渍及其它病虫害等)。
7.2.1.1.2 查找是否表现松材线虫病典型外部症状
7.2.1.1.3 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刚枯死不久的优势木(针叶呈黄绿或黄褐色,尚未完全枯萎,树皮尚未脱落,材质尚未腐朽)。
7.2.1.1.4 抽样时可考虑以下因素:
a)7-8月份病植株陆续表现感病的外部症状,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出现典型病死树最多),从出现初期外部症状至整株死亡约2周。
b)在林分中一般是优势木先发病。
C)由于环境条件、接种线虫量、抗性差异等原因,一些松树仅部分枝条表现感病外部症状,这种现象在混交林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d)濒死树的针叶在小枝上下垂倒挂,当年不脱落。
e)不应将树干部有无松褐天牛危害状作为判定的必备条件,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病死树应区别对待。
7.2.1.2 抽样数量
在一个小班内,可疑松树10株以下全部取样;10株以上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
7.2.1.3 现场填写《松材线虫病林业小班调查抽样记录表》。
7.2.2 取样
7.2.2.1 取样部位
a)整株枯死的,在树干胸高处取样;如果胸高部位木质部材质新鲜、有松脂,或没有松材线虫病发生记录的可疑点,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中部(上、下部之间)、上部(主侧枝交界处)3个部位分别取样;
b)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的,要在树干上部和枯死树枝上取样;
c)在春季松褐天牛化蛹期,在蛹室周围取样。
7.2.2.2 取样方式
a)已发生地区的可疑病株,剥净树皮和去除外围木质部,砍取100-200克木片,或用手摇钻从木质部至髓心钻取同样重量的木屑。
b)对没有松材线虫病发生记录地区的可疑罹病树,在取样部位分别截取2-5cm厚的圆盘。
7.2.3 在样品上及时贴上标签(包括样品号、采集地点、树种、树龄、采集时间等)。
7.3 样品保存
样品应及时分离鉴定,若需要保存可采用以下方法
7.3.1 将木片或木条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在袋上扎几个小孔,放入4℃冰箱;
7.3.2 木段、圆盘可直接裹上几层湿纱布后放入4℃冰箱保存,若需保存时间较长,样品需经常喷水保湿。
7.4 样品检测
样品分离检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1123-93)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鉴定结果填入《松材线虫病样品检测记录表》。
8 疫情确认
8.1 样品鉴定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先由县级森检机构初步鉴定,报市级森检机构复核。
最后由省森检站确认。
对具有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经反复取样未检出松材线虫的松树,要及时填写《新疫情发生区(点)样品送检表》和《疑似松树发生情况统计表》上报省站,并于次年跟踪取样检测,直至查明松树死亡原因。
8.2 疫情上报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疫情或疑似疫情时,应立即向所在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报告。
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
核实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逐级报送至省林业厅,省林业厅应在2个工作日内上报至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
因瞒报和缓报造成疫情扩散者,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
9 疫情公布
我省疫情发生信息经国家林业局同意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发布。
10 普查结果上报
每次调查结束后,各级森检站要及时对普查资料进行汇总,通过网上传输和邮寄逐级上报至省站检疫科。
10.1 上报时间
每年分别于4月底、10月底上报两次春季和秋季普查材料。
10.2 上报材料
a)普查工作总结;
b)有关图表
11 附表
附表11-1 新疫情发生区(点)样品送检表
附表11-2 省市县(市、区)年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统计表
填表人:审核人:日期:年月日注:1、单位:以县(区、市)级为单位统计。
2、取样数量按《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取样部位:“上”指树冠部;“中”指树干中部;“下”指树干胸高部。
附表11-3 省市县(市、区)年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统计表
注:1、发生面积按小班统计。
2、如为当年新发生,请在县、乡名称后用※注明。
3、疫情发生区应注明属于哪个市(地区)。
附表11-4 省市县(市、区)年疑似松树发生情况统计表
附表11-5 松材线虫病林业小班调查抽样记录表
市县乡(镇、场)小班小地名面积(亩) 权属
附表11-6 松材线虫病样品检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