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犯罪动机的特征、功能以及与目的的关系——童慧珍

合集下载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犯罪分析和司法判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本文将围绕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展开讨论。

一、犯罪动机的定义与重要性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产生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个人犯罪动机和社会犯罪动机两个层面。

个人犯罪动机主要与犯罪人的个人特征和心理状态有关,如个人的欲望、利益、报复心理等。

而社会犯罪动机则涉及到社会背景、制度环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正确理解犯罪动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追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有助于警方调查破案和法庭判决的准确性。

同时,对于预防犯罪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分析犯罪的动机,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二、犯罪诱因的定义与分类犯罪诱因是指在一定环境下,诱导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的各种因素。

犯罪诱因可以分为社会诱因和个体诱因两个层面。

社会诱因主要是指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因素,而个体诱因则是指犯罪人的个人特征、心理状态等因素。

社会诱因一般分为物质诱因和非物质诱因。

物质诱因包括物质财富的渴望,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物质利益的追求。

非物质诱因则包括对尊重、名誉、成就感等非物质价值的追求。

个体诱因则主要包括心理问题、人格缺陷、疾病等因素。

三、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的关系犯罪动机和诱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犯罪动机是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而犯罪诱因则是诱导犯罪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

犯罪动机是犯罪的目的和目标,而犯罪诱因则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和环境。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和诱因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有些案件的犯罪动机明确,如为了追求财富而犯罪。

而有些案件的犯罪动机比较模糊,可能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的分析方法正确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需要综合运用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犯罪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51(二)课程英文名称:Criminology(三)开课对象:法学院本科生(四)课程性质: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对于其它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以完成刑法学的学习为前提。

(五)教学目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犯罪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犯罪现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犯罪学的核心和主干问题——犯罪原因有个较全面、多层次的掌握;对犯罪预防有个轮廓的印象。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根源、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主体原因、被害人与犯罪、犯罪预防概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犯罪的预防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56 学时学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并穿插课堂讨论、相关题材影视、辩论赛等形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犯罪学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一门学科,定义犯罪学的概念本身存在着困难,掌握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明确犯罪学的学科任务、特点、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等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为一门科学的犯罪学的复杂性一、定义犯罪学概念的困难二、关于犯罪学概念的各种不同观点第二节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一、犯罪学对象本身是个需要确定的问题二、确定犯罪学对象的意义三、犯罪学必须有自己的犯罪概念四、学科任务是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根据第三节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定义和学科特点一、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及犯罪学概念的定义二、犯罪学的学科特点第四节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一、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二、犯罪学的学科地位三、新犯罪学的理论体系【复习与思考题】1.造成犯罪学概念混乱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3.什么是犯罪学?学科性质和地位如何?【拓展阅读书目】1.[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吴鑫涛等译:《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五章犯罪动机

第五章犯罪动机

• 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 • (1)环境的变化 • (2)目标的变化 • (5)突发的障碍因素 • (4)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 (3)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 1.少年犯 •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蔡墩铭的研究(蔡墩铭,1979),与成人犯罪相比,
• 其四,从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
•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 犯罪动机的最终形成,就是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
机冲突、斗争的结果。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 犯罪动机的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
少年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 • (1)好奇动机 • • (2)娱乐动机 • • (3)自我显示的动机 • • (4)寻求刺激的动机 • • (5)要求独立的动机
• 我国学者邱国梁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除了具有犯罪 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下列特殊性:
• • (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刺激(诱因)引起 • • (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 • (3)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 • (4)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 • (5)犯罪动机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
•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 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不仅有明确 的犯罪动机,而且还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 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 人期望通过实施犯罪来实现的结果。
•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 其一,从形成过程看,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 目的产生于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一直是解读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议题。

犯罪动机指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而心理因素则是指导和影响犯罪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特点。

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揭示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来源和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的动机千变万化,常见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报复、心理满足等。

经济利益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贪污腐败、盗窃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普遍存在。

个人报复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一些失去工作或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心理满足则指的是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行为获得满足感,比如杀人犯在杀人过程中获得的快感。

在解读犯罪动机的同时,还需要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两个方面。

心理状态指的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压力、焦虑、愤怒等。

人格特点则是指个体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比如自恋、冷血、受虐等。

这些心理因素既可以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犯罪行为的结果。

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的解读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预防和侦破犯罪行为。

针对不同的犯罪动机,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比如加强经济领域的监管、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等。

其次,通过研究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可以为犯罪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再次,解读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犯罪心理治疗和矫治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犯罪分子心理状态的分析,可以为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帮助犯罪分子重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总之,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治理和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心理学第三讲

犯罪心理学第三讲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三讲 不同动机的犯罪
情绪型动机犯罪
情感型/感情型动机犯罪 定义: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犯罪行为,是
心理的或带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机 犯罪时多半呈现强烈的情绪因素 不良的情绪、情感直接作用发生犯罪行为 动机:(1)自尊、友情、交往、游戏、成就
(2)嫉妒、憎恨、戏谑、自卑、愤怒 恐惧、好奇等动机
18
自杀(Suicide)的定义
广义 1)间接自毁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 需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后果,行为者并无自毁意愿 2)直接自毁行为:直接的、立即地损害健康,直至 危及生命,行为者对此种后果有充分的认识
狭义:人类有意伤害或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 按后果定义:自杀死亡/自杀未遂 美国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为:完全性自杀、自杀企
2001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研究生贺某因成绩原 因心理压力过大坠楼自杀
2002年1月,暨南大学黄某因考试压力过大在家中跳楼自 杀,死时手上还留有割脉自杀后缝针的痕迹
14
2000年全球与暴力有关的死亡
种类 他杀 自杀 因战争死亡 合计 低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人数 率:1/10万 520,000 8.1,659,000 28.8 1,510,000 32.1 149,000 14.4
生或悲观绝望) 丧失理智、肆无忌惮、不顾后果,突发性 盲目性、冲动性、无预谋性和疯狂性 手段残忍,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在成人犯罪中,激情犯罪约占30%,而在青少犯罪
中,激情犯罪约占70%
10
11
专题三
自杀与犯罪及相关问题
13
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 杀10人
死于自杀,自杀率为10/10万 平均每天约1000人自杀,几乎每分钟就有一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破案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犯罪分析人员来说,准确判断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帮助警方抓捕罪犯,让司法机构更好地进行指导性判决。

本文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一、犯罪动机的分析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泉。

犯罪动机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贪婪、报复、嫉妒、病态心理等。

犯罪动机的分析对于破案和嫌疑人的审讯非常重要。

1.1 贪婪动机贪婪是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犯罪者通常因为追求金钱、权力或物质财富而犯罪。

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因为生活困境而被迫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1.2 报复动机报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冒犯或伤害感到愤怒,通过犯罪行为来报复对方。

报复动机往往是由于个人恩怨或家族冲突而引发。

1.3 嫉妒动机嫉妒是另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出于嫉妒或不满而犯下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对某人的成功或幸福不满而采取报复行动。

1.4 病态心理动机在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可能与犯罪者的病态心理有关。

这类案件常常涉及到性犯罪或连环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者因为内心的不稳定,获得满足感或刺激而进行犯罪行为。

二、诱因的分析诱因是指导致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具体因素,是实施犯罪的外部刺激或内部驱动。

犯罪诱因的分析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从而预防类似犯罪的再次发生。

2.1 经济困境经济困境是犯罪的常见诱因之一。

一些人由于贫困或失业等原因,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经济困境可以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通过犯罪行为来改变现状。

2.2 社会不公与偏见社会不公与偏见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或社会不公平待遇而对社会产生仇恨,通过犯罪行为来表示反抗或报复。

2.3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一些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关爱与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主讲 彭惠霞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 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的先进 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1、盗码并机。 2、盗取无线电波源。 3、电信欺骗犯罪。 (二)计算机犯罪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
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认知特点。 (1)思维方式简单。 (2)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2、情绪情感特点。 3、意志特征。 4、性格特点。 5、暴力犯罪的动机特征。 (1)矛盾激化。 (2)情感挫折。 (3)物质需要。 (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 (5)安全需要。 (6)精神障碍。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案例分析: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2006年12月下旬,轰动一时的珠海市虐待 保姆案暂时尘埃落定,涉嫌虐待小保姆蔡敏敏 的娟被珠海市中院判15年有期徒刑。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魏娟为何残忍地虐待蔡敏敏?二、蔡敏敏 为何忍受着长达5年的虐待且未向任何人求助?
不明。罹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 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 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 此事件中殉职。
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 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 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 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 的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 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 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 事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从产生的时间看
形成在先 (是犯罪目的产生的 原因)
产生在后
从意识水平上看
内隐的,蕴藏的更深 意识必定是清晰的 的心理成分; 意识未必清晰
向犯罪行为提供动力;引导犯罪行为向来自期 目标运行; 回答为什么实施 回答干什么
从对犯罪行为的作用看
犯罪动机 从相互作用上看 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 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 罪的目的。
如:犯罪人实施盗窃行为时,就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的目的;实施故意杀人行为时,就有非法剥夺他人生 命的目的。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既密切相联,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联系:XE
56Q536,★推理之门版权所有★…VL32S317?
1)产生原因相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都来 源于行为人过于强烈的或不良、畸形的需要, 是客观世界对行为人产生消极影响的结果,也 是行为人对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反映。。 1BQ48G7Z,★推理之门版权所有 ★…1BQ34D 2T? 2)从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看,二者都对犯 罪行为有重要影响。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主要 起始动功能,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主要起导向 功能,二者密切相联。。1BQ48G7Z,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1BQ34D2T? ,★
3)从表现形式看,犯罪动机往往表现为一定的 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也必然是犯罪动机的反映。 即,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 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如,财物犯罪产生 盗窃、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以非法获得金 钱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分析案情时,可将二 者结合起来考虑。。1BQ48G7Z, ★推理之门版权所有 ★…1BQ34D2T? 4)从相互作用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这两 种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犯罪动机 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动机斗争时,势必影响到犯 罪目的选择;另一方面,犯罪目的实现与否, 也必定会对犯罪动机起强化或弱化作用。。 53SMHL20
犯罪目的 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 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 所推动。
从定罪量刑意义上看 侧重影响量刑
影响量刑, 影响定罪
总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 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 动的链条公式,即,从犯罪动机出发, 反映、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 使之向犯罪目的运行。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和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童慧珍 080404040
犯罪动机的特征
• • • • • 动力性 指向性 内隐性 贯通性 低级性
犯罪动机作用
• • • • (1)反映功能; (2)推动功能; (3)调整功能: (4)监督功能: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行为, 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 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 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 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想要得到的结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