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张骞出使西域

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
今新疆境内
亚欧非各地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想一想: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1、物资上: 中国
丝绸、瓷器、茶叶…… 香料、琉璃、胡椒……
西方
2、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西方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玉 门 关
大月氏
阳 关
西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敦煌壁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 的外交家,同时又是员战将,真 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进攻匈奴 过程:
意义: 了解西域的情况,
以及西域各国想和 汉朝交往的愿望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 的友好关系 收获: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首先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 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2、其次,促进了汉朝同中亚、西亚、欧洲 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3、再次,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 辖和开发的基础。
昭君死后,葬于青冢,而专家考证说,这只是她的衣冠冢, 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现代 史学界对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过意见分化严重, 赞之毁之皆有。 而骚人墨客几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所以 跟着也伤心同情。学者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固然繁华,但与 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而宫廷的小小天 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并且,就在王 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93;就死了。如果把 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 女而已。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 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 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 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 只能囚在坟园。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 和人生温暖。
自-3-4开疆拓土与对外开发导学案

第四课时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把握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2、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以及对丝绸之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积极作用。
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内容。
3、了解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学习重点:汉匈关系演变的历程、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是汉匈关系演变的原因。
学习流程:。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了解和记住西域的历史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时间、成果、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及汉朝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
能力和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从的学习方法,培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和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并学习制造简单图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不畏艰难,为了国家利益,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过去、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西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对民族融洽的历史文化、教学难点:、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和区别、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和历史意义及体现精神、教材分析:本节课是111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它主要包括:一、神秘的西域;二、张骞出使西域;三、西域都护设置三部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情景进入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
)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学生肯定回答“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吃过”。
)师:秦始皇可没有这个口福。
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新课学习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学生一般能判断出是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的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通用1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通用10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通用10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篇1目的: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拓的意义。
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理解课文写作方法及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纪实:一、诗意导入,激情引趣(课前配乐诵读唐诗《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参军行》。
)师:伴随着这悠扬的乐曲,诵着这壮丽的诗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
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生齐读课题。
)评析:此处精彩,由诗入手,富有文化气息,使人心生对丝绸之路向往追思之意。
老师于课堂之上的激情诵读也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积极心态。
二、细读感知,整体把握师:让我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能否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生开火车读。
)师:你们不但读准了生字词,还读准了多音字和生活中易错的字。
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呢?生:我从第4自然段感受到这是一条商路。
课本中写到“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路”。
师:读书很认真,是呀,这里曾经商贾云集,贸易往来不断。
生:这是一条长路。
课文中写到罗马位于中国西边7 000多公里的地方,我去过北京,北京间隔哈尔滨约1 300公里。
师:怎么去的?生:乘飞机,用了一个多小时,那就算乘飞机也得需要6个多小时,这是一条长路啊!师:可以联络生活实际谈体会。
(课件出示汉朝地图。
)你们看,这是一幅汉朝的地图,从都城长安出发,过敦煌,出玉门关,经楼兰,跃葱岭,到大月氏、大夏,到达地中海沿岸,几经辗转,到达安息、古罗马,这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
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路
的
开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通
与
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
经
中央政权
营
西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东汉:班超父子出使西域;改西域
域
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1.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代人把今
天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 ) A .大秦 B. 新疆 C .西域 D.西藏
第三单元 秦汉时 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解读地图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认识其意 义。学习期为报效祖国,不惧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时空观念.家 国情怀)
2.观察丝绸之路示意图,绘制丝绸之路路线。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列举 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内容,分析丝绸之路的意义。归纳丝路 精神的含义,理解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 丝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物产源源不绸 断地运往西域各国。输出的商品以之 丝绸最具代表性。德国地理学家李路 希霍芬首次将它称为“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欧洲.北非
中亚.西亚
西域
河西走廊
长安
西亚
西域
长安
2.物品
中
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 香料.玻璃.宝石.乐器.歌舞
原
西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
张骞通西域
——译自《山海经》
陛下!郎官 张骞,愿出
使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 汉武帝
张骞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七年历史上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案

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七年历史上第1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课型:新授主备人:邹平审核:初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11月【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经过及意义。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流程】1.视频《丝绸之路》导入。
2.学习目标,自学交流:阅读课文完成独学问题,然后组内交流。
教师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记忆。
3.展示探究:小组研讨,聚焦式展示讨论成果,质疑。
生解疑。
师提供材料,帮助分析。
4.点拨归纳:师生互动最后形成导图式归纳。
5.巩固检测,强化记忆,全体爬板。
然后,交互式多样化检测。
【学习流程】一、自学交流:1、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
西汉初期,汉高祖采取政策。
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相继起用、等将领击败匈奴。
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2、作用(意义):开辟了通往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各国的联系。
3、汉朝时,人们把和以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4、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他成为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
5、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这是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6、从长安经_____ __、__________、通往________、________直到欧洲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因运输最多的商品是,所以成为。
7、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二、展示探究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三、点拨归纳四、巩固检测(一)巩固训练(二)检测反馈: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A、蒙古B、匈奴C、越族D、突厥2、文物是物化的历史,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右图所示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哪一民族的工艺水平()A、匈奴族B、契丹族C、女真族D、蒙古族3、西汉时,大败匈奴,使匈奴在不能与西汉相抗衡的名将是()A、蒙恬B、卫青、霍去病C、窦固D、窦宪4、“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辅助:多媒体四、板书设计:西域的范围:两汉时期,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①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③开辟了丝绸之路。
2西亚欧洲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新疆是什么时间成为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是丝绸之路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它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师:大家想知道吗?生:想!师:现在咱们就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完这节课后,你就知道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了!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学案,先让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生一起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由老师来读,并读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做强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自学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
三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提示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导学案
序号:第9 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学习目标:
1.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的学习,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学习,培养观察地图的能力。
3、通过对昭君出塞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学习难点:如何看待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强大】 44-45页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秦统一”这一课中所学到的匈奴这个民族吗?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又将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匈奴到底是怎样的民族呢?为什么会让强大秦王朝如此兴师动众,严加防范呢?
2.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时期。
3.统一蒙古草原。
4. 汉武帝时,大将,率大军击败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阅读教材45-47页,讨论问题:
1. 西域的地理范围(在46页地图上找出来)
2.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3. 你能简述一下经过吗?
4. 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
5. 什么是丝绸之路
6.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对西域进行管辖,这是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三、【昭君出塞】
阅读教材47页,回答问题:
1. 西汉后期,匈奴单于正是归汉。
远嫁匈奴。
2. 你能评价一下昭君出塞吗?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