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3.2.1熔化与凝固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共2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共28张PPT)

温度/℃
D
D 温度/℃
时间/分 时间/分
B
C
00 C
B
A 01 2 3 4 5 6 7 冰的熔化图象
A
01234567
冰的凝固图象
从这两幅图像,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总结规律
熔化规律
凝固规律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不 有熔点 无熔点 有凝固点 无凝固点 同
熔化时固 熔化时先 凝固时固 凝固时无
液共存 软后稀 液 固液共存

吸收热量

共存

放出热量
跟踪训练
分析海波的凝固曲线 (1)DE 段表示海波
是__液___态,__放___热(选 填“吸”或“放”),温 度降__低______。
(2)EF 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固__液__共__存___, ___放__热,温度__不__变____。
(3)FG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_固__态__,__放___热, 温度___降__低___。
根据实验中的数据描绘图像如下
温度/℃
D
温度/℃ D
C
B
0
C
时间/分 时间/分
A 0 1 2 3 45 6 7
冰的熔化图像
B
A
0 1 2 3 45 6 7 石蜡的熔化图像
总结结论
1.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0℃),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 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
C.任何固态物质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熔 点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虽不变,但仍然要吸收热
6、夏天用0℃的冰或质量相等的0℃的水来冷却汽水, 结果是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2.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它们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

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难点:实验现象,组织教学【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海波,石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秒表【教学过程】【播放课件】: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之间发生物态变化,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

例如北京奥运会著名场馆水立方,你想知道这种新型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吗?北京水立方(设计意图:以高新科技材料应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物态变化【引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自然界里的水都有哪些存在形式呢?分别是什么状态?它们之间能否转化呢?生1:水、雨、雾、露水---液态冰、冰雹、雪、霜———固态水蒸气—--—-—-—气态生2:冬天,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冰融化成水。

生3:扫地时,我们往地面撒一水,一会儿,水就不见了,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形成云,又会形成雨降落下来,或形成雪飘落下来生4:……(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从生活走进物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播放视频】:燃烧的蜡烛、钢铁熔化和固态氮燃烧的蜡烛钢铁熔化固态氮【师生总结】: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物质状态会随着温度变化,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热传递》等内容后,进一步探讨物质状态变化的课题。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容器、温度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雕、冰雪融化、晶体凝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规律。

通过PPT、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冰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等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热学部分的基础。

通过探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本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物质变化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实验探究方法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2. 掌握熔化、凝固的含义,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 初步掌握利用图像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1.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

2.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难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2.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教具准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冰块融化成水,水又蒸发成水蒸气,最后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熔化★ 6 616二凝固★ 2 2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3.2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2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素养目标1.能区分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物质的各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掌握熔化过程,知道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

熔化时的图象特点。

3.能够绘制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温度变化曲线,并根据图像知道物态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海波和石蜡熔化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导入:现代建筑出现了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非晶体材料为什么能保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53“物态变化”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哪三种?答:固态、液态和气态。

2.什么叫物态变化?答: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3.常温下水、铁、氧气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当温度变化时,它们的状态能否改变?答:常温下水、铁、氧气分别处于液态、固态和气态;当温度变化时,它们的状态能改变。

活动体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蜡块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蜡块先熔化后凝固了。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呢?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介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介绍各器材的作用,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组装实验装置(自下而上),把硫代硫酸钠(石蜡)装入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中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中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3.2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需要(吸热)。

3、凝固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需要(放热)。

4、晶体定义:(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定义:(没有固定的熔点)。

5、如图是某固体物质熔化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图3
(1)图一通过加热水来间接加热固体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为(4℃)。

(3)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3,由图可知,熔化过程(指BC段)经历的了(2)min,在C点物质所处的状态为(固液并存)。

(4)由图3可知,该固体的熔点为0℃,该物质是(冰),是(晶体)。

(晶体或者非晶体)。

(5)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二、练习题
1、在海波、玻璃、冰、石蜡、松香、铜几种物质中,晶体为(海波、冰、铜)。

其中非晶体为(玻璃、松香、石蜡)。

2、在0℃的房间里,把正在熔化的冰块投入到0℃的水中,一段时间后以正确的是(C )
A、水的质量变多
B、冰质量变多
C、水和冰质量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3、夏天在饮料里加几个冰块的目的。

冰块熔化吸热,使饮料温度降低。

4、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的目的。

水桶里的水凝固放热,使菜窖里温度不会太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体与非晶体
熔点— 晶体熔 化时的温度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 体没有固定熔点。
固 体
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规律
1、晶体熔化时温 度不变;非晶体在 熔化过程中温度始 终在升高
2、晶体熔化过程中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一个软 化的过程
实验结论
熔化后 熔化时 熔化前
熔化后 熔化时 熔化前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 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 升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交流与讨论
1、为什么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2、石棉网的作用? 使烧杯受热均匀。 3、为什么要将试管放到烧杯的水中加热? 使试管尽可能均匀受热。(水浴法)
3、晶体和 非晶体熔化时 都要吸热
晶体
非晶体
常见物质的熔点
晶体 钨 铁 钢
灰铸铁 铜 金
熔点℃ 3 410 1 535 1 515 1 177 1 083 1 064
晶体 银 铝 铅 锡 萘
海波
熔点℃ 962 660 328 232 80.5 48
晶体 冰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氢
熔点℃ 0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3章第2节
熔化与凝固(1)
授课:胡老师
学习目标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 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 2.知道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探究实验,了解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物质的三态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 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 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 亲爱的同学再见!

液 液液液
海波的熔化曲线
B
C
A
海波熔化特点
D
海 波 熔 化 的 图 象
(1)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2)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加热。 (3)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熔化 。
A—B: 固态 B—C: 固液混合态 C—D:液态
温度计
实验数据:石蜡熔化的温度变化计入在如下表格中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8
9
10
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
220
200
B
A
C 时间/分
180 1 2 3 4 5 6 7
AB段处于 固体 状态,
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段处于 液体 状态,
吸热的是 AB、BC、CD 段,
小结
熔化: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 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 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固态
熔化 凝固
液蜡
态 再 变
由 固
成态
固变
态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态
气态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熔化
炼钢
浇铸
火山熔岩
熔化
1、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的规律一样吗? 2、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 3、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熔化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提出问题: 物质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呢? 猜想假设: 可能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加热。
温度 /℃
40 44 46 50 52 56 60 62 66
69
71
物质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液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石蜡的熔化曲线
A
B 石蜡熔化特点
石 蜡 熔 化 的 图 象
(1)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 (2)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加热。 (3)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制定计划: 实验目的:探究熔化过程需要的条件。 实验步骤: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 海波和石蜡的变化情况,并仔 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③待被测物体的温度升至40℃时,每隔1min记录温度于表格中。 ④根据 海波 和 石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表格中绘 出它们熔化的图像。 ⑤分析作出的图象,得出结论。海波的熔化图象
海波熔化温度
实验器材: 酒精灯 烧杯 铁架台 石棉网 试管 温度计 火柴
实验药品: 海波
石蜡
注意:酒精灯使用!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海波熔化的温度变化计入在如下表格中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
40 44 46 48 48 48 48 49 52 56 60
物质状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固 液 液 液 液
-39 -117 -210 -218 -259
做灯丝 极冷天气中选择酒精温度计
随堂练习
温 度
1、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判断出
乙 图线是晶体,
240
甲 D 乙
该晶体的熔点是 210℃ ,熔化时间是
3 分钟,另一图线的物质可能是非晶体 。
(2)温度升高的是 AB、CD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