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分析与法律救济途径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分析与法律救济途径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分析与法律救济途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引发了消费者权益案例,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带来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分析相关案例,并探讨消费者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

一、案例分析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不胜枚举。

以某品牌牛奶添加过量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该品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过量的三聚氰胺,导致消费者摄入过多的有害物质,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并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一个导火索。

二、法律责任追究针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追究法律责任:1.民事赔偿:消费者可以依法向有关企业或者个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直接损失。

在起诉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损失与被告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2.行政处罚: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违法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

这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惩罚,也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种保障机制。

3.刑事责任:在涉及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违法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的适用将对违法者形成更强的威慑和警示效果,有效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除了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预防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提高原材料和产品的抽检频率,加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是预防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案例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带来了重大威胁。

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

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
提高透明度
企业应向消费者公开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对政府的建议
加强监管力度
01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
使用。
完法律法规
02
政府应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
产和使用。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03
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添加
包括面团改良剂、防腐剂、色素等。
分析
03
这些添加剂在面包制作中起到改善口感、延长 保质期和增加色泽等作用,但某些添加剂可能
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建议
04
消费者应仔细查看面包的成分表,选择添加剂 较少的面包品种,并控制摄入量。
案例三:某品牌肉制品中的食品添加剂
案例概述
某品牌肉制品在市场上销量 较高,但被发现含有某些争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通常基于一系列科 学实验和风险评估,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 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方面的 测试。
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将决定食品添加剂 是否可以用于食品中,以及使用限量。
安全性评价还会考虑食品添加剂在人 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是否存 在长期累积的风险。
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食品添加剂概述 • 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 •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分析 •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管理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食品添加剂
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色香味,以及为 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02
食品添加剂概述

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

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

滥用食品添加剂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增加食品的色、香、味以及保持食品的新鲜度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然而,滥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滥用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案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1 背景三聚氰胺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提高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

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2.2 过程当时有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向奶粉中掺入了大量的三聚氰胺。

这种滥用行为导致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并且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

2.3 结果大量婴儿和幼儿因为摄入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尿毒症、泌尿系统结石等。

许多婴儿甚至因此丧命。

这次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恐慌和愤怒,对中国奶粉行业的信任受到了严重破坏。

3. 案例二:苏丹红染色素食品事件3.1 背景苏丹红是一种禁用的染色剂,常用于染色纺织品,但对人体有毒。

2005年,中国发生了一起苏丹红染色素食品事件。

3.2 过程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增加食品的颜色鲜艳度,在辣椒酱、火腿等食品中掺入了苏丹红染色剂。

这种滥用行为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

3.3 结果大量消费者摄入含有苏丹红染色剂的食品后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皮肤过敏等。

这次事件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并对食品监管部门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4. 案例三:硼砂猪肉事件4.1 背景硼砂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2011年,中国发生了一起硼砂猪肉事件。

4.2 过程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增加猪肉的重量和保鲜效果,在屠宰过程中使用硼砂进行处理。

这种滥用行为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和监管。

4.3 结果大量消费者摄入含有硼砂的猪肉后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

这次事件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并对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提出了要求。

5. 案例四:亚硝酸盐食品添加剂事件5.1 背景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可用于加工肉制品。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根据您所给的任务名称,现就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进行分析。

本文将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并提出保障食品添加剂安全的措施,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物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质地,增加营养成分,延长保鲜期或改善食品的加工性能等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为了提高食品的品质,但不合理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因此,监管食品添加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添加剂安全案例分析1.苏丹红案例苏丹红是一种有致癌风险的染料,被发现存在于一些食品添加剂中,如辣椒酱、酱油等。

2005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苏丹红类食品添加剂的禁令,并采取了严厉的执法措施,要求企业检测和召回涉及的产品。

2.亚硝酸盐案例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和着色剂。

然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致癌和心血管疾病。

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某些餐饮企业滥用亚硝酸盐,违规添加到食品中,严重威胁民众的健康。

三、保障食品添加剂安全的措施为确保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监管,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安全标准和限量要求。

2.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和审批程序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品质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审批程序应更加严谨,确保合格的食品添加剂进入市场。

3.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

4.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五、结语食品添加剂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和审批程序,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食品法律法规案例

食品法律法规案例

食品法律法规案例食品法律法规案例1. 案例介绍本文将对几个与食品法律法规相关的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这些案例旨在帮助人们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案例一:食品添加剂超标案例2.1 案例背景某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某种食品添加剂,其使用量超过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限量标准。

2.2 案件调查及结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一份消费者投诉后,对该企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该企业的产品确实存在添加剂超标的问题。

经测试,添加剂的含量超过了法律法规规定的限量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添加剂,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进行使用。

该企业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最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并责令其立即停止使用超标添加剂,同时要求其进行整改和自查。

2.3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揭示了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在食品行业中的存在。

食品添加剂是一种为食品提供特定功能或改善品质而添加的物质,但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通过该案例,我们看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企业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和处罚,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案例二:虚假标注食品案例3.1 案例背景某食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虚假标注了部分成分的含量,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误导。

3.2 案件调查及结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该企业的产品包装上的标注和实际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该企业故意标注虚假成分含量,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销售额。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确保产品标签真实、准确地标注食品的名称、成分、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防止消费者被虚假信息误导。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停止虚假标注行为,并进行整改。

3.3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食品企业在产品标注上的虚假行为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和损害。

幼儿园饮食安全案例解读

幼儿园饮食安全案例解读

幼儿园饮食安全案例解读案例一:某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事件概述:某幼儿园的近20名幼儿在午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经确诊为食物中毒。

调查发现,餐厅的糕点师在制作蛋糕时,将过期的鲜奶油作为材料使用,导致糕点中毒。

案例分析:该案例反映了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食品原材料采购监管不到位。

幼儿园餐厅在采购鲜奶油时没有严格把控过期情况,导致过期鲜奶油被用于食品制作,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控制不严。

糕点师未对原材料进行全面审核,也未正常进行食品加工控制,导致过期鲜奶油被无意间添加进食品中。

最后,食品安全意识不足。

幼儿园餐厅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过期鲜奶油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也未对糕点师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管和指导。

可以看出,幼儿园餐厅的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着很多漏洞,为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案例二:某幼儿园食品添加剂问题事件概述:某幼儿园的家长发现,幼儿园餐厅的食品标签上标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其中不少是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添加物。

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并要求校方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该案例反映了幼儿园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在购买添加剂时,对添加剂的成分及使用情况了解不够,导致选购了不安全的添加剂。

其次,餐厅的管理人员缺乏对食品安全、添加剂使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和管理,没有制定科学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管理制度。

最后,幼儿园餐厅的家长监督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

为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确保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和使用能力。

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管理制度,缩小添加剂使用范围,减少对孩子健康的潜在危害。

最后,加强家长监督,建立安全投诉机制,出现问题及时得到处理,确保孩子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实例分析_曾霞

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实例分析_曾霞
四、餐饮店超食品适用范围 使用食品添加剂,并拒不停止使 用
案例:执法人员监督检查发现 某饼屋在面包制作中添加食品添加 剂“焦糖色”。执法人员当即责令其停 止在面包制作中添加“焦糖色”。数日 后检查发现该店拒不停止,仍在面包 制作中添加“焦糖色”。
分析:由于GB 26687—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 用标准》里未规定食品添加剂“焦 糖色”可适用于面包,也就是说“焦 糖色”不可以添加于面包,故该饼 屋生产出来的面包不符合食品安 全标准,其行为属于滥用食品添加 剂。
处 罚:该饭 店 的行为 违反了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应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 第一项予以行政处罚。如果其违法 情节、性质严重的,食品药品监管部 门应将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 任。
“法治天地”栏目特约编辑:海洋 fda001@
33
“复合食品添加剂”是虚假内容。 处 罚:该饭 店 的行为 违反了
《食品安 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 款“食品和 食品添加 剂 的 标 签、 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 容……”的 规 定,应 当按照《食品 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款进行处 罚。
二、餐饮店使用合法厂家生 产的标签未标识生产许可证编
号的食品添加剂
L 法治天地 EGAL ISSUE
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实例分析
■ 文/曾 霞
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 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 行为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 广大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查 处此类案件的能力,笔者结合实践 中查处的案例,对一些常见的食品 添加剂违法使用行为的法律适用及 处罚做一分析探讨。
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处罚:该饮品店的行为违反了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各种食品安全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有效的监管经验,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和水平。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为核心,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经验进行总结。

案例一:某企业违规添加添加剂案件某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剂,导致生产的食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经过调查,发现该企业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经验总结:1.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执法。

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检,确保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严禁违规添加添加剂。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3.加强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的身份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案例二:某地区食品安全事件某地区连续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

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大。

经验总结:1.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

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可控。

3.增加监管力度。

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起到震慑作用,维护食品安全环境。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同时,还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提高监管部门的职责和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论文题目:食品添加剂案例分析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任课教师:***班级:食品121班学号:***********名:***案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特征: 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满足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食品添加剂就像是食品的美容师,恰当合理地使用可以降低成本,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被运用到了食品行业的各个方面。

现在,人们生活物资得到了过于的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使人们不得不常常吃快餐或者下馆子,上酒店;各种方便食品、零食、饮料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在家里自己做饭,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好看,方便,容易保存。

所以食品添加剂多用在饭店、快餐店、零食饮品生产厂商、家居厨房的各种调料中。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如毒豆芽,毒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使得消费者出现一种恐慌。

下面通过案例来分析食品添加剂的一些问题。

案例回顾牛肉膏事件(摘自新闻报道)2011年4月,安徽工商部门查获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

之后,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这种牛肉膏在福州很多食品添加剂店都可买到。

那么,这种添加剂究竟是什么东西做的?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据媒体报道,合肥工商部门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牛肉膏”添加剂,可以将猪肉加工成“牛肉”。

这种牛肉膏不仅在小肉松作坊中使用,在一些小吃店,也是公开的秘密。

店老板告诉记者,这种膏不仅有牛肉味的,还有鸭肉味的、鸡肉味的,做烧烤、做肉丸、做汤料都可以,牛肉膏一罐售价45元,鸭肉膏贵些,售价55元。

记者分别购买了一罐“牛肉精膏”和一罐孜然羊肉香精粉。

在福州六一路一家食品添加剂店,记者询问牛肉膏时,店主反复看了记者几眼,说“现在没货了,要预订”。

老板称,牛肉膏销量比较大,要预订才能拿到货。

这种牛肉膏,真的这么神奇,能让猪肉变“牛肉”吗?记者分别从超市购买了2各两重的两份瘦肉样本,一份块状,一份为碎肉丁状,在福州东街口一家小吃店进行比较实验。

记者打开牛肉膏的瓶盖,一种棕褐色的膏状物显现出来,一股牛肉味飘出瓶外。

按瓶上的使用说明,肉制品每百克使用2克至5克,但在现场没有专业计量器具,记者就用汤匙舀了两勺,加入块状的猪肉样本中进行搅拌。

经过半个小时腌制后,猪肉变成棕黑色,有股很浓的酱味。

把肉放入锅中,用慢火炖近1个小时后,这块猪肉颜色变得更深了,已很难从肉眼上看出是猪肉,经过加工后的猪肉,其外观肉质纤维较细,与牛排近似。

之后,记者打开孜然羊肉香精粉,一开罐,浓郁的孜然肉香味就冒了出来。

这是一种暗黄色的粉末,用水调了两汤匙的粉末,放入碎肉丁状的猪肉样本后,再经过搅拌,猪肉马上就变了样,一股膻味扑鼻而来。

腌制半个小时后,厨师将碎肉丁放入锅内爆炒,一盘腥味十足的爆炒羊肉就出炉了。

从肉的色泽上看,其与街上购买的羊肉串十分相像。

“国人都喜欢吃嫩牛肉,因而给一些不法商贩钻了空子。

”省西餐协会有关人士称,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很普遍的做法,因为食品化工产品的广泛使用,一些猪肉经“打扮”后就成为了牛肉酱。

该人士也称,如果把猪肉用酱油、黑胡椒、味精等腌制后再卤,也可以以假乱真,变身“牛肉”。

记者调查发现,购买这种神奇添加剂的主要是烧烤店以及部分熟食店。

“像这种‘牛肉膏’,一般牛肉加工的厂家用得比较多,羊肉膏卖往烧烤店。

”福州一位食品添加剂店老板说。

业内人士透露,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冷冻食品以及烧烤类食品中,这种肉膏早就是造假的手段之一。

通常而言,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全变成牛肉。

以猪肉为例,目前福州市场上,新鲜猪肉的价格为每斤13元左右,卤牛肉每斤35元,羊肉每斤要30元左右。

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卤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

牛肉膏里究竟藏了什么秘方?在牛肉膏罐身上,记者看到其注明主要成分是新鲜肉类、各种氨基酸、I+G、味精、水解蛋白等,使用范围包括方便面调料、肉制品、休闲食品、米线调料、调味品及鸡精等。

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建议用量上提到“速冻食品亦可根据当地口味习惯增减,用量不限”。

而孜然羊肉香精粉也在瓶上注明可用于方便面、粉丝、米线、汤料、膨化休闲食品、肉制品、调味鸡等,并精可根据当地口味习惯增减用量。

记者将牛肉膏和羊肉香精粉拿给省质监局质检院专家鉴定。

省质监局质检院食品化学部孟鹏博士查看后表示,这其实是复合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用量应有限制,吃多了对身体肯定有害。

他举例称,比如I+G就是一种添加剂,学名为核苷酸二钠,它是新一代的食品增鲜剂,可直接加入到食品中,起增鲜作用,“强力味精”有之称。

质检人员称,仅使用I+G就可使肉类味道更鲜美。

而记者发现,罐内其他的成分诸如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都是普通补充营养物质,较为常见。

但质检人员也表示,不清楚这类肉膏中还含了什么没有明示的物质。

省质监局质检院食品化学部孟鹏博士说,食用香精、I+G等添加剂都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但有限量使用要求。

如I+G的用量约为2%~5%,水解蛋白每日限量为50至l00g。

但记者发现,这些具体含量在牛肉膏罐身上并没有体现,而且上面还强调可根据当地口味,用量不限,这或会导致添加剂过量使用。

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安全剂量内食用,并无危害,但若违规超量和长期食用,则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分析案例根据国家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使用添加剂类的“牛肉膏”产品制造假牛肉属于“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同样,使用任何调味料制造假牛肉亦属违法行为。

那么为什么牛肉膏广为流行?从牛肉膏的价格我们就能够看出,它能够节约成本,对于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中国,从事微利食品行业的许多商家来说是一种契机,节约成本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而且牛肉的价格更为昂贵,这种造假行为就更能够获取利益,而商家本身的素质并不怎么高,并不那么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且我国的法律法规等相对来说也不是非常完善,就给了一些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

(1)于供应商而言:牛肉膏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I+G、味精、水解蛋白,而这些成分均为廉价常用物品。

加之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为其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而且我国提供此类原料的供应商数量众多,供应商相对议价能力较低,使得原材料的购买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2)生产者:牛肉膏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只要有香料配方,和简单的设备就能生产。

生产厂家只需投入不高的固定成本就能进行加工生产,而且生产周期较短,加快了厂商资本的流动速率,使企业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3)购买者:购买者多为餐饮业,我国从事餐饮企业及街面上从事餐饮服务的小店、小摊众多,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

加之使用那些使用牛肉膏的小规模店面,因规模小,力量分散,因此对市场的影响力及操控力较低。

这样便为一滴香生产商的高利润提供了必要条件。

既节省了原料,又缩短了烹饪时间,并且价格低廉,每个商家都是理性经纪人,本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

所以牛肉膏必定深受店主们的喜爱,成为商家们的最佳选择。

甚至出现了之前提到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安全隐患食品添加剂确确实实能够改善风味降低成本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和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合理不按标准违法的使用添加剂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1、急性和慢性中毒食品中滥用有毒化学物,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一部分食品添加剂例如硝酸盐、漂白剂、色素和某些致癌性添加剂,如果过量使用,在短期内看不出有什么伤害,但通过长久的积累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2、引起变态反应事实上有些食品添加剂会引起变态反应,只不过因为食用量少或其它原因不会有明显的反应。

例如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日光性过敏变性皮炎;苯中酸以及偶氮类染料皆可引起哮喘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3、在人体内蓄积造成的危害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奶粉和饮料中添加的维生素A经摄食后会在人体内蓄积,当它达到一定量后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痉挛等症状。

经动物实验,大量食用会发生畸形。

此外,维生素D过多摄入也可引起慢性中毒。

4、食品添加剂转化产物问题食品添加剂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影响食品添加剂原来的功用。

还有就是食品储藏过程中添加剂也会转化,同时也可能和食品成分起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这都将对食品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5、部分被确定或可疑具有致癌作用的添加剂如甘精已确定为致癌物;溴酸钾经大鼠试验,已确定为致癌物;黄樟素已被证明可致癌;食用紫色一号已确定为致癌物;糖精可能致膀胱癌,但目前尚无定论.牛肉膏中添加剂的国标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 glycine CNS号 12.007 INS号 640 功能增味剂I+G 为白色至近白色结晶或粉末,溶于水,与谷氨酸钠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也写被磷酸酯酶分解失去增鲜功效,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而谷氨酸钠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食品增味剂。

不仅具有鲜味,还具有增香作用。

长期食用安全,但曾被报告可引起一时性头晕等主观症状,判定不能证明是中国餐馆病的引发剂,因此,ADI不做限制性规定。

根据查找国标后发现,L-谷氨酸,L-亮氨酸,DL-缬氨酸,L-精氨酸,L-赖氨酸,L-天冬氨酸以及IMP GMP 均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2014版GB2760附表B3)。

我们发现牛肉膏事件主要是造假居多,其本身的配料都是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我们同时也发现,用量不符合要求,尤其是不法商家说什么加多少都可以,更是没有任何一点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知道每一种添加剂都有它的使用量,不能够超过它的最大使用量。

许多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使用者的无知,滥用等等原因造成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I+G的用量约为2%~5%,水解蛋白每日限量为50至l00g。

超过限量的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现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我们熟知的糖精,市场上一些小商店出售的由地方小厂生产的小食品和饮料,如话梅、豆浆、雪糕等,大部分都超限量使用糖精,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长期食用,健康安全会受到损害。

(2)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例如有关部门抽检时发现不少膨化食品中都添加了甜蜜素和糖精钠,这就违反了膨化食品不得加入糖精钠和甜蜜素等甜味剂的有关规定,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