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的分析

歌剧的分析
歌剧的分析

摘要:歌剧,是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歌剧中最常使用的两种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是一种美声化的说白,为了将对白取而代之,因此也无法单独演唱。咏叹调则是歌剧中用来表达角色情感的,在歌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歌剧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有些距离的,即使是专业歌唱者,接触整部歌剧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学习外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对于丰富个人演唱歌曲的类型及语言,提高演唱技巧,增强在舞台的表演形式,传播歌剧艺术等都是有必要的。歌剧里的内容,描写人性的真善美,对当代社会的青年,但凡你真正进入歌剧的音乐殿堂,便会爱上歌剧,对歌剧的传承和发扬作用。《奥非欧与优丽狄茜》这部歌剧,是古典时期德国的作曲家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代表作品,他力求反应自己“追求一种质朴美”的审美观念,将音乐和戏剧相互结合,他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对歌剧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之后的歌剧起了很大作用,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首的声乐作品音域跨度小,旋律走向平稳,经常用在声乐学习者初中级等阶段的教学歌曲选择中。本文针对咏叹调的曲式和演唱情感做了简单分析,并对歌曲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歌剧格鲁克奥非欧优丽狄茜演唱技巧

一、简述《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

(一)作者介绍

格鲁克,完成了十八世纪歌剧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为近代歌剧奠定了基础。早年创作意大利风格的神话歌剧。1750年起移居维也纳。1754年任宫廷歌剧院乐长,后与意大利诗人卡尔萨比基(1714—1795)合作,用其脚本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且斯特》和《巴吕德与爱莱娜》,从事歌剧改革。1773年移居巴黎,继续改革事业。主张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力求自然、纯朴,并创造了标题性序曲,又恢复群舞场面与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处在歌剧承前启后的时代中,他之后是莫扎特的无尽辉煌,他之前是拿波里月派和法国歌剧的鼎盛时期,。他是德国人却卷进了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争论中。毋庸置疑,格鲁克并非反对意大利歌剧本身,而是作为真正的革新者,并不赞同守旧的某些意大利作曲家。

他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在农村里的小学和耶稣会的院子里学习了有关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古钢琴的弹奏,但是他非常喜欢大提琴。青年时期为了赚些钱,与流浪的音乐人到处参加街头的演出活动。他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十八世纪中叶,虽然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渐趋于板滞,演唱者太过显耀声乐的演唱技巧从而破坏戏剧的连贯性。

创作中,他注重歌剧的整体思想,在歌剧的写作中提出意见,这样的改革方向偏向于音乐戏剧,是西洋歌剧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改革的意义是针对十八世纪封建保守思想的抗争,而不只是提高音乐本质和音乐美学思想。实质上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歌剧改革为歌剧艺术摆脱封建思想泥古,为之后的歌剧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二)背景介绍

歌剧自从诞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歌剧派别,分别是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的艺

术理想,变成一种夸张造作的情形。不管是作曲家、作家、歌手还是听众,都沉

湎在浮华的形式中。意大利歌剧的题材任然取材于神话故事,但内部结构和角色

的分配,一点也没有改变;对阉人歌手的崇尚,经常对戏剧情节和动作进行随意

改动;具有炫耀技巧的咏叹调数量增多;在十八世纪,人们反感了这些弊端,格

鲁克开始提出改革主张。

《奥非欧与优丽狄茜》这部歌剧,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针对意大利的正歌剧浮华、夸张的弊端改革时创造的,改革创新首先是音乐本身,在这部歌剧中可以

感受到过去歌剧中感受不到的戏剧性的紧张气氛。但更大的创新是格鲁克在这部

歌剧中,把古琴伴奏的宣叙调改变为管弦乐伴奏,这在歌剧史上是第一次,从而

使两种明显不同音质的歌剧贯穿起来。不仅如此,还极大程度狄缩小了宣叙调同

咏叹调之间的差异,使剧本成为一种单一的朗诵形式,从而求得整个歌剧在风格

上的同一。在剧本中,内容处理上格鲁克丢掉了以往大多数人认为的繁杂和不自

然,他将自己的歌剧改革实践,展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探索。直率简洁的表

达手法、明确清晰的和声风格,这些音乐语言特征和新的思想含义,使这种综合

题材性的歌剧,在当时引起了作曲家以及听众新的关注。

(三)作品剧情

《奥非欧与优丽狄茜》这部作品共有三幕,讲的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希腊神话爱情故事,男主人公的妻子不幸死亡,在他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爱的神灵被他感动,答应他让让他去地狱救回他妻子,并让他在救的过程中不能回头看他妻子。而《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这首声乐作品正是出现在全剧的第三幕,他再次失去妻子时唱出的。当时是这样的,阴暗的场景,场景地上各种杂草丛生,男主人公牵着他新娘的手快速离开,不敢回头看她一眼,女主人公开始怀疑男主人公这样的态度到底是为什么,她以为他变心了,就要重返地狱。男主人公铭记爱神的话,绝不敢回头看女主人,她痛不欲生,就在她将要死的时候,男主人公看了她一眼,女主人公当即倒下死去,男主人公绝望的唱到“啊,我失去了我的爱人”,就在这时男主人公准备为情而死的时候,爱的神灵被他对爱情的忠诚感动了,决定让女主人公活过来回到他身边。两人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在全场人的祝福和欢快的舞蹈中完成了整场歌剧。

二、作品曲式分析

第三幕中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这首歌曲是整部歌剧的高潮部分,是格鲁克声乐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段,重复简易的旋律,清楚明了的表达出了男主人公失去爱妻的情感。音乐简单明了,旋律浮动不是很大,调性为C大调。美丽的女主人公在男主人公的回头中死去,后悔万分的男主人公显得极度的无助,没有妻子还怎么好好活下去,在寂静的气氛中,演唱出无限的哀痛。这首咏叹调的结构类型为:回旋曲式

曲式结构图:引子+ A + 连接+ B + A1 + C + A2 + 尾声

引子:6小节

主部A:(10小节),4/4拍,C大调,速度Andante con moto 流畅的行板,中速。A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2小节),第一小节为弱起,旋律音走向为上行,属和弦结束;第二乐句(2小节),旋律音阶为下行,结束在C大调的属七到主;第三乐句(4小节),运用重复手法;第四乐句,(2小节),突出主题,完满终止结束。

连接:(1)小节

插部B:(12小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7小节);第二部分(5小节)C大调转到G 大调上,属终止结束。

主部A1:(10小节)主题再现

插部C:是两段式,第一段(2小节),有两个乐句。第二段(6小节),转为c小调,旋律音走向为下行,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

主部A2::(15小节)主部二次再现,将原来的10小节扩充至15小节,通过力度记号ff,将主题再次突出。

尾声:(7小节)扩充部分重复三次。

三、作品的演唱处理

(一)演唱音色

1762年,这部作品第一次在维也纳上演,是由当时的阉人歌手古啊达尼演唱女人腔的,他当时在欧洲是非常著名的阉人歌手,后来在巴黎演出改为由男高音担任。后来到十九世纪

再次上演时改为女低音。在巴黎演出时,格鲁克把剧本改为法文,剧中男主人公的扮演者从阉人歌手改为男高音担任。其原因是:法国从来不会使用阉人歌手,当时法国歌剧的人物一般都使用男高音担任,所以最早的阉人歌手版本消失被忘记。现在比较普遍的版本是1889年里科帝改编成的,这个版本的男主人公由女中音担任。男主人公应该是拥有完美声线的男性,格鲁克对他声音的预设是富有磁性不外扬,温柔而又无坚不摧。因此,他的作品中男主人公演唱人选的声部也不一定有阉人歌手担任,毕竟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阉人歌手已不存。所以在选定男主人公音色时,要与作者心中的形象相符合。这个声部的特点既有男性的刚强,又有女性的温婉,无可厚非,男低音、女中音是最佳选择。

(二)演唱的呼吸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格鲁克改革的主要思想,这首咏叹调并没有采用多么华丽的旋律展现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而是将戏剧内容相结合,表现出剧中男主人公再次失去爱人的痛心,为凸显古典主义的风格,作者将旋律写的及其朴实,但音乐的情绪与古典主义实质却因为这不复杂的旋律体现的恰当而又深入透彻。

在演唱作品中,换气占其十分重要地位的,在能够正确表达作品的前提下,我们要准确的掌握呼吸方法,只要把换气这一步骤做好,作品才可能完整的被表现出来。在演唱者演唱作品时可以自由发挥,但是由于演唱者气息基本功有强弱之分,演唱者最好是按照自己的程度划分好换气口。自然换气与歌唱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歌唱应表达真情实感,在放松、投入的情况下换气,就像生活中与人交流一样,井然有序的唱出作品。虽然要求在歌唱时要放松再放松,但在要准备演唱前,换气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呼吸姿势。在理解《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这部声乐作品时,总是能被男主人公的情绪影响,在音乐会的演出时,太过紧张,又由于这是大学最后一次演出,自己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所以一气息非常不稳定,再加上嘴部肌肉紧张,就出现了和平常排练是犯的错误,每次唱到歌词“没有你叫我怎么活,没有你我将无所适从。”眼睛都会湿润,情绪变化时容易激动,声音会越唱越大,气息就会上提导致无法完整的演绎这首作品。所以在情感与气息的结合中一定要控制好,要加强气息的练习,有了足够的气息才可以完整的表达作品。

(三)与伴奏的配合

对于钢琴伴奏,我认为钢琴演奏技术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钢琴伴奏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是最主要的。在钢琴演奏时,要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反映出演奏者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演唱者与伴奏者配合的时候,伴奏者不需要太强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如果伴奏者太凸显自己的个性,就会压制住演唱者的表现,相反,如果伴奏者可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同演唱者的配合上,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引出演唱者的完整演出,

要注重与伴奏者的思想交流,双方对歌曲的理解达成一致还是比较重要的,只有达成一致的时候整部作品才能表现的更加完整。比如有些作品的乐句会很长,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气口,甚至有时伴奏者还需要暂停一下等待演唱者的演唱。所以钢琴伴奏要与演唱者进行多次配合形成默契,以达到最佳效果。配合的时间久了,演唱者就会和伴奏者产生一定成的默契。其次,通过演唱,伴奏会及时发现演唱者的问题,比如节拍不准确和情感表达不恰当。这样才能及时的改正这些问题,伴奏不仅仅起到辅助的作用,更能提醒演唱者的演唱与存在的问题使演唱者进步。合伴奏的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都是亲自感受音乐魅力的,理解音乐,两者思想一定要达成共识。只有对一部作品达到共识才能更充分的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意大利正谱伴奏主旋律音较少,作为演唱者演唱时需要多注意音准问题。有时伴奏的旋律不是歌曲的主旋律,如果演唱者对作品不熟悉就会出现音准不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要求伴奏者和演唱者的多次联系配合。在每次与伴奏合作时,把遇到的问题列出来,每次伴奏都会提醒我哪里有问题,这样每次都会有进步,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与伴奏经过三个月的磨合,最终顺利完成了音乐会的演出。

四、结论

综上,一首外国作品的演唱,不能只看他的演唱音域或者技巧的难易程度,也不能只看这首作品的音高有多高,还需要了解整个剧情的情节、整个故事的重点、人物情感的表达、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等多种因素。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主要通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音色的选择的基础上,有条不紊的表达男主人公失去妻子的悲痛心情。全文通过三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歌剧及其创作背景、歌剧的曲式和对歌剧演唱方面的观点,让我在音乐会上更好的诠释了这部声乐作品,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有关外国歌剧的书籍,观看了许多西洋歌剧,较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歌剧,对西方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明显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了中西方歌剧文化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

致谢

论文的写作完成代表着我们大学生活将要结束。毕业论文的准备到初稿再到定稿,指导老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感谢指导老师的耐心与帮助。感谢辅导员在生活学习上的正确指引、感谢教授我知识的任课老师们,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我真诚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永远都会支持你。还有最可爱的同学和亲爱的舍友们,朝夕相伴的四年留下了太多幸福的瞬间,感谢缘分让我遇到你们。大家都即将步入社会,以后无论什么事情不论顺境逆境,都要勇敢面对!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品过的味、流过的泪、笑过的美,在时间的河流中沉淀,在斑驳的记忆中保存,四年飞逝,毕业分别愿你我前程似锦!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音乐剧鉴赏——猫 管理系 130701班李睿 130734020 这学期,我的选修了音乐剧赏析这门课程,本没有抱太大的热情,可是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欣赏中外音乐剧,并且在第一节课上给我们演唱了很多的音乐剧。当音乐响起,花朵般芬芳的音乐缭绕耳际,指尖以及身体的每个细胞仿佛都开始陶醉,我发现我竟渐渐的喜欢上了那灵动的音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柴《猫》。 音乐剧《猫》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也是有史以来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头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开始风靡世界21年,共以10几种语言在20几个国家出演无数次。仅仅在伦敦的演出场次就达9000多次。《猫》曾获得七项托尼奖,包括最佳歌剧。而剧中《记忆》一曲则成为现代音乐中的经典。 主要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杰克利猫的聚会的故事,在故事中,许多猫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詹尼安点点、剧院猫、厨师猫、摇滚猫、英雄猫、铁路锚、剧院猫等等令人觉得新奇却又觉得亲切的形象让人十分喜欢,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摇滚猫与铁路猫的故事,摇滚猫的形象张扬有个性,桀骜不驯十分活灵活现,而铁路锚这一形象,让猫穿上马甲,作为铁路秩序的维持员,很有意思,当中的音乐也很好听。 当然,这其中的所有故事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格里泽贝拉的故事,这只早先混迹于人类世界的猫已不受杰里科猫们的欢迎,被排挤被唾弃,但年迈的她仍想回到杰里科猫们之中,先后两次闯入聚会,而这两次的闯入,为我们带来了剧中最经典的曲目——回忆,两次的演唱相似但绝不相同,第一次,更多的是对于往日时光的回忆,当时的美丽已不复存在,而第二次的演唱更加有力,像是对回忆声嘶力竭的控诉,对错误选择的严肃忏悔,我更喜欢第二次的演唱,在演唱之中,她终于像一只猫一样躬下身去,趴在地上,不再像人类一样行走,而趴下之后的再次站起把歌曲推上了另一个高峰,这动情的演唱感动了所有的猫,也打动了所有的观众,最终格里泽贝拉被选上进入杰里科之月,重新来过这一生,这意料之

曲式分析考试曲目

曲式分析名词解释 旋律:一切横向音高关系都叫旋律。 节奏:音乐作品当中一切时值关系叫节奏。 和声:音乐作品中“纵向的音高关系”叫和声。 音响:凡是耳朵能听得到的包括乐音和噪音叫音响 旋律的常见音型: 冠音型(瀑布型):一个音乐片段中,最高音出现在全曲的第一个音(有时也会出现在第二个音上)。 疑问型:高音往上走,并且伴随一个大跳,一个片段的结尾是最高音。大山型:旋律起伏大,歌唱性强,适合抒情性的音乐作品,把符头连起来像大山。 锯齿型:也有音乐起伏,起伏频率较高幅度较小。 直线型(射线型):同音反复较多,适合表现宣叙感,语言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阶梯型:以某个音为核心,加上它的上下辅助音或是环绕为一个乐句。离心型:“心”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音,离它越来越远的为“离心型”。向心型:离“心”越来越近的为“向心型”。 节奏音型模式: 顺分:前长后短,增强歌唱性; 逆分:前短后长,增强语言性; 等分:前后相等,增强律动性; 切分:重音移位,增强动力性; 对分:节奏对称,增强形式性; 数分:特定数字关系,增强奇异性。 音乐的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概括性强和可塑性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的定义:当音乐真切地表达了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之情和事之景,而这些情景,有能在听者的心中引起相应的联想。 主题形象的分类: 概括性主题:当音乐主题主要依靠音乐自身运动规律而概括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情绪,就叫“概括性主题”。 歌唱性主题:以宽广如歌的旋律构成的曲调性主题。 律动行主题: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上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歌舞性主题:由“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特点结合而成。标题性主题:先择有针对性的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逼真的音乐形象。 客观描写性主题: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音乐特点的声响、外形或运动作为模拟和描写对象。 性格刻画性主题:借用音乐的时代和风格特点,以特定的手法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 联想性主题:本身的形象不具体,但在标题作用下会产生具体联想的音乐主题。 单位的定义:曲式单位的划分及单位之间的关系,曲式中的单位与单位之间是不完全的二进制。 句法的含义:是曲式结构的一种组织方式,它适用于各级结构单位。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表现。 句法的类型:

曲式分析考试曲目

曲式分析考试曲目

曲式分析名词解释 旋律:一切横向音高关系都叫旋律。 节奏:音乐作品当中一切时值关系叫节奏。 和声:音乐作品中“纵向的音高关系”叫和声。 音响:凡是耳朵能听得到的包括乐音和噪音叫音响 旋律的常见音型: 冠音型(瀑布型):一个音乐片段中,最高音出现在全曲的第一个音(有时也会出现在第二个音上)。 疑问型:高音往上走,并且伴随一个大跳,一个片段的结尾是最高音。 大山型:旋律起伏大,歌唱性强,适合抒情性的音乐作品,把符头连起来像大山。 锯齿型:也有音乐起伏,起伏频率较高幅度较小。 直线型(射线型):同音反复较多,适合表现宣叙感,语言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阶梯型:以某个音为核心,加上它的上下辅助音或是环绕为一个乐句。 离心型:“心”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音,离它越来越远的为“离心型”。 向心型:离“心”越来越近的为“向心型”。 节奏音型模式: 顺分:前长后短,增强歌唱性; 逆分:前短后长,增强语言性; 等分:前后相等,增强律动性; 切分:重音移位,增强动力性; 对分:节奏对称,增强形式性; 数分:特定数字关系,增强奇异性。 音乐的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概括性强和可塑性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的定义:当音乐真切地表达了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之情和事之景,而这些情景,有能在听者的心中引起相应的联想。 主题形象的分类: 概括性主题:当音乐主题主要依靠音乐自身运动规律而概括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情绪,就叫“概括性主题”。 歌唱性主题:以宽广如歌的旋律构成的曲调性主题。 律动行主题: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上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歌舞性主题:由“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特点结合而成。标题性主题:先择有针对性的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逼真的音乐形象。 客观描写性主题: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音乐特点的声响、外形或运动作为模拟和描写对象。 性格刻画性主题:借用音乐的时代和风格特点,以特定的手法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 联想性主题:本身的形象不具体,但在标题作用下会产生具体联想的音乐主题。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我最喜欢的舞剧 这学期,我的公选课神奇的选了音乐剧赏析,本没有抱太大的热情,可是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欣赏一些中外名曲,当灯光轻柔的暗下,音乐响起,随着翩跹的舞蹈,花朵般芬芳的音乐缭绕耳际,指尖以及身体的每个细胞仿佛都开始陶醉,我发现我竟渐渐的喜欢上了那灵动的音乐和轻盈的舞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老师将《胡桃夹子》中的一段《花之圆舞曲》单独给我们欣赏。那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在公选课下了一会我回到寝室就马上把它载了下来。刚开始音乐很安静,好像是从远方轻轻地慢慢地飘过来,朦胧中透着从容和优雅,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虚幻、美妙、浪漫的童话世界,接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饱满抒情的旋律,就好像你置身在一个奇特的花园里,穿着白色的纱裙,踩着舞鞋,一朵两朵三朵,美丽的花一圈一圈一圈在你周围绽放,又好像水珠滴在平静的湖面上荡漾开一朵朵曼妙的水花,优雅轻快,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魔力,总是能把人带到另一个世界,最后,音乐以一段更加活跃热烈的尾声作为节庆狂欢的结束。 其实说实话,我的音乐赏析能力水平很有限,《胡桃夹子》刚刚开始播放的时候,好像是很多很多木偶在荧屏上跳跃起舞,我看到了一个王子出现,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精灵,我听着音乐,享受着视觉的盛宴。 后来,我查了资料,再加上自己观看后的回想,才慢慢懂得整个音乐剧。这是1890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之约而作,《胡桃夹子》是取材于法国浪漫派文学家大仲马根据荷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写的童话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圣诞节,9岁女孩玛利亚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走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小糖果、玩具们都活了起来,在玛丽的带领下同老鼠兵作战。后来胡桃夹子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所带来的快乐。 原来这是小玛利亚的一个美丽而充满幻想的梦。 当音乐一开始,它就把我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里,所以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小的可爱的,活泼的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又相当具体。小提琴的严重失职显得生机勃勃,描绘出而他和玩家的美丽的幻想世界,接下来是6首特向舞曲。第一首是进行曲,音乐具有生动的画面性,孩子们围着圣诞树上前领取者各种的礼物,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的队列规模很小,严肃是装出来的,充满了孩子气,接着是糖果仙子之舞,糖果甜甜的粘粘的,所以用钢琴来表现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晶莹夺目,五彩缤纷的糖果王国。然后是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舞蹈热烈,表达了一种纯朴的活力和天真的快乐。最后音乐在旋风般的旋转中结束,接下来是阿拉伯舞曲。这是舞剧中咖啡仙子的舞蹈,用音乐来描写咖啡,这可不容易啊,但是作曲家窍门的有用了阿拉伯舞曲来唤起听着的联系,“甜蜜而迷人”木管乐器将这种异国情调的东方舞曲修饰得有滋有味。妈妈的音乐渐弱到消失。中国舞曲是第五部分,这是滑稽舞曲,表现的是茶叶仙子之舞,有长笛和短笛一起演奏主体,然后大管单调低语形成强烈对比,弦乐器跃跃地接过,不过真正的中国舞曲风味很难觅到。芦笛舞曲是玩具牧童吹奏的,一边吹一边翩翩起舞,美妙就在这里充分体现。最后即使我最喜欢的花之圆舞曲,而此时音乐也到达高潮。 整个音乐剧欣赏,不仅是听觉的享受也是灵魂的陶冶,是当今流行歌曲所无法比拟的。 一杯茶,一本书,一支音乐,静静谱写各自的人生。

2020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论文 曲式分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就学生是否能够较好较快地掌握必要的音乐分析技能以及理解音乐作品极为重要。此外,该课程还是考研必考科目与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程之一。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曲式分析教学效率的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我国当前曲式分析教学内容多为我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时期到19世纪的音乐与建国后所创作的音乐,而对现代作曲技法所创作的“新音乐”与经典的流行音乐分析范例较少1。其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阐释同实际作品分析相结合,将各类典型的曲式结构较为详尽地向学生展示,但受篇幅限制,很多优秀范例被删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多识广。再者,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中,很少有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内容,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实习期间和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新时期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得此门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呈现分离、脱节状态。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音乐分析技能是曲式分析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在进行大量音乐作品分析后方能熟练掌握相关分析技能,唯有阅读与聆听足够的音乐作品方可有效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 力与分析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其教学方式通常是由小型至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从逐句至端部的划分,听力及识谱相结合这种分析方法。此种传统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后仍然难以较准确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效果欠佳、过于繁重的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的内容有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 (一)教师引导,学生为课堂“主角” 确保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进而促进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拿来分析,对其所作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及互评的方式,来提高其对曲式结构的深入了解与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xx年,佳木斯音乐学院教师通过开展学生作品互评互选、班内及班级间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其创作作品、相关的曲式结构知识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莫扎特歌剧分析

莫扎特歌剧艺术赏析 2007级商学系国际商务A班53号林淑云[摘要]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 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本文介绍了莫扎特歌剧的部分艺术特点,并且对其作品《费加罗的婚礼》进行赏析。 [关键词] 莫扎特歌剧音乐特点费加罗的婚礼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第2位大师。一提到莫扎特多数人都惊讶于他的音乐天赋,更对他早逝发出不平之鸣。十八世纪天空最耀眼的古典巨星莫扎特,其在音乐上的全能令人惊呼。提到前奏曲,我们想到巴赫;提到艺术歌曲,舒伯特则是代表;歌剧呢,有威尔第。但莫扎特,却完成了650多首作品,几乎写遍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任何一类他都是个中翘首。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他的《安魂曲》即为宗教音乐的杰出作品。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风格反映了18世纪末的时代精神。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极为的鄙夷和愤慨,他曾表示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他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欣赏了莫扎特的部分歌剧,如《魔笛》、《女人皆如此》、《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我感受到他的歌剧的一些强烈的音乐特点: 1.莫扎特发展了重唱,并且以重唱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女人皆如此》是达彭特与莫扎特合作的第三部戏,莫扎特根据该剧本写成的音乐,主题围绕在男女之间的信任,由于出场人物不多,且多是成双成对出场,在戏剧中充满许多各具特色的重唱曲,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2.歌剧中的人物性格突出,莫扎特除了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之外,还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物在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情绪和心情反映。以歌剧《魔笛》为例,塔米诺和帕米娜是抒情性的正派角色的形象,土耳其人奥期明的出现带来了异国情调、反映了喜剧角色的形象。萨拉斯特罗则

歌剧鉴赏论文

《歌剧鉴赏》课程论文评阅表 :

歌剧《魔笛》赏析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 关键词:魔笛莫扎特歌剧安魂曲音乐 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魔笛》中大量的伦理性象征,对莫扎特的歌剧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三个肃穆的和弦开始序曲的缓慢引子,在歌剧中作为萨拉斯特罗的智慧之庙中祭典的一个部分重复出现。“三”这个数字是共济会的理想主义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莫扎特是共济会会员。萨拉斯特罗和祭司们的教义同共济会的人道主义原则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点,《魔笛》的剧情放在令人联想起古埃及的背景上展开,共济会据说就是源于古埃及的。 接在这些肃穆和弦后面的安祥的小节和变换的和声,象是在养精蓄锐,到序曲的快板部分中,迸发成一股晶莹欢跃的对位洪流。这里的对位也有寓意--令人想起全剧中唯一的一个对位场景,塔米诺和帕米娜在获准参加圣餐礼前愿接受赴汤蹈火考验的那一场戏剧性高潮。序曲中这一段优美的对位织体主要由下面的主题编织而成: 1=E 3/2 1111112171 55555565#45 33442255 这个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然后以赋格方式从一组弦乐器转到另一组,最后,颇像“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中著名的那段,放弃了赋格而走古典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路子。莫扎特仿佛为了强调象征的寓意,在序曲中途的关键时刻重复那

关于音乐曲式分析相关内容

1.多声部音乐是相对于单声部音乐而言的,泛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呈现的音乐形态。 2.多声部音乐由于纵向声部安排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a以某一声部旋律表达主要内容,其他声部以各种方式作为陪衬,丰富这一主要声部的多声部音乐形态称为主调音乐。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声部,按一定的规律有机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形态称为复调音乐。 3.织体: 多声部音乐作品纵、横向的声部安排所形成的样式,它是多声部音乐的整体表现手段之一,与旋律及其他要素一道配合着完成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分为主调音乐织体和复调音乐织体。 4.随着音乐音响有层次有的组织进行而形成的结构样式称之为曲式。 5.一段完整的横向音乐包括以下主要几个部分: 乐段、乐句、乐节、以及乐汇等不同规模的结构层次。 A乐段是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曲式单位。典型的乐段通常有两个乐句构成。 B乐句是乐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主功能组:1属功能组:357下属功能组:246 7.正三xx:145副三xx:2367 8.终止: 主题乐思通过呈示并发展到相应程度后的收束。 A半终止(中间终止):

位于乐段内部的句尾收束性和声进行。 B全终止(结束终止): 位于乐段结束处以及全曲结束处和声进行。半终止通常停顿在不稳定性质的4或5级上。 9.离调: 是调式运动的方式之一,是在基本调性(或主要调性)整体贯穿的格局下形成的片段性的调性运动,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的运动表征。 10.转调: 是乐思在展开陈述时调性由此调转向彼调的运动。离调是掉性的短暂变化并及时回归,而转调则是由前调进入后调并结束于后调的运动表征。 11.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a并列原则(两个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结构单位横向的并列组合,其实就是两部分没什么关系) b 再现原则(在呼应原则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完善、更具逻辑性、更能反映事物的运动发展本质规律的组合原则,形成的基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则: 又可分为“起开合”和“起承转合”) c变奏原则(基于同一乐思母体,更具发展需要,通过不同的写作方法,不断丰富,完善主题乐思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变化的统一性,结构图: A(主题)A2A3A4…….An) d回旋原则(主要乐思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先后出现的两次相同的乐思之间分别插入各不相同的对比乐思,结构图: A+B+A+C+A+……….A(代表基本不变的基本乐思,在这里也叫叠部))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歌剧欣赏之我见 (电信学院xxx xxx) 摘要:本文将结合本学期所选课程《歌剧欣赏》,并以课上所展示过且印象深刻的歌剧为例子,具体阐述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以来,对歌剧的认识,对歌剧欣赏方面的感悟以及歌剧带来的收获。 关键词:歌剧、欣赏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柴可夫斯基曾说:“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莫扎特说:“各种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可见,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一种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新结合体。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璀璨辉煌的歌剧年代,产生了罗西尼、威尔第、韦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众多以新技术与新精神相结合的歌剧作曲家,写出大量充满戏剧之力和音乐之美的歌剧作品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 二、歌剧欣赏 本门课上课形式轻松愉快,以欣赏歌剧为主。在老师的指点以及自我的理解下,我感悟到欣赏歌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剧的前提是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结合。 在第一节课上,赵老师就说过,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起初简直听不下去。因为四个字——不知所云。歌剧采用的大多是意大利语,法语等难懂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听懂很困难。但是,歌剧中的音乐与旋律往往能和故事情节联系到一块,因此,了解故事情节对歌剧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 比如普契尼久负盛名的经典歌剧之一《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当唱到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抒情的曲调唱出了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期待幸福重逢的心情。就知道剧情发展到第二幕中蝴蝶斥责铃木,独自沉醉在美国军舰进港平克尔顿归来的情景。 (二)用自己的情感去与歌剧连接在一起才能欣赏歌剧。 起初,我还不相信歌剧的神奇魅力,不相信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吸引着一代

世界著名歌剧赏析

世界著名歌剧赏析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而是音乐剧则是以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 这次选修课确实让我了解不少关于歌剧和音乐剧的知识,课程中我们看了很多不同的歌剧和音乐剧,各有特色、风格独特。但是,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韦伯的经典音乐剧《猫》,它是根据T.S.艾略特的诗《擅长假扮的老猫经》改编而成的。自从《猫》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音乐剧。 故事是讲述每年一次的杰里科族的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而格里泽贝拉曾经是杰里可猫族中最美丽的母猫,因为她年轻时背叛了杰里克猫,离开猫族到外面的世界里闯荡,尝尽了冷酷和辛酸。格里泽贝拉最后独自一个人的回来,变得又老又丑又脏,可是所有的猫儿不原谅她,并把她赶走。而她先后唱了两次《回忆》,就在第二次的时候,猫族里最年幼的小猫用清亮的歌声回应。后来,猫儿都原谅了格里泽贝拉,使她重新回到杰里克温暖快乐的家族。而最后格里泽贝拉也登上云外之路,获得重生。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都相当突出,深深的吸引读者。而且每只猫也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使这部音乐剧变得更加独特。在舞蹈方面,剧中有轻松的踢踏舞、有美丽的芭蕾舞,也有爵士舞和现代舞等等,令人心驰神往。该剧不仅仅舞蹈优美动人,而且音乐也是绕梁三日。当中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回忆》,它是最动人的一首曲子,非常好听,就好像让人想起过去的种种回忆、喜悦与幸福。 另外,《猫》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舞台的设计无论从外观、烟雾、灯光方面相当精彩。而《猫》的服装非常逼真,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可以有一种以假乱真的感觉。 希望将来他们还有机会巡回演出,让我能够大开眼界,亲身经历一下,一睹他们精彩的演出。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60176.html,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 作者:张恂超 来源:《环球首映》2019年第04期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傳世著作,同名音乐剧自1998年上市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舞美,舞蹈与音乐三个角度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内涵。 关键词:舞美;创新;故事情景;人物塑造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或称为《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这部音乐剧由吕克·普拉蒙登作词,理查德·科奇安特作曲,在充分继承了这部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衣钵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自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以来,创下了累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的记录,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考虑到音乐剧的时长限制与舞台效果,如何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再创作与媒介转换成为了主创团队需要顾及的首要之事,既要使经典符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又要使音乐剧的改编不能与原著相背离。令人惊喜的是,主创团队没有在剧中插入一句对白,而选择使用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形式完成了文本到音乐剧的形式转换,并创新性地将传统歌舞杂糅的表演形式进行突破,通过选用专门的舞蹈、杂技演员配合歌唱演员的演唱,使歌唱和舞蹈表演分离。并配合上绚烂震撼的舞美灯光、汹涌澎湃的电声音乐,再现了原作中动荡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与恨。 一、舞蹈与音乐创新,再造故事情景 《巴黎圣母院》的编舞由著名的编舞大师马尔提诺·缪勒(Martino Muller)担任,他立足于文本创作的时代,却又采取了诸多超多时代的舞蹈形式对经典进行创新。缪勒巧妙地将摩登、街头与杂技等舞蹈风格嵌入剧中,并使之进行令人惊叹的融合,产生的效果让观众叹为观止。配乐部分则由52首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风格迥异而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摇滚、西班牙弗拉明戈、法国香颂和中世纪宗教圣咏这四种题材,他们相辅相成,增加了戏剧张力,塑造了舞台场景。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在剧中许多关键的场景都以其震撼的表现形式,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给予观众深刻印象。相比于文本,舞蹈与音乐营造出的情景与氛围能够迅速被观众所接纳,使观众沉浸在大教堂时代的浪漫故事中。例如,剧中在表现菲比斯在小百合和艾丝美拉达的情感漩涡之间挣扎时,在台前菲比斯痛彻心扉的“心痛欲裂”唱段配合上舞台的后方男性舞者在纱幕后

歌剧赏析论文——俄克拉荷马赏析

1943年出品的《俄克拉荷马》,可是说是音乐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后来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音乐剧作家Richard Rodgers 和Oscar Hammerstein II 首次合作的成果,这也是第一个运用了音乐和舞蹈来刻画人物和发展故事的音乐剧,因此它也被称为是首部有剧情的音乐剧。 5个小时的好时光,与《俄克拉荷马》一同度过。之前我看过歌剧《卡门》,虽然歌曲好动听,演绎也好著名,但不禁晦涩难耐。只有接下来的这部易懂温馨的音乐剧,欢快又美丽,让现在的我想起来也好幸福。 其实最爱的是它很温暖洋溢的布景,那是一道阳光的颜色,空气都有稻草的味道。舞台设计得那样干净美好,让我也好想回到那个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西部。乡村味的场景,旋转的舞台,朴实自然的演绎,活泼明快的小曲,构成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百老汇经典剧目《俄克莱荷马》. 一个小镇,两对情侣,农夫与牛仔,慈祥睿智的爱勒姨,看似平淡,却充满生气的乡村生活吸引着各个年龄层,各个阶层的观众。在我眼中,村民们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冲突的举动,真挚的爱情更打动我. 劳瑞,这个乍一看不十分梦幻的女主角,却以她帅气的装扮,纯真的天性在我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可爱的种子.一出场,只顾自己晾衣晒被,眼光从不扫落在求爱者克里身上.哈,纯真少女独有的高贵!怪说每个少女都是骄傲的公主,这话不假,演员娴熟自然的表演将劳瑞刻画得入木三分.几句冷言冷语,陶醉在牛仔梦想中的马车甜甜沉睡.一个活生生的爱幻想却矜持的美国乡村少女立刻跳跃在我们面前. 牛仔克里,帅气的外形,诙谐的语言,嘹亮的歌声,一出场就抓住我们的眼球.即使与爱勒姨妈的讽刺接招也泰然自若.只有劳瑞出现,他才开始积极地,炫耀起他心中华贵的马车.在这一布景下的音乐都很好听,歌词也很美.《WHAT A BEAUTIFUL MORNING》.当镜头慢慢摇至木椅上沉醉的男女主人公时,伴着那抑扬顿挫的梦想之歌,我们也仿佛坐在克里的马车里,载着自由的心,驰骋在夕阳之下广袤的原野上. 他和她的爱情是纯真美好同时又不平凡的爱情,是典型的少年走向成熟的爱情. 《人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好似贯穿全剧的红线,将如同珍珠的点滴琐事串联起来.听,我们的叹息不要总一样,你不要总对我的父母献殷勤,人们会说我们在恋爱.看, 劳瑞为拍卖准备的饭盒里装的全是牛仔爱吃的土豆派.面对克里的新舞伴富家小姐, 劳瑞以一首俏皮的歌曲掩饰自己酸溜溜的心理,但一瓶从卖货郎处得来的“埃及公主幻想瓶”却泄露了少女劳瑞心中对爱情的无限憧憬.而可怕的梦魇更坚定了劳瑞朦胧爱情在心中的地位. 年轻不羁,执着勇敢是牛仔克里的特性。人生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精美马车。他辛勤饲养着能让自己驰骋草原的千里马。为的是永远当一个洒脱自由的美国牛仔。然而,我们不独部承认爱情的力量是可以激发出如此强大的潜力。她可以使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变态农夫的小屋与之对峙。她可以使他为了一个小小的盒饭掏尽财产,一无所有。她可以使他在温馨的婚礼上除恶惩暴,维护爱情。她甚至可以使他改变身份,放下马鞭,拾起锄犁,作个从头学习的快乐农夫! 这就是爱情,也是生活教给年轻忍耐的独特含义。爱情,不一定始终都一帆风顺,爱情,也不一定从开始就要海誓山盟。爱情,或许就是从劳瑞的梦境走入一个相反的现实开始。爱情,或许就是从盒饭拍卖会时劳瑞忐忑不安的眼神到因恐惧而与爱人拥吻中滋生。同样,剧中另一对情侣既体现了纯真少年少女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猎奇心,同时也用暖色调的手法幽默地传达了爱情的责任感和忠诚心。当单纯毫无戒备心的农家女开始追打富家女时,我们欣慰地笑道,她也懂得了什么是爱情。 《俄克莱荷马》不愧为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在我严重,她的最大特色莫过于整体和谐,自始至终浑然一体的统一效果。无论是故事本身,舞台风格,还是音乐曲风,乃至演员始终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 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 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 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10 分) 1. 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 ,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 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 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E —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 1. 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 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 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 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 ——歌剧《卡门》赏析 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 一、作品简介 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 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去看过弥留的母亲之后,他知道自己还爱着卡门。他俩在斗牛场前相遇了。在此之前卡门已答应艾斯卡米诺的求婚。何塞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卡门不答应,并要跑到艾斯卡米诺那,愤怒的何塞把匕首刺进她的胸膛。 三、内容介绍 《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