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阿甘正传》与不断变化的“美国梦”

合集下载

《阿甘正传》和美国梦

《阿甘正传》和美国梦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的开国元老为美国人编织的国家理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

本文通过解析电影《阿甘正传》的时代历史背景,分析了美国梦产生的时代特征,阐释美国梦的含义及由来。

对影片主人公阿甘、珍妮、丹中尉这几个主要角色的分析,说明美国梦受到时代背景的冲击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该影片体现了对美国梦回归理性的呼唤。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历史;美国梦美国梦早已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

激励着每一个美国人,甚至很多到美国寻找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本文将通过对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分析来阐释美国梦的含义、由来以及美国梦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

美利坚合众国,从其建立之初至今仅二百多年,却已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

美国人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要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不得不说美国人精神的内核,即“美国梦”。

这个梦扎根于每一代美国人心中,激励着他们实现梦想。

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也怀揣美国梦或正在做着美国梦,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往往倾向于从物质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美国梦而非精神层面,而事实上美国梦并不仅限于此。

一、美国梦的含义美国梦是美国的开国元老为美国人编织的国家理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

美国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一种精神追求目标。

它自身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了美国梦不同的内容。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清教徒踏上新大陆时,美国梦就开始了。

此后,很多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美洲寻求宗教.自由。

对于这些人来说,美洲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生活。

即便是对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移民来说,美洲同样是充满机会的希望之地。

殖民者们在新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物质财富,追求着他们所希望的幸福生活。

期间形成的很多特征性元素,在美国梦形成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洲还处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之下,殖民地的人们渴望脱离英国的统治获得自由与独立。

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人为实现美国梦所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docx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docx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docx电影《阿甘正传》是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于1994年上映的一部经典电影。

这部影片讲述了阿甘·甘普斯(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生活故事。

以阿甘的生平故事为主线,通过回忆和讲述的方式展现了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历史中的种种经历。

通过他的视角和经历,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影片通过阿甘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坚守。

阿甘出生时患有智力障碍,但他没有被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击垮。

相反,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并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不分贫富、肤色或身份,对每个人都抱有同样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无私的包容和接纳,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呼吁社会摒弃偏见和歧视,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尊严和平等。

电影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阿甘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包括二战、种族隔离、社会运动等,通过阿甘与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交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在这些关键时刻的转变和冲突。

影片中的角色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争议,例如反战抗议、种族平等、性革命等。

这些反映使得观众可以对美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电影《阿甘正传》传递了一种乐观主义和希望的精神,尽管阿甘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总是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这种积极的心态在电影中得到了赞美,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坚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行动,我们可以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乐观主义和希望的精神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淋漓尽致,给予观众积极的启示和鼓舞。

电影还以幽默和温情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阿甘虽然智力有限,但他通过诚实、善良和勇敢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受人敬仰的人物。

他以一种天真而纯粹的眼光看待世界,关心他人,无私地帮助他人,用他的行动影响了周围的人。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免费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都有论文是近期写作1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2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3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4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5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6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7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8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0 翻译腔成因浅探11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2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13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1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15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16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17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8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19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0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21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22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23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2425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2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27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28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29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30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31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32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33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34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35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36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37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3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39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40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4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42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43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 ions44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45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46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人物分析47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48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49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50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51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52 Ethic V 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53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54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55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56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57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58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59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6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61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62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63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64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65 苔丝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之对比研究66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67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68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69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70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71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72 《荒原》隐喻探析73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74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75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76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77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78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7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80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81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82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83 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84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8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86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87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88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89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90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1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92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93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94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95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96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97 The Tragic Element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98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99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100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01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102 寻找真正的自我103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04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105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106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07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08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09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10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111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112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13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114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15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16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117 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118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19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120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21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22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23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124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125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126 欲望与死亡——对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127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28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129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30 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131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32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133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134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35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13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137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138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139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14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41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42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143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14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卡斯特桥市长》14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146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147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148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149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50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151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152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53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54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155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56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57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58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59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60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161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162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16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164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165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166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167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8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 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169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170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171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172 Research on the Exp 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73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174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175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76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77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178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179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180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181 夏洛克悲剧性原因探究182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83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84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185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18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187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188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189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190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191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192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93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194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195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196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97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198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199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200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摘要】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展现美国梦、重新定义残疾人群体、探讨战争与和平、思考种族和阶级、反思人生意义等多个方面,对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了重构。

影片中阿甘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逐梦想,重新定义了成功和幸福的含义;同时也给残障人群带来了更多尊重和机会。

影片还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和平时期的反差,探讨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还表现了不同种族和阶级间的融合和平等。

影片最终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美国主流文化,重构,美国梦,残疾人群体,战争与和平,种族,阶级,人生意义,影响力1. 引言1.1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在电影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通过分析电影中展现的美国梦、对残疾人群体的重新定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种族和阶级的探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如何影响并改变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对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重新审视和重构。

通过对这部经典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以及电影对这些价值观和观念的影响和改变。

2. 正文2.1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梦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展现了美国梦的多重层面。

主人公阿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成功人士的梦想。

他不仅在运动方面取得了成功,还创立了一家成功的企业,成为了一位富有和受人尊敬的人物。

这展示了美国梦的一面:即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来实现成功,并且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跻身社会精英阶层。

电影也探讨了美国梦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一、本文概述《阿甘正传》是一部深受全球观众喜爱的美国电影,自1994年上映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美国梦”主题,探究其如何以阿甘这一角色的生活经历为载体,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美国社会中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通过对阿甘性格、命运以及社会背景的剖析,我们将揭示这部电影如何深刻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面貌,以及它如何成为了一部激励人心的经典之作。

文章将首先概述电影《阿甘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塑造,为后续的解读提供背景和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阿甘这一角色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智商、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以及他如何在生活中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梦”主题,分析它如何与阿甘的个人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核心内涵。

我们将总结这部电影对于“美国梦”主题的深刻启示,以及它对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激励意义。

通过对《阿甘正传》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人物塑造与美国梦在《阿甘正传》中,人物塑造与美国梦紧密相连,这种联系在阿甘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阿甘作为一个智商并不出众的角色,却以其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英雄。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充满美国精神的追梦历程。

阿甘的智商虽然有限,但他的纯真和善良却使他拥有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能够跨越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向前。

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美国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阿甘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美国梦所强调的平等和机会。

尽管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或放弃。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的故事,但这故事却事实上彻底地重新书写并言说了美国20世纪50到80年代的历史,并且被美国的盛赞者与怒骂者共同认可为一部成功的社会“神话”。

《阿甘正传》自从1994年上市以来就不断引起热议,并且在学院和票房两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1]这部兼具娱乐和励志的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冲击,在娱乐之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起历史反思的影片。

正如导演所说的,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一方面宣扬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另一方面又对前卫的新文化进行了否定。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是因为它反映和折射了一种以保守主义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流保守主义的阶层中引起了极为深刻的反思。

在影片中,导演将主角设计为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是因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传统。

这是与理性主义、与精英主义相对抗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

《阿甘正传》的这样设计不是为了要反对精英对社会的规范,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对主流社会观念的反讽。

以“去智”的方式来提倡“智慧”明显增强了戏剧效果。

阿甘这一角色的设定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突出其行为和品德。

如果将阿甘只是设计为一个普通人或者美国社会所谓的精英,那么这部电影就失去了应有的戏剧性和说服性。

阿甘的整个人生主要横跨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0年的历史,他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从披头士到猫王再到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等。

在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的笔墨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并且阿甘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自己这个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见解。

在电影中,穿插了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形象,这些事件成为那个时代发展的标志,并且显示了那一时期文化政治的混乱和急需对其整合的迫切。

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是最为深厚的裂痕,这主要是因为白人的优越感。

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

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

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电影《阿甘正传》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经典影片,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弱智青年阿甘的故事,深入探索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和主题代表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该电影强调了努力奋斗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阿甘是一个智商较低的人,但他通过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士兵和企业家。

这一情节反映了美国梦的核心观念,即只要你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改变命运。

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在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激发了人们追求个人成就的动力。

其次,《阿甘正传》还涉及到美国社会的种族和社会问题。

影片中描绘了6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社会,涉及了种族隔离、反战运动等热点问题。

阿甘的朋友布巴和珍妮也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

这一情节表达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电影通过展示这些社会问题,引起了观众对种族平等、社会正义的思考。

此外,《阿甘正传》还展示了美国人民的乐观主义和自由精神。

尽管阿甘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不幸和挫折,但他总能保持乐观,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

这种乐观主义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即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同时,电影也表现了美国人民对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追求,这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另外,《阿甘正传》还涉及到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

影片中的家庭关系和友情非常温暖,体现了美国文化中对亲情和友情的关注。

阿甘与他的母亲是一对密切的母子,他与他的朋友布巴也有着深厚的友谊。

这表达了美国文化中强调家庭价值观和珍视友谊的传统。

总的来说,《阿甘正传》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美国电影,体现了美国文化的许多核心价值观。

通过阿甘的经历,电影突出了努力奋斗、自我实现、种族平等、社会正义、乐观主义、自由精神、家庭价值观和友情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不仅贯穿美国社会生活,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摘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20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

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

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影片《阿甘正传》被众多观众及影评人所熟悉,从其取材到拍摄都堪称经典。

影片主角阿甘所历经的时代也可谓是美国历史上众多矛盾纷争突发的时期: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的发生以及修改了传统“美国梦”,影响深远的“反文化”运动。

如今,“美国梦”再次被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点燃。

这个隐形、却又无时不在领导美国人行为和生活原则的梦想.如何在变化中影响着过去和现在的美国。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梦;“反文化”运动一、引言由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根据温斯顿·格鲁姆同名小说改编),于1994年摄制的彩色影片《阿甘正传》,获得该年度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同时它也是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影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阿甘,智商尽管并不高,但在他身上赋予了在20世纪的美国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

由罗宾·莱特·潘饰演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

拍摄背景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时值多种矛盾的集合体:备受谴责的越南战争;骇人听闻的总统遇刺;不光彩的水门事件以及影响深远的“反文化”运动。

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当时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因为它不仅仅属于当时的美国,也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此外,影片中作为当时“反文化”运动一个典型代表的珍妮,在用一切可能修改着传统的“美国梦” 。

二、什么是“美国梦”(一)什么是传统的“美国梦”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州,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 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300年后,这个国家已成富饶之邦,然而,“美国梦”并没有消逝,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拥有了更多的“内涵” 。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国梦”? “众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观点不一,不同的美国人也有不同的解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朗·梅勒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答。

不过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朗·梅勒说。

如在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

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

然而,在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

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

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

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这也成为传统“美国梦” 的特征。

那么,影片中的其中一个历史背景:“反文化”运动对那时的“美国梦”又有何影响呢?(二)“反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国梦”1.什么是“反文化”运动提起“反文化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的昼夜狂欢,乃至以后的“政治正确” ,多元文化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严格从字面上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始于美国60年代,随着越战的结束而告终的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

第一次将“反文化” 归结为以6O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青年人抗议运动为特征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

他于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在嬉皮辍学者和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这两个分裂的群体中间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反文化,亦即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

在他的定义中,反文化运动是指6O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 ,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

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

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民权运动;②反战和平运动;③文化反抗运动,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抗议运动的主体为在“婴儿潮”头十年出生的人。

虽然此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70年代中期暂告一段落,而在文化领域而言,由于嬉皮士们的反抗手段日益激进,运动也因逐渐失去了社会的广泛支持而日趋衰落下去。

然而“反文化”运动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改变着传统的“美国梦”。

2.“反文化”运动对传统“美国梦”的影响前文中已提到传统的“美国梦” ,总的说来,传统“美国梦”尤其注重物质上的积蓄,侧重于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在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嬉皮士们采取了各种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大相径庭的极端方式,极大的表现出对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的怀疑以及对工业社会和富裕生活的反抗;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他们颓废的生活方式背后,却闪烁着一种激进的、愤怒的、甚至不乏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之光。

究其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60年代美国经济的急速增长。

近六成的家庭自报工资收入属于中产阶级。

仅从40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已由3083美元提高到了5657美元。

用阿道夫·伯利的说法,美国那时是“奔驰的资本主义” 。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则把这时的美国社会称为“丰裕社会”。

②电视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次证明了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 ,从而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说教。

③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婴儿潮”一代开阔了眼界。

年轻人普遍地倾向变革,喜欢质疑,不相信说教。

从科技到教育,从就业到生活,当时的美国较之以往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提高。

此外,则是当时美国国内外的危机:一是美国国内的社会动荡,二是冷战的阴影。

这些都成为传统“美国梦发生变质的客观因素。

早在1955年秋,爱伦·金斯堡在旧金山第6画室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中“火神” (Moloch)一章,震惊了美国听众,成为美国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垮掉派”作家。

诗中,他大胆地讴歌了青年反叛者用以反抗金钱、机器和战争为主宰的社会的理想:毒品、疯狂和同性恋。

不少评论家认为,爱伦·金斯堡的这首长诗为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三、《阿甘正传》与“美国梦”影片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意在通过此片重新肯定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6O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

所谓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

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

但就其涉及的价值观而言,美国知名社会学者李普塞列举出五项:即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和放任经济。

以后的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乐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潜在的种族优越感以及霸权主义。

而当时在充斥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越南战争以及冷战对峙、经济繁荣和社会动荡等方面的问题下,阿甘身上所保留着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在当时的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美德,是导演极力要渲染的t相应的所谓“前卫的新文化”指的就是当时的“反文化”运动,这由阿甘所挚爱的珍妮来展现,她与其男友服用当时毒性最强,迷幻性最强的毒品之一LSD。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莫里·里瑞把它称为League of Spiritual Dscove ——心灵发现同盟,简称LSD。

蒂莫里·里瑞和肯·克西和“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代言人艾伦·金斯堡等人通过所谓的“酸剂试验”发展出对迷幻剂的一套独特见解。

他们认为LSD这种强力致幻剂提供了人们去探索自己和内心潜藏着的“神性”力量的途径,相信LSD不仅能改变感觉和意识,对于挣脱外来压抑、重获内心自由也很有效。

这些观点在嬉皮士运动中成为反文化的精神导师,将LSD的使用扩展到更广群体。

阿甘对珍妮始终如一的爱情,对多项历史事件的参与,作为一个美国人的典型,与其说是对其他前卫的新文化的否定,不如说是对它们的包容。

毕竟对那个时期美国的大多数而言,“反文化”运动虽然行为上过于激进,但其提倡的爱、正义、自由和和平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就剧情本身发展来看,影片导演也很难不接受传统“美国梦”正已渐渐被修改这一事实。

四、结语现在,已渐渐被人们淡忘的“美国梦”再次被新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点燃,因为美国民众相信他本人就是“美国梦”的最好注释:出身贫寒,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赢得今天的成绩。

并非要在此歌颂另一位“美国式”的英雄,而是要证明“美国梦”在美国人心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总之,影片(《阿甘正传)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演员的成功演绎,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政治、文化信息,将可见的文学与不可见的文学有机的融合。

因此能否准确理解影片还取决于观众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解读。

对于我们这些历史文化的旁观者来说,以电影这种视觉媒体作为引子来了解历史、文化,不仅很有意义,也必然是一种充满了乐趣的经历。

[参考文献][1][美]温斯顿·格鲁姆.阿甘正传[M].于而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梅仁毅.美国研究读本[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美]巴拉克·奥巴马.无畏的希望[M].罗选民,王碌,尹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_美国研究,20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