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医学论文范文三篇

医学论文范文三篇

医学论文范文三篇医学论文范文三篇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

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

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

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发表论文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

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

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

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

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

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

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医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3篇)

医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3篇)

医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3篇)医同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第1篇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对象、器具、采纳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

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

在此需要特殊提示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比较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纳双盲法比较。

共同的是使读者详细了解该探究的详细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判,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

任何科学结果,务必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

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毫无疑问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

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必序号,列为附表)。

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必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必斜线。

表格内防止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医同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第2篇科学进步迅速,知识不息更新。

临床医学文要做到为医学科学的进步积累资料,又要指导临床实践,就得密切凝视信息,才能使医学论文兼具好用性和先进性。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少许纯理论探究,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临床、预防的实际,也即是对临床工作有无实际的指导作用,实际指导作用越好,好用性越强,价值越大。

前人屡次观察、论证的数据可直接引用,但要结合自己的观察,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从而在疾病和预防、治疗、转归上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既可普及,又利于提高,既看得懂,又用得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推广价值。

医同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第3篇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设就没有进步,一篇医学论文要有新意,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新阅历等等。

这样对别人(阅读者)才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所以要求论著的学术内容有别于过去已发表过的文献,应有所独创、有所发现或创造。

例如在基础探究方面,选题新、方法先进,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探究方面,病例更多,观察更深,诊断治疗方法有创新,效果更好,提出新见解等等。

医学生毕业论文(精选11篇)

医学生毕业论文(精选11篇)

医学生毕业论文(精选11篇)医同学毕业论文(精选11篇)医学是以人的生命和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在对医同学的培育过程中,也要留意使医同学学会对人和生命的喜爱、坚固树立敬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理念。

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医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医同学毕业论文篇1一、当代医学院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阐述首先,传统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弊端,没有系统的教育医同学必要的人文学问。

医学院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理科生,他们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规范和束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般只关注专业学问的学习,人文学问的积累对他们犹如鸡肋、可有可无,这导致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同学在人文素养和学问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进入到医学院之后,医同学面临的是繁重的专业学问学习,如何完成课业要求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根本无暇关注人文学问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积累,使得医同学的人文素养始终难以提升,这很可能造成医同学只有专业学问却缺乏为人处世的才智,在参与到工作岗位之后很简单迷失方向、丢失自我。

其次,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比例失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许多医学院只将国家要求高校必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其他和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相关的人文核心课程都纳入到选修课体系之中去了,并且对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论证,具有很大的随便性,课程极其不规范,这导致了许多医同学都将之作为赚取学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复、规律不严、学问难成体系的状况,这使得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选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课程和学问难以形成互动互补的合力作用。

另外,许多医学院都在高校的第一、二班级开设人文课程,而当高校三、四班级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学习和深化地专业课学习时却难以接受到人文学问教育了,使得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横向关联和纵向连续,彻底和医学教育体系相割裂,使得医学院的人文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医学生毕业论文参考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医学生毕业论文参考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医学生毕业论文参考范文下文是参考范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6例中男56例,女40例,4个月~1岁9例,~3岁11例,~6岁32例,>6岁44例,3岁前发病占20.8%,~6岁占33.3%,~13岁占47.9%。

夏秋季发病33例,冬春季发病63例,发病高峰月份为11~1月份。

1.2临床表现发热72例(75%),其中低热13例,中度发热41例,高热18例;咳嗽89例(92.7%),喘息18例(13例为婴幼儿),胸痛19例;头痛、头晕11例;胸闷、乏力9例;惊厥6例。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53例,局部呼吸音低13例,干口罗音17例,湿口罗音13例;肝大3例。

1.3辅助检查全部病例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mp igm均阳性;外周血wbc<4.0×109/l10例,>10.0×109/l24例,(4.0~10.0)×109/l62例;测血沉40例,>20mm/h25例;测crp40例,>5mg/ml12例;心肌酶:ldh升高14例,ck升高11例,ck mb 升高16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13例;ekg检查56例,窦性心律不齐13例,室性早搏2例,st t改变5例;脑电图异常6例。

1.4x线检查双肺呈斑点状、云絮状阴影40例(41.7%);双肺网状结节改变22例(22.9%);节段性或大叶性浸润30例(31.3%);肺门影增大、增浓11例(11.5%);合并少量胸腔积液5例。

1.5肺外合并症96例中有肺外合并症30例,占31.3%。

其中心肌损害16例,为肺外合并症首位,占53.3%;神经系统受累6例,表现为高热惊厥、脑电图轻中度异常;泌尿系统损害5例,一过性尿蛋白3例,一过性尿红细胞阳性2例;消化系统受累9例,表现为腹痛、吐泻;皮肤受累3例,表现为多形性斑丘疹,均在发热期出现。

1.6治疗与转归本组入院后首选阿奇霉素10mg/kg,每日1次静滴,连用5d,停药3d为一个疗程。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通⽤9篇) 充实的⼤学⽣活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毕业论⽂是⼀种⽐较正规的、⽐较重要的检验⼤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需要的毕业论⽂吧!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通⽤9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篇1 【摘要】⽬的:研究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法:根据收集某院的相关资料,选定500例患者接受检验,通过检验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验技术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结果:在500例接受检验的患者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出现了误差,占据了检验⼈员的10%。

结论:⽬前状态下我国的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患者检验结果的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质量管理⼯作不到位,医院⽅⾯需要积极完善管理⼯作,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烦。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平的提⾼,科学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从⽽不断的⾰新各项技术。

临床医学当中的检验技术也是不断完善的技术之⼀,⽽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的⾰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如今,临床医学当中,患者经过诊断和检验,医⽣已经不需要⼿动撰写检验报告,⽽是通过仪器直接获得检验报告单。

检验结果将成为医⽣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常重要,医院也需要重视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

1、准备⼯作 笔者从过去医院所接收的临床医学检验中选出共500例的患者,并查询其检验结果。

经过⽐对,在500例患者当中,其检验结果存在细微的误差,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种误差的⼏率占据了总数的10%。

这些患者的年龄不⼀、性别也不同。

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不符,⽽⼥性患者则有27例不符合检验结果。

患者的年龄差距也⽐较⼤,最⼩的患者年龄只有16岁,⽽最⼤的患者年龄也已经66岁。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本科生教育临床医学论文【1】一、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意义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下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情况。

“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 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 早科研, 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 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

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 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 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

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

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 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 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 主动解决问题, 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

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

在“早临床”过程中, 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 有疑问即提出。

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 发现新问题, 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

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 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

另外, 在“早临床”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

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 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 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

在西方国家, 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

因此, 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同时, 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 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 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 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医学生毕业论文是医学生在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示自己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心理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心理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是心理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机会。

本文以《心理医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围绕心理医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心理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同学们撰写心理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机会。

本文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对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案例的分析,深入剖析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同学们撰写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三、《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是药学专业学生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机会。

本文以《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围绕药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领域展开讨论,通过对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药物研发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同学们撰写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公共卫生专业毕业论文》。

公共卫生专业毕业论文是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机会。

本文以《公共卫生专业毕业论文》为题,围绕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公共卫生实践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公共卫生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同学们撰写公共卫生专业毕业论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对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取得优异的成绩!。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精选4篇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精选4篇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精选4篇[摘要]针对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转变教学模式,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开展教学,广泛开展PBL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五个方面对超声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教学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一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页超声诊断学仅有不到100个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②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

④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学生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

⑤超声医学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笔者有责任在超声教学中有所思考。

笔者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入手,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糖尿病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及机制探讨目录摘要 (1)1材料与方法 (2)2结果 (3)3讨论 (5)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成绩评定表 (9)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患者发生糖尿病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在联系及机制。

方法回顾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测有无心律失常,分为糖尿病心律失常组66例,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173例,另外选取70例单纯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对以上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血糖、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7.6%。

以房性期前收缩最多见;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冠心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P<0.01或P<0.05;心律失常组的年龄、体重,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胰岛素、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1或P<0.05);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5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与单纯糖尿病无心律失常患者及单纯心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疾病病程长、胰岛素抵抗程度重、伴其他疾病而造成心脏血管、心肌、神经病变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 . . .糖尿病与心率失常的关系及机制探讨随着我国稳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正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疾患。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口患糖尿病。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正在为临床所重视,但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糖尿病与心肌、心脏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的报道不多。

本文2010-01—2012-06入住我院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70例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类型及相关因素,并比较糖尿病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住院患者309例,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01999年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患者。

高血压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指南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是患者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

其中男209例,女100例,年龄26~91岁,糖尿病病程>5年82例,伴高血压97例,伴冠心病11例。

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将309例患者分为3组:①糖尿病心律失常组:共66例,男48例,女18例,糖尿病病程>5年34例。

②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共173例,男109例,女64例,糖尿病病程>5年48例。

③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共70例,男52,女18收集30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信息,生化指标等。

1.2方法详细记录病史,每日心脏听诊2次以上.每次>3min,发现心律失常者及时记录床边心电图;心律失常检查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高仪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导联选用cm1、cm3、cm5,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保持正常生活起居,记录生活日志。

记录239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资料。

2.3血糖测定氧化酶法,所有患者均测空腹血糖值。

1.3观察指标309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为75士8.5bpm,围52~111bpm,最高心率175 bpm,最低心率35 bpm。

1.4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以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2.1:患者计数资料比较第一二组患者在身高、舒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TC、TG、HDL-C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年龄、体重、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INS、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均比无心律失常组增高(见表1)。

表1 第一组和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糖尿病心律失常组(n=66) 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n=173) 年龄/岁63.35士13.23 54.83士12.81体重/kg 68.83士12.98 64.95士11.42 BMI 26.05士4.22 24.22士3.46 糖尿病病程/年7.42士6.61 4.34士5.65高血压病程/年 5.61士6.85 2.59士5.86冠心病病程/年 1.26士4.17 0.03士0.31FINS/(mU/L) 10.59士4.82 9.17士4.26LDL-C/(mmol/L) 3.14士0.94 2.77士0.86 HOMA-IR 4.13士1.96 3.19士2.09 第一二组患者计量资料比较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高血压97例(40.6%),伴冠心病11例(4.6%)。

心律失常组2种疾病的伴存率均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病程>5年82例(34.3%)。

心律失常组糖尿病病程>5年人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O.05)。

在男性患者比例方面,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2)。

表2 第一组与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例(%)组别例伴高血压伴冠心病糖尿病病程性别有无有无>5年≤5年男女糖尿病心律失常组66 38(57.6)28 8(12)58 34(51)32 48(72.7)18(27.2)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17359(31.4)114 3(1.7)1748(27)125 109(63.0)64(37.0)X210.915 9.493 11.976 2.003P值0.001 0.002 0.001 0.1572.2伴存不同疾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66例,发生率为27.6%(66/23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

(见表3)。

表3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例数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66 25.8 3.0 15.2 15.2 10.6 24.2 13.6 18.2 27.6单纯糖尿病患者140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27/140),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40.2%(39/97),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多。

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72.7%(8/11),以心房颤动和房性期前收缩多见(见表4)。

表4 伴随不同疾病的各类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例例数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房颤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传导阻滞单纯糖尿病1427 9 2 2 4 7 3 7糖尿病伴随高血压97 39 8 7 7 3 9 6 4糖尿病伴随冠心病11 8 3 3 2 - 1 1 12.3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与单纯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62/66)、52.9%(37/70),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

2组各种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见表5。

表5 第一组和第三组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比较心律失常类型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心律失常伴随糖尿病组(n=66) (n=70)窦性心律失常8(12.1%)35(50%)窦性心动过速5(7.5%)24(34.3%)窦性心动过缓3(4.5%)11(15.7%)房性心律失常20(30.3%)57(81.4%)房性早搏16(24.2%)42(60%)房性心动过速3(4.5%)12(17.1%)房颤或房扑1(1.5%)3(4.3%)交界性心律失常5(7.5%)18(25.7%)早搏4(6.1%)14(20%)心动过速1(1.5%)4(5.7%)传导阻滞8(12.1%)37(52.9%)房室传导阻滞3(4.5%)17(24.3%)束支传导阻滞4(6.1%)19(5.7%)室阻滞1(1.5%)1(1.4%)室性心律失常22(33.3%)56(80%)室性早搏21(31.8%)54(77.1%)室性心动过速1(1.5%)2(2.9%)3讨论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 3 倍,心脏病变常为糖尿病晚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40%以上[1]。

其机制为:(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致心肌毛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2)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失调,迷走神经受累也可以致心律失常;(3) 糖尿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2]。

目前对糖尿病合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有不尽相同的报道:有报道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也有报道室上性期前收缩最多,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

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

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是由于在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紊乱的基础上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病变,而易发生心律失常。

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心肌细胞有较多糖蛋白,心肌微血管有脂质沉积,导致心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周围局灶性心肌纤维化,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

由于微血管病变,以及多元醇旁路代旺盛,导致细胞山梨醇、果糖浓度升高,进一步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以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为主,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糖代异常和心动过速双重刺激下,加重左心室肥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皮细胞损伤致功能紊乱、脂代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侵犯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4]。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的样本量较小,共11例,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过于严格,存在漏诊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