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12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78张PPT)(统编版五四制)

3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
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读读写写
hóu
王侯
yínɡ
盈盈
jiǎo
皎洁mòΒιβλιοθήκη 脉脉zhānɡ文章
qī
栖息
qì
哭泣
yā
乌鸦
多音字
mò (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脉 mài (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注意加点 字的读音!
妈妈每天温情脉脉. 地看着小雪离家上学,盼着她早点 放学回家,这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脉. 的母爱。
品读释疑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
,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 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品读释疑
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学法小结
2.抓住特定意象来体会情感。如《十五夜望月》中 “地白”“冷露”等意象给人清冷之感,也表明夜深人未 眠,再结合下文,就能感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3.抓住所叙之事来体会情感。如《寒食》中权贵在寒 食之夜毫无顾忌地传燃蜡烛,可见其平时作威作福,我们 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愤懑之情。
4.抓住关键细节来体会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 “泣涕零如雨”这一细节,将织女内心的苦痛展露无遗。
品读释疑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落下
神态
译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札 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品读释疑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 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读读写写
hóu
王侯
yínɡ
盈盈
jiǎo
皎洁mòΒιβλιοθήκη 脉脉zhānɡ文章
qī
栖息
qì
哭泣
yā
乌鸦
多音字
mò (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脉 mài (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注意加点 字的读音!
妈妈每天温情脉脉. 地看着小雪离家上学,盼着她早点 放学回家,这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脉. 的母爱。
品读释疑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
,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 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品读释疑
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学法小结
2.抓住特定意象来体会情感。如《十五夜望月》中 “地白”“冷露”等意象给人清冷之感,也表明夜深人未 眠,再结合下文,就能感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3.抓住所叙之事来体会情感。如《寒食》中权贵在寒 食之夜毫无顾忌地传燃蜡烛,可见其平时作威作福,我们 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愤懑之情。
4.抓住关键细节来体会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 “泣涕零如雨”这一细节,将织女内心的苦痛展露无遗。
品读释疑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落下
神态
译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札 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品读释疑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 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全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 件非常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中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没有多 余的钱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贫困,他们不甘心,到 处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 认定这定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注释 若: 好像。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石灰生命历程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开凿和锤打 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 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虚指 千锤万凿
Hale Waihona Puke 这里指石灰不怕高 烈火焚烧 → 若等闲 温、不怕苦难。
粉骨碎身
是什么样的目的让石灰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 焚烧、粉骨碎身的情况下,还能“若等闲”、 “浑不怕”呢?
知人论世:于谦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 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 无它,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嫉 恨而已。为官后,又因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 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于谦做官官便 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不以其为清廉,却说 他坏了官场规矩。
知人论世:1449年,瓦剌(là)首领也先率兵进犯北境。 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贸然率军出征,在土木堡被也先的 军队保卫,由于指挥失当,明军50万人马全军覆没,英宗被俘。 也先挟持明英宗率兵一路攻打到北京城下,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 尚书,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避免了也先的挟持和 威胁,并督战五昼夜打败瓦剌军,赢得京师保卫战,百姓免遭涂 炭。后又迎英宗归国。但英宗复位,于谦不仅未受嘉奖,反而遭 朝中恶势力迫害,以叛逆罪被诬告。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 正气,不肯逃走避难,终被杀害。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以马 为题材的组诗,共二十三首,均是五言绝 句。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 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 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本课所选的这首《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 一直被广为传诵。
二、识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昌谷人,后世称他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 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诗的后两句,思考 1.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写出了石灰怎样 的特点? 2.如何理解“清白”二字?从中你能体会到石 灰怎样的品质?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坚强不屈。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 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态度
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 的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何日。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 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五、品诗情
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他不得志之时,也是藩镇极为猖獗的 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 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理结构
千锤万凿
石
从开采到烧制 烈火焚烧
灰
状物
甘愿承受痛苦 以身报国
吟
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
言志
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2课第1、2、3、6题。
竹石
郑燮
本课所选的这首《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 一直被广为传诵。
二、识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昌谷人,后世称他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 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诗的后两句,思考 1.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写出了石灰怎样 的特点? 2.如何理解“清白”二字?从中你能体会到石 灰怎样的品质?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坚强不屈。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 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态度
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 的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何日。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 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五、品诗情
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他不得志之时,也是藩镇极为猖獗的 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 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理结构
千锤万凿
石
从开采到烧制 烈火焚烧
灰
状物
甘愿承受痛苦 以身报国
吟
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
言志
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2课第1、2、3、6题。
竹石
郑燮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19张PPT)

了解作者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 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 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 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食
作者前两句描画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春景。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飞”字极富动感,随风飞舞之势,典型的暮春风景。明 写花而暗写风。
2.《迢迢牵牛星》主要写了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 事,是一首相思之作,反应了当时动荡社会导致普通家庭妻离子 散的黑暗现实,《天上的街市》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丑陋现实的不 满,又借牛郎织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限向往。
练习册
5. 不矛盾。
“迢迢”是从诗人在地面仰望星空的视角写的,自 然高远;
前两句写出了中秋之月的寂寥、冷清、沉寂。
十五夜望月
后两句写了什么呢? 人尽望: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落”: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与“无声”相契合,
凸显月夜的静。 情感:望月怀人。
全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静、沉寂的中秋之夜的图景,抒发了诗 人的思念之情。
比较阅读
1.在第一首诗中,牛郎织女音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织女因此感 到哀伤、忧愁。在第二首诗中,牛郎织女一起闲逛银河,表现其 生活的悠闲与美好。两者虽用同一个典故,但表达的情感截然不 同。
而觉得距离很遥远,突出了织女的忧伤哀愁。
迢迢牵牛星
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叠词,增加了诗歌音乐美。 句句押韵,诗歌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与全诗缠
绵哀怨的感情十分和谐,显得意蕴深长。
迢迢牵牛星
背景补充介绍: 东汉末年,正是社会骚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 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 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 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 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 会现实。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 除了因为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 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已 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石”的 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诗中“风”代表着什么?
知人论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 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 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 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 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 英宗也得以回国。
《竹石》这一首诗,作者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 现自己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求其“神似”
马
( 唐
)诗
李 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 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 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 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马诗
(唐) 李 贺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结合搜集的资料,
思考:李贺与其笔下之“马”有什么相似之处?
马
李贺
轻捷矫健,无限期盼驰骋疆场。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渴 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 抱负
不被重视,驰骋疆场遥遥无期,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
悲凉无奈。
人称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 同音,因此,李贺应该避父讳不举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如雨”运用夸张和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织女 每天的眼泪像 下雨一样, 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达到了极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对织女的神态 描写,让人体会到织女的无奈和 对牛郎无处诉说的思念。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 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作者要抒发什么感情呢?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落着 飞花,寒食节,东风把御 园柳枝吹斜。夜色降临, 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 雀。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 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 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通过写织女思念牛郎的事情,抒发了人世间 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音词:不仅展示了诗 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 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 口,情趣自然而生。叠 音词最能呼唤与传递情 绪,也使诗歌表达的情 感更加动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柳树的美好姿 态,极具动态美。
一“飞”一“斜”,体现出诗人巧妙 的构思,别致的写景手法。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代表皇帝的恩宠。
对本诗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
一说称颂之作:可以认为诗作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 对京城春色的陶醉,表达了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一说讽喻之作:可以认为表达了对皇宫特权以及宦官专权 的讽刺,反衬百姓的贫寒。
“零如雨”运用夸张和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织女 每天的眼泪像 下雨一样, 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达到了极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对织女的神态 描写,让人体会到织女的无奈和 对牛郎无处诉说的思念。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 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作者要抒发什么感情呢?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落着 飞花,寒食节,东风把御 园柳枝吹斜。夜色降临, 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 雀。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 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 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通过写织女思念牛郎的事情,抒发了人世间 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音词:不仅展示了诗 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 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 口,情趣自然而生。叠 音词最能呼唤与传递情 绪,也使诗歌表达的情 感更加动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柳树的美好姿 态,极具动态美。
一“飞”一“斜”,体现出诗人巧妙 的构思,别致的写景手法。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代表皇帝的恩宠。
对本诗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
一说称颂之作:可以认为诗作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 对京城春色的陶醉,表达了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一说讽喻之作:可以认为表达了对皇宫特权以及宦官专权 的讽刺,反衬百姓的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