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2C19基因检测与氯吡格雷用药的关系
CYP2C19临床检测意义

CYP2C19临床检测意义首先,CYP2C19的多态性在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会导致该酶活性的变化,从而对药物代谢和疗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CYP2C19多态性基因型是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CYP2C19*2和CYP2C19*3是一种非功能性基因型,其对CYP2C19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使得有这些基因型的患者代谢药物的速度较慢。
而CYP2C19*17是一种增功能基因型,其对CYP2C19酶的活性具有增强作用,使得有这个基因型的患者代谢药物的速度较快。
因此,通过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对一些药物代谢的速度,从而更好地个体化用药。
其次,CYP2C19的多态性与一些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疗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些药物,如氯氮平和克唑吡啶,通过CYP2C19酶的代谢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在代谢较慢的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这些药物的代谢会减慢,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增加,从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在代谢较快的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这些药物的代谢会加速,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
因此,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如果事先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更好地预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CYP2C19的多态性与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的疗效也有关联。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然而,由于CYP2C19酶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氯吡格雷的疗效会明显降低。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具有CYP2C19*2基因型的患者与敏感基因型相比,其持续使用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再添加CYP2C19*17基因型后,氯吡格雷的疗效则会增加,与正常代谢者相比有更好的抗血小板效应。
因此,通过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导致血流供应不足。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再发。
然而,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便在规范用药的情况下也有患者反应不佳。
CYP2C19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个人化药物反应的方法,并可以指导医生进行适当的药物调整。
【CYP2C19基因与氯吡格雷代谢】CYP2C19基因编码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
该药物的代谢经过两个主要途径,CYP2C19酶介导的代谢途径与其他几个细胞色素P450相关酶共同作用。
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可以被分为偶合子和纯合子,分别对药物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CYP2C19基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变异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中的个人化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中,CYP2C19*2和CYP2C19*3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被认为是减低药物代谢能力的主要突变。
患有这些突变的患者,血浆中氯吡格雷的激活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相对于无突变的患者来说,需要更高剂量的氯吡格雷才能达到相同的抗血小板效果。
【CYP2C19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CYP2C19基因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地调整氯吡格雷的用药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CYP2C19*2和CYP2C19*3的纯合子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或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而对于CYP2C19基因型为偶合子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可增强抗血小板效果的药物。
【临床意义】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氯吡格雷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患者因药物无效而面临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氯吡格雷用药与CYP2C19基因位点多态性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氯吡格雷用药与CYP2C19基因位点多态性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摘要】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
但4%~30%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至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这一临床现象的的分子学机理已经基本研究清楚:氯吡格雷为前体药,主要依赖于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
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用药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因此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氯吡格雷;CYP2C19多态性;检测原理正文:1.氯吡格雷用药与CYP2C19多态性1.1 氯吡格雷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可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现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俗称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1]。
美国FDA在2010年3月要求氯吡格雷的产品说明书上加上黑格标签,警告弱代谢者服用氯吡格雷疗效不佳,建议医师可以通过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来了解患者波立维的代谢能力,对于波立维弱代谢者可给患者选用其它抗凝血药物[2]。
1.2 CYP2C19多态性药理学作用CYP2C19酶又称为S-美芬妥英羟化酶,现已发现其至少存在14种突变基因,18种等位基因。
其中较为常见的2个突变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为CYP2C19*2和CYP2C19*3[3]。
其外显子5碱基突变(G→A)称为M1突变,突变的基因称为CYP2C19m1等位基因,另一种较常见的突变发生在CYP2C19基因外显子4的第636个碱基处,也是单个碱基的突变(G→A)称为M2突变,突变的基因称为CYP2C19m2等位基因。
这2种突变均导致CYP2C19酶活性的降低,易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CYP2C19众多等位基因中,唯一具有超快代谢活性的是CYP2C19*17[4]。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引言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存在抵抗现象,即便在标准剂量下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这种抵抗现象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变异有关,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遗传变异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指导。
CYP2C19基因多态性CYP2C19是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成员之一的基因,该酶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过程。
CYP2C19基因具有多态性,即存在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类型,导致不同的表型特征。
根据不同的基因型,个体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率和药效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代谢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的代谢速率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明确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等基因型与氯吡格雷代谢速率及药效的关系。
CYP2C19*2和CYP2C19*3等等位基因型被确认为大大降低了CYP2C19酶的活性,导致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受阻,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而CYP2C19*17等位基因型则会增加CYP2C19酶的活性,使氯吡格雷代谢加速,减少药物的疗效。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临床研究发现,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呈现一定的关联性。
针对CYP2C19*2等位基因型携带者的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这部分患者存在显著增加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相比之下,CYP2C19*17等位基因型携带者的患者则具有较低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这一发现提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个体化治疗策略针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受到重视。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引言: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性较强。
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较为密切。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指该基因在人群中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代谢的能力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氯吡格雷提供依据。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代谢:CYP2C19是一种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人群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型,主要包括正常代谢型(wild type, *1/*1),缓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 *2/*2,*2/*3,*3/*3),快速代谢型(ultra-rapid metabolizer,*1/*17)等。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氯吡格雷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清除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早在2010年,就有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联。
在一项对4587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CYP2C19*2和*3等位基因型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低于CYP2C19*1/**1基因型患者。
这些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
一项对亚洲人群进行的研究也发现,CYP2C19*2等位基因型患者的抗血小板疗效较差,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性较强。
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项对107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CYP2C19*2等位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代谢能力明显降低,其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明显降低。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指人类中存在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影响了CYP2C19酶的功能和表达水平。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冠状动脉疾病和短期抗血小板治疗。
多项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具体而言,CYP2C19酶催化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导致不同个体的CYP2C19酶活性差异,进而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和疗效。
在CYP2C19酶研究中,最常见的酶活性变异是CYP2C19*2和CYP2C19*3等突变。
CYP2C19*2是一种非功能性突变,可导致CYP2C19酶活性降低约30-35%。
CYP2C19*3则是一种非功能性变体,表现出更为显著的酶活性降低。
这些突变型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存在差异,例如亚洲人群中CYP2C19*2的携带率较高。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氯吡格雷治疗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药物代谢和疗效。
研究表明,CYP2C19*2和CYP2C19*3的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有较高的抵抗力和较低的药物反应性。
这意味着这些个体使用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效果,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携带者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治疗中,使用氯吡格雷可能与较高的血小板反应性和抗血小板效果不佳有关。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了解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可以帮助个体化氯吡格雷治疗,指导药物剂量调整和对基因型携带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针对CYP2C19酶催代谢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途径,正在开发CYP2C19酶抑制剂和选择性激动剂,以优化氯吡格雷的疗效。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利用CYP2C19基因分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

C Y P 2 C 1 9¥ 2或 C Y P 2 C 1 9 3突变 型基 因携 带 者应 适 当增 加 氯 吡格 雷剂 量 或使 用联 合 抗血 小板 治疗 或 换 用其 他 抗 血 小板 药物 。
I ndi v i d ua l i z e d Us e o f Cl o pi do g r e l Bas e d o n CYP2C1 9 Ge no t yp e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0 1 0 ,C h i n a )
AB S T R AC T: O B J E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C Y P 2 C 1 9 g e n o t y p e o n m a j o r a d v e r s e c a r d i a c e v e n t s ( M A C E )i n c o r o n a r y d i s —
GUO J i a n — x i o n g , S HI L e i , YU AN J i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a r m a c y , G u a n g z h o uG e n e n r a l H o s p i t a l fG o u a n g z h o uMi l i t a r yC o m m a n d ,
d o i : 1 0 . 1 1 6 6 9 / c p j . 2 0 1 5 . 1 2 . 0 1 6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 3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2 4 9 4 ( 2 0 1 5 ) 1 2—1 0 6 2— 0 4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个体化⽤药前⾔:随着⼈⼝⽼龄化不断加剧,冠⼼病及缺⾎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较⾼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对其预防及治疗得极为重要。
⽽根据⾃⾝条件合理⽤药,获得最⼤化药物疗效的同时将副作⽤最⼩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氯吡格雷药物简介氯吡格雷是最常⽤的抗⾎⼩板药之⼀,通常被推荐为缺⾎性卒中的主要治疗和⼆级预防指南。
同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板治疗以及经⽪冠状动脉介⼊(PCI)⼿术是治疗冠⼼病的标准⽅法。
艾美仕公司(IMS Health)调研数据显⽰:氯吡格雷在2017年医院⽤药⼗⼤主要产品中占据第⼆位。
随着氯吡格雷的⼴泛使⽤,其毒副作⽤报道也越来越多。
主要是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吸收及活化代谢产物的排泄存在较⼤的差异,部分患者(4%~30%)在治疗期间可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前公认为氯吡格雷的抵抗性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CYP2C19基因多态性CYP2C19基因位于⼈第10号染⾊体上,包含9个外显⼦和5个内含⼦。
CYP2C19基因突变位点有很多,⾄少发现了CYP2C19 25个突变,并且CYP2C19等位基因在不同种族的⼈群中分布差异很⼤,例如CYP2C19*2在⾮洲裔美国⼈群中的频率为17%,在中国⼈群中为30%,在⽩种⼈群中则为15%。
亚洲⼈群中较常见的等位基因型是CYP2C19*2型和CYP2C19*3 型。
其中*1、*2、*3 和*17 在中国⼈群中所占的⽐例⽐较稳定并且较⾼。
CYP2C19基因型不⼀样,对药物的代谢能⼒也不⼀样。
根据患者携带的基因型的不同,将药物代谢分为正常代谢型、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CYP2C19等位基因分布有⼀定地域差异,总体上,快代谢约35-45%,中代谢约40-50%,慢代谢约10-15%。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量Jessica L等在JAMA上发表了据CYP2C19基因型确定氯吡格雷使⽤剂量的⾥程碑式研究,在病情稳定的⼼⾎管病患者中将CYP2C19*2杂合⼦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增加⾄225 mg/d,能使⾎⼩板活性降⾄与CYP2C19*2⾮携带者氯吡格雷75mg维持治疗时的⽔平,⽽ CYP2C19*2纯合⼦即使每天⼝服300mg氯吡格雷,其⾎⼩板抑制作⽤⽆法达到最佳⽔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说明书FDA确认的与基因多态性
基因 CYP2C19 药物(具有相似剂量调整的药物)
氯吡格雷、伏立康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艾美拉唑、 雷贝拉唑、地西泮、那非那韦 塞来考昔、华法林 阿托西汀、文拉法辛、利哌利酮、塞托溴胺吸入、他莫昔芬、噻吗洛 尔、氟西汀、奥氮平、西维美林、托特罗定、特比萘芬、曲马多、氯 氮平、阿立哌唑、美托洛尔、普萘洛尔、 卡维地洛、普罗帕酮、硫利达嗪、普罗替林、可待因 卡培他滨、氟尿嘧啶乳膏和外用液 拉布立酶、氨苯砜、伯氨喹、氯喹 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 硫唑嘌呤、硫鸟嘌呤、6-巯基嘌呤 依立替康(Irinotecan) 华法林
接受PCI的STEMI患者,可予氯吡格雷(I/C) 、替格瑞洛(I/B)
或普拉格雷(I/B)治疗。
1刘洁,李春坚。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3,39(15):1814-1816 2杨雅薇,李攀,陈韬,等.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PCI术后氯吡格雷应用的指导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1(1):13-15
心血管病 预后
SFDA药物警戒快讯 2010年第5期 (总第82期)
CYP2C19基因型监测与氯吡格雷用药
杨雅薇,李攀,陈韬,等.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PCI术后氯吡格雷应用的指导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洁,李春坚。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3,39(15):1814-1816
CYP2C9 CYP2D6
DPYD G6PD NAT TPMT UGT1A1(*28) VKORC1
CYP2C19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CYP2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药效影响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只有通过机体的代谢才会产生抗凝血的生物 活性,研究发现:CYP1A2、CYP2B6及CYP2C19酶参与调控第一步氧 化反应,而CYP3A4、CYP2B6、CYP2C9及CYP2C19酶催化第二步氧 化反应。 CYP2C19在第一步氧化代谢中起到45%的作用,在第二步中 起到21%的作用。 在被肝酶CYP2C19代谢转化为其活性形式之前,该药品不具有抗血小 板凝集的作用。
杨雅薇,李攀,陈韬,等.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PCI术后氯吡格雷应用的指导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1(1):13-15
CYP2C19基因型对心血管病预后的影响
CYP2C19基因型 的影响 证据 在1477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发现携 带CYP2C19* 2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风险增加,其发生率 是不携带者的3倍。 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 位基因携带者比非携带者的后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这种效应 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尤为显著。在1535 例住院期间接受了PCI治疗的患者中,携带两个CYP2C19功能缺失 性等位基因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野生型的3.58倍。 2458例服用6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后行PCI的患者行基因分型检测, 结果显示25% 的患者是CYP2C19* 2 杂合子,2% 为纯合子;且 CYP2C19*2基因携带者的主要终点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 高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其中CYP2C19*2纯合子的患者主要终 点事件发生率最高。
杨颖,蒋金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3(4):263-266
氯吡格雷抵抗的防治方案
刘洁,李春坚。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3,39(15):1814-1816
氯吡格雷抵抗的防治方案
4. 改用新型ADP受体拮抗剂 ACCF/AHA/SCAI PCI 指南建议,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 均须予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12 个月(I/B)。 中国PCI指南建议,对拟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可予氯 吡格雷(I/C) 、替格瑞洛(I/C)或普拉格雷(IIa/B)治疗;对拟
新型ADP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
普拉格雷是一种不可逆的新型P2Y12抑制剂, 普拉格雷可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和 血浆酯酶两条途径代谢为活性产物,无需CYP2C19基因调控其生物活化。普拉格雷起效 迅速,约30min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YIMI-38研究证实,与氯吡 格雷相比,普拉格雷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增加了主要出血事件。PLATO试验 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首次和再发心血管事件 ,而两者在出血事件上并无显著差异。 替格瑞洛经肠道吸收后无需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高度特异并可逆地与P2Y12受 体结合,产生抗血小板作用起效迅速,抑制血小板作用更强。无论是否携带CYP2C19 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替格瑞洛预防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疗效以及主要 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不受影响。这为不同基因型的患者提供了一致的临床获益,被认 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抗血小板药物。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主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防止血栓形成和 发展。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1)环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 TXA2合成,阻止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磺吡酮等。 2)血栓素A2(TXA2)受体阻断合成酶抑制剂:如利多格雷、匹可托安等。 2、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替格瑞 洛。 2)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等。 3)血小板GPⅠb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血清素受体拮抗剂及血小板凝血酶受体拮抗 剂等,目前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3、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cAMP)的药物如前列环素(PGI2)、前列腺素E1及衍生物、 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
CYP2C19基因检测与氯吡格雷用药的关系 —— zdf
CYP2C19
CYP2C19是药物代谢酶P450家族中的一员,存在于肝脏微粒体内,许多 内源性底物、环境污染物以及临床上的治疗药物都由其催化代谢; CYP2C19 基因多态性是导致CYP2C19药酶活性个体差异,进而引起个体
间和种族间对同一药物表现出不同代谢能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