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失败: 1871年5月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带有明显的无产 阶级性质
【本课小结】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随之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 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 勃展开;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的第 一次伟大尝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历
理论基础: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觉醒: 19世纪30/40s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主观: 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益暴露。
(2)这两股社会主义思潮的最突出特点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是空想性;科学社会主义则具有科学性。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之所以具有空想性,是因为: 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未看到工人阶级是改造旧社会的主力军,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③不能从理论上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
(1)盛行时间:19世纪初 (2)兴起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日益暴露。
(3)代表人物:
[法] 圣西门 傅立叶 [英] 欧文
(4)认识(基本思想及局限):
他们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 实行公有制和比较公正、平均的分配。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提 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但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图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创始人的精深思考和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构成、意义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

然而,工业革命对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工人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奋斗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无数革命者和思想家努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之途。

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矛盾与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3.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不仅要支付给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还要占有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本质。

4. 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1. 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解释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以系统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工具。

它不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

2. 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它教育人们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规范和改进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探究这些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背景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的问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

工人阶级在新产业关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1.2 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受到了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1.3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成为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必然走向灭亡。

二、社会背景2.1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对于他们的利益保护和权益争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工人运动的支持和传播,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2.2 哲学界的发展与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当时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等思潮在19世纪盛行,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与传统哲学观念的斗争和剖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2.3 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扩展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 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 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 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 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 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 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 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 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 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 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 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 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 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 权的垄断……。 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 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 律。
西里西亚起义
1844年 6月普鲁士王国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 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 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40年代,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 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 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 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 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 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 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 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案例1: 1860年英国政府的《工厂调查》
“一些工厂主雇佣12-14岁的儿童,迫使他们从星期五早晨6点一 直劳动到星期六下午4点,除了吃饭和半夜一小时睡眠外,不让 有任何休息,这些孩子在成为再生毛料洞的小屋里一连劳动30小 时,洞里弥漫着灰尘和毛屑,连成年工人都要经常用手帕捂着嘴 来保护自己的肺。工厂主声称让他们睡4个小时,但偏执的孩子 偏偏不肯” “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 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型 的。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 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 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 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 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三分之二以上。 ”
马克思是谁?
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理论的思想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 路德维希·安德 里德里希·黑格尔 列斯·费尔巴哈
(1770年8月27日-1831 年11月14日)
大卫·李嘉图
(1804年7月28日-18 (1772.04.18-1823.09. 19世纪之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开始发 生冲突。技术理性由解放人、确证人的本质的力量转变为 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的力量。两次大战更加加剧了这一 冲突对立。现代人所经历的这一文化历史困境,成为现象 学、存在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对象,也成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更多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派别超越了阶级分析和政治革命的视野,从文化 层面切入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衣俊卿 它们主要包括: 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克 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

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

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

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

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致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共同合作改造自己,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847年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