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诗

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一首《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一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新任地方官员身份的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一、背景苏轼在宋神宗宝祐年间(1038-1040年),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这一任命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跳出书斋,投入实践的一个机会。

这次临危受命从官方领导到地方官员,给了苏轼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生活体验。

二、主题《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首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苏轼个人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感受上。

作为一个新任地方官员,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身份变化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新职责的担当和自信。

三、内容1. 第一、二句:“岁[岁/亻事]迷离吏禁三春岁/天渐微寒人欲眠”,苏轼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表现了官场的变幻莫测和权力的不稳定。

与此也反映了他个人在新职责下的无奈和疲惫。

2. 第三、四句:“自知暂借【辶/从⻏】经年[nián/⻓]信意说/应念昏昏岁与年”,苏轼在诗中透露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官场斤斤计较的态度。

他表达了自己明白这份职责只是借来的,但也希望能够用心去做好,不负信任。

3. 第五、六句:“评势未开鞍边已见山/茫茫日月江潢滟”,苏轼通过描绘身边风景的变化,展现了自己面对未知职责的心境。

他所处的新环境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也让他在诗中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困境的坚持。

四、意义《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官场上的心理困境和对未知的探索,更展示了他作为文人官员的豁达和担当。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既有文人的敏感和细腻,又有官员应有的胆识和担当。

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官员在官场上的挣扎和矛盾,对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苏轼在《行香子·汝州团练副使》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作为文人官员的独特魅力和特殊身份带来的挑战。

浅谈苏轼诗词中理性价值及其意义

浅谈苏轼诗词中理性价值及其意义


验 、异地 的荒凉 、封闭 ,与世隔绝 的地理空间 ,心 中不 断的 接 受儒释 道三 学思 想 王 国维 《 学小 言 》中 ,明确 说 道 : “ 代 以下之 诗 懊恼 、悲惨 、悔 恨与憎恶 ,等待大赦 、归期遥不可及等等复 文 三 杂、交织成 的心态 ,都是对处 于宦海 沉浮的士子门的锤炼。
人 ,无过 于屈 子、渊明 、子美 、子瞻者 。”可见 ,从 一个 角
度 肯定 了苏轼 是与 杜甫 等并 列 的 “ 旷世 而不遇 ” 的文学 大 对于唐 代诗 人而言 ,例 如 自居易借 消减宦情 以获得 自由 家 。苏轼一生是 丰富多彩 的 ,是奇特瑰 丽的 ,他 以开放兼 容 身的 “ 独善 ”思 考模式 ,并 未在唐代 的到进一步的壮大 ,而 的心态 ,吸纳 、融汇儒 、释 、道三家思想 方法 ,且构建起 了 我们 看宋代诗人 、词人 的发展 辛碌历程 时 ,却可看到 ,不仅 拥有 自己特色的博大 丰润 的艺术思想体 系。 得到呼应 ,而且蔚然成风 , 并为宋代 官员开辟 了新典范。 苏轼 自七 、八岁开始 ,父亲苏洵游学 四方 ,母亲教授其 新典范 的意 义在于 ,能转 化谪居之穷 困为闲居之乐趣 , 蒙学 ,学 习声律 、读 孟子 、韩 文。及冠之 年 ,喜好读贾谊 、 这是 一种心态 的调 整与 自适 ,居谪所而能 放心 自得 ,使仕宦 陆贽文章 、书籍 。此 时的苏轼 ,已熟读儒 家经典 ,打下坚 实 漂泊 的抒愤 变为 游览 山水 美景 的 乐趣 。 由唐 人宋 ,出现了 的文 学基础 ,并 开始 提笔 进行 模仿 。二十 二岁 应进 士科 , 贬谪 诗人宦游 ,以诗词为事业 来暂时取代 政治功业 、以诗情 答卷 《 赏忠厚之至论 》( 文 集 》卷 二1 中提 到 “ 刑 《 文 依经立 缓解宦 情的现象 。在游 赏山水 的过程 中,诗 人尽兴于 自然春 义”、 “ 仁义爱 民”的治国思想 ,充分展示 了其所树立报效 祖国 、爱 民济世 的宏 愿 ,以及儒 家忠恕仁 爱的伦理思想 ,被 当时的考官欧 阳修 、梅尧臣大为赞赏 。 待苏轼 乌 台之狱 ,被 贬 黄州 之 事 ,既是 苏轼人 生 政治 生 活 、阅历的转折点 ,也是 他信仰 、文学意境走 向成熟 、完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文人学者对于苏轼词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赞誉苏轼词的艺术成就,有的对其词作提出质疑。

本文将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论述,以探讨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宋代文学评论家刘克庄对苏轼的词赞誉有加。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豪放激昂,意境高远,文字精练”,并且“抒发真情,深入骨髓,言之凄婉,引人入胜”。

刘克庄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然而,元代文学家严羽对苏轼的词作持有不同观点。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过于华丽,过于矫揉造作”,并批评苏轼“太过追求华丽的辞藻,忽略了真情实感”。

严羽对苏轼词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苏轼的辞藻华丽度上,他认为苏轼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导致词作显得虚浮不真实。

明代文学评论家杨慎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情真意切,意境深远,文字精练”,并且“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杨慎对苏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娱乐性的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对苏轼的词作持有非常高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自由奔放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并且“苏轼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黄宗羲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一个自由奔放、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评述虽然有所差异,但都认可苏轼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地位。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基于对苏轼词作的深入研究和个人理解。

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他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评述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范文一: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在我心中,苏轼是一个与时俱进又积极向上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词文学不仅令人心向往,而且更是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他的作品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看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风格、人品,更成为了我人生的榜样。

苏轼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信、率真、独立、顽强、乐观和开放的人格魅力。

我从中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作品中,从对人生的生离死别到对爱情和家庭的关注,从每个人生命短暂的体会到宏观的历史感受,他的文字都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苏轼总是信心满满,勇气十足。

他笔下的人物终究走向了自己的境界,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道路,想到了走向命运的关键。

读完他的作品,受到了无穷的启示和鼓舞,更让我意识到了勇气的重要和信念的力量。

苏轼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他在遭遇了种种困境和磨难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达观和洒脱,令人敬畏。

他总是能够在艰难和严峻的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翅膀,飞翔在蓝天之间。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振奋,也成为了我成长的强大动力和模范行为。

总之,苏轼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和文化智慧的偶像。

他不仅令我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更让我明白了人生路上的重要和前进的意义。

我将以他为榜样,不断学习和进步,用自己的力量奋斗出人生的精彩。

要点分析:此文重点围绕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生经历,对其文学价值及人生品质进行了探讨。

此外,文章反复强调了自信、率真、独立、顽强、乐观和开放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佩和感慨。

这些关键信息,被用词精准地表达出来,填满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也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范文二:感受苏轼的人生智慧苏轼,一名诗人、书法家,更是一个用人性情感反映社会美丑的人。

他在文学作品中启发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人生智慧。

从这些智慧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人生哲理,更学会了成长和坚韧。

苏轼的人生观,表现为乐观、积极和进取。

他用平和、真挚、温馨的情感,对待生命的穿梭。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对词的革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深刻地塑造了词的艺术风格,通过他的努力,词从过去的形式化表达逐渐转变为表达个人感情与思想的自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创作中注重情感真实性。

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坦诚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爱情、友情、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与思考。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激情与热血,寄托了他对理想、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其次,苏轼注重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典故、比喻、象征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他以巧妙的言辞和优美的词句,将抽象的思想与感情转化为具体的描绘和表达,使人们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他情感的共鸣和冲击力。

此外,苏轼还对词的音乐性进行了革新。

他强调词与曲的结合,提倡词曲相生,追求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他运用韵律的变化、声调的流转等手法,使词曲之间形成紧密而和谐的关系,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他所创作的不少词都被后世音乐家选曲,成为了经典的乐曲,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苏轼对词的革新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的词风格成为后世词人的学习对象和模仿的榜样,推动了词的繁荣发展。

在他的影响下,词的形式逐渐丰富,词人们的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

其次,苏轼的词作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真挚情感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代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词作不仅代表着北宋的文化风尚,也表达了普通人民的心声和现实状况,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革新不仅为词的艺术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可能。

他的词作深情而耐人寻味,让人们从中感悟人生、思考社会,展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

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的风格姓名:***学号:B苏轼词的风格作者:郝星霞摘要: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

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

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关键字:豪放派;婉约风格;苏轼词;苏轼;诗语入词。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豪放风格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

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苏轼第一个用词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词中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可以看出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的滥觞。

苏轼词的豪放,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还表现为议论纵横、笔力矫健的豪放风格。

如《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而最足以代表苏词豪放特色的要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激情奔放驰骋,气势雄迈,境界宏伟壮阔,真正使人如“登高远望,举首高歌”。

据俞文豹《吹剑录》载:有幕士对苏轼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这个故事说明苏、柳二人风格不同,也说明《念奴娇》突出体现了苏词豪放的特色。

二、旷达风格。

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所以直到被贬谪海南儋州,他仍原封不动地在诗中高唱着这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婉约风格。

苏词也不乏清新婉约之作。

他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

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清新婉丽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开拓了新的天地,开一代新词风。

当今我们研究苏轼的词风艺术特色,以利于我们继承发扬和借鉴,很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风格多样的特点:一、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二、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三、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四、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总之,苏轼词的成就为宋词开辟了新局面,也给宋词引上了高速发展的黄金轨道。

苏轼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于唐诗”(《中国文学史》)。

苏轼以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具有永恒的生命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