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译文注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
摘要:
1.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的原文及韵律
3.诗的译文
4.诗的注释
5.诗的主题及意义
正文:
【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杜牧(803-852 年),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他在扬州担任过官职,此诗是他在离开扬州后,寄给时任扬州韩绰判官的友人韩绰的一首诗。
【诗的原文及韵律】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韵律:
五言绝句,平仄押韵。
【诗的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二月春光明媚。
杨柳轻拂着河堤,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春天的烟雾中。
不知道这嫩绿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
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诗的注释】
1.草长:形容春草茂盛。
2.莺飞:黄莺在飞翔。
3.二月天:农历二月,正值春天。
4.拂堤:轻轻地拂过河堤。
5.杨柳:柳树和杨树。
6.醉春烟: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
7.细叶:嫩绿的柳叶。
8.裁出:剪裁出来。
9.春风:春天的风。
【诗的主题及意义】
这首诗以扬州春天的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杨柳、春风等生动的形象,赞美了春天的美好。
同时,诗中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敬畏。
最后,以“二月春风似剪刀”作结,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使整首诗更具艺术魅力。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鉴赏1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及赏析: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⑴韩绰:事不详,另有《哭韩绰》。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评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3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之意,
【韵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评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
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
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桥明月夜
• 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 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 箫于桥上而得名
• 诗人点名时地对如虹诸桥的描绘目的在于同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相应互映,写出扬州的 山美、水美和夜色美,也是对玉人的出现起 了映衬作用
安供职后所作,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
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
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整长理课安件 后写诗寄赠。
4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整理课件
5
青山隐隐水迢迢
• 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 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 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 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 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 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 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 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 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 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 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 流连忘返呢?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 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 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 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 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 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 慕。
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
集《樊川文集》。
整理课件
2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整理课件
3
背景介绍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
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
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
3. “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是否显得 多余?为什么?
“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虽然已经 到了晚秋,但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掉落。 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北方的晚秋 时节,秋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 种萧条之感。而此时的江南风光依旧。诗 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 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 更加思念故地的朋友。所以,这一句不多 余。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整理课件
1
了解作者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
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
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
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
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
玉人何处教吹箫
•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 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 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 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 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1.读了题目,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①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在 扬州作判官的韩绰的一首诗。 ②从一个“寄”字,我读出了已经离 开扬州的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念之情。
2.“隐隐”“迢迢”叠词用得很好, 请试分析。
“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 到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 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示距离朋友很 遥远。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 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 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 似水柔情。
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早年仕途失意,
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他在那里
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
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扬州是他潦
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
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
18
整理课件
19
整理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秋尽江南草木凋
整理课件
21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二十四桥明月夜
整理课件
24
整理课件
25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二十四桥
整理课件
28
二十四桥
整理课件
29
玉人何处教吹箫
整理课件
30
玉人何处教吹箫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3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4. “二十四桥”“玉人”如何理解?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 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 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 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 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 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5.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回顾全诗:
•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不仅是 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伸中蕴含诗人 无限情思
• 三四两句:月光笼罩、美人吹箫、箫声飘散、呜咽 悠扬,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之情深 蕴其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配图欣赏
整理课件
16
青山隐隐水迢迢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