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志下的人性扭曲——论《芙蓉镇》中秦书田、王秋赫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政治风云下的牺牲品——试论《芙蓉镇》中王秋赦形象

政治风云下的牺牲品——试论《芙蓉镇》中王秋赦形象

政治风云下的牺牲品——试论《芙蓉镇》中王秋赦形象06级中文系本二班刘颖学号:06401235摘要:王秋赦是一个曾经受尽苦难的旧社会雇农,曾受尽压迫,本身强体壮可以自食其力,可是却因为尝到新社会革命的一点甜头就变成了一个坐山吃空的流氓无产阶级,后来尽然真在要穷头末日之时盼来了希望已久的革命,且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投机见风使舵的流氓政客,他是恶的代表,是一个真疯子,但有时却也会透漏出一点人性。

他是当时政治风云下的一个畸形产物。

作者用诙谐幽默和带泪的笑诉说着这个人物,王秋赦可以说是极左路线温床里培养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毒菌,他是那个特定时代“那一类”人的典型代表,政治运动有了王秋赦们,才具备了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而王秋赦们也离不开政治运动。

作者用诙谐幽默和带泪的笑诉说着这个人物,但文本中的王秋赦形象塑造在一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其结局安排有点不合乎其思想性格发展的逻辑,有点突兀,这也是作者在经历了文革后所产生的忧患而强加给人物的结局。

关键字:王秋赦流氓无产阶级真疯子见风使舵的政治流氓结局安排正文:小说《芙蓉镇》描写的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这期间左倾思潮给农村带来的危害,期间经历了“四清”、“文化大革命”。

小说开头讲述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帮助在镇上摆起了一个生意兴隆的米豆腐摊子,在1年后她与老实勤劳的丈夫黎桂桂用辛苦攒下的钱盖了一座土洋并举、中西合璧,并被誉为芙蓉镇的第四大建筑,她的美丽与人缘以及用血汗筑起来的楼房引来了不少人的红眼,特别是国营商店经理李国香的嫉妒与怨恨,并且楼房落成之时正值“四清”开始,恰好被政治投机份子李国香和摇身转变成运动积极分子的曾今“二流子”王秋赦当作把柄抓住,迫使“芙蓉姐子”胡玉音被打成了“新富农”,老实的丈夫黎桂桂被逼自杀,黎满庚撤职,连芙蓉镇的“泰山”谷燕山也被停职反省,从此“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登上了芙蓉镇上这个政治大舞台,成为了风云人物,接着更大的政治大风暴——文革开始了,胡玉音更饱受屈辱,并在绝望中右派分子秦书田结为了“黑鬼夫妻”,可是却事事不尽人意,夫妻不成,就连自由都被剥夺,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被判管制劳动,幸好,上天眷顾在意冬天的晚上在谷燕山的帮助下胡玉音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芙蓉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秦书田是其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角色。

秦书田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情感和生活经历的人物,他的形象塑造代表着小说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秦书田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塑造为整个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冲突。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对爱情和生活有着追求和渴望。

在小说中,秦书田与自己的妻子阿玛琳和情人朱小红之间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他身上展现的矛盾情感和内心挣扎成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秦书田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揣摩,在小说中他的形象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贾平凹通过秦书田的形象,展现了对于普通人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在经历和挣扎中呈现了一种人性的真实和复杂性。

通过秦书田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情感温度和生活关怀,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小说情节的展开,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在文学创作领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贾平凹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情感描写,塑造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使他成为小说情节中的核心角色。

这种塑造手法和创作思路对于其他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为后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在《芙蓉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是小说情节的推动者,是主题意义的诠释者,更是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关怀者。

通过对秦书田形象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芙蓉镇》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更好地领略其中蕴含的情感温度和内在价值。

秦书田形象的塑造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芙蓉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村改革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小说中,秦书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普遍性,对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阐释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通过塑造秦书田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展现农民的自强和进取精神。

秦书田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

他在小说中展现出勤劳、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奋斗,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芙蓉镇农民中的一位佼佼者。

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彰显了秦书田个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品质,更体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整体形象,激励了更多的农民朋友勇敢前行,追求自己的梦想。

秦书田的形象塑造也可以表达作家对于农村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在小说中,秦书田所代表的农民形象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他的人生经历既是个体命运的书写,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缩影。

通过塑造秦书田这一形象,莫言试图表达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关注,借以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小说中的秦书田形象,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引发对农村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

秦书田的形象也可以引发对于阶层差异和社会不公的探讨。

在小说中,秦书田所代表的农民形象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对比,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现实和社会不公现象。

通过对秦书田形象的展现,可以引发对农村社会中不公现象的反思,引起读者对阶层问题的关注,唤起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

作家通过对秦书田形象的塑造,试图引发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唤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芙蓉镇》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秦书田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的形象塑造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秦书田作为小说的主要角色之一,他的形象体现了农村普通人的命运。

在小说中,秦书田是一个朴实、勤劳、善良的农民,他勤劳耕种,忍辱负重,努力养活家人。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农民阶层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复杂。

通过塑造秦书田这一形象,莫言向读者展现了农村人的真实生活,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人的艰辛和不易,进而引发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秦书田这一形象体现了农民的责任与担当。

在小说中,秦书田在面对家庭变故和生活困境时,始终坚守着作为家长和丈夫的责任,努力支撑着家庭。

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困境,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未来。

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并不常见,但却是农民阶层的真实写照。

塑造秦书田这一形象,既是对农村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农村人品质的一种赞美。

通过他的形象,莫言提醒读者,农民阶层也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同样承担着赡养家庭、支撑社会的责任,值得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秦书田这一形象还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秦书田不仅面对着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还要应对着亲戚之间的利益纠葛、人际关系的复杂。

他在与乡亲、家人的相处中不断受到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胆识。

通过秦书田这一形象,莫言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状态,揭示了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呈现出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也让读者深刻领会到,农村社会同样存在着各种人性的复杂和冲突,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写照。

秦书田这一形象还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在小说中,秦书田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努力拼搏、顽强奋斗。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秦书田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秦书田扮演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物角色。

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积极乐观。

在小说中,秦书田经历了很多关于生活的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一直在寻找改善生活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个正能量的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秦书田的形象塑造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作者通过描写秦书田这个形象,着重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村人民的疾苦和渴望。

秦书田的形象在小说中成为了一种对抗生活困难的典型,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呼吁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秦书田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大公无私、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在《芙蓉镇》中,秦书田的形象恰恰就是这种传统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生活中,秦书田敢于面对困难,善于求索进取,对待人生充满了坚定和乐观的信念,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通过对秦书田形象的刻画,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秦书田是《芙蓉镇》中一个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塑造不仅体现了小说的写作背景,还凸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通过对秦书田形象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存状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芙蓉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围绕着一个小镇展开,描绘了这个小镇发生的各种故事。

其中,青年秦书田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塑造极其深刻,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书田是个年轻有为的人,他非常聪明、机智,同时也充满正义感和责任心。

在小说中,他进入芙蓉镇的时候,迅速地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尊敬和热情。

他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的特征,还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此外,在小说中,秦书田的形象也体现了人物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阶层差异和文化碰撞。

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却与农民、工人等普通百姓交往得很好,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的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从中原搬到了芙蓉镇,成为了这里的小学教师。

因此,秦书田既有一个渊博的知识背景,又能够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更容易获得当地居民的信任。

通过秦书田的形象塑造,莫言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阶层差异和文化碰撞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秦书田的形象还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追求。

小说中,秦书田对于当地旧习俗和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持批判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小镇逐渐变得更加宽容、平等、自由,让当地居民在未来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种追求的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青年非常相似,因此秦书田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种社会精神。

总的来说,《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的塑造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他不仅代表了一个积极向上、有为青年的形象,还表现了中国社会阶层差异和文化碰撞的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批判现实、追求未来的精神。

因此,秦书田成为了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反映了莫言在小说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观念。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芙蓉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农
民秦书田一家的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同时也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秦书田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在小
说中形象塑造得深刻而生动。

他一家的遭遇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关怀
和思考。

本文将从《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出发,进一步探讨作品所表现的社
会现象及其深远的意义。

秦书田的形象在小说中还具有扩展和深化的意义。

在小说中,秦书田的遭遇、奋斗和
崛起,既具有个体的意义,也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他代表了中国农民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追求和奋斗,同时也象征了中国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秦书田的形象塑造,莫言不仅展现了一个具体的农民形象,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
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的脉络,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深刻的社会画面和时
代图景。

秦书田的形象在小说中还具有启示和警示的意义。

通过对秦书田的遭遇和奋斗的描写,莫言不仅关注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还呼吁社会对这一群体进行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些问题和困境,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
现象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通过对秦书田的形象塑造,莫言提醒读者重视
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从而引起了
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社会问题的深入认识。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芙蓉镇》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南方小镇的一系列奇幻故事。

其中,秦书田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被重点塑造。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刻画等几方面,探讨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首先,在小说情节上,秦书田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小说的开始,他作为新来的县委书记接手芙蓉镇,通过他的种种行动和举措,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同时,在小说的结尾,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拯救了芙蓉镇的人民,解决了小镇上的一场危机。

因此,秦书田成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推进者和救世主,对整个故事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在人物刻画上,秦书田被塑造成一个具有温度的人物形象。

他不同于普通官员的劣根性,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正义感。

他不顾自身的地位和声誉,坚决维护了芙蓉镇的利益和民生,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在小说中,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一种人格魅力,让人不禁对他产生敬佩和钦佩的情感。

最后,在小说主题上,秦书田所展现的形象,也彰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整部小说关注的是人性和社会问题。

而秦书田的形象,就象征着官员应该具有的始终不变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意意识。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人民的福祉,在一个充斥着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环境下,保持了一种高洁纯正的道德精神。

因此,他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反面角色,让人们可以深刻反思人性中的善恶问题。

综上所述,秦书田是《芙蓉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形象,不仅在小说情节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通过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具有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意志下的人性扭曲——论《芙蓉镇》中秦书田、王秋赫的人物形象《芙蓉镇》作为“反思文学”的翘楚(荣获代表主流文化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描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左路线破坏下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

整部小说融入了人物命运、历史变迁和乡村爱情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

正如古华在自序中所说到的这是在“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小说中着重描写了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横行时期赤裸裸的社会现实,感叹中国普通老百姓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无情地抨击了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极左的国家意志下,人性被扭曲,而人性的扭曲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个人无法抗拒的“左”祸高压下不得已而扭曲以得以生存;另一种则是自觉扭曲自己的人格,以适应外在的高压,并且从中谋取到自己的利益。

前者以《芙蓉镇》中的秦书田为代表,后者则以王秋赫为代表。

一、秦书田:含泪在笑的“疯癫”者秦书田在小说《芙蓉镇》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对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充满了激情,只因搜集流行于湘西民间的风俗歌舞《喜满堂》而被划为“右派分子”被遣送回原籍监督劳动改造,在改造期间他“老实伏罪”,发挥他音乐的歪才,写出了《五类分子歌》还要求在大队召集的训话会上歌唱。

他总是一副乐天派,不仅请求上级给他改成分而且非常服从管教,当上了五类分子的小头目后,每逢大队召集五类分子作汇报和训话时,只要一声“秦癫子”他就会立即响亮答应一声:“有!”并像学堂里的体育老师那样半臂半屈在腰间摆动着小跑前来,直接跑到党支部面前脚后跟一并,来一个“立正”的姿势,右手巴掌平举齐眉敬个礼:“报告上级坏分子秦书田到!”接着低下脑壳,表示老实伏罪。

秦书田总是乐观地在夹缝中生存着,不过后来因递上了与胡玉音结婚申请书招致判决十年徒刑。

在批判台上他给胡玉音说的话是“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从秦书田对胡玉音说的最后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秦书田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秦书田始终是个清醒者,他深知当时环境的恶劣,他只能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自我解嘲。

秦书田表面自轻自贱,玩世不恭,戏虐调侃,不将挨批斗当一回事,整天笑咪咪的,劳动改造时他竟然跳起了扫街舞。

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内心世界又发现存在着外表表象与内心本质的尖锐矛盾。

正如书中所说的“莫看他白天笑呵呵的,锣鼓点子不离手,山调小调不断腔,晚上却躲在草里哭,三十几岁一条光棍加一顶坏帽子,哭得好伤心。

还有民兵晚上在芙蓉边站哨,多次见到他在崖岸上走过来走过去,大概是在思索着他的过去和将来的一些事情。

”秦书田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的苦闷,他要求做人的尊严,呼唤正常的生活,渴求幸福的爱情和家庭。

但是,在当时社会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一场政治运动扭曲了他的性格,生存的信念支撑他孤独痛苦的灵魂,只能以“穷开心,浪快乐!”来捂住汩汩流血的伤口,不得不戴上面具做人,在人前装笑脸接受凌辱,在人后只能偷偷落泪。

一个富有才气的知识分子被剥夺了独立的意志,被阉割了自由的灵魂。

秦书田时时刻刻都是一个清醒者,他既明白是非黑白,内心也隐藏着一颗赤诚之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他从不动摇自己对党的信念,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从没有承认自己反过党和人民,宁愿被扣上坏分子的帽子。

他只字不提“右派”分子也从不分析“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

但他又意识到当前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恶劣,面对极左势力的摧残,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他只能把一颗痛苦的心埋藏起来,以戏谑调侃的甚至癫狂变态的方式缓解内心的苦闷,忍受痛苦是为了抒发自己极度的悲哀,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但他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公社因与胡玉音申请结婚而惨遭批判时,王秋赫让他跪时,他第一次直起腰骨,不肯跪下,甚至不肯低头,因为“过去命令他下跪的是政治,今天喝叫他下跪的是淫欲”。

他的“癫狂”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斗争的艺术。

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胜利者,是一个掌握一定艺术技能的现代知识分子对荒诞疯狂的强权政治的一种曲折隐晦的反抗。

秦书田的戏剧人生实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积极人生态度。

他不像北大女学生林昭的那样铮铮铁骨,林昭在被划为右派送去劳教,但她拒不认罪后被枪杀,到了1980年才被平反,她是以自己的壮志情怀和鲜血捍卫了历史的公正。

秦书田为了在那个“红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非常时期更好的活下去,他并没有选择“士可杀不可辱”而是一直忍辱负重,像司马迁那样为了完成《史记》在受完宫刑以后毅然选择“苟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他一直拿自己寻开心,用以排解内心的苦闷,他的嘲笑并不是对自己,而是嘲笑的是以逼人们自我凌辱和将人身侮辱视为阶级斗争重要手段的荒唐年代。

他的苟活将一切斗争戏剧化了,他一直在笑,但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他是在含泪在笑。

秦书田的笑和疯癫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最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王秋赫:政治运动中可怜的疯狂追捧者王秋赫是在旧社会中失去土地从而成为游民无产者,以及新社会里对各种政治运动的热衷者。

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典型的农村流氓无产者。

毛泽东曾说:“这种人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处置这一批人,是中国的困难之一。

这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是很有破坏性,如果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而在当时的愚昧时代里,王秋赫就是属于没有“引导得法”而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的人。

芙蓉镇》中的王秋赫是个十足成色的无产阶级,黄金无瑕,麒麟无真,查他的五服三代,他的父母全没有出处,简直可以和鲁迅笔下的阿Q相媲美。

他从小蹲祠堂,住祠堂,长大以后就给祠堂跑腿办事,供财主老倌随意驱使,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就被工作队选为“土改根子”并且还把他作为忠诚可靠的骨干,去一户地主看守浮财。

如果不是他违法乱纪,他早就被工作队提拔成脱产干部了。

虽说这样,土改工作队仍然看他“根正苗红”给了他许多东西包括镇中唯一的一座高大精美的建筑——吊脚楼。

然而,他仍不吸取教训,好好地改造,反而带着旧社会时养成的恶习继续好逸恶劳的过日子。

王秋赫盼着年年搞土改,分浮财,享口福,在后来的极“左”路线盛行之下竟成为了现实。

但好景不长,他在“文革”结束后,县委宣布撤销他的大队党支书和镇革委会主任的职务。

他由此意识到自己的春梦已破,自己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他疯了,从一个红极一时的“运动根子”沦落为一个失意的“政治疯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根子”王秋赫的政治掮客的本性,他好逸恶劳,不愿意老实地下地劳动,土改时分给他的好田地都搁置长起了荒草,工具也都生了锈。

最后他开始偷偷暗地变卖土改时分得的胜利果实而且还每天盼着有朝一日又来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又可以分得一次新的胜利果实,因为土改他可以从中获得想要的利益,所以当李国香带领工作组进住芙蓉镇时,他会以李国香马首是瞻,两人勾结成为操纵芙蓉镇千百人生杀予夺的大权的父母官。

胡玉音的家破人亡,秦书田的蹲监改造,谷燕山和黎满庚的挨斗罢官的惨痛遭遇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

王秋赫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李国香一手将他提拔为治安队长,在李国香红极一时,一手遮天时,他忠心耿耿的像一条哈巴狗,终日在李国香身边转,并与她将芙蓉镇搞的鸡飞狗跳,人仰马翻。

但是,当李国香因身分不清被红卫兵批斗时,他将风舵一转带头批斗这个曾提拔他的“恩人”。

而之后李国香因身份被查清,官复原职而且还升了官回到芙蓉镇,王秋赫又磕头又赔罪,最后又和李国香勾结在一起。

王秋赫只是一个在运动中跟风的小人,他一昧追求自己的利益,保住自己,并不在意谁对谁错,他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在文革之后翻案时,他的美梦破坏,权利被收回,他就像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一切回归原点,不再辉煌。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秋赫疯了,迷了心智。

其实深究王秋赫可以说他是极左路线温床里培养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毒菌,他是那个特定时代“那一类人”的代表。

政治运动因为有了王秋赫他们才具备了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而且王秋赫这些人也离不开政治运动,一旦离开了政治运动便会失去了生存的依靠,最终甚至会导致精神崩溃。

所以从这点分析可以找到王秋赫之所以最后疯掉的深层原因。

王秋赫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是极为普遍又极具有代表性,他们在时势之变中追逐食、色和权势的贪欲时,其灵魂也在这种欲望的满足中而扭曲。

他恣意追求内心的贪欲,恣意表演于荒诞的政治舞台上。

我们可怜于他的下场,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像他这样的的卑鄙的跳梁小丑必将受到社会和人民的批判。

三:极左路线下的人性扭曲《芙蓉镇》是一部“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的小说。

小说中无论秦书田还是王秋赫都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本末倒置了的思想路线打造出来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剧。

但再深究下去,造成这种结果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当时极左的国家意志造成的,与其说是他们自己扭曲了自己的灵魂不如说是这个社会逼迫的,无论是出自自愿还是被迫。

小说中的人物的兴衰沉浮完全由国家的政治政策决定的,当时的社会贯彻的是一条越穷越好,越懒越好,越左越好的极左路线。

用被迫害致死的胡玉音的丈夫黎桂桂的话说,他们在农村贯彻的是一条“死懒活跳,政府依靠,努力生产,政府不管,有余有赚,政府批判”的错误路线。

正是这条错误路线搞垮了经济,搞散了民心,进而把我国广大农村推向了一个十分贫穷,十分动乱,十分愚昧的危险境地。

在极左路线的威逼下,人们胆战心惊,唯恐波及自己。

但一些人还是避免不了,辛勤劳动的胡玉音夫妇,一个富有才气的知识分子秦书田,北方大汉谷燕山等一一遭到迫害。

但是,运动红人王秋赫没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有的只是旧社会的腐朽思想意识,这个淫词野调的流氓无产者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找到了表现自己歪才的舞台,他将芙蓉镇搞的乌烟瘴气。

整个社会人心被掩埋,人性丧失,这让我们对王秋赫这种人感到可恨、可叹更感到可悲。

为什么王秋赫这类人能被推到政治历史的舞台,这依然与当时的政治方向有关,他们在选拔干部时只讲家庭成份,不重视表现。

有的人在领导运动时候,只看上级脸色,不顾实际,在组织生产的时候,只造政治声势,不管经济效益。

王秋赫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所以他能够在那个本末倒置的年代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过的是顺风顺水。

但是,秦书田不愿意同流合污,但为了生存必须掩饰自己的本性,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正如画家叶浅予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思想改造的目的就是改造人人都自觉地说假话,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靠假话活过来的。

”在这场运动浩劫中,数十万知识分子的良知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秦书田的遭遇我们感到同情,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社会谁与党性和国家意志合拍,不管是非对错,谁就可以占据上风,占到统治地位,否则就会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回顾当时社会情形,对于所造成的结果我们无法去指责什么,整个社会的混乱,人性的丧失,每个人都在失去自我的情况下生存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