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总结
初二控制变量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控制变量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科学学习中,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方法中重要的一种。
通过控制变量,科学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下面将对初二控制变量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的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除了独立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都保持不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控制变量方法,可以将实验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从而准确地得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的步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控制变量法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2.选择独立变量: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和需要研究的关系。
3.控制变量:选择和确定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并将其保持不变。
4.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5.分析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6.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结论,并对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三、控制变量法的实例控制变量法在各个学科的实验中都有应用,下面以几个常见的实例来说明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1.物理实验:研究摆锤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可以控制摆锤的质量、摆锤的形状和材料等变量,只改变摆锤的长度进行实验。
2.化学实验:研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容器的材料等变量,只改变酸和碱的量进行实验。
3.生物学实验:研究植物生长对光照的影响时,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土壤的质量等变量,只改变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行实验。
四、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变量: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控制变量的范围:对于能够控制的变量,要设定合适的范围,避免过度控制或不足控制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重复实验次数:要进行足够的实验次数,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和实验结果,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五、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应用1.增加实验的可靠性:通过控制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2023年初二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2023年初二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1.转换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控制变量法注意:①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②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③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
3.类比法声波比较抽象,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声波.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声现象专题练习[1]闻其声即可辨其人,这是因为 ( )A.不同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B.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C.不同的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D.不同的人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考点:音色试题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结构、材料等决定。
所以人们通过音色来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闻其声即可辨其人,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⑤D.①④⑤⑥解析:考点: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①④⑤.。
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识点总结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酒精灯)、玻璃杯、温度计;铁架台、天平、停表。
天平:称量等质量的液体停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物质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1.(控制变量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种类都有关系,因此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而其他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使被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1)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2)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转换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容易直接测量,由于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以转换为测加热时间的长短.通过测量加热时问的长短来求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实验中,用相同加热器加热的时间来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实验现象:油的温度升得快;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即给________加热的时间要长些。
(答案,水)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实验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
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Q乙。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图甲中使用了相同的试管和温度计,在图乙中使用了相同的电加热器.(1)图甲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____ __相同.(2)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 __相同.(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一),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表一物质次数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加热时间t/min水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3 0.1 10 14 0.2 10 2表二加热时间/min 0 1 2水的温度/℃20 26 32液体的温度/℃20 34 48(4)在上面(3)的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做过的____ _实验的研究方法相同(写一条即可).(5)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小明同学回到家后,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二所示.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他所用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 __J/(kg•℃).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总结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方法在九年级化学中将会逐渐渗透,成为一种主要的探究方法例1:(门)33.(5分)维生素C(简称Vc ,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
人体缺乏Vc 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 探究一:测定新买的饮料中Vc 的含量。
【查阅资料】Vc 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分别向盛有lmL 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四只试管中逐滴滴加新买的果味饮料、苹果汁、梨汁和新配制的0.04%的Vc 溶液,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新买的饮料中Vc 含量最高的是 ,含量:为 (各液体密度上的差别忽略不计)。
探究二: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 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 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 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
在做探究二时,下列情况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 。
A .量取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不同B .新鲜黄瓜汁是其他班级用剩下的,而放置一周的黄瓜汁是当时榨的C .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 练习:(昌平)33.(7分)维生素C (简称Vc ,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
人体缺乏Vc 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探究一:检验三种饮品中V c 含量的顺序。
【查阅资料】Vc 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中学的物理基本实验方法总结

中学的物理基本实验方法总结物理实验是中学最容易拿分同时也是分数很多的饿一部分内容,所以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拿到高高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学物理基本实验方法总结一、观察法 (此法只是作为实验探究学习,不作为考试作答)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
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为科学观察。
二、比较法(对比法) (此法只是作为实验探究学习,不作为考试作答)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
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如: 1、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 2、质量与重力 3、压力与重力等等三、图像法 (此法只是作为实验探究学习,不作为考试作答)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
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
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控制变量法的知识点总结

控制变量法的知识点总结一、控制变量法的基本概念1.1 控制变量法的概念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中保持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值不变,以便消除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常常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2 控制变量法的原则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在设计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确定哪些变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并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1.3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范围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各种实验,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等领域。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1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确定一个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例如,在植物生长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控制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因素,以确定某个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化学领域的应用在化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化学反应的可靠性。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2.3 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在物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会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重力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控制其他因素,以确定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4 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会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三、控制变量法的优缺点3.1 优点控制变量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此外,控制变量法还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3.2 缺点控制变量法可能会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成本。
此外,控制变量也可能会限制实验的外部有效性,使实验结果无法泛化到实际情境。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毛甸子学校姜丽一、研究背景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要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而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研究领域中,会经常运用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教科书就开始介绍这种方法的使用了。
学生刚刚迈入速度的学习,就要求掌握控制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者控制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以及后来学习声音的特性,研究响度,音调的因素;影响蒸发的因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都要运用到控制变量法。
它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学生探究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技能。
二、研究目标进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研究,有助于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依据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念、新课程理念,控制变量法,它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抓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善于总结。
2、而教师则可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夯实学校的教育科研基础,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
研究控制变量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又一次的提高。
3、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充满乐趣,更热爱学习物理。
4、重视德育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
热爱物理,热爱生活。
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掌握生活的技巧。
体现出教育的社会化。
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科学理论的探究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物理心得300字篇1初中物理自从教材用苏教版新课程以来,本人在教学中收获和感受很多,苏教版初中物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贯穿着初中物理课程的始终,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段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的问题,交流与合作。
这些步骤对于我们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是必需的。
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和理解。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国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
下面我举两例进行剖析。
例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那么就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那么,如何控制不变呢?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
那么,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呢?方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此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
再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知识点
三、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总结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6、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7、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9、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0、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