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胸有成竹——郑板桥和他的竹子

胸有成竹——郑板桥和他的竹子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竹子已经成了郑板桥的代表。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郑板桥咏竹诗十五首

郑板桥咏竹诗十五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其中以咏竹诗最为著名。
郑板桥一生酷爱竹子,认为竹子乃文人雅士之象征,所以写了大量描写竹子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郑板桥咏竹诗十五首。
1. 《竹石篇》石节竹心绝墨臼,砍求削为最胜头。
屠童细竹何名否,竹不知名犹自成。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表现出竹子的坚挺和圆石有别的潦在。
雕梁画栋下家窗,再种竹根抵不枤。
脑是夜间寮,千载被春风。
此诗描述了村里的竹林,诗人把竹子比喻为村民的主人。
生活常以竹子的生长创作一些田园诗、乡村画,描绘了一幅宁静宜人的田园图画。
细亭难为当子的,揪用由礼多从社。
九华朝古倾流水,新火四时驱草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拿刀剜竹的情景,把竹看作是大自然的产物,给人以神秘和美感。
山下竹脑多铸钢,日来风月生三章。
危楼看见孤竹远,自想中心乐事惊。
这首诗刻画了竹子的孤独之美,让人感受到竹子的高雅和静谧。
5. 《题竹屋颂》君不见杜西侠,囊啮携草雩麾玉︒此诗以竹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竹屋图画,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
竹殊然,若薰然而裏白︒这首诗以竹为主题,表现出竹子的洁净和纯净之美,赋予了竹子神圣的象征意义。
7. 《咏竹七律》翠空净,清风摇,十里无人竹径消。
轻云出翠绝,碧日临风飙。
自有青苔阶上传,奇园独引游,风物初归翠色酬。
泪涟连翠作,星埋落竹箫。
8. 《杨府竹林诗》竹塘挹水布天乡,竹暗笼烟湿。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表现出竹林的幽静和幽美,给人一种清新、安详的感觉。
洁雾湿岚闻有涎,深风凉荦入窗扉。
竹林深处井边水,日有秋声说舞丝。
以上是《郑板桥咏竹诗十五首》的部分内容,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竹子的高雅和静谧之美。
在郑板桥的笔下,竹子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象征,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品质。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赏这些诗句,更加了解和热爱竹子,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
郑板桥画竹子故事

郑板桥画竹子故事嘿,大伙儿,今儿咱们聊聊郑板桥画竹子的那点事儿,保准你听了觉得跟自个儿亲眼见过似的,心里头那个美呀,跟吃了蜜似的。
说起郑板桥,那可是清朝时候的一位大画家,也是个大文人,他的画儿,那叫一个绝!尤其是画竹子,简直就像是竹子自个儿跑到他纸上去了,活灵活现的。
为啥他能画得这么好呢?这里头啊,可有个小故事,挺有意思。
话说郑板桥啊,他自个儿就特喜欢竹子。
他家后院儿,就种了一片翠绿的竹林,每天早起晚睡,他都爱在那竹林子里转悠,跟竹子们聊聊天,看看它们怎么长,怎么在风中跳舞,怎么在雨里坚韧不拔。
这一看,就是好多年,竹子啊,也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有一天,郑板桥坐在书房里,心里头那个痒啊,就像有千万只小蚂蚁在爬,就想着把心里的竹子画出来。
他拿起笔,蘸上墨,可一瞅那空白的宣纸,心里头又犯嘀咕了:“这竹子咋画呢?是粗点好还是细点妙?叶子是密点好还是疏点美?”正琢磨着呢,外头一阵风吹过,竹林里“沙沙沙”地响,好像在跟他说:“老郑啊,你就按你看到的画呗!”郑板桥一听,嘿,有道理!于是他闭上眼,心里头那竹林就活了起来,每一根竹子都好像有了生命,在跟他对话。
他睁开眼,提笔就画,那笔啊,就像是他心里头的竹子在指挥一样,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轻描淡写,竹子的干,竹子的节,竹子的叶,一一跃然纸上。
画完了,他自己一看,嘿,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从那以后啊,郑板桥画竹子就更有心得了。
他常说:“画竹子啊,得心中有竹,手中有笔,眼里有景,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魂儿来。
”他还说呢:“竹子啊,是君子之德也,它坚韧不拔,清高自持,我画它啊,也是在画我自己。
”所以啊,咱们现在看郑板桥画的竹子啊,不仅仅是在看一幅画儿那么简单了。
咱们看到的是他心中的那片竹林啊,是他对竹子的那份深情厚谊啊!这画儿啊,就像是有了灵性一样儿在跟咱们说话呢:“看俺这竹子咋样?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自己的那片小天地?”这就是郑板桥画竹子的故事啦!简单易懂吧?你要是也喜欢竹子啊,不妨也学学郑板桥那样儿去亲近自然去感悟生活去画出自己心中的那片竹林吧!。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介绍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介绍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竹子,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确实为郑板桥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也为郑板桥作品的由来增加了更多的故事色彩。
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李婵和郑板桥外出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没有给郑板桥。
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郑板桥说我们一同来,那么明天一同去,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李婵也同意了。
第二天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于是就到了内屋,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
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
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李婵非常生气,就说这没法写了,你来写吧。
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真是可惜,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
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就画一下吧。
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
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
这就是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三绝的三种说法首先是“三绝诗书画”,这也是现在人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
郑板桥在晚年辞官回家,这时候的郑板桥已经非常有名气了,所以他的好朋友李啸村就赠给他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这就是郑板桥三绝的来历,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在当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同,并被流传下来。
郑板桥在诗书画三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任何一个方面拿出来都能称之为大家,而他三方面都很强,所以被称为三绝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有人认为郑板桥的三绝是“兰竹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板桥在绘画上,这三种东西画的最好。
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竹子,其次就是兰草和石头,并且在这三方面的造诣最高,所以有人将郑板桥的这三个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十首名诗

郑板桥十首名诗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深沉、豁达著称,被誉为“郑谷”。
他的诗作以山水、自然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表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郑板桥的十首名诗:1.《画竹诗》此诗写竹,以竹为友,表现出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竹的崇敬。
他通过描绘竹的风姿,表达了对清幽、深邃的追求。
2.《清明雨中行》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表现了郑板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3.《渔家傲·柳》此诗以柳为主题,描绘了柳的风韵和傲骨。
作者通过柳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4.《野渡》此诗描绘了作者在野渡的景象,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命运的接受。
5.《朝雨》此诗描绘了朝雨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展现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6.《梅花诗》此诗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梅花的风姿和傲骨。
作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7.《山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山行经历,表现了郑板桥对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8.《江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江行经历,展现了郑板桥对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9.《秋思》此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10.《观潮》此诗描绘了作者观潮的情景,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郑板桥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通过欣赏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风采和思想,领略他的诗词之美,体味他的诗词之意。
愿我们能够在诗的海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领略诗的力量,感悟诗的情感,感悟诗的哲理。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提起郑板桥,大家不陌生吧。
他本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平日里大家都习惯叫他“板桥先生”。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看着这一串名号,不由感慨,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考上进士后,他又到范县、潍县当了县令,实力演绎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他还是“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并非特指八位画家,而是指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个艺术家群体。
之所以说“怪”,主要指这一群体特立独行,革新求变,张扬个性,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可见他的业务能力很强。
平日里,他最常画竹子、兰花和石头,其中尤以画竹子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名声最盛,这也让他从“扬州八怪”中C位出道。
大家可能好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爱画竹?他画的竹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笔下的竹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清代郑板桥《竹石图》纸本水墨01 今天,你画竹了吗?郑板桥一生爱竹,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说,见过爱竹的,没见过这么爱竹的。
先来看看他写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意思是,自己四十年来天天画竹,日思夜想的都是竹子啊,可见他对竹子用情至深。
在他看来,小小一根竹子,也内有乾坤。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画竹时的心境: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在这里,他把竹子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画家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构思的竹子,而“手中之竹”则指画家笔下的竹子。
画家看到自然之竹的千姿百态,心生感怀,就这样形成了眼中之竹;之后经由主观的构思与艺术的加工,再融入内在的情思,产生了胸中之竹;最后通过笔墨功夫呈现于纸上,手中之竹就这样诞生。
从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恰好对应了中国画创作从观察到构思再到呈现的完整过程。
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故事

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故事
郑板桥,字湘云,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画家。
他不仅在艺术领域有很高的
造诣,而且在智慧和胆识上也备受称赞。
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讲述了他胸有成竹的才华和决断力。
相传有一天,郑板桥在市场上逛街时遇到了一位卖画的老人。
老人说自己在卖
一幅极为珍贵的名画,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出手。
他希望郑板桥能用一幅自己的画与之交换。
郑板桥仔细欣赏了老人所提供的画作,发现这确实是一幅价值非常高的名画。
然而,他也知道这幅画并非是老人真正的所有。
考虑到此事的复杂性和风险,郑板桥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郑板桥回到家中,将自己最擅长的山水画进行细致修整,使之看起来精美非凡。
接下来,他去找了一位能帮他模仿名画风格的画家朋友,并让他绘制与老人所展示的画作相似的一幅作品。
回到市场上,郑板桥展示了自己的山水画给老人看,并声称这才是他真正想要
交换的作品。
老人一见,被这幅画的绝美所迷倒,立刻同意了交换。
郑板桥这个计划的成功展示了他胸有成竹的智慧和决断力。
他能准确判断画作
的价格和价值,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易并获得最大的利益。
他的行动显示了他对艺术和业务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足够的自信,敢于冒险。
这个故事传世至今,被广泛传颂。
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成功的人来说,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是
在于如何正确评估情况,灵活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以及充分利用机遇。
在艺术、商业或其他领域,只有像郑板桥一样胸有成竹,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文人。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被誉为“板桥之风”。
较有名的作品是他绘制的《郑板桥画竹》。
这幅图案是板桥在宋代青花艺术中笔下所绘出来的。
这幅画作构图完整,画面注重构图。
在画中,竹子清晰可见,但仍有一种诗意的味道。
竹子的节点都有清晰可见的线条,而竹叶的简洁曲线呈上下的状,显示出自然的痕迹,令人望而生畏。
周围的落羽松叶,是竹子周围清晰的景象,还有细碎的落日霞光,将画面染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得画面美轮美奂。
画中的竹子既沉静又精致,散发出一种祥和而又神秘的气息,若有所思。
竹子身上的螺纹反映出时空的变换,象征着流逝时间和老去;落羽松叶是静谧而细腻的,捕捉到了时间中柔软、持久的一面。
落日霞光将画面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更映衬出淡淡的忧伤。
画面中,竹子似乎充满了郑板桥深情的思绪,让人不禁想起古典文化的思绪,营造了一种梦幻而又缥缈的氛围。
他所勾勒的竹子,正如他的思绪一般,美好而凄美,神秘而又神圣。
郑板桥的画作,不仅是一幅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表达,它把宋代艺术的荟萃发扬光大,启示着我们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优美事物的向往,让千百年来西汉和宋代艺术文化的精华贯穿我们的灵魂柔软之处。
《郑板桥画竹》被誉为古韵艺术的精粹,不论是当时的宋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一种崇高的艺术享受,并想
象出他画中深含的寓意,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世居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中;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1732年),乾隆进士(1736年);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
板桥爱竹,擅长画竹,留下百首咏竹诗。
爱民如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板桥到潍县赴任。
时逢百年未遇的大旱,牲畜、树皮、观音土皆被灾民吃光。
郑板桥极为关心百姓疾苦,常因无法为民解难而愁。
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是情。
这首竹诗充分表露了板桥以民为本,一心牵挂贫民的情怀。
《兴化县志》记载说:
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发谷若干石,令民县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清史列传·郑燮传》亦记郑板桥:
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
郑板桥推崇杜甫,说:“少陵诗高绝千古”,称杜诗充满了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读来使人“痛心入骨”。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在六十一岁上终以赈贷之事,忤大吏,毅然辞官归里。
“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清代学者像传》),并为建祠。
清官板桥在山东作官先后十二年,“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
”(《兴化县志》)。
崇高品格
郑板桥悲壮弃官,怀着怨而不哀之情,惜别潍县父老乡人。
其《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不屈不挠,淡泊名利,不恋爱权位,喜过平民生活。
他不愿做官,有诗云:“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
一顶乌纱虽早脱,为来高枕卧其间。
”(《深山兰竹图》)。
他又写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
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怎绝尘。
”(《墨竹大幅》)他入竹而出于竹,深得其妙。
他的《题画》赞竹: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他画的竹多是“清瘦竹”,可是他写竹却不都是纤弱。
这首诗的景象,可谓慷慨激昂,气势浩荡,十万翠竹,为凤似龙,翔舞九宵,绿遍天涯。
还有一首影响极大的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桥此诗,既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又自喻藐视俗见,风骨刚劲的气节。
其《墨竹图》云: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云惯作狂。
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诗人说:竹子有“君子之德,大王之雄”,显现他坚贞、顽强,与贪官污吏拼斗的精神和品质。
壮游河山
板桥家原有茅屋两间,南面空地。
他栽种许多青竹,每天晨间起床后就去看竹。
碧绿的竹叶和劲挺的竹枝,经一夜露水润泽,更加翠绿,朝气蓬勃。
青竹不怕风吹雨打,“劲节可风,潇洒不俗“,这种景象引起诗人共鸣,造就了他的品性。
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箨抽梢万尺长。
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
(《为无方上人写竹》)
春天里新竹蓬勃向上生长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生动活泼,读来使人眼前青绿涌动,甚是惬意。
板桥说:“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来潮去,水浅沙明,绿荫澄鲜可爱,小鱼戏游于竹根短草之间。
但未赋一诗,甚感遗憾。
后补之:风情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
日影天光暂一开,青枝碧叶还遮覆。
”(《扬州竹枝词序》)他在《板桥自叙》中云:“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古松,荒寺,平沙,运水,峭壁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
”诗人从三十岁起到四十岁中进士,十年内,在知己程羽宸资助下,先后游江西庐山、北京香山、泰山、通州、扬州、杭州西湖、南京、镇江等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从自然的生活中获得许多感受,有感而发;写出的竹诗,往往情景交融,充盈神韵。
如:
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轩。
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
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
最是晚风藤塌上,满身凉露一天星。
(《题画》竹诗)
竹枝不愧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
(《题画》竹诗)
晨起江边看竹枝,一团青翠影离离。
牡丹芍药夸颜色,我亦情和得意时。
(《题画》竹诗)
诗人这里可谓画中有诗,诗画同工,生动含蓄而又淳朴优美,真切动人。
胸中有竹
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郑板桥辞官归里后,便在家乡兴化县城南建造一座小园,茅屋三间,屋前舍后全栽青竹,终年一片碧绿,窗外放几盆幽兰,名之“拥绿园”。
他吟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
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靳秋田索画》)
诗人常与居所附近的李■(曾任康熙侍从,罢官归家),朝夕相处,吟诗论画。
一年后(1754年),郑板桥前往阔别多年的扬州,过他所向往的平民自由自在的日子。
他有诗云: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小院茅堂近郭门,科头竟日拥山尊。
夜半叶上潇潇雨,窗外新载竹数根。
(《为马秋王画扇》)
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峄山陲。
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
(《题画》竹诗)
板桥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因而他的竹诗通竹之灵秀,又有竹之雄健;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真趣无限。
在《竹》中,他精辟地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游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
这里,板桥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有雄厚的生活基础。
从生活素材,变成题材,必须经过概括、提炼的典型化的过程。
“手中之竹”,实际是诗人对竹形象的不断积累、加工,充满了诗人对竹炽爱的融合;而“胸中之竹”则言其平时用心观察竹形,不仅看清竹的形美,还摸透竹的神美,使之形神俱备。
他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竹石》)。
他从青年起,就常常“日在竹林里散步”,“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把竹作为知己,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竹的多种多样变化姿态;因此,无论其竹诗还是诗画,都是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合,达到既是天然的竹,又
高于自然竹的境界。
在诗人生活中,竹是密不可分的伴侣,亲密的“情人”,睡觉时还要以竹陪伴。
他竹诗的灵感来自竹,他有副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子。
郑板桥画竹、题画竹诗五十年。
他是天地间一株奇竹,一缕竹魂。
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在“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真意,真趣”(《松轩随笔》)。
而郑板桥的竹诗在我国诗苑里,则是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
作者: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
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