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开端之一。
马克思博士主张自由,平等和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文化和哲学对社会的构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论文中,马克思博士主要探讨了社会的本质、观念和价值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他相信,规范和价值观并不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而是由人类社会所创建和诞生的。
因此,他提出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其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博士认为,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一个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
他强调,文化的形成和提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因为文化是使我们人类不断进步,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观念上,即文化是最广泛的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表现。
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习惯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残留。
马克思博士所强调的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社会的作用和作为。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道德原则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启示了人类关于人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概念。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最后,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现代文化是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反映。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人类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总之,马克思博士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他的想法对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人类文化和哲学历史的认识方面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博士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文化生产中的异化现象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当时分析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异化劳动现象,而没有分析文化生产中的异化劳动现象。
那么,文化生产领域是不是存在异化现象呢?马克思当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分析,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很少进行这样的工作。
阿多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批判中分析了文化生产中的异化现象,有必要在吸收阿多诺的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消除这种异化现象的可能性。
一、文化领域的异化现象分析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产品是完全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来生产的,而在文化生产中,文化产品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的交换规律来生产的。
多年前,关于文化产品商品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讨论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某些文化领域是不能被市场化的。
例如,作为学术研究内容的哲学研究就属于无法市场化的那部分领域。
显然,在完全市场化的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是按照市场规律被生产的。
既然这个领域是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生产的,那么这个领域也会出现异化劳动。
但是,像从事哲学研究这样的文化生产却不是按照市场交换规律来进行的,这个领域似乎不应该存在异化劳动。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交换的原则是不是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而在其他领域就不会发生作用呢?实际上,马克思早就指出了这一点。
在应该完全超越市场交换规律的家庭中,“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275。
这就是说,家庭关系应该是温情脉脉的爱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物质的,不能量化,也不属于交换的领域。
但是,这种关系也会收稿日期:2017-03-07作者简介:王晓升,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文化生产中的异化现象王晓升摘要: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也可以用来分析文化生产活动:一是文化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相异化,这就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三是人不能把自己作为类来对待,不能把自己作为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四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理论体系,它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现象,而是一个由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三个维度构成的复杂系统。
本文将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进行三维解读。
一、经济基础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本因素。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劳动的分工关系。
在这一维度上,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和塑造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阶级和不同阶级的利益集团,由于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他们对社会现实和社会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因此他们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他们宣扬自由、平等和竞争的理念,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为目的的,他们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强调集体的权利和利益。
在经济基础维度上,意识形态是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来理解和分析的。
二、政治制度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体现。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机构、法律法规和政治体制等方面。
在这一维度上,意识形态是由政治制度决定和塑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政治制度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他们通过国家机构和政治体制来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统治,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安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力” “ 、文化力 ” “ 、文化生产 ” 文化 生产力” 与“ 六个 理念 。马克思 主义认为 , 文化是人 的本 质力 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就是 自由 自觉的活动 。人 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为物态的具体物质 、 意态 的 精神观念和兼合二者的制度规则 。从这 个意义上 , 文化就是人 为 的一切 , 人创造 的一切 , 与天生 的本 然 的东西相 对 , 括 自 包 然、 会、 社 思维 人化 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 财富 , 物质文化 、 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 。 这是广义 的文化 。 从整个社会结构来 看 , 社会存 在与社会 意识相对 ,前者是物质性存 在而后者是精神性存 在 , 文化 实际上 就是相对 于社 会存在 的社会 意识 ,一 种精神 性存 在, 包括意识形态 、 社会心理 、 传统 习惯 等。 自然 、 社会 、 精神三 者相 对应 , 精神 是对 自然 、 社会 的观念反 映 。至 于精神反 映精 神, 归根到底还是精神反 映 自然和社 会。这是狭 义的文化。 马克思 主义把人类一切 生产 分为人 自身 的生产 、 的物质 人 生产 、 人的社会关系生产 、 的精 神生产 四大类 。 人 一切生产活动 的进行都必须具备 三个基本要 素 , 即生 产者 、 产对象 、 生 生产资 料 。这是广义的生产。马克思也把一切 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 神生产 , 并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的相通 性。物质生产 的直 接结果 是物质产 品 , 主要满足物质 生活需要 , 而精神 生产 的直 接结果是精神产 品 , 主要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物质生产力 的主 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的发 明, 经历 了自然生产力 、 农业 生产 力 、 工 业 生产力三大阶段 , 学技 术每一次大 的变革都 直接带来物质 科 财富的极 大增长。精神生产 力的主要标 志是哲 学 、 德 、 道 法律 、 科学 、 教育 、 文艺 、 宗教 等各 种知识的增 长和人类 精神的培育 以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和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和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极强指导性的理论体系,它对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和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人类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教育领域: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教育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对自己所处社会的适应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为了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
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历史,是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反映,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教育与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劳动是教育的客观基础,是人们自我发展、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而教育则是生产劳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生产劳动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思维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生产力。
因此,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2. 教育与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本性的理论认识,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而在教育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自我意识、创造性和独立性为目标,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人的本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教育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重要领域,是确定阶级利益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由于阶级的要求不同,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性。
因此,在教育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尽可能地缩小阶级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文化领域: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识、感受和表达形式的总和。
马克思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关于文化本质、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观点。
它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
文化的发展与物质基础紧密相连。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影响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
2. 文化具有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文化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矛盾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文化加强对无产阶级的统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致力于创建反映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文化。
3.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同时,无产阶级文化具有国际性,它旨在消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和对抗,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4. 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力、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无产阶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着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对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5. 文化的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主张对旧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以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特征,它要求人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文化及其观念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为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和革命性,为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物质是主体,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是成功的,也为现代化生产力和现代化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生产力的定义,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为基础的。
文化生产力的定义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和艺术。
文化生产力强大的国家,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国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素有以下几点:1、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生产力得以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人类的文化生产能力取决于其能够运用自然界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以及人类大脑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
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捷。
同时,这也增强了文化生产力的设计水平和实测质量。
2、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使得其成为一种更高级的劳动力。
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这种传递和交流能力取决于人们的语言、文化、军事、地理和思维方式。
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文化生产领域中拥有了专业的技能。
这种文化人才不仅应用科技创新,在部门中还可以设计出创新的内容。
3、资本的流通,促成了文化生产力的国际化或全球化。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国家开始将其投资放置于全球各地,在不同的国家中积累生产力。
这使得文化生产领域内的资源地位得到了更好的建立,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扩展性和可转移性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可以帮助那些追求社会和谐、国民生产力提升的人们,进一步了解文化生产力在社会中的发展。
当我们能够合理地运用先进科技、拥有合格的文化人才、为文化资本流通提供更好的建立时,我们才能在文化生产领域中发挥出我们最大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定义探析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rx text and related theories,the Marx culture thought includes seven aspect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mainly on the study of Marx philosophy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were analyzed;the second part to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a research culture question methodology,description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culture generation and forms;from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rx culture view nature show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the fourth part to practice and dialectics弱the kernel.Marx culture view of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the fifth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by Mar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产”这一概念在当下文化研究中面临的困境,与这一概念的建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而突破“文化生产”这一概念的方法论困境不仅需要了解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还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审视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全部文化生产。
本文拟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出发,以马克思哲学的整体视域来审视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生产,并尝试重新定义这一概念,以此来探索文化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发展演变的趋势。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意义(一)马克思的生产观和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论述生产劳动的本质,是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上展开的,即人的生产活动展现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定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1](p.92)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
(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
(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1](p.37)人与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以及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提出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荣跃明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摘要]文化的现代定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但是,文化生产通常只是指通过现代产业形式组织开展的生产性文化生产。
文化生产这一相对狭窄的定义在方法论层面上难免遭遇困难,无法用来统摄整体性的文化生产活动。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方法论立场,通过对文化生产概念建构历史的分析,将文化生产重新置于马克思哲学整体视域中进行审视,并尝试对文化生产进行重新定义,以便更为准确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文化生产。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生产[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73(2007)01-0035-09作者:荣跃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员。
产。
所谓物质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即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把精神生产看成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2](p.72)是一切高级的意识形式的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2](p.72)及“科学或艺术的生产”[3](p.443)。
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1](p.121)也就是说,精神生产既有作为人类基本生产形式,与物质生产相同的特点和特征;也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精神生产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的“真正的生产”。
[1](p.121)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自我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以及“资本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我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四种生产形式始终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因而是人类生产的普遍形式。
资本生产、艺术生产与其他四种普遍的社会生产形式不同,资本生产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范畴,而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范畴中的一种具体概念。
①但是,在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四种普遍形式中,只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组并列的概念范畴;而人的自我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既不相互并列,也不与物质生产或精神生产的概念相并列,而是从人类两种基本生产形式,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中派生出来的。
②马克思的生产观,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二)精神生产的内涵和结构层次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定义,是在社会生产的整体框架中展开的。
他把精神生产看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生产劳动分工的前提下。
从一般性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形态的精神生产,一方面依赖于劳动剩余的积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
马克思把精神生产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主要是从精神生产劳动的非物质特征和它的内容着眼的;第二个层次,即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强调其社会形式。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两层次说,着眼于社会生产分工条件下精神生产的实践特征,即强调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来认识精神生产的内涵本质。
马克思把精神生产的劳动特征与物质生产的劳动特征作了区分:一是人的精神劳动具有非物质的本质。
所谓非物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没有物质的虚空,而是指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同时又可以脱离其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精神活动和现象,因而,精神劳动也被称为非物质劳动。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其劳动成果形成非物质产品。
作为社会生产的成果,非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有着根本区别:非物质产品的精神内涵其独立存在具有客观性,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和传承。
二是与物质劳动一样,精神生产的非物质劳动也有它的社会形式,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社会生产中的非物质劳动部门。
事实上,精神生产第二个层次的社会形式,是以整体结构的形式存在的。
作为整体,它还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即除社会意识形式的诸种形态之外,在社会生产的组织层面,还表现为非物质劳动部门,当然①在精神生产这一总的范畴中,除艺术生产外,我们还可以列出宗教生产、道德生产、科学生产等等具体概念。
②有关马克思的人类生产形式,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两种形式说、三种形式说、四种形式说等。
恩格斯持两种基本形式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但是,恩格斯的人类生产两种基本形式的提法,与马克思的提法不完全相同,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引起争论。
库诺对恩格斯关于人类生产两种形式的提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日用品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制造消费品的行为和生育与分娩行为是毫不相干的,与生产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的人的生产的发展是没有的”。
在库诺看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产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为社会制约的规律进行的,而人的生产:性行为、怀胎、育婴的过程则是按自然规律进行的,千百年来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人的生产的社会环境。
据此,库诺认为恩格斯破坏了唯物史观的统一性。
参见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482页;200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大辞典》持三种基本形式说,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哲学大辞典》(下卷)第1294页“生产”条目。
而俞吾金等学者持四种形式说,参见俞吾金:《重新解读马克思》。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演化而不断发展的,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精神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p.32)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可以被视为是对精神生产理论的一般性原理阐述,即从中可以发现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历史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作为结构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区分生产劳动的两种形式,其意义在于:首先,生产劳动形式的分化是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形成的。
物质生产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
物质生产体现为劳动者通过体力的付出对劳动对象进行改造,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形成可供人们消费的具体物质产品。
而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只有在物质生产有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在社会生产中,只有首先满足人自身生存的物质性需求,才有可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而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一方面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①因此,精神生产是人的自我生产的组成部分。
其次,精神生产的发展,无论是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科学,还是呈现为制度形态的两性关系、氏族、家庭、民族、国家等社会上层建筑,是构筑社会形态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并与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
第三,精神生产一旦从一般的生产劳动中与物质生产相分离,就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态,并具有作用于物质生产的能动性。
由于精神生产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如何构成和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的生产,因此,精神生产对于社会生产发展的能动影响是巨大的。
第四,尽管一定的精神生产总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相适应,但在历史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发展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之一。
二、从精神生产到文化生产:概念生成和转换(一)文化生产的概念生成和演变在19世纪以前,文化的观念已经在历史学和哲学中普遍存在。
“通常,这个观念建构得并不严密,往往伪装成其他名称出现。
诸如‘思潮’、‘习惯’、‘习俗’、‘价值观’、‘民族性格’、‘地方特色、’‘精神’,有时甚至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