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一、诗歌体裁及情感1、山水田园诗内容情感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边塞军旅诗内容情感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5、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送别怀人诗内容情感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7、爱情闺怨诗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8、即事(景)抒怀诗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高三第二轮知识点总结语文

高三第二轮知识点总结语文

高三第二轮知识点总结语文一、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文的基本形式、流派和特点,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家。

2.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通过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诗词的语言表达:注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诗词的节奏、韵律和音律美。

4. 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加深对作品的全面理解。

5. 诗词鉴赏技巧:通过练习和总结,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与理解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是语文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这部分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

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文本的整体把握: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文本的深入分析:对文章的段落、句子进行细致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语言表达技巧。

3. 文本的批判性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4. 文本的拓展阅读: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或背景资料,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掌握各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写作技巧与实践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应重点提升写作能力:1. 文章结构的布局: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2. 语言表达的精炼:注意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构造,力求语言准确、生动、有力。

3. 写作素材的积累: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生活实例等。

4. 写作风格的培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培养独特的写作风格,使文章具有个性和魅力。

诗歌二轮复习知识总结

诗歌二轮复习知识总结

诗歌二轮复习知识总结一、诗词基本知识1、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2、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3、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4、、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 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 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爱好饮酒,可见出其性情中的洒脱;“亭角 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 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 《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都 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风景,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 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 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掩映于 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书法技艺高深,兴趣一来,书法自成一绝;酒醉后言语狂放不羁;性情淡泊,自在闲适, 白发垂垂,和蔼可亲,一派隐者风范;嗜好饮酒,床前放一壶酒,显得率真可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二) □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平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 触怒唐肃宗而被疏远。
3.要分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是“分析”还是“概括”。如果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考生只需从诗 歌中提炼出要点。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则考生第一要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共49页PPT

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

2具体描写手段: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⒊修辞: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借叙事抒情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 渡,详略,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作用 所指的四个方面: ①写景;(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②写人;(表现了舒畅的心情) ③造境:(照应题口中的“寻”字:统领全诗…奠定…) ④情感 、效果。(情感+含蓄而深刻,发人深思;音韵和谐、节奏感……)
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思路: 引发情绪的原因+情绪类别(喜怒哀乐惧)+结合具体诗句简析)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6分)
参考答案:①先写景,后抒情:(2分)②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 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2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2分)
(或者②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 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起承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尽量涉及三方面: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 旨。
今天是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距离2020年高考
还有42天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 1、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 修辞: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互文; 3.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静结合(高考常考) 4.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近结合,仰俯结合;上下结合,高低结合,点面 结合。 5、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 ,味觉,触觉;或通感。 人物描写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人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 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分析】(1)A项,分析有误。

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

“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

“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手法经常考,概念框架要明晰。 表达方式有五种,抒情描写最常见。 记叙结构有特点,偶有议论表爱憎。 表达技巧选哪种,先看方式定范围。 记叙考点在诗眼,贯穿全诗做线索。 围绕中心来展开,每句都会有体现。 欲扬先抑明褒贬,时空对比很明显。 宋词时间有推移,室内室外变空间。 先写景来后抒情,中间过渡仔细看。
高考诗歌鉴赏: 二轮复习知识梳理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福
一、读出情感的悲喜
诗歌常见情感歌诀 写诗目的很简单,传情言志抒胸怀。 思想内容年年考,情感悲喜先确定。 人生得意须尽欢,良辰美景赏心事。 功成名就人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 好友相逢喜意外,鸟语花香春光美。 奇山异水风光好,山水田园农家乐。 梅兰竹菊人人爱,古寺钟声环境幽。
诗歌常见情感歌诀 羁旅漂泊多孤苦,归家无望戍边久。 长亭送别情难舍,闺中独守月色寒。 客居他乡思故乡,异乡景致引悲愁。 功名难就前路渺,报国无门少知音。 眼看民生多疾苦,憎恶朝廷时局忧。 山河沦落泪长流,壮志难酬空白首。 昔胜今衰发怅惘,盛衰无常感叹多。
比拟
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 一种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 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 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 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 的辞格。
比拟的分类
拟人 :把物当作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做人给他
例如:春天的口子咬住了冬天的尾巴,而夏天脚底又常紧随在春 天底身后。
比喻和比拟
比喻:人们在描述事物或说明事理时,通过联想,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即两
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 比另一事物。这种辞格就叫比喻。(定义)

本体 被比喻的人和事物
• 构成 喻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
事物来写,拟体一定不出现,甲乙两事物不 分主从,浑然一体。二者不一定有相似点
• ⑦生活像车轮一般隆隆地前进。 • ⑧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
山家秋晚图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山中高卧图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孤征日暮图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江岸远眺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凭舟观景图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方位层次加角度
俯仰变化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视听结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动静结合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面结合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秋 萧萧梧叶送寒声,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象 雁啼红叶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砧杵zhēn chǔ敲残深巷月。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夏日意象 连雨不知春逝去,一晴方觉夏日深。 小荷才露尖尖角, 满架蔷薇一院香。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菜肥麦熟养蚕忙,长夏江村事事幽。
初秋意象
金风玉露秋色美,霜叶红于二月花。 满园花菊郁金黄,我言秋日胜春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早春意象
诗歌常见意象歌诀 读懂诗歌看意象,一年四季景不同。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春江水暖鸭先知,暖日晴风初破冻 草色遥看近却无,虫声新透绿窗纱。 绿柳才黄半未匀,一枝红杏出墙头。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是一年春好处,桃花流水鳜鱼肥。
写人之妙
正面描写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侧面衬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典型意象成意境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 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邵雍所作《山村咏怀》)。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 六个意象。
• 3、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 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 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 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 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
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 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 而我 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 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 合无 间。(3分)
抒情方式直和间,直抒胸臆在末尾。 间接抒情用的多,借景托物加用典。 欲借景物先写景,典型意象成意境。 白描简笔勾轮廓,列锦凝练又含蓄。 正面描写花样多,点面远近有层次。 视听结合显活力,以动衬静更清幽。 虚实结合思对方,情真意切想象中。 浓墨重彩渲染罢,侧面烘托境衬人。
列锦”又称“列词”。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 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 种修辞。
4、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表现手法看整体,修辞手法写局部. 比喻形象又生动,以人写物最新奇. 比拟别致传情意,主观情态移物象. 双关含蓄有深意,借代特征很突出. 夸张强烈抒情感,通感移觉构思妙. 传统手法题干见,答案就在赋比兴 景情关系有四种,触景生情先见景. 寓情于景先有情,情景交融成一体. 以景托情在句末,言有尽而意无穷. 哀情常被乐景衬,倍增其哀可感受. 他乡春色花开美,羁旅游子更凄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比较四个问题,思考答题思路有何不同
1.这首词的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 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 分析。
2.这首词的上半阙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考对应训练
(2018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问题。
野歌
答案:①意为凛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冽的寒风终将过去, 和煦的春风拂绿枯 柳,缀满嫩绿的柳 条好像轻烟笼罩一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般摇曳多姿;②表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杜甫:回不去的乡愁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 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 行赏析。
答: 遥想故园桂花开 放,是虚写;眼 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 虚中有实;万里 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 诗人对家乡的深 切思念,寄托了 诗人渴望万家团 圆的美好愿望。
达了诗人虽然感叹 不遇于时,但不甘 沉沦的乐观、自勉
之情。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典试题对接: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 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 词意具体分析。(6分)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时空变化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色彩感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虚实之妙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使其人格化。
(拟人也是一种构词方式,比如:山腰、山脚、针眼、电脑等)
例如: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
拟 物
把人当物:利用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 人物化。
例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那不是水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