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共43页文档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产生该名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例如,“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意为“使 ……称王”。
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名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特征。例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上》)中的“小”,意为“认为……小”。
“认为……美”。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例子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的“生”和“死”,意
为“让百姓活着有好的生活,死了也没有遗憾”。
定义:形容词为了宾语怎么样。表示主语为宾 语而产生某种性质或状态。
“死国可乎”中的“死”,意为“为国而死”。
05
数词和量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表示计算、测量的动作
如“数一数”、“量一量”中的“数”和“量”。
名词作副词
01 02 03 04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例子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兄”原为名词,此 处用作副词,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箕畚”原为名词,此处 用作副词,表示“用箕畚装”。
01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特征或状态。
02
例子
0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利”和“强”原为名 词,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锋利的”和“强健的”。
04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坚”和“锐”原为名词, 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坚固的”和“锐利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词类活用语文文言文必考考点,考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熟练程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类型及规律例句译法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其一犬坐于前(《狼》)#FormatImgID_0#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表示动作行为的依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依据……,按据序》)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照……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每……名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黔之驴》)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形作动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的类型例句译法说明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译为“在、从、向、往……”“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间至军中”间:从小路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43页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副词+名词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 公移山》)中的“负”是名词,前 有副词“命”,活用作动词,意思 是“背”。
否定词+名词
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的 “军”是名词,前有否定词“不” ,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中的“活”是动词,后接宾语“之” ,活用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活下来”。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有时会采用词类活用的手
法。例如,“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中的“介入”原为名词,在此处活
用为动词,准确地表达了警方参与调查的动作。
03
广告语
广告语中常常使用词类活用的手法来吸引眼球、传递信息。例如,“一
饮解千愁”中的“解”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表达了酒能消
遇到不确定的词类活用情况时,及时查阅权 威的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
06 词类活用的实际应用与练习
词类活用的实际应用场景
01
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中,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
表现力。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后江岸的生机勃勃。
02
纠正方法与技巧
深入理解词义 学习语法规则 多读多练 注意语境 勤查工具书
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明确不同词类 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了解不同词类在句子 中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对词类活 用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根据上下 文判断正确的词类活用方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请把请下把面下文面字文中字的中代的词代找词出找来出。来。
“是“谁是?谁为?什为么什偏么偏偏是偏我是的我父的亲父?亲”?” 多少多次少我次问我自问己自。己。
当我当为我这为个这世个界世的界黑的暗黑和暗痛和苦痛发苦出发第 一声出哭第喊一时声,哭父喊亲时就,像父山亲那就边像每山一那天边升每腾 的那天轮升红腾红的亮那亮轮的红太红阳亮,亮点的亮太了阳我,的点整亮个 世界了。我就的在整那个一世刻界,。父就亲在把那自一己刻铸,成父了亲我 永恒把的自向己往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五)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1、物量词:表人或事物的单位。 如,个 位 根 本 片 双 串 寸 公里 两 斤 平方 吨 点儿 些 2、动量词:表动作行为的单位。 如,次 回 遍 下 遭 番
语法功能:主要同数词组成数量词。数量词可以 修饰其它的词。可以做主语、定语、状语等
: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介词找出来。
我们从《离骚》中看到了屈原深 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 情深,因之而喜,因之而悲。他为了 自己的祖国忍辱负重含悲苦行。
:用来连接词语、分句或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1、连接词或短语:和 跟 同 与 及 以及
2、连接分句:不但 不论 因为 由于 宁可 不过 否则 可见 于是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如,你我 他它(们)自己 人家 大家 咱 您
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或区别的作用。 如,这 那 这儿 那么 这样 那样这里 那 里情况起询问的作用。如, 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里 几 多 多少 怎么
: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附 加意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课件

发展
南北朝:文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词类活用现象。
现代: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对其分类、功能和 使用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词类活用的分类与功能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 准,可以对词类活用 进行不同的分类。常 见的分类包括名词用 作动词、形容词用作 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 法等。
语法功能变化:活用后的词性、句法功 能发生变化,例如“王”原为名词,活 用为动词后意为“称王”。
特点
词义变化:活用后的词义与原词义不同 ,例如“衣”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 意为“穿衣”。
词类活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词类活用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如《 诗经》、《左传》等文献中都有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 ,词类活用的现象逐渐增多,使用范围也扩大。 汉代:词类活用逐渐普遍,成为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寤”是动词,表示“觉醒”, 但在句中与“生”结合,表示“ 出生”这一行为对姜氏产生了影
响,使姜氏感到惊讶。
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不是主语主动发出的,而是为了宾语所表达 的目的。
例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哂”是动词,表示“微笑、嘲笑”,但在句中与“之”结合,表示“嘲笑”这一 行为不是主语主动发出的,而是为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一目的。
详细描述
• 使动用法:例如,在句子“一犬死之。”中,“一”为数词的使动 用法,表示“使犬死”。
• 意动用法:例如,在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一”为数 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生死看作一样”。
06
词类活用特殊现象
词义引申
总结词
指在一定的语境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将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