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苏州河相通相融

合集下载

探究主题:苏州河的变迁(补充资料)

探究主题:苏州河的变迁(补充资料)

探究主题:苏州河的变迁(补充资料)【百度百科】百科名片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

在任何正规文件中,苏州河的大名还是叫做吴淞江。

苏州河属于太湖水系,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

(Soochow Creek)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

发源流域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

发源于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

苏州河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

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百年变迁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

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

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

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

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

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

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

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

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河面桥梁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

苏州河上48座桥简介

苏州河上48座桥简介

苏州河上48座桥简介一、苏州河简介苏州河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上海市内重要的一条河流,被誉为“渔米之家”。

苏州河源自江苏省苏州市,流经嘉定、青浦等地最终注入黄浦江。

苏州河全长约125公里,沿岸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桥梁。

二、苏州河上48座桥简介1. 丰盛桥丰盛桥是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位于苏州河出海口的北端,连接黄浦江边的北外滩和外滩。

这座桥修建于1926年,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石拱桥,桥身上砌着花岗岩石料,美观大气。

2. 军工桥军工桥位于苏州河的中段,连接了延安西路和武宁路。

这座桥修建于1955年,当时是上海市内最大的钢索吊桥。

军工桥是苏州河上的重要桥梁之一,承载了大量的交通流量。

3. 长风公路桥长风公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公路桥,位于苏州河段的长风公园附近。

这座桥修建于1979年,是一座双孔钢混凝土拱桥,设计独特,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4. 沪太路桥沪太路桥位于苏州河的下游,连接了闸北区和普陀区。

这座桥修建于1974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承载了城市的主干道交通。

5. 华阳路桥华阳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公路桥,位于闸北区。

这座桥修建于1984年,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上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6. 虹梅路桥虹梅路桥位于苏州河的下游,连接了闵行区和徐汇区。

这座桥修建于1987年,是一座双孔连续梁桥,承载了大量的车辆和行人通行。

7. 四川北路桥四川北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

这座桥修建于1989年,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连接了四川北路和外滩,是上海市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8. 江宁路桥江宁路桥位于苏州河的上游,连接了闸北区和静安区。

这座桥修建于1991年,是一座双孔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承载了大量的交通流量。

9. 曲阜路桥曲阜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公路桥,位于上海市静安区。

这座桥修建于1996年,是一座双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面宽阔,通行能力强。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母亲河之争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苏州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

在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横贯上海与江南各繁华区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航道。

19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才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

所以直到今天,苏州的上游还是称作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处还叫吴淞口。

苏州河畔青龙镇──上海城市的起点上海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

青龙镇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的白鹤,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

苏州河流经青龙镇的一段支流被称为青龙江。

青龙镇北临青龙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航运发达,成为江南地区内外贸易的最早港口。

青龙镇的兴盛有赖于盛唐时期开放的国策,依托于苏州河优越的航运条件。

这里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佛教空前发展。

现今,我们还能在古青龙镇一睹东南第一寺青龙寺兴旺的香火,并从保存完好的古青龙塔想像当年的佛教盛况。

但苏州河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河道曲而多湾,明散文家归有光有句:“古江蟠曲如龙形”。

因而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仅以一箭就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

原来是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

明代以来,苏州河就逐渐衰落了。

于是海口东移,青龙镇也随之没落。

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更具有说服力。

苏州河──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政府开海禁,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也使上海内河航运有极大的发展。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苏州河本来叫吴淞江,它和黄浦江同样起源于太湖。在李白的时代, 吴淞江的江面最宽处达20华里;到了范仲淹任苏州太守时,河面减 少到9里,而此时的黄浦江,最宽处只需“尽一夭之力”,与吴淞 江相比,它只能算作一条小溪。时至明代,由于吴淞江中下游泥沙 淤积,户部尚书夏元吉动用20万河工改造河道,把太湖水引向黄浦 江,形成今天的格局。自此,吴淞江成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内河,黄 浦江和吴淞江完成了一次干流和支流的位置更换。 上海开埠后,居住在此的外国侨民乘船沿吴淞江来到苏州,他们由 此把这条河叫作苏州河。 随着时间改变的不仅是自然的河道,还有河两岸的社会民生。从苏 州河汇入黄浦江的外白渡桥到河南路桥,多的是可与外滩媲美的殖 民地建筑。而从河南路桥往西直至武宁路桥一带,则是越来越多的 烟囱、厂房和有着大吊车的码头。油脂厂、面粉厂、纺织厂、化工 厂林立于苏州河两岸,它们带来的除了上海近现代工业的发迹,还 有直接排进河道的污染和大量生活在底层的产业工人。前者造成了 苏州河的黑臭,后者形成了河两岸的棚户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 宝元元年(1038年) 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疏盘龙 江、沪渎港。
明 隆庆三年(1569年) 十二月,应天巡抚海瑞巡历上 海县,考察吴淞江,委上海知 县负责开浚海量、施工。次年 (1570年)正月,委松江府同 知率上海、嘉定等县知县分理。 疏浚吴淞江下游入海淤地。江 面旧宽三十丈,减半开十五丈, 自黄渡至宋家桥(宋家浜)八十里。 故道称旧江,亦称虬江。同年, 在今福建路桥附近建造石闸挡 潮,清初废。
本次会议要求
一、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市区联手, 加强协调,共同推进,按照建设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 务,迎接世博会。 二、苏州河整治三期的水系截污治污等工程主要为沿线各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请相关区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主动地推进工程 建设。 三、在苏州河防汛墙加固改造工程中涉及的有关动拆迁、交通组 织、方案调整等问题,请闸北、普陀区要与相关单位及时沟通、协调, 加大力度推进工程建设;已经协调好的事情要尽快落实和执行。同时, 对具备施工条件的岸段,请施工单位尽快开工建设。 四、虹南泵站项目建设由水务局计财处负责,与闵行区进行协调, 批复后实施。长宁区环卫码头搬迁工程和青浦区污水管网工程要按照 原定计划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五、各工程项目对影响节点进度的问题疏理一下,请市重大办、 市水务局、市苏办尽快协调,逐一解决。防汛墙改造工程涉及部分工 程竣工验收事宜,局已委托江海公司负责验收,由江海公司按程序做 好验收工作。

描写古运河的优美句子

描写古运河的优美句子

描写古运河的优美句子1.蜿蜒曲折的苏州古运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2.舟行苏州古运河,水波荡漾,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3.苏州古运河,风光旖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4.苏州古运河畔,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5.沿着苏州古运河漫步,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

6.当黄昏降落,苏州河镀上了一层金黄,古老的运河与天际线融为一体,像是在默默述说着千年的故事。

7.古运河畔,夜色撩人,如梦如幻。

8.运河旁的古桥,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倒映在运河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人们在这里驻足、拍照,留住这美好的一刻。

9.运河,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10.运河两岸的古镇、古庙、古闸等历史遗迹,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1.运河就像仙女舞动的绸,彩绸一拂,便是中华千年的。

文明。

12.古运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它流淌着岁月的故事,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文化魅力。

13.悠悠运河,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

14.悠然江南运河畔,古韵流传,岁月静好。

15.扬州大运河如诗如画,水波荡漾,舟船穿梭,宛如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

16.江南运河,传承千年文化,独具魅力。

17.扬州古运河,水景绝佳,令人流连忘返。

18.扬州大运河的舟船如梭,鱼翔浅底,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江南水乡气息。

19.江南运河,水墨丹青,美不胜收。

20.夜游古运河,感受历史韵味。

21.运河沿岸的风景,美不胜收。

春夏之交,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秋冬之时,秋叶如诗,冬雪如画。

运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更成为了人们休闲和旅游的好去处。

22.穿越时空,品味古运河夜色之美。

23.运河畔的古桥古闸,仿佛讲述着古代工程智慧的传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才能。

24.苏州河,一条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的河流。

它源于江南水乡,穿越时光长廊,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这里的每一滴河水都诉说着古城苏州的辉煌与荣耀。

关于太湖的资料

关于太湖的资料

?关于太湖的资料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这里山清水秀,极富江南水乡风味。

???????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这48个岛屿,这些岛屿连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岛,号称72峰,它们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或止于湖畔,或纷纷入湖,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

位于湖的南部面积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岛,和洞庭东山隔水遥对。

太湖72峰,西山占41座。

耸立于到中央的主峰缥缈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美取胜,秋月、梅雪之类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颇多,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将全岛点缀得颇为别致。

太湖东面的洞庭东山,其主峰的大尖顶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迹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轩辕宫,明代砖刻门楼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楼等。

太湖的名胜古迹精华集中在太湖北岸。

? ??????最着名的有鼋头渚、蠡湖。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

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

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

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太湖简介在江苏省南部,邻接浙江省,为我国第三淡水湖,湖面海拔3.33米,最深达48米,面积2338平方公里。

1南太湖(吴兴),5级,BBA观光游憩湖区

1南太湖(吴兴),5级,BBA观光游憩湖区
太湖旅游度假区依托太湖资源,发挥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湖”“水”“山” “农”“石”的优势和特色,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会议服务、教育培训、生态旅游 为一体的太湖南岸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不仅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 丽,山峦起伏,丘陵层叠,河网纵横,奇石嶙峋。度假区规划建设开发面积 10 平方公里,
铁佛寺东座落着湖州新世纪学校,湖州十五中位于寺东北向,寺东面是湖州中心广场。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 铁佛寺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南是榆树街,北为公园路, 西为劳动路,东为观凤路,交通方面,公交车可直达。 保护与开发现状: 除唐经幢,民国铸铁钟有所损坏外,其余均保存较好。一年约有 3 万信徒前来瞻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多次登临飞英塔,并赋诗:“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 峰照城廊,震泽浮云天”。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登飞英塔》诗云:“梯飚直上几百尺,俯视层 空鸟背过,千里湖光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 位于湖州市区飞英公园内,南大门正对处。 南为塔下街,对外交通便捷。
保护与开发现状: 现保存较好,有专人看管。 1961 年 4 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飞英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 1 月,国
该塔始建于唐代,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唐咸通年间(860―872),“僧云皎咸通中飞 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归来后建石塔藏之。“塔始中和四年(883), 成与乾宁元年(894)”,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北宋开宝(968―975)中又建木塔罩护,取佛 家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中之二字为塔名,名“飞英塔”,始成“塔里塔”,上乘寺也易 名为“飞英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塔遭雷击而焚于火 ,因“舍利无恙”,旋即重修, 至今石塔中仍有“绍兴二十四年”等题记。外塔亦于南宋端平初(1234)“葺而新之”,元、 明、清三代多次修缮,1929 年,因年久失修,致塔顶倒塌。1982 年,该塔列为浙江省重点 文物维修单位,维修工程在 1986 年底竣工。

江苏,何以水韵

江苏,何以水韵

总编策划2023年冬季,江苏文旅以“水韵江苏”这别具一格的名称“出圈”。

作为一个可以坐船周游全域的省份,用水韵来形容最为写实、最为传神。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水”不仅是江苏的自然符号,也是江苏的人文写照。

“水韵江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结合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

这个名称既反映了江苏的水资源优势,也彰显了其在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胡阿祥用一句话概括了江苏的特点——“水做的江苏,水做的江苏人”。

以下内容根据胡阿祥口述整理——依水而生,伴水而兴地理上的江苏,长江、淮河东西串联,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洪泽湖、太湖上下相望,黄海东面环抱。

江河湖海集于一身,全国以江苏最为典型,水域面积超过1.72万平方公里,占比近17%,也是全国之最。

按照一般的说法,江苏分为五个文化区,即金陵文化区、吴文化区、维扬文化区、楚汉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南京与镇江的金陵文化,龙蟠虎踞、南北贯通,洋溢着浓厚的进取精神,受长江影响深远,辖内横贯东西的长江成就了金陵文化这一特色,可以说,南京与镇江是中国南方的北方,也是中国北方的南方;苏、锡、常三地融合的吴文化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其与长江、太湖以及运河的关系密不可分;扬州、泰州一带的维扬文化受到运河、盐商的影响,清新优雅,豪迈俊秀;历史上,黄河七百年“夺淮入海”,加之南北走向的运河,给徐州、淮安、宿迁的楚汉文化区带来了浓厚的中原色彩,气势恢宏,崇文尚武,以英雄主义为主流;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面朝大海,活力四射,充满开放意识……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是水滋养出来的,大江大河大海大湖丰富了江苏文化,文化也给这些江河湖海注入灵魂。

江苏人依水而生,江苏城依水而兴,江苏发展依水得势,江苏文化依水扬名。

“水”既是江苏“形而下”的“器”,也是江苏“形而上”的“道”。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更生动地体会到江苏大地上融合各异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