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合集下载

第六章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第六章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x(t) X ( j)
x(t)e j0t X ( j( 0 )) ——移频特性
7. Parseval 定理:
若 x(t) X ( j) 则
x(t) 2 dt 1 X ( j) 2d

2
这表明:信号的能量既可以在时域求得,也可以
在频域求得。由于 X ( j) 2表示了信号能量在频域的 分布,因而称其为“能量谱密度”函数。
yt由于的傅氏变换就是频率为的复指数信号通过由于的傅氏变换就是频率为的复指数信号通过lti系统时系统对输入信号在幅度上产生的影响所以称其为系统的系统时系统对输入信号在幅度上产生的影响所以称其为系统的频率响应
4.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 The Fourier Transform for periodic signals ) 至此,周期信号用傅里叶级数、非周期信号用傅里
若 x(t) X ( j) 则
dx(t) jX ( j) (可将微分运算转变为代数运算) dt
t (将 x(t) 1 X ( j)e jtd 两边对 微分即可证明)
2
t x( )d 1 X ( j) X (0) ()

j
——时域积分特性

cos 0t

1 [e j0t 2

e
j0t
]
X ( j) [ ( 0 ) ( 0 )]
X ( j)



0 0 0

例3: x(t) (t nT ) n
x(t)
X ( j)
(1)
t
2T T 0 T 2T
( 2 ) T
根据卷积特性,在频域有: Y ( j) X ( j)H ( j) • 频域分析的步骤: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第六章 频率特性分析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第六章 频率特性分析

G
j
arctan
1
n 2
n2
当=0时,G j 1,G j 0;
当=n时,G j 2,G j 90; 当=时,G j ,G j 180。
二阶微分环节的极坐标图也于阻尼比有关,对应不同的 ξ值,形成一簇坐标曲线,不论ξ值如何,当ω=0时,极 坐标曲线从(1,0)点开始,在ω=∞时指向无穷远处。
第6章 频率特性分析
本章介绍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该方法是通 过控制系统对正弦函数的稳态响应来分析系统性能的。
频率特性不仅能反映系统的稳态性能,也可用来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6.2 频率响应与频率特性
一、频率特性的概念
1、频率响应:是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
2、频率特性:给线性系统输入某一频率的正弦波,
1 1 jT
G j 1 U jV
1 jT
1
1 T 22
j T 1 T 22
A e j
实频特性为U 虚频特性为V
1; 1+T 2 2
T。 1+T 2 2
幅频特性为A 1 ;
1 T 22
相频特性为 G j arctanT
特殊点:
当=0时,G j 1,G j 0; 当=1/T时,G j 1 ,G j 45;
取拉氏变换为: Xi s
A
s2
2
电路的输出为: X0 s G s Xi s 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并整理得
1A Ts 1 s2 2
x0 t
AT 1 T2
e t/T
2
A sin t arctan T
1 T2 2
x0 t
AT 1 T2
e t/T
2
A sin t arctan T

复习资料 第六章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复习资料 第六章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和过程一、测量的概念社会测量是一种科学观察技术,它要求观察结果必须是可检验的,或者说观察程序是可重复的。

测量是人们通过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5个重要的作用:(1)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2)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如温度计对温度变化的感知程度,要比人用皮肤感知温度变化强很多。

)(3)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如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到磁场这种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

(4)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如用秤给女儿秤体重,不会因为爸爸力气大,女儿就轻些。

(5)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如聪明、漂亮、态度消极)社会测量也是一种科学测量,它具备一切科学测量的3个基本要素:(1)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可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2)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3)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样的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量表工具。

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为接近的是定量测量,即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形式表示观察结果。

二、测量的过程一般说来,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首先,对测量对象形成一定的概念。

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如要测量经济发展、贫困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就应该首先有“经济增长率”、“贫困发生率”的概念。

(2)其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加工,将它们变成可测量的变量。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第六章正弦交流电习题(答案)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第六章正弦交流电习题(答案)

第六章正弦交流电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填空题1、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电压、电动势称为交流电,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最大值(有效值)、角频率(频率、周期)和初相。

3、交流电每重复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叫周期,用字母T表示,其单位为秒。

4、交流电在一秒钟变化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其单位为 Hz或赫兹。

5、周期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T=1/f,角频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ω=2πf ,工频交流电的频率f= 50 Hz。

6、我国供电系统中,交流电的频率是___50_____Hz,习惯上称为工频,周期为__0.02s _____。

7、交流电路i=10sin (628t+4π/3)A ,则其最大值为10A ,频率为 100Hz ,初相位为4π/3_。

8、已知正弦交流电压()V 60314sin 22200+=t u ,它的最大值为_220V______,有效值为_ ___220V ____,角频率为__314rad/s ______,相位为__314t+60°____,初相位为___60°_____。

9、某正弦交流电流的最大值为2A ,频率为50Hz ,初相为030,则该正弦交流电流的解析式i =___2sin (314t+30°)A___。

9、已知两个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分别为0120260)u t V =-和0210230)u t V =+,则他们的相位差是__-90º_____,其相位关系是___u 1滞后u 290º(正交)___。

10、有两个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当它们的相位差分别为0°、180°、90°时,这两个正弦交流电之间的相位关系分别是__同相__、__反相__和___正交__。

11、i=5 2 sin(200πt-30O )A 则 I m = 7.07A ,I= 5 A ,ω= 200πrad/s f=100 Hz ,T= 0.01 s ,初相φ= -30O ,相位为 200πt-30O 。

测量-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测量-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lim
n→ ∞
∆1 + ∆ 2 +L ∆ n n
= lim
[∆ ]
n
n→ ∞
=0
本章此处及以后“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本章此处及以后“[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即∑∆i=[∆]
பைடு நூலகம்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3 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土木工程测量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1 观测及观测误差
对未知量进行测量的过程,称为观测。 对未知量进行测量的过程,称为观测。 观测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观测值 进行多次测量时, 进行多次测量时,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实 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简称为真值) 质上表现为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简称为真值)之间的差异,这种 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观测误差。 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或 观测误差。 代表观测值, 代表真值, 用Li代表观测值,X代表真值,则有 Δi=Li-X (6-1) 式中Δ 就是观测误差, 真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 式中Δi就是观测误差,通常称为 真误差,简称误差。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观测值必然含有误差。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观测值必然含有误差。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3 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根据性质不同, 根据性质不同,观测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1、系统误差——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 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方法有: 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方法有: 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 ①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限制或削弱系 统误差的影响。 统误差的影响。 ②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 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 的改正。 的改正。 ③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经纬仪照准部管水准器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的误差对水 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如,经纬仪照准部管水准器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的误差对水 平角的影响,将其影响减小到允许范围内。 平角的影响,将其影响减小到允许范围内。

频率测量原理

频率测量原理

频率测量原理
频率测量原理是通过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波形信号重复的次数来计算信号的频率。

常用的频率测量原理包括计数法、对比法和计时法。

1. 计数法:计数法是通过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波形信号重复的次数来得到频率。

通常使用计数器与时钟信号配合,将波形信号输入计数器,通过计数器记录的脉冲数来计算频率。

2. 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将待测信号与已知频率的标准信号进行比较,来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常见的对比法包括谐振法、锁相法和自抗扰法等。

- 谐振法:利用谐振特性,调整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使其达到最大谐振幅度,进而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 锁相法:通过比较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相位差,通过锁相环等电路将相位差控制在稳定范围内,从而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 自抗扰法:将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相互叠加,通过滤波等处理,将干扰信号抑制,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3. 计时法:计时法是通过测量波形信号的周期或脉冲宽度来计算频率。

常见的计时法包括周期测量法和脉宽测量法。

- 周期测量法:通过测量波形信号两个连续上升沿或下降沿的时间差,再通过倒数计算得到频率。

- 脉宽测量法:通过测量脉冲信号的宽度来计算频率。

可以
使用时间间隔计数器或者脉冲宽度测量器来实现。

这些频率测量原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频率值。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讨论法: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示意图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定义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分类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讲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2.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操作能力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章:电子测量电路分析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电路案例,讲解测量技术和方法3.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电路示意图和性能指标表格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电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掌握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误差案例,讲解分析和补偿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处理电子测量数据,掌握数据处理方法4.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4.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五章:电子测量实验5.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进行实验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5.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要点电子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5.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测量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5.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5.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频率与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理解频率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学习频率和时间的测量原理掌握常见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的使用6.2 教学内容频率和时间测量的基础知识频率计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时间测量仪器如时间间隔计的使用方法实际测量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演示法:展示频率计和时间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进行测量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频率计、示波器、时间间隔计等6.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的理解第七章:电压与电流传感器测量7.1 教学目标认识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作用学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原理掌握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7.2 教学内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结构与使用电压和电流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演示法:展示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压和电流测量7.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等7.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八章:信号发生器与信号分析8.1 教学目标理解信号发生器在电子测量中的作用学习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技巧8.2 教学内容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使用技巧信号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实际测量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信号分析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信号发生器并进行信号分析8.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8.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原理的理解第九章:网络分析与阻抗测量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分析在电子测量中的重要性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参数的测量技术9.2 教学内容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分析仪的结构和操作网络参数测量技术实际测量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网络分析仪的操作和测量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9.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网络分析仪、阻抗测量设备等9.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网络分析仪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学习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讨论法:讨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10.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现代电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补充说明: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对电子信号的准确测量,可以确保电子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可以表述为时间 = 频率× 周期。

这个公式揭示了时间和频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次数,而时间则是这个频率的累积结果。

换句话说,频率决定了时间间隔的长度,而时间则是这些时间间隔的集合。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周期表示为T,那么时间t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t = T * f,其中f是频率。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将时间除以频率,我们就可以得到周期。

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周期和频率,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时间。

这个关系公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和许多其他领域。

例如,在无线电通信中,频率和时间对于确定信号的传播速度和调制解调过程至关重要。

在生物钟研究中,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内的计时机制。

总之,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和频率关系,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
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来源主要包括量化误差、触发误 差和标准频率误差。
1 量化误差
量化误差是在将模拟量变换为数字量的量化过程中产生 的误差,是数字化仪器所特有的误差,是不可消除的误差。 它是由于电子计数器闸门的开启与计数脉冲的输入在时间 上的不确定性,即相位随机性而产生的误差。
谐振时回路电流I达到最大时,被测频率fx可用下式计算:
f x f0
1 2 LC
2. 电桥法
凡是平衡条件与频率有关的任何电桥都可用来测频,但要 求电桥的频率特性尽可能尖锐.通常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文氏 电桥来进行测量.调节R1、R2使电桥达到平衡,则有:
R3 C1 R1
fx R2 R4 C2
(R1 +
六、自检(自校)
大多数电子计数器都具有自检(即自校)功能,它可以检 查仪器自身的逻辑功能以及电路的工作是否正常.
自检过程与测量频率的原理相似,但自检时的计数脉冲不 再是被测信号而是晶振信号经倍频后产生的时标信号。显然, 只要满足关系:NTs/m=KfTs N=mKf或N=mKf±1 则说明电子计数器及其电路等工作正常,之所以出现±1 是因为计数器中存在量化误差的缘故。
当测量两个信 号的时间间隔 时,开关S1处 于“单独”位 置.
TAB
TS N m
当测量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如脉冲前沿tr、脉宽τ等参数 时,将开关S1置于“公共”位置,根据被测量的定义,调节 触发器1、2的触发电平和触发极性,选择合适的时标信号, 即可测量。 例如测量脉宽τ,根据脉宽定义,调节触发器1、2的触发 电平均为50%, 分别调节触发极性选择S1、S2为“+”、“-”。闸门开启 期间计数结果为N,则: τ=NTs/m
N=KfTsfx
如果被测信号经过放大整形后再经过m次倍频,则满足:
Tx N N K f Ts m mf x
N fx mK f Ts
N=mKfTsfx
N为闸门开启期间十进制计数器计出的计数脉冲个数;fx 为被测信号频率,其倒数为周期Tx;Ts为晶振信号周期;m 为倍频次数;Kf为分频次数,调节Kf的旋钮称为“闸门时间 选择”(或“时基选择”)开关,与Ts的乘积等于闸门时间。
1 j x C1
)R 4=(
1 1 +j x C2 R2
)R 3
fx
x 1 2 2 R1R2C1C2
3. 频率-电压变换法
先把频率变换为电压或电流,然后以频率刻度的电压表 或电流表来指示被测频率。 频率-电压变换法测正弦波频率原理框图如图(a)。 首先把正弦信号变换为频率与之相等的尖脉冲uA,然后 加至单稳多谐振荡器,产生频率为fx、宽度为τ、幅度为 Um的矩形脉冲列uB(t),如图(b)所示。经推导得知:
电子计数器可以用来测量频率、周期、时间等量, 通过扩展还可以构成频率计、相位计,是电子测量 三大仪器之一。 主要知识点
1 频率测量的基本方法
2 电子计数器及其应用
3 其他的时间和频率测量方法
第一节 频率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无源测频法
主要包括谐振法、电桥法和频率-变换电压法等。 1. 谐振法
谐振法测频基本原理如图.被测信号经互感M与LC串联谐振 回路进行松耦合,改变可变电容器C,使回路发生串联谐振。
第四章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重复发生的现象称为周期现象, 该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在单位时间内周期性过程重 复、循环或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 频率和周期互为倒数,是最基本的参量。 目前,在电子测量中,时间和频率的测量精确度 是最高的,在检测技术中,常常将一些非电量或其 它电参量转换成频率进行测量。 测量频率的方法有很多,按照其工作原理分为无 源测量法、比较法、示波器法和计数法等。
被测信号经放大整形形成频率为mfx的计数脉冲,作为闸门 的输入信号.门控电路输出门控信号控制闸门的启闭,闸门
开启时间等于分频器输出信号周期KfTs.只有当闸门开启时, 计数脉冲才能通过闸门进入十进制计数器去计数,设计数结 果为N。则存在关系:
N NTx K f Ts fx
N fx K f Ts
Tx与Kf的乘积等于闸门时间;Kf为分频器分频次数,调节 的Kf旋钮称为“周期倍乘选择”开关,通常选用10n,如×1、 ×10、×102、×103等,该方法称为多周期测量法;Ts为晶 振信号周期,fs为晶振信号频率;Ts/m通常选用1ms、1μs、 0.1μs、10ns等,改变Ts/m大小的旋钮称为“时标选择”开
为了减小测周时触发误差的影响,除了尽量提高被测信号 的信噪比外,还可以采用多周期测量法测量周期,即增大B通 道分频器分频次数。
3. 标准频率误差Δ fs/fs
标准频率误差是指由于晶振信号的不稳定等原因而产生的 误差.测频时,晶振信号用来产生门控信号(即时基信号),标 准频率误差称为时基误差;测周时,晶振信号用来产生时标信 号,标准频率误差称为时标误差.一般情况下,由于标准频率 误差较小,不予考虑.
关。
由上述分析得知,通用电子计数器无论是测频还是测周, 其测量方法是依据闸门时间等于计数脉冲周期与闸门开启时 通过的计数脉冲个数之积,然后根据被测量的定义进行推导 计算而得出被测量。同样道理,也可以据此来测量频率比、 时间间隔、累加计数等。
三、测量频率比
两个输入信号加到电子计数器输入端,如果fA>fB,就将频 率为fB的信号经B通道输入,去控制闸门的启闭,假设该信号 未经分频器分频,则闸门开启时间等于TB(=1/fB);而把频率为 fA的信号从A通道输入,假设该信号未经过倍频,设十进制计 数器计数值为N,则存在关系:
当两个音频信号逐渐靠近时,耳机中可以听到两个高低不 同的音调。当两频率靠近到差值不到4~6Hz时,就只能听到 一个近于单一音调的声音,且作周期性的变化,电压表指针有 规律地来回摆动,示波器上则可得到如图(b)所示的波形。拍 频法通常只用于音频的测量,而不宜用于高频测量。
2.差频法
高频段测频常用差频法测量,利用非线性器件和标准信号 对被测信号进行差频变换来实现频率测量. fx和fs两个信号经混频器混频和滤波器滤波后输出二者的 差频信号,该差频信号落在音频信号范围内,调节标准信号频 率,当耳机中听不到声音时,表明两个信号频率近似相等.
N
N
2. 触发误差
又称为变换误差:被测信号在整形过程中,由于整形电路 本身触发电平的抖动或者被测信号叠加有噪声和各种干扰 信号等原因,使得整形后的脉冲周期不等于被测信号的周期, 由此而产生的误差称为触发误差。 如下页图所示,电子计数器测量周期时,被测信号控制门 控电路的工作状态而产生门控信号.门控电路一般采用施密 特电路,当被测信号达到施密特电路触发电平VB时(即A1点), 门控信号控制闸门打开,当被测信号经过一个周期(设被测 信号未被分频)再次达到施密特电路触发电平VB时(即A2点), 门控信号控制闸门关闭.
B通道:闸门时间信号的通道,用于控制闸门的开启和关 闭。输入信号经整形后用来触发门控电路(双稳态触发器) 使其状态翻转,以一个脉冲开启闸门,而以随后的一个脉冲 关闭闸门,两脉冲的时间间隔为闸门时间。在此期间,十进 制计数器对经过A通道的计数脉冲进行计数。为保证信号能 够在一定的电平时触发,输入端可以对输入信号的电平进行 连续调节,并且可以任意选择所需的触发脉冲极性。 有的通用计数器闸门时间信号通道有B、C两个通道。B通
二、测量周期
电子计数器测量周期的原理与测频原理相似,其原理框 图如图所示。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门控电路由经放大整形、分频后的被测信号控制,计数脉
冲是晶振信号经倍频后的时间标准信号.存在关系:
Ts 1 K f Tx N N m m fs
Tx N NTs 1 mKf f s mKf
N=mKfTx/Ts
1 Uo Tx
0
Tx
u B (t ) dt U mf x
当Um、τ一定时,Uo指示就构成频率-电压变换型直读式 频率计,电压表直接按频率刻度.最高频率可达几兆赫。
二、有源比较测频法
有源比较测频法主要包括拍频法和差频法。
1.拍频法
将被测信号与标准信号经线性元件(如耳机、电压表)直接 进行叠加来实现频率测量的,其原理电路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虽然闸门开启时间均为T,但因为闸门开启时刻 不一样,计数值一个为9另一个却为8,两个计数值相差1个字.
无论计数值N为多少,每次的计数值总是相差±1,因此, 量化误差又称为±1误差或±1字误差,又称为计数误差。 量化误差的相对误差为: N 100% 1 100%
N
当无噪声和干扰信号时,闸门开启时间就等于被测信号 的周期Tx.但叠加有噪声或干扰信号时,闸门在A’1就打开,而 在A’2时才关闭,闸门的开启时间变为T’x,显然不等于被测信 号的周期,这样就产生了触发误差.
Tx Un Tx 2K f U m
式中,Un为噪声或干扰信号的最大幅度,包括因触发电平抖 动而产生的影响,一般可以不考虑触发电平抖动或漂移的 影响;Um为被测信号电压幅度;Kf为B通道分频器分频次数。 触发误差对测量周期的影响较大,而对测量频率的影 响较小,所以测频时一般不考虑触发误差的影响。这是因 为测频时用来产生门控信号的是标准的晶振信号,叠加的 干扰信号很小,故可以忽略触发误差的影响;而产生计数 脉冲的被测信号中虽然有干扰信号,但不影响对计数脉冲 的计数,故不产生触发误差。
1.输入通道
电子计数器一般设置2个或3个输入通道,记作A、B、C。 A通道用于测频、自校;B通道用于测周期;B、C通道合起 来测时间间隔;A、B通道合起来测频率比。 A通道:计数脉冲信号的通道。它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整 形、器,是十进制计数器的触发脉冲源。
(4) 逻辑控制电路
逻辑控制电路产生各种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子计数器 各单元电路的协调工作。每一次测量的工作程序一般是:准 备→计数→显示→复零→准备下次测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