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_的句法_语义_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六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六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有了上面的描写,就有助于说明下列表达上的差异: 光的速度
* 火的速度 大火/小火
* 大光/小光
(2)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也有助于说明句式对词语的选 择关系。
“NP了” 大小孩了! 大学生了! 秋天了! 教授了! 老夫老妻了! 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可以进入这样的格式呢?
NP具有[+推移性]应该是该句式成立的条件。
(2)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格式的句子有些有歧义现象,有些 却没有歧义。
鸡不吃了。 小李不认识。 他不吃了。 小李没有去。 烤鸭不吃了。 鞋子没找到。
二、语义指向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 的联系。
①他香喷喷地吃了碗饭。
②他吃了碗香喷喷的饭。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 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我跳探戈。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我住三楼。 食堂我吃不惯。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他在广州过“五•一”。 他从星期一开始休假。
10.目的——动作ຫໍສະໝຸດ 为发生的目的 他为这件事操了不少心。 他们在挤电影票。
玻璃 玻璃戒指——语义格:质料 玻璃工人——语义格:职业 玻璃商店——语义格:行业 玻璃丝袜——语义格:比喻
(四)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的许多 复杂情况。
(1)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相同的词类序列能构成的不同句法结构 “V+N”格式 学习园地 学习机会 学习年龄 学习汉语 学习外国 学习文件
11.原因——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避风头 休产假

论“不知”与“不知道”在口语中互相替换的条件及限制因素

论“不知”与“不知道”在口语中互相替换的条件及限制因素

论“不知”与“不知道”在口语中互相替换的条件及限制因素摘要: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在口语中不能很好地区分什么时候用“不知”、什么时候用“不知道”。

针对这一实际交际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汉语母语者对这两个词使用情况,得出“不知”与“不知道”在口語中相互替代和不能替代的条件及原因。

文章通过对CCL语料库中共202条口语语料的分析,得出除了在一些固定结构中两者不能替代外,“不知”和“不知道”在句中所扮演语义角色的轻重也是影响其能否替换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不知” “不知道” 口语互相替换语义角色一、研究综述(一)关于“不知”和“不知道”的相关研究本文是通过对语料库中相关语料的观察分析来研究“不知”与“不知道”这两个词在口语中是否可以相互替代、替代的条件及内部语义特征和外部语法句式表现。

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学者们对于“不知”和“不知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句法语义层面和语用这两个大的方面。

在句法语义层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知道”作为谓语的后续宾语的研究、对“不知”和“不知道”词性的划分、对“不知”的语义及句法语用的分类探讨等。

在对“知道”作为谓语的后续宾语研究中,学者们将“知道”作为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多义动词,但并未对宾语的地位做出解释(孟琮,转引自谭萌萌,2013),而陶红印(2003)通过对“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知道”等固化结构的分析在将“知道”作为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多义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否定式是“知道”类的优势句法格式。

此外,陈振宇(2009)通过对“知道”“明白”类动词后接宾语从句的研究着手,得出“知道”类句子属于“非典型疑问句”的结论,“知道”有阻碍从句的疑问语气上升到主句的功能。

关于“不知道”和“不知”词性范畴的划分,不少学者都认为这属于“插说”,即一种插入语(王力,1954;刘月华,1983)。

此外,李人鉴(1961)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王健慈(1997)将“不知道”归入评判动词。

“说不定”语义、语用分析

“说不定”语义、语用分析

“说不定”语义、语用分析“说不定”是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一个常见的固定词组,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语义角度主要分析其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语用角度从预设、焦点、语气等方面考察其使用情况。

标签:“说不定” 语义语用现代汉语表达“可能”义的词为数不少,典型的有能愿动词“可能”,语气副词“也许”“大概”“恐怕”等。

对这些词语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如周小兵(2000、2002)、张谊生(2002)、史金生(2002)、盛丽春(2008)等,而对表达“可能”义的固定词组的研究则比较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可能”义的代表性词组“说不定”来充实这一研究领域,以期对现代汉语可能范畴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一、语义分析“说不定”等表达“可能”义的短语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焦点。

(一)语义特征1.[+可能性][-肯定性](1)汤姆:听说她跟日本人在一起时也爱说爱笑。

飞龙:那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她跟咱们也会又说又笑。

(《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12课,94页)该教材指出:“说不定”意思是“可能”或“不能肯定”。

马晓娜(2003)指出:“表示不能确定,用于对某种事实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的推测。

”我们认为,“说不定”具有以下语义特征:[+可能性][-肯定性]。

盛丽春(2008)将语气副词“大概”“也许”“恐怕”的语义特征作以概况:大概:[+客观性][+可能性][+肯定性][+委婉性]也许:[+主观性][+可能性][-肯定性][+委婉性]我们认为“说不定”在语义表达上接近于“大概”和“也许”,但它们之间存有一些差别。

试体会以下3组表达:(2)你明天能过来吗?①大概。

②说不定。

③也许。

下面提供3个语境分别与以上3个答案对应,它们分别是:a.不加班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b.要是忙的话就去不了了。

c.因为明天没什么安排。

虽然这3个语境都可搭配以上答语,但就表义的准确性来说,优先等级应该是:大概,因为明天没什么安排。

话语标记“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分析

话语标记“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分析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功能上具有连接性 ; ②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 , 话语标记 的有无不会 影响到语句的真值条件 ; ③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 , 即
话语 标记 的有无 不 会 影 响 到句 法 的合 法性 ; 句 法 ④
时代 , 青春 万 岁 。这 不 马上 又要 来几 个师 范生 , 我们 这 些老教 师 都 要 靠边 站 了。《 视 剧 ( 电 金
的研 究 , 术界 就话语 标记 的基 本特 征 已达成 共识 , 学
B: 是啊 , 不是嘛 , 打卷 。 这 才
() 5 小夏说 : 什 么 , 手之 劳。其 实要 我 谢 举 说 依 你 的教 学经验 , 能给我 们 当老 师 了。 个 都 这 东西也就 是供 你参 考罢 了。 文 丽笑 了, : 说 瞧你 说 的 , 在 是 年 轻 人 的 现
以后不 影 响句 子 的合 法 性 。例 ( ) , 这 不 ” 立 6中 “ 独
《 中小姐 》 空 ) ( ) 子 停 下 筷 子 : 那就 是 没 等 浮 起 来 , 2妻 “ 这不是 夹生吗 ? 自以为 是 , 懂装 懂 。 ( 人 民 不 ”《 日报 >0 8年 1 月 ) > 0 2 1
关 系和 承接 关 系等 四 种 关 系类 型 。
关键 词 : 这 不 ” 话 语 标 记 ; 篇 连 贯 “ ; 语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H16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7 2 1 )9—18 0 10 3 0 (0 2 0 00— 6
第2 2卷
第 9期






V0 . NOF C HANGC HUN UNI VERSTY I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语法和语用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关注语言的结构和使用。

语法研究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语用则研究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了解语法和语用的关系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英语中的语法与语用分析,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法与语用的定义和区别语法是一种描述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学科,它研究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规则。

语法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合乎语言规范的句子。

例如,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需要有一致性,即主语是单数时,谓语动词也要用单数形式。

这种规则属于语法范畴。

与语法不同,语用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学研究如何根据特定的语境和交际目的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如,在英语中,当我们说“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时,实际上是在请求对方给我们盐。

这种用语的交际功能属于语用范畴。

二、语法与语用的关系语法和语用在语言学研究中相辅相成。

语法提供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则使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和意义。

语法与语用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语法为语用提供基础语法规则是语言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句子。

在学习英语时,我们需要掌握词汇、句法和语义等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如果不了解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规则,我们就很难准确地表达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作。

因此,语法为语用提供了基础。

2. 语用解释语法现象语用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法现象。

有时候,语法规则并不能完全解释某些句子的意义和用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语用分析来理解其交际功能。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Nice weather, isn't it?”并不是在询问天气是否好,而是在用来表达对天气的评价和交流情感。

这种情况下,语法规则不能完全解释其用法,需要借助语用分析。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2012-12-23 22:38:32)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

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

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

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

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

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

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

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

“没准(儿)”和“不一定”的多角度分析

“没准(儿)”和“不一定”的多角度分析
去不去 还 没个 准儿呢 。
《 现代汉语词库》 梁扬 , 0 : 4 认为: ( 2 35 ) 0 3 没准( 词语) ; 《 用汉 语词 典》 郭 良夫 ,00 8 1 认 为 : 应 ( 20 :5 ) 没准 儿 ( 动词 ) 说不 清楚 ; , 不一定 ; 没有 确 定 的想 法 ( 跟有 准 儿相对 ) : 试验 还 能不能 成功 还没 准儿 。 这件 事 情如何 进行 , 自己也 没 个准 儿。 它
具体语 义 条件 不 同。
关键词
没 准( ) 不 一 定 儿
句法
语 义
A.下这 么大 雪 , 今 天— 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 : — 不来 了。 ( 没准 儿 , 不一 定 )
— 参加 得 了, 们不要 等他 。 ( 我 没准 儿 , 不一定 ) 对 这样 的句 子 , 多 留学 生 不 能 准 确 地 选 择 。 他 们 有 一 部 分 人 在 A 中选 择 “ 一 很 不
B .今 天的 晚会 , — 他
定 ” 有些人在 B句中选择“ , 没准儿” 。它们到底有什么样 的区别?它们在具体语言使用 中有 什么 特点 ?本 文着重 从句 法 和语 义两方 面对 它们进 行 比较分 析 。

“ 没准 ( ) 和 “ 儿 ” 不一 定” 的性质 判定
关于“ 没准( ) 的性质 , 儿 ” 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 : 《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0 :2 ) 为: ( 2 5 97 认 0 没准儿 ( )不 一定 ; 动 , 说不 定 : 这事 一能成
《 海外华文教育) o 9年第 2期 ( zo 总第 5 期 ) 1
“ 准 ( ) 和 “ 一定 " 没 儿 ” 不 的多 角 度 分 析

汉语“不要说”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

汉语“不要说”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

汉语“不要说”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汉语短语“不要说”能表达三种意义,本文着重分析其作为话题标记时和其他关联词语搭配,构成递进复句的情况。

“不要说”句式有三种形式,语义上又可下分为极指递进、假设递进、让步递进、限制递进、强调递进等小类。

“不要说”作为话题标记,旨在通过对比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这种对比义是整个句式赋予的。

标签:不要说话题焦点对比一、引言短语“不要说”在现代汉语中大致有三种意思,一表示“不要讲”;二表示“责备、批评”;第三种用于复句,可位于前一分句,也可位于后一分句,其意义虚化,一般和其他关联词共现,起到焦点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第三种义项的“不要说”。

笔者在对北京大学语料库1492个“不要说”进行统计后发现,“不要说”句式有三种句法形式,分别为:①不要说P,Q;②Q,更不要说P;③P不要说,Q。

如:(1)不要说三家巷,就是全世界也找不出像她那样的人呢!(欧阳山《三家巷》)(2)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我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立为一种可行的生活。

(王小波《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不要说”作为复句的一个关联标记,不能独立成句,必须依靠其他分句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如果删去,我们发现P、Q的原来语义关系是递进或并列的,如例(1)的“三家巷”和“全世界”是递进;例(2)的“他父母”和“我”是并列。

那么,“不要说”到底是个什么复句?我们以为“不要说”句是递进复句,一般认为递进复句P、Q的语义有两种,一种本身是递进关系,如例(1)。

另一种本身是并列,受关联标记乃至整个句式影响才构成递进,如例(2)。

由于“不要说”能和多个关联标记组合,并且P、Q位置的变化也会影响语义,因此需要仔细考察其不同类型的语义特征。

二、“不要说”句式的语义特征(一)“不要说P,Q”的语义特征语料中能和“不要说”共现的关联标记主要有“连……都(也)”“就是”“即使……也”“单是”“甚至”等,这些关联词语本身有一定语义,这说明“不要说”句式本身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 on I nstitute(Social Science)2005年第5期第21卷(总第81期)“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刘祥平(贵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2003级,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

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不;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否定范围;否定焦点[中图分类号]H1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5)05-0087-03 “不”是汉语里常用的否定副词。

它可单独使用,也可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组合。

“不”单独使用时常用于对话,主要是对对方意见表示否定,如“他不知道吗?不,他知道。

”相比之下,“不”同谓词性词语组合时情况比较复杂。

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从句法位置、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同谓词性词语组合的“不”的各种用法加以描写、分析。

至于单独使用的“不”,限于篇幅,就不再论述。

况且将同谓词性词语组合的“不”的用法弄清楚了,要掌握单独使用的“不”的用法也不难。

1 句法位置总体来说,“不”否定单个动词或形容词时,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否定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时,有两种情况:当该短语是偏正短语或动宾短语时,“不”放在整个短语之前,即状语或动词之前;当该短语是动补短语时,“不”的句法位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既可位于整个短语之前,也可插在动词后补语前。

111 不+V。

例如:(1)不走 不学习 (2)不能 不肯(3)不想 不担心 (4)不值得 不等于例(1)中的动词表一般动作、行为;例(2)中的动词为能愿动词;例(3)中的动词为心理动词。

一般人认为心理动词只能由“不”否定,但据白荃(2000)考察,真正只能被“不”否定的心理动词只占少数,大部分心理动词既可以受“不”否定,也可以受“没”否定,如“不猜”、“没猜”。

但二者语义有差异。

“不猜”表示主观否定,即行为发出者主观上否定进行行为“猜”的意愿,而“没猜”表示行为“猜”客观上没有发生,仍处于不存在的状态。

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例(1)中的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可受行为发出者的主动控制,例(2)中的能愿动词与例(3)中的心理动词在语义上也都可受行为发出者的主动控制。

例(4)中动词语义共同点是表示说话者对事物的评述,但这类动词数量不多。

由此可见,“不”所否定的动词大部分具有可控性,小部分表主观评述。

这是与“不”表主观否定相合的。

比较特殊的是当V为双趋动词时,“不”既可放在双趋动词前,表主观上不想进行那样的活动,也可插在双趋动词中间,表主观上想进行那样的活动,但客观上却实现不了。

例如:(5)不起来 不出去(表主观意愿)(6)起不来 出不去(表有主观意愿,但客观上却实现不了)112 不+A+V(A表状语)。

例如:(7)不快走 不认真学(8)不马上走 不立即停止(9)不能走 不肯学习例(7)、(8)、(9)中的A(状语)分别由形容词、副词、能愿动词充当。

1.3 不+V+O(O表宾语)。

例如:(10)不看书 不买苹果1.4 当“不”否定动补短语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1.4.1 否定状态补语时,“不”必须放在结构助词“得”后,其否定结构为“V得+不+C”(C表补语)。

例如:—78—3收稿日期:2005-05-05作者简介:刘祥平(1977-)男,湖南怀化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11)写得不好 说得不清楚1.4.2 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结构助词“得”成为可能补语。

当“不”否定该结构时,“不”替代“得”,即去“得”加“不”,整个否定结构为“V+不+C”。

例如:(12)写不好 说不清楚(13)举不起来 冲不进去“不”此时读轻声,表动作的结果、趋向不可能实现。

1.4.3 “不”否定动补短语表假设义时,有以下两种情况:a.当补语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整个动补结构所表内容需否定时,“不”放在动补短语之前,但该结构不能单说。

例如:(14)不讲清楚(不让走) 不讨论完(不散会)(15)不冲出去(不罢休) 不跑回来(就麻烦了)b.当C为数量补语时,“不”只能放在整个动补短语之前,即“不+V+C”,该结构用在陈述句中时,同样也为黏着短语,不能单说。

例如:(16)不学几年(学不好) 不跑三趟(办不好事)该结构还经常用于疑问句,这时“不”不表假设义。

例如:(17)不看一遍? 不买一点?1.5 不+adj(形容词)。

例如:(18)不好 不甜1.6 不+A+adj。

例如:(19)不太好 不很甜要注意,动补短语有否定形式,形补短语一般无否定形式。

例如:“3红得不发亮”、“3不好极了”。

至于“红得不正常”、“便宜得不正常”这类否定结构,其肯定结构在汉语里一般不能单独成句,如“?红得正常”、“?便宜得正常”,但在上下文语境或对话中可成句,如“这苹果红得正常吗?红得正常。

”形补短语所表示的内容需否定时,应去掉补语,把“不”放在该形容词之前用来否定其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如“好极了→不好”、“红得像血→不红”。

1.7 主谓短语需否定时,其否定式为“主+不+谓”。

例如:(20)他不来 小李不吃苹果当谓语中有时间词且谓语中心表性质、状态、一贯性活动时,“不”放在时间词后。

例如:(21)她小时候不漂亮 山东去年不旱 这棵树去年就不开花了1.8 在“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比”字句的否定式中,“不”都放在“把”、“被”、“是”、“比”这四个字之前。

例如:(22)不把东西放在地上 不被重用 不是他干的 不比他矮1.9 “不a不b”格式表双重否定。

例如:(23)不会不去 不会不同情(24)不能不说 不敢不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双重否定的短语所表示的语义跟相应的单纯肯定的短语可以有所不同,如例(24)中的“不能不说”所表示的语义并不等于“能说”,而相当于“必须说”。

2 语义分析我们将从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对“不”进行语义分析。

2.1 语义特征“不”除表否定意义外,还具备其他语义特征,可从它的否定对象的类属意义加以描述。

2.1.1“不”否定动词时,有两种情况:a.当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具有可控性时,“不”否定行为发出者进行该动作行为的意愿;b.当动词在语义上表评述时,“不”否定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将此二者概括起来,“不”否定主观意愿,记为[+主观意愿]。

例如:(25)他不去上海。

(“不”否定的是行为发出者“去上海”的意愿)(26)这件事情不值得商量。

(“不”否定说话者对主语“这件事情”的主观评价)2.1.2由于“不”否定主观意愿,所以这件事往往还没有做,处于一种未实现的状态。

我们可以认为,“不”的否定对象具有[+未实现]义。

例如:(27)小李不磨刀,去拣柴了。

(“磨刀”所指的动作没有实现)(28)我中午不回家,要赶文章。

(说话时中午未到)2.1.3由于“不”的否定对象具有[+未实现义],所以当“不”否定形容词时,否定的是事物的性状。

不像“没”那样,否定的是事物性状变化过程的实现。

由此可见,“不”否定的是性状本身,是静态的。

否定对象的该语义特征可记为[+性状]。

例如:(29)水不热(“不热”是对水“热”这一性质的否定)(30)水没热(“没热”是对水“由冷变热”这一变化过程实现的否定)一般的性质形容词都能用“不”否定。

例如:(31)不矮 不薄 不大 不粗 不便利 不成熟 不欢乐 不舒服此外,像“是”、“姓”、“知道”等非动作动词,一般也用“不”否定。

这些动词都是非动态的,可将它们称作广义的性状。

—88—“不+动作动词”表示一种一贯性活动时,可看作是事物的恒常特征,因此也可把它们归入广义的性状。

例如:(32)小王不抽烟。

 他不睡软床。

 这棵树不开花。

小结:综上所述,“不”的否定对象具有“[+主观意愿]→[+未实现]→[+性状]”一系列语义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把“不”的语义特征描述为:“否定+[主观意愿→未实现→性状]”。

2.2语义范围“不”的语义范围就是它的否定范围。

钱敏汝(1990)指出,所有在语义上有可能成为被否定项的成分均属否定范围,而否定范围内的实际被否定项是否定焦点。

否定范围原则上大于或等于否定焦点。

这个定义实际上是把否定范围当作是各种可能的否定焦点的总和。

他还举了个例子“我今天不看书”,并认为“不”以外的其余成分都属“不”的否定范围。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否定范围是“不”的语义范围,而否定焦点是否定句所表达的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

在静态的孤立否定句中,“不”的否定范围一般在其后的谓语部分,否定焦点在句末。

“我今天不看书”作为一个静态的孤立否定句时,“不”的否定范围是“看书”,否定焦点是“书”。

我们实在不能看出其否定范围可能是“我”或“今天”。

在动态的语境否定句中,由于否定焦点有可能前移,从而使“不”的否定范围有可能大于它在静态的孤立否定句中的否定范围。

还是以“我今天不看书”为例。

当它成为一个动态的语境否定句时,通过对比重音和语境,“我”、“今天”都有可能成为否定焦点,从而使“不”的否定范围有可能大于它在静态的孤立否定句中的否定范围“看书”。

(33)我今天不看书,我明天看书。

(“我”带有对比重音,是否定焦点;“我”和“看书”构成否定范围。

)(34)我今天不看书,我明天看书。

(“今天”带有对比重音,是否定焦点;“今天”和“看书”构成否定范围。

)3 否定焦点这里我们主要探究一下“不”在语用平面上的否定焦点,可分为静态焦点与动态焦点。

3.1静态焦点在静态的孤立否定句中,否定焦点一般位于句子的末尾。

例如(打着重点部分为否定焦点):(35)他不去上海。

(36)我今天不买苹果。

在以上例句中,“上海”、“苹果”是语义重点,读逻辑重音。

另外,当偏正短语出现在“不”后时,定语、状语比中心语更容易成为焦点,因为它们的信息强度更大。

例如:(37)老张不穿深灰色的棉袄。

(38)咱们还不快走。

3.2动态焦点在动态的语境中,可以通过对比重音、标记词、标记格式使否定焦点前移。

例如:(39)我今天不看书。

(40)我今天不看书。

(我今天整理书)(41)我今天不看书。

(我明天看书)(42)我今天不看书。

(他今天看书)(43)我今天连书也不看。

(44)是我今天不看书。

(45)谁也不看书。

(46)我今天不可能看书,也不应该看书。

例(39)是一个静态的孤立否定句,读一般语调,只有句末重音,“书”是否定焦点,也是自然焦点。

例(40)—(46)均为动态的语境否定句。

其中例(40)—(42)的否定焦点随着对比重音的不同分别前移到“看”、“今天”、“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