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角色&语义指向)
简析传统语义角色

简析传统语义角色作者:赵志娟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语义角色是动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些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扮演着语义角色,例如:施事、受事、工具与客体等。
而依赖于构成命题内容和语法关系的词汇意义的语义角色是语义意义的关键因素。
因此,语义角色与句法功能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语义角色;句法功能要素;主语层次一、引言主题角色的起源由Grube在其1965年的《The Study on Lexical Relation》一书中提出。
在研究主题角色的过程中,不同语言学家在语义学上会有不同的定义,包括participant roles,deep semantic cases, semantic roles, thematic relations and thematic roles(Saeed:200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
简而言之,语义角色是动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根据谓词动词传达的不同过程,句子的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语义角色。
另外,表达这些语义角色的名词短语也与谓词有句法关系,这些名词短语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补语等。
依赖于结构中句法位置的语义角色是句子意义的关键因素。
因此,具有相同名词短语的两个句子的语义角色并不是完全相同,并且这两个句子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In this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emantic roles, only traditional rol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关于语义角色的分类,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角色,另一种是原型角色。
传统角色包括以下类型: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来源(source)、接受者(recipient)、目标(goal)、工具(instrument)、受惠者(benefactive)、刺激(stimulus)和经历者(experiencer)。
第八节__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角色

• • • • • • •
2.状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 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2)前指主语 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 •
(4)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论文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 她把衣服一条一条地撕碎了。 3.定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 黄黄喜欢吃肉鲜汁美的妙鲜包。 人们一般喜欢纯棉的衬衫。
• • • • • • • •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1)前指动词 我写完了作业。 昨夜睡晚了。 (2)前指主语 嗓子喊哑了。 我坐累了。
• • • • • • •
(3)后指宾语 我们踢坏了一只足球。 小李跑丢了一只鞋。 我们喝光了啤酒。 (4)前指“把”的宾语 他把孩子骂哭了。 老李把手机摔坏了。
• 砍疼了(补语“疼”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 “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 “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这 是一个歧义结构。) • 砍坏了(补语“坏”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 “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 砍坏了”。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 吃面条 吃大碗 吃食堂 吃包月 吃红利
• 2.同一个名词,与不同的谓词搭也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买毛衣 织毛衣
二、语义指向
• • • • • (一)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 1.语义指向 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砍快了 砍疼了 砍坏了
• 砍光了(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 砍累了(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 砍钝了(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 砍快了(补语“快”在语义上指向“砍” 这一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 砍”。)
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句子结构分析方法句子结构分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功能。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而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和功能。
一、短语结构分析法短语结构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短语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分解为各个短语,并通过短语之间的组合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短语结构分析法中,我们可以使用树状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树的根节点表示整个句子,而叶子节点表示最小的短语成分。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我”、“喜欢”、“吃”和“水果”四个短语,并将它们通过适当的组合关系表示为一棵树。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句子的意义。
二、依存句法分析法依存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依存关系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语看作一个节点,并通过节点之间的依存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依存句法分析法中,我们可以使用依存关系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图中的边表示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依存关系图。
在这个图中,节点“喜欢”依存于节点“我”,节点“吃”依存于节点“喜欢”,节点“水果”依存于节点“吃”。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三、语义角色标注法语义角色标注法是一种基于句子中词语的语义角色来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语标注上相应的语义角色,通过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语义角色标注法中,我们可以使用标注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图中的节点表示词语,边表示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语义角色标注图。
在这个图中,节点“我”被标注为“施事者”,节点“喜欢”被标注为“动作”,节点“吃”被标注为“动作”,节点“水果”被标注为“受事者”。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从语言类型学上看,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
主语属于句法范畴,但对主题的范畴,国内外的学者有着理解上的分歧。
有的学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把主题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语(赵元任,1968);有的从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角度把主题看作是一种语用成分(徐烈炯,1998);也有的认为"句法和语用混在一起,难分你我。
"(潘文国,1997)笔者认为,不论主题是句法成分还是语用成分,主题在语义结构上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该角色在投射到句法结构中,也一定有一个句法成分与之相对应,因为"不用句子成分跟事件角色的对应关系做基础,语法模型就无法使用,这是可以断言的。
"(杨成凯,1997)据此,我们认为,主题是一个具有语用功能的句法成分。
本文拟从语义层面来确定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并从语义结构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
一、汉语句子主题与主题化的语义角色主题"是说话者在形成一个表述时意念上作为句子陈述对象的,作为整个陈述‘所关’的实体。
"(刘鑫民,2004),通常置于句首。
陈述"所关"的实体,有的是整个句子的所关,有的是句中某一部分的所关。
之所以成为主题,是因为言者把该实体作为推动交际进行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其"所关"的实体在句法上可能或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语义结构中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与整句或句中其他成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义关系。
主题置于句首,往往是通过主题化手段移位生成的。
所谓主题化就是通过移位的手段使一个不是主题的成分成为句子的主题。
汉语中语义角色主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客体成分移位主题化客体成分主题化是指将主体所涉及或改变的客体(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移位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
句子结构语义分析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 “被(叫、让、给)”引进。如:
小牛在吃草。/他打碎了杯子。 2)受事:动作行为承受者,也可用“把”引
进。如: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拿走了书。 3)系事:连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这人成了一个画家。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买”或“一件”或“毛衣”。)
四、语义特征
(一)词语搭配和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 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如:“着”表 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具有这种语义特征的词 才能与之搭配,“唱着、亮着”等。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句式构成也有语义特征限制问题。如: “…了”句式中前面的部分具有推移性,即
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我去二楼。/陈笑雨去师大。 9、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10、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刘玲考大学。/他在筹备展览会。 11、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正在养病。 12、材料:用介词“用”引进。如: 地板涂了一层油漆。/他在给青菜浇水。 13、致使:可用“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 14、对象:可用“对(向)”引进。如: 她在教育孩子。/感谢领导。
4、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1)领属关系:我们的学校 2)处属关系: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 3)时属关系:当时的情况/过去的事情 4)从属关系: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 5)隶属关系:兔子的尾巴 6)含属关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 7)质料关系:老虎皮的坐垫 8)来源关系: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 9)种属关系:一等奖的奖励/四化的目标 10)相关关系: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 11)类属关系:金黄色的麦浪/人工的心脏 12)比喻关系:历史的车轮
句子成分分析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句子成分分析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句子成分分析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研究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结构、功能和关系。
通过句子成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意义,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文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知识点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句子成分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是指对一个句子进行结构和成分的划分和分析,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状语、定语、补语等各个成分,确定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句子成分的划分原则1.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句子中的核心成分一般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主语表示句子的主体,谓语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2. 状语的划分原则: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不同的状况。
3. 定语的划分原则: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可以是形容词、名词或其他短语。
4. 补语的划分原则: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通常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三、句子成分分析方法1. 词法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的第一步是对句子进行词法分析,确定句子中的各个词语的词性和功能。
2. 句法分析法:句法分析是通过句子的语法规则和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 上下文分析法:有时候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和功能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特别是一些具有歧义的词语。
4. 语义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句子的语义,通过对句子的意思的理解和推断,确定句子成分的语义角色。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句子成分分析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成分的划分和分析方法。
1. 他读书很用功。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主语为“他”,谓语为“读书”,宾语为“很用功”。
2. 小明坐在椅子上。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主语为“小明”,谓语为“坐”,宾语为“椅子上”。
3. 天气虽然很冷,但是他还是出门了。
状语的划分原则:句子中的“虽然很冷”和“但是”都是状语,修饰整个句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他吃了饭。 他把苹果扔掉了。 3.系事——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与等事相对) 他是学生。 我成了北京人。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 他送我一条领带。 他给我一个饼。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他织了一件毛衣。 我写了一篇文章。
6.工具——动作行为的凭借物。 我写蜡笔,他写铅笔。 小李吃大碗。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我跳探戈。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我住三楼。 食堂我吃不惯。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他在广州过“五一”。 他从星期一开始休假。
B.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动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 义关系。例: 打研究生 考研究生 住研究生 教研究生 当研究生 (2)名词与名词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时,也可能形成若干种语 义格类型。 玻璃 玻璃戒指——语义格:质料 玻璃工人——语义格:职业 玻璃商店——语义格:行业 玻璃丝袜——语义格:比喻
(2)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例: 他有辆自行车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 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 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 很骄傲。
三、语义特征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 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 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 吃 + 饭/水果/面条/糖 * 吃 + 水/汤/啤酒/饮料 喝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啤酒/饮料 吃:[+动作,+对象为固体,+容器,+使事物消失,……]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容器,+使事物消失,……]
二、语义指向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 的联系。 ①他香喷喷地吃了碗饭。 ②他吃了碗香喷喷的饭。
语义角色

一.32种概念角色是:1.主体(1)施事:发出意志活动的主体。
如:老师来了。
(2)当事:执行非意志活动的主体、经历变化的主体或呈现性状的主体。
如:他收到了一封信。
(3)指事:类属关系或比喻关系的主体。
如:我是学生。
(4)领事:领属关系的主体或包括关系的整体。
如:我有词典。
2.客体(5)受事:活动所支配的原有的直接客体。
如:他踢足球。
(6)客事:心理活动、感知活动,或非意志得失活动所涉及的直接客体。
如:他爱祖国。
(7)成果:活动所创造的新生的客体。
如“:他写了一封信。
(8)与事:获益或受损的间接客体。
如:送了弟弟一本书。
3.系属(9)系事:主体的等同者、类别、身份或角色。
如:他是学生。
(10)喻事:主体的相似者或比喻。
如:他像小老虎。
(11)属事:主体所领有的财物、亲属或关系者。
如:我有词典。
(12)分事:主体所包括的组成部分。
如:牛有双角。
4.关涉(13)同事:事件中的伴随者或排除者。
如:你别跟他去。
(14)参照:事件中比较或测量的参照者。
如:我比他高。
(15)范围:事件中所关涉的方面或范围。
如:产品要比质量。
(16)限定:事件所关涉的事物的限定者。
如:词典是我的。
5.因果(17)原因:引起事件发生或发展的原因。
如:她在哭奶奶。
(i8)依据:事件所关照或依靠的凭据。
如:吃房租。
(19)目的:事件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考驾驶证。
(20)结果:事件所造成的结局或效果。
如:他急了一头汗。
6.情形(21)方式:事件中的态度、方法或状况。
如:吃包伙。
(22)工具:事件中所用的器具、材料或资金。
如:弹钢琴。
(23)程度:事物的水平或情感、性状的程度。
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4)数量:事件所涉及的事物的数量。
如:梨吃了四个。
7.时况(25)时间:事件发生的时点。
如:起五更。
(26)期间:事件起止的时段。
如:过春节。
(27)久暂:事件延续的时量。
如:等三天。
(28)频度:事件中活动或变化的重复。
如:吃三次。
8.空间(29)处所:事件发生的处境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