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模板-word文档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情节,但对于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辱”“易”“其”“以”“徒”“跣”“抢”“休祲”“缟素”“色挠”等。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虽然”“休祲”“长跪”等。
3.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2.认识到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于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4)抢地(撞地。
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7)谢(道歉。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初中语文初三上册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该篇课文以历史人物唐雎的故事为背景,向学生介绍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将深刻理解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明白做人做事的真正精髓。
二、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及唐雎的故事,并深刻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理解阅读课文的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预习学生在课前应先阅读完课文,并找出生字、生词,注重理解文章中新颖的表达方式,尝试理解语句结构,理解难点词语和长句子。
2. 导入活动1:画面猜迹通过给学生呈现一张关于科场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测这是什么场所,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图片中的人物特点和行为。
活动2:历史重现以唐雎的真实事例为主,将学生导入唐代科举制度。
3. 阅读活动3:语篇解读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舒畅的朗读,领略古文之美。
同时,借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合作阅读、解读语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细节描写和寓意。
活动4:词语理解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解释其含义、文中意义、词语搭配、造句,从而逐个理解文章段落的含义。
4. 深度理解活动5:思考探究从唐雎的行事作风中找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分析唐雎怎样做到不向功名利禄低头,并探讨试场成败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古代科举文化。
5. 总结课堂在课堂总结中,让学生再次从课文中抽取有关唐雎的真实故事,强化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和深刻地理解唐雎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向功名利禄低头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估1.以课文及相应课堂活动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朗读、阅读、解读、思考和回答问题等方面。
2.布置文本或图表阅读、阅读获得信息与体现,共同促进学生对于古代科举文化和中庸之道的理解与应用。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1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概述: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流唐雎,曾被封为“荣国公”,他具有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干,被誉为唐代“学问之神”。
《新唐书·志》中有他的传记,记录了他治理河洛地区、崇尚儒学、提倡教育等重要历史影响。
如何在课堂上通过对唐雎的介绍,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呢?本文将从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课时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主题唐雎不辱使命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雎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爱国、尊师、诚信等品质。
3.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学步骤1. 上课通过图画、实物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唐代时期的场景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想象、描绘,使学生对唐雎有了初步了解。
2. 教学(1)唐雎一生的事迹通过讲述唐雎的崇学、进士、治世、著书等方面的事迹,引领学生走入唐雎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唐代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文化遗产。
(2)唐雎的政治贡献讲述唐雎治理河洛地区的措施、保护文化艺术的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的举措等,讲解唐雎在唐代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唐雎的文学成就介绍《荣国公集》等唐雎自己的著作,讲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叙事文学的特点等。
(4)周迪与唐雎的故事通过讲述唐雎与周迪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进士同年会”和“进士会试”的文化背景、生动活泼地传递了唐雎“尊师、诚信”的教育思想。
3. 课后让学生在家自行搜索唐雎相关信息,巩固所学知识,发扬唐雎的精神传统,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目标。
四、课时安排6课时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唐雎的事迹,展现唐代时期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把握住历史背景,尤其是唐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气息,理解唐雎的治理、学问、儒教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精髓和时代特征可以说,唐雎是一位学者、政治家、文化促进者和教育家,他在唐代政治和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衡水杯”一等奖

(10)天下缟素()(11)秦王色挠()(12)长跪而谢之()(13)寡人谕矣()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通,翻译:
(2)仓鹰击于殿上通,翻译:
(3)寡人谕矣通,翻译: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愿终守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专诸之刺王僚也()
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一、导入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重点字词,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于:从弗:不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记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以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文言储备,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前他们还学习了人物类的范文《陈涉世家》,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些都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想:本节课可以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理解和疏通文意为主,以自学、总结、展示为主要活动,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故事情节,力争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识记。
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以语言描写、课本剧和预设问题三个角度进行,最后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课堂训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
4.理解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以文言现象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以关键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3.从朗读、课本剧、心里揣摩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重点字词,感知故事情节,理解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手段或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本剧表演、课文朗诵五、教学过程(一)开放式导入外交是一种国与国之间重要的政治关系,在中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外交家,他们的故事如星子般熠熠生辉,请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模板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虽然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
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⑴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⑵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⑶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
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
师指导。
大家齐读。
(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前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
跣:脚。
抢:撞。
后:寡人谕矣。
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⑴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⑵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这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