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雕塑的社会功能与当代意义
云冈石窟建筑的现实意义

云冈石窟建筑的现实意义
云冈石窟,一壁凿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石窟艺术珍品,其不仅呈现一般艺术包括佛教石窟艺术的象征指向,而且更深含丰富和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
1、云冈石窟的建筑是帝王意志的象征。
“令如帝身”、帝佛合一的理念和宗旨,是云冈石窟轰然问世的灵魂。
云冈石窟不仅象征帝王的相貌,而且象征着拓跋鲜卑民族的精神与追求。
2、云冈石窟的建筑是审美理想的象征。
美是艺术之本。
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流动着其特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传达着创造者的美学理念和美学追寻。
云冈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精华”,象征着北魏国家和民族的审美理想。
三、云冈石窟的建筑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拓跋氏是民族融合中“手把红旗潮头立”的弄潮儿。
北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民族融合的初步实现。
云冈石窟是这一重大历史的见证,并通过雕刻艺术象征了出来。
民族融合的最深处,是文明的融合,而最后的成果,是融合的文明。
云冈石窟的国际化阐释

云冈石窟的国际化阐释◇何 洁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冈石窟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在参观云冈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和文物保护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在民族交流融合中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阐释,也为云冈学的学科建设、云冈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所开凿的现已编号的大窟合计45个,大小窟龛252个,各类佛教神谱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不仅承载着三晋文化和黄河文化,还汇集着雕塑艺术,见证了中华文明。
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一部民族历史,还是5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宗教思想文化运动的创举,永恒独特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审美符号,更是拓跋鲜卑人举族迁徙、游牧天地、建立王朝、彰显文化、融入中华的文明创造,成为了人类佛教石窟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巅峰。
云冈石窟是各大石窟中最具观赏性的。
云冈石窟的石雕从窟内延伸到窟外,色彩艳丽,精美绝伦,保存完好。
当时的北魏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包容性。
因此,云冈石窟便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将云冈石窟与国际化相结合,是创新文旅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
云冈石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不论是从历史维度还是从世界高度,云冈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中国古代艺术、雕刻和建筑之大成的代表性遗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带您一窥云冈石窟的独特魅力。
云冈石窟建筑于公元460年至494年,前身是一座供奉佛陀的小寺庙。
大量佛教信徒的涌入,使得这个小寺庙逐渐扩大,并形成了千余个洞窟,涵盖了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
这些洞窟内部充满着各种尺寸的佛像、浮雕、壁画和石刻,再加上精美的建筑,形成了一座独特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壁画上。
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极为细致精湛,凸显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悬空造像”,它们似乎在空中漂浮,给人以轻盈、神秘的感觉。
而云冈石窟的壁画则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的绘画技巧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水平。
云冈石窟的艺术鉴赏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效果,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陀的教诲和佛教故事,又有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还有大量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景。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后来石窟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石窟艺术都在云冈石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雕刻和壁画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享受。
同时,云冈石窟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魅力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云冈石窟艺术论文

云冈石窟艺术论文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云冈石窟艺术论文,欢迎阅读~摘要:我国的石窟艺术源远流长,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保留至今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石窟,是北魏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北魏时期的文化,云冈石窟也是中国石窟艺术汉化的开始。
本文通过分析了云冈石窟开凿的三个时期造像、题材以及洞窟形式的不同风格来论述其中的文化融合。
关键词:云冈石窟三个时期文化融合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目前所知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又作“洲”)山南麓、武周川北岸,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余,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窟多建成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到献文帝(公元446-471)、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的几十年中,较小窟龛的开凿则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4年)。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小龛1100多个,造像5.1万余尊,武周山南麓中间的两道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年代和风格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466),由昙曜提议最早开凿的第16-20窟,《魏书释老志》中记叙:“和平初,师贤卒。
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
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
帝俊奉以师礼。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这段话中所说的“开窟五所”即昙曜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偏西。
文成帝去世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公元467-494),是云冈石窟开凿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云冈开窟造像的鼎盛时期。
成组的双窟和仿汉传统建筑的洞窟是这一时期洞窟的主要特点,如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这几组双窟,以及第11、12、13窟这一组三窟,此外,云冈最大的石窟第3窟也在这一时期进行开凿,中期石窟位于石窟群的东部和中部,占较大窟洞总数的70%。
云冈石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云冈石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云冈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距离今天的洛阳市约5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纳米比亚文化遗产之一。
云冈石窟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十几世纪的繁华昌盛,入藏的石窟数量已达500多座,其中大约有四百座较完好的雕刻群。
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看到当地的古代文明的深刻影响。
它的艺术价值也是让人惊叹的,它的雕塑结合了纳米比亚古代文化和佛教文化,似乎有一种“思想之火”在樱桃花开般地放射出来,给人以极强烈的宗教信念。
云冈石窟是人类智慧的丰碑,里面的大量艺术珍品,是中国或更具体地说是纳米比亚文化的宝藏,其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鲜明地表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表达,为后世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云冈石窟的现实意义也是巨大的,它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珍品,它也是政治和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与现代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云冈石窟也是文化旅游、休闲和度假的好去处,有许多吸引游客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例如巍巍西洋月湖、碧绿梅子港、广袤的草原、神秘的猴林和万千植物。
综上所述,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其艺术价值反映出当地古代文明的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典范和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文化旅游、休闲和度假的好去处,值得人
们好好欣赏和保护。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数百件丢失的佛像现在哪里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数百件丢失的佛像现在哪里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云冈石窟流失海外佛像首次集体上明信片日前,云冈石窟流失的文物首次以明信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虽然展示的仅仅只有16个佛头、佛像,但云冈石窟研究院,已经着手开展石窟内文物流向的调查,力求弄清楚,丢失的佛像在哪里。
“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游览云冈石窟名胜的同时,唤起文物回归的意识。
”7月13日,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人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本报记者吕汉富位于云冈石窟27窟内东壁上层盝形龛内的交脚菩萨,如今摆在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内;50多厘米高,造型精美的石窟佛像佛头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内。
日前,云冈石窟流失的文物首次以明信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虽然展示的仅仅只有16个佛头、佛像,但云冈石窟研究院已经着手开展石窟内文物流向的调查,力求弄清楚,丢失的佛像在哪里。
“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游览云冈石窟名胜的同时,唤起他们对文物回归的意识。
”日前,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人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明信片展示流落雕像由云冈石窟研究院主编的一本精美的明信片小册子就摆在桌子上。
封面上,造像精美的拱尾立兽展示着千年前北魏精湛的石雕艺术。
而这个高54.5厘米,原本应该在云冈石窟第14窟西壁上的拱尾返首兽雕像,如今属于日本的私人收藏。
146厘米高,位于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上的交脚菩萨、27窟东壁上129.5厘米高的交脚菩萨及30窟西壁上132厘米的立佛像,分别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
像这样精美的云冈石窟雕像如今流落在海外的,至少有数百尊。
而云冈石窟研究院首次以明信片形式向社会发布的仅仅是16尊。
这其中,还包括收藏于日本正木美术馆的菩萨手臂造像。
这16张明信片展示的被盗佛像、佛头和佛像肢体实物图片,均标注了在云冈石窟内的具体位置、高度和目前所在的国家。
“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游览云冈石窟名胜的同时,唤起他们对文物回归的意识。
”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人说。
有关云冈石窟的开题报告

有关云冈石窟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该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了数个朝代的延续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佛教艺术和丰富的雕刻内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
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其雕刻内容、结构和艺术技法的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研究目的: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从而对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
2.研究方法与步骤: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艺术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对云冈石窟进行系统的研究。
3.研究意义: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佛教艺术的理解,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内容云冈石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与文化背景:通过对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考察,了解石窟的建造动机、宗教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2.雕刻内容与造型:对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和艺术分析,揭示其雕刻内容的主题、象征意义和传承关系。
3.结构与布局:通过对云冈石窟结构和布局的研究,探索其建筑规划和雕塑安排的艺术特点和内在逻辑。
4.艺术技法与风格:对云冈石窟的雕刻技法、绘画风格和装饰手法进行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2.2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社会学资料和艺术史研究,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和学术争议等重要背景信息。
2.实地调查:前往云冈石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石窟的建筑结构、雕刻内容和装饰风格,并采集相关数据和图像资料。
3.艺术分析:对云冈石窟的雕塑内容、结构和艺术技法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云冈石窟价值描述

云冈石窟价值描述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上,还体现在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云冈石窟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风格。
这些佛像和壁画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佛教的教义和故事,表现了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极具艺术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窟的卧佛造像,被誉为“东方瑰宝”,其雄伟壮观的规模和精细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云冈石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千余年的时间。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佛教的兴盛与发展,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云冈石窟还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宗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石窟中的佛教故事和教义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传递着人们对生死、因果报应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仅对于佛教信仰者有深远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云冈石窟还具有旅游价值。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认知的拓宽。
云冈石窟以其在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这一瑰宝,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云冈石窟的美丽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极 乐 世 界 , 了 来 世 能 够 过 上 幸 福 的 生 活 ; 奉 佛 为 信
教 可 以 减 轻 自 己 的 罪 恶 , 渭 “放 下 瞬 刀 , 地 成 所 立
作 为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的 体 现 作 用 于 公 共 领 域 的 社 会 影
响力 。
一
佛 ”, 人 人 皆 可 成 佛 ” 一 方 面 , 普 通 百 姓 身 上 艰 “ 。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级通 过压榨 农 民阶级来 取得 财 富 , 自己 的幸 福 生 活 可 谓 是 建 立 在 广 大 农 民 的 痛 苦 之 上 , 奉 佛 教 可 以 使 他 信
们 心 灵 中 的 罪 恶 感 得 以 缓 解 和 减 轻 , 到 心 理 上 的安 得 慰 。 佛 教 在 这 些 方 面 满 足 了 这 两 批 人 的 精 神 上 的 需
诸 帝 。 此 外 , 魏 后 期 随 着 皇 权 的 迁 移 , 人 也 开 ”4 北 富
性 的打击 , 太 武帝 以后 佛 教又 再 次 得 到恢 复 , 是 在 但 从 中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教 只 不 过 是 统 治 者 用 来 作 为 加 佛 固其 统 治 的 工 具 , 们 可 以根 据 统 治 需 要 x- 他 14 , ̄教 或 兴 或灭 , 至 改选道 教或 者其他 门类 的宗教 。 甚
供养 人 的塑像之 外 , 于雕刻 这些 杰作 的民间 匠人我 对 们 却一无所 知 。而 他 们 代表 的是 北 魏 时代 的雕 刻水
平 和 那 个 时 代 的 艺 术 发 展 水 平 。 北 魏 时 期 , 间 匠人 民
北魏时期 佛 教 的 传播 也 并 不 是 一 帆风 顺 。北 魏
始 在 云 冈 石 窟 附 近 开 凿 一 些 小 的 石 窟 寺 , 且 也 雕 刻 并 有 自己 的 供 养 人 像 , 此 来 祈 求 神 灵 的 佑 护 。 从 魏 文 以 帝 复 法 开 凿 石 窟 寺 开 始 , 迁 都 洛 阳 , 直 有 人 在 武 到 一 周 山 兴 建 石 窟 寺 。从 象 征 皇 权 的 大 型 昙 曜 五 窟 , 后 到 来 由 于 修 建 者 自己 财 力 不 够 而 修 建 的 较 小 的石 窟 寺 ,
文 化 相 对 发 达 的 人 民实 行 统 治 , 要 一 种 宗 法 性 宗 教 需
始 建 于 公 元 4 0年 , 当 时 的 佛 教 高 僧 昙 曜 奉 旨开 凿 6 由 昙 曜 五 窟 。 虽 然 石 窟 寺 的 雕 刻 一 般 是 以 佛 经 原 典 中 的 故 事 为 原 型 , 是 从 县 曜 五 窟 中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其 与 但
带I J
北 魏 在 中 国历 史 上 是 个 比 较 特 殊 的 朝 代 , 魏 鲜 北 卑 人 建 立 王 朝 开 始 统 治 , 后 又 一 统 北 方 。北 魏 建 立 其
王 朝 以 后 , 都 平 城 ( 在 的 大 同 )。 在 十 六 国 时 期 , 迁 现 佛 教 就 已 经 在 中 原 开 始 传 播 , 且 形 成 佛 教 文 化 中 并 心 。北 魏 政 权 建 立 以 后 , 治 中 心 转 移 到 平 城 , 有 政 拥
[ 收稿 日期 ]0 l一 2—1 21 0 6 [ 作者简介 ] 伍碉 (9 7 ) 女 , 18 一 , 安徽芜湖人 , 文学硕士 , 研究方 向: 审美 人类学 、 文艺学。
政 治 之 间 的 内 在 关 系 。 据 历 史 记 载 , 曜 本 人 根 据 昙
谓 魏 国境 内 的寺 院 塔 庙 无 一 幸 免 , 称 “ 武 法 难 ” 史 太 。
础 , 力推 行佛教 是巩 固其政权 统 治的一 个 重大 的政 大 治 策 略 。 在 大 兴 佛 教 之 时 , 魏 政 权 建 立 了 一 系 列 的 北
地 位 卑 微 , 们 在 石 窟 寺 的 开 凿 过 程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他 用 , 冈石窟寺 是那 个时代 群众集 体 的智慧 的结 晶。 云 云 冈 石 窟 的 雕 塑 中有 巨 大 的 佛 像 、 卫 佛 的 护 法 保 佛像 、 绘 佛本 生故 事 的画面 , 及用 来供 奉 的佛 龛 , 描 以 这 些 作 品 在 今 天 看 来 都 极 具 艺 术 价 值 。 云 冈 石 窟 寺 中 比较 出 名 的 昙 曜 五 窟 之 一 , 2 第 0窟 露 天 大 佛 被 称 为 云 岗石 刻 的 象 征 。 佛 像 为 释 迦 坐 像 , l . 高 3 7米 , 主 佛 依 旧保 存 完 好 , 为 石 窟 部 分 塌 毁 , 佛 直 接 呈 现 因 主 在 外 面 , 型 气 魄 宏 伟 , 为 壮 观 。 佛 像 周 围 还 刻 有 造 蔚 站 立 的 佛 像 , 像 本 身 造 型 端 正 , 耳 垂 肩 , 情 祥 佛 双 表 和 , 给 人 以 一 种 艺 术 上 的 美 感 , 塑 的 巨大 的 佛 像 , 能 雕
、
北 魏 云 冈 石 窟 修 建 与 政 治 话 语 控
苦 的 生 活 已 经 使 他 们 失 去 了 旱 乐 的 机 会 , 上 战 乱 更 加
是 民 不 聊 生 , 教 信 仰 却 能 够 给 他 们 以 精 神 上 的 寄 佛
托 , 他 们 安 于 贫 苦 的 生 活 。 另 一 方 面 , 建 地 主 阶 使 封
求 。 宗 教 本 身 作 为 一 种 信 仰 是 没 有 问 题 的 , 是 制 度 但
化 r 宗 教 是 与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相 联 系 的 , 统 治 阶 级 r的 与
大 量 的人 力 与 财 力 资 源 。 大 批 能 工 巧 匠 也 随 之 聚 集 在 此 。 《 书 》曾 记 载 : 魏 “凉 州 之 张 轨 后 , 信 佛 教 。 世 敦煌地接 西 域 , 俗 交 的 其 旧式 , 邬 相 属 , 有 塔 道 村 多
云 冈 石 窟 是 中 国 第 一 座 石 窟 的 开 凿 和 佛 像 的 雕
塑 都 在 LI 上 进 行 的 巨 大 石 窟 群 , 名 武 周 山 石 窟 , L体 原 在 山 西 大 同 市 西 郊 处 , 窟 倚 山 面 水 。 东 西 绵 延 有 一 石
民 族 接 受 了 中 原 地 区 的 信 仰 , 且 通 过 自 己 的 政 权 把 并
二 、 窟 寺 雕 塑 作 品体 现 的社 会 意识 石
形 态
大 同云 冈石窟 的艺 术成 就 一 直 以来 都 得 到 了人 们 的 认 可 , 把 开 凿 石 窟 与 雕 刻 佛 像 相 结 合 , 雕 刻 它 其 的难 度 和 佛 像 所 给 人 的 震 撼 , 我 们 感 叹 当 时 匠 工 们 使 的 技 艺 超 凡 。但 是 , 云 冈 石 窟 的 遗 址 看 了 , 了昙 从 除
伍 弱
( 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 海 上 上 20 4 ) 0 20
摘
要: 大同云冈石窟是北魏 时代佛教文化传 播和发展 的见证 。从 审姜人类学角度把云 阳石窟放在 一个大的社会
文化背景之下 , 不仅仅考察 当时的“ 语境” 同时也考察 云 阿石窟 在现代 的社会文 化背景下所 反映 审 美现象 , , 考察其
址 在 当 时 皇 帝 祈 福 的 灵 山 — — 武 周 山 , 早 的 石 窟 最
济 、 治 和 文 化 中 心 , 冈 石 窟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进 政 云 行 建造 。 北 魏 政 权 是 少 数 民 族 在 中 原 建 立 的 政 权 , 达 到 要
对 比 自己 民 族 先 进 的 群 体 的 统 治 , 须 实 施 汉 化 政 必 策 。因此 “ 了巩 固军 事 胜 利 的成 果 , 政 } 经 济 、 为 对 台、
在 北 魏 时期 以及 当代 社 会 里 作 为雕 塑作 品 的社 会 功 能 与 意义 。 关 键 词 : 冈石窟 寺 ; 塑 ; 会 功 能 ; 云 雕 社 意义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J 3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2 (0 1 0 0 0 1 0 0 3— 0 0 2 1 )2— 0 1 — 4 显 示 自己 政 权 的 合法 性 。 ∽ 来 一于 我 国 北 方 的 游 牧 ”
“ 武 法 难 ” 然 没 有 给 佛 教 在 中原 的 传 播 造 成 毁 灭 太 虽
“ 佛 即 拜 皇 帝 ”的构 想 开 凿 石 窟 , 这 次 大 规 模 的 Y= 礼 “ I 凿 云冈石窟 , 某 种 程度 上 也 是 在 给帝 王 画 石 像 , 在 凿 成 的昙 曜 五 窟 从 1 6到 2 0窟 依 次 代 表 的 是 神 元 皇 帝 、 道 武 帝 、 武 帝 、 成 帝 和 文 成 帝 以 后 未 来 世 的 拓 跋 太 文
政 权 曾 经 采 取 过 灭 佛 的行 动 , 此 后 的 统 治 者 又 开 始 但
信 奉 佛 教 , 教 才 得 以 传 播 下 去 。 兴 佛 与 灭 佛 , 似 佛 看 与 统 治 阶 级 的 信 仰 有 关 , 实 际 上 也 是 他 们 对 广 大 社 但 会 群 众 进 行 控 制 的 一 种 手 段 。在 封 建 社 会 里 , 教 往 佛 往 被 统 治 阶 级 用 来 作 为 麻 痹 群 众 的 工 具 。北 魏 政 权 建 立 之 初 统 治 者 急 需 为 自 己 的政 权 的 合 法 性 建 立 基
寺 。 太 延 中 , 州 平 , 其 国 人 于 京 邑 。 沙 门 佛 事 皆 凉 徙 俱 东 , 教 弥增 矣 。 北 魏 平定 凉 州 , 教 中心 开始 转 象 ” 佛
向平城 , 人 也 随之 迁 徙 到 平 城 。平 城 成 为新 的经 国
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 治 阶 级 可 以利 用 它 来 巩 固 其统 统
社 会 权 利 之 间 的关 系 , 以 此 来 说 明 中 国古 代 的 雕 塑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