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复习教案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扶植的曲折发展【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扶植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纲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扶植道路的实践【问题回顾】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本色?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本钱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扶植同时并举的路线,其本色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鞭策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一五计划选择的工业基地是哪里?说说理由?地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资源: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基础:重工业比力发达,基础较好。

4、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本色?(三维P136)发展生产力与变化生产关系并举。

集中发展重工业是生产力的内容,三大改造是变化生产关系。

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协调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计划具有指导性,极大地调动了泛博人民群众扶植社会主义的热情。

5、20世纪50年代末,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请回答在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什么运动?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中央为什么会发动这样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毛泽东等中央辅导人片面追求经济扶植的高速度。

后果: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生态环境遭到粉碎。

④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教训:①经济扶植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

第十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学案

第十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学案

第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课标解读: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有哪些?结果如何?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有何教训?知识梳理:1、阅读教材后完成练习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作一概括了解。

2、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开始的?采取了什么路线和方针?“五一”计划又是怎样实施的?取得了那些初步成就?3、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1956-1966十年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哪些探索和调整?出现了哪些失误?(阅读课本后,按“探索-失误-调整”的线索指出十年间有哪些成就和危害。

) 1)“八大”的探索: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3)八字方针的调整以及取得的成就:4)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1956-1966十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概括。

4、总结: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同时又出现过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知识拓展:过渡时期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其基本内涵是: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其内容:一化三改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即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革命与建设并举。

其核心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心环节是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优品课件之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优品课件之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49年——1953年)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52年底:
③1953年:
2.方针:
3.实施:
4.成就:
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一一1956年底)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4.意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年一一1976年)
1. 1956年中共八大
①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
②提出:
③影响:
3.1960年八字方针
①背景:②方针:
③影响:
4.1956--1966 年:
5.1966—1976 年: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11.阅读下列材料:
优品课件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
2
3
5 6 7 8 9 10 B B B D B A A C
优品课件
B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教学设计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第1课时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及其基本完成的伟大意义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教训教具PPT课件教学要点: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特别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及其基本完成的伟大意义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教训教学方法:教法: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学法:根据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对教材知识作总体了解,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的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探究1.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
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
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1.目的:为了适应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为特征的。1955年,全国兴起了兴办的高潮。
手工业: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改造,后来改变为。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的策略,运用、和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对个别企业实行,1956年实行

4.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1.背景:①人民政权的巩固。②国民经济的恢复: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③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
4.成就:到年底,初步建立了。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学案

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失误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⑴国民经济的恢复:①_____年底,⑵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②____________,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③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④________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⑴到⑤_______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⑥________________。

⑵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⑦________________。

⑶社会主义⑧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①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⑴农业:A.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②__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B.高级农业合作社:③____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合作社的高潮。

⑵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合作社运动,开始从④________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⑤___________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⑥______、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⑦________________轨道。

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_预习案

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_预习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自主预习案【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及其经验教训。

【知识体系】一、列出本课知识线索二、基础知识与站重难点探究【课堂互动探究】材料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决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的好些。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1958年以后中国经济工作所追求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革命化或不断革命。

……按照这种思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已经由发展生产力,一变而为纯洁生产关系,再变而为纯洁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

……很明显,这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是由于缺乏国家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强有力制度。

——胡乔木《中国为什么犯20年的“左”倾错误》(1)材料一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展示四)(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中国当时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展示五)第十八课预习案答案【探究与点拨】1、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借鉴苏联经验。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3、(1)成功探索:a、三年恢复(1949——1952):经过三年努力,为后来大规模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b、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我国国情,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一、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及其原因。

二、基础感知。

请按课文填写完整下列各题的空格。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社大1.成立经互会: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苏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 改革(20世纪50年代):(1)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发展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 改革(20世纪60年代):(1)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高投入、、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5.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从1985年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

(2)内容: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

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

(3)后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6.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7.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失误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⑪国民经济的恢复:①_____年底,⑫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②____________,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③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④________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⑪到⑤_______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⑥________________。

⑫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⑦________________。

⑬社会主义⑧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①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⑪农业:A.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②__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B.高级农业合作社:③____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合作社的高潮。

⑫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合作社运动,开始从④________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⑤___________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⑬资本主义工商业: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⑥______、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⑦________________轨道。

B.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⑧________________。

C.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⑨________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⑩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㈠成就:1.中共八大召开⑪内容:A.社会背景:社会主义的①_______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B.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②_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③_________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④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C.主要任务:⑤________________ 。

⑫影响: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⑥________________蓬勃开展起来。

2.八字方针:⑪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⑫时间:⑦________________年⑬内容:“⑧、、、”⑭作用: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到⑨___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㈡教训1.“左”倾错误初步发展⑪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⑩________________。

⑫表现:A.1958年,中国共产党⑪会议提出了的总路线。

B.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⑫”C.“一大二公”为特点的⑬运动。

⑬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⑭”为主要标志。

⑭影响:A.国民经济和⑮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⑮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农村⑯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左”倾错误恶性膨胀⑪表现:1966—1976年的“”⑫危害:A.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B.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C.“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A ①②B ③④ C.②④ D.①③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 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 A .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 .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D .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 ②④7.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2009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主要在于 【 】A .过分的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B .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 .盲目制度生产的高指标D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0.(2)1962年1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有70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书面报告并作讲话。

在总结“三年困难”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你认为,当时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从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一】 阅读一五计划内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一五计划选择的工业基地是哪里?说说理由? (4)、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二】20世纪年代末,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错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观察下图: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土高炉”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请回答⑪这两幅图片反映出在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什么运动? ⑫中共中央为什么会发动这样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⑬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18课答案1--5 BBBDB 6--9 AACB10.(1)1958-1960年间呈上升趋势。

原因: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工业增长。

1960-1961年间是呈下降趋势。

原因: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3)启示: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探究一(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原因: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原因地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资源: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基础: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4)特点:①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集中发展重工业是生产力的内容,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协调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③计划具有指导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探究二⑪“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⑫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后果: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④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⑬教训:①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