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行星地球第3讲地球公转(一)课时跟踪练

第3讲地球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2017·河北衡水一调)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据此完成1~2题。
1.数九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持续加快B.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持续扩大C.衡水日出时刻逐日提前D.衡水日出太阳方位保持不变2.“数九”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认为冬至日后过了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结合这一说法,推断“数九”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民俗(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两广地区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数九从冬至日开始,数九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A错;冬至日,北极地区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地球极夜范围变小,B错;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逐日变长,日出时刻逐日提前,C对;衡水日出方位逐日向东,D错;故选C。
第2题,我国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总结的各种民谚及民俗等多根据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的,数九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民俗,故选B。
答案:1.C 2.B(2017·四川成都联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4.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解析:第3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的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反应的夏季多雨;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解析:第(1)题,6 月初太阳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且接近夏 至日,即图 2 中春分点与夏至点之间的丁位置,故选 D 项。第 (2)题,由图 2 可知,太阳所处的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 乙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前,甲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后。甲 位置日期的地球公转速度较乙快,排除 A 项;乙位置日期之后 昼长先变短后变长,甲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变长,排除 B 项;甲 位置日期时的日地距离较乙位置日期短,排除 C 项;太阳处于 甲、乙位置时,地球上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D 项正确。
答案:(1)B
地理
(2)C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4.(2014· 北京高考节选)北京时间 2013 年 12 月 21 日 0 时 42 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卫星发 射当日 ( )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1.黄赤交角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2)若 EF 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 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 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B.北温带范围变小 D.悉尼(约 34° S)夏季昼变长 ( )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测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3题。
1 .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2. 如图所示,地球()A.在公转轨道上位于近日点附近B.公转速度在该日后逐渐变快C.自转角速度①地大于③地D.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3.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A.白昼长度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④③②B.正午太阳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②③①④C.该日后三个月内白昼逐渐变长的有①②D.该日后三个月内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的有③④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 四地的地理位置由北到南的排序正确的是()A.丁—乙—丙—甲B.甲—乙—丁—丙C.丁—乙—甲—丙D.丙—丁—甲—乙5.冬至日丁地的日出时间为()A.2时30分B.3时30分C.8时30分D.9时30分(2014·郑州二模)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8.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_。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A到图D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重难点:黄赤夹角的形成及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影响;(昼夜长短形成、分布规律及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B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C.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D.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2.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①经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太阳直射点位置④地形、海拔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
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4.巨镜位于广场的()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5.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A.昼夜温差小B.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下图为夏至日某纬线圏,劣弧MN为夜弧。
读图,完成6~8题。
6.该纬线圈可能()A.靠近赤道B.位于南半球低纬度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D.在北极圈以内7.若劣弧MN开始逐渐变长,则()A.地球公转速度渐快B.极昼范围扩大C.太阳直射点南移,且位于赤道以南D.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小8.一年中,该地夜长的最大变化范围为()A.12小时B.8小时C.16小时D.24小时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
下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相片。
完成9——10题。
9.拍摄者位于树的(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10.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4:00 B.9:30 C.16:30 D.19:00图2中箭头示意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回归运动。
课时作业20:2.3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15°B.105°C.195°D.285°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日6时40分左右,嫦娥五号测试飞行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图甲为着陆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图中四点为二分二至日),图乙是飞行器着陆时的地球光照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甲中,当地球公转位置()A.由①到④时公转速度先快后慢B.由④到③时南京昼长夜短C.由③到②时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D.由②到①时西风带总体南移3.图乙中B点的区时是()A.11月1日0时B.10月31日23时40分C.11月1日12时D.10月31日12时40分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
读图回答4~5题。
4.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5.北半球某地点在下列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24小时的是()A.小满和大暑B.处暑和霜降C.小雪和大寒D.立春和惊蛰6.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A.昼夜温差小B.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7.第30届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
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A.菲律宾B.巴西C.新西兰D.英国北京时间2015年6月22日0时38分,我国迎来2015年的夏至。
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图。
读图回答8~9题。
2025版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改变如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A.甲→乙 B.乙→丙C.丙→丁 D.丁→甲2.2024年2月16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在黄道的位置为0°,则2024年春节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A.30° B.130°C.230° D.330°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视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学问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动身,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4.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读图回答5~6题。
5.天津校内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 ) 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6.若图示日晷仪由天津移至上海运用,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应当( )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按日期作调整下图为甲、乙两地同一时段昼长和夜长的改变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位于不同半球B.太阳高度甲地均大于乙地C.甲、乙两地为对跖点D.甲地的纬度高于乙地8.假如甲地位于南半球,则b的日期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提示】
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与太阳升起的时
间同步:日出时间到夏至日最早。到冬至日最晚。五· 一劳动节 与夏至日之间的时间间隔比国庆节短,故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 场升国旗早。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背诵 1.黄赤交角与几种数据的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结 地球的公转 (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背诵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束 时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 变化特点 特殊节气 北半球夏至日,北 北半球 夏半年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
图示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昼 夜短,纬度越高, 越长, 夜 越短
高考达标练
点拔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是:赤道地区最 小,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 夜现象。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五·一劳动节早还是我国国庆节早?
【参考答案】 (1)C (2)A (3)D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冲关演练]
结 束
1.(2014· 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 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 1 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 2 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
)
(
)
解析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6· 海南期中考试)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 3~4 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在 D 处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
)
4.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返回导航页
解析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重点提醒] (1)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 关,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2)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 各地 (赤道除外 )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幅度随黄赤交角增大 而增大、减小而减小,而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明显。但是,赤道上 昼长始终是 12 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前后的变幅为零;黄赤交角 变化后的寒带范围内,仍然有极昼、极夜现象。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5·广州一模)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5°,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A.昼夜温差小B.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下图为夏至日某纬线圏,劣弧MN为夜弧。
读图,完成2~4题。
2.该纬线圈可能()A.靠近赤道B.位于南半球低纬度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D.在北极圈以内3.若劣弧MN开始逐渐变长,则()A.地球公转速度渐快B.极昼范围扩大C.太阳直射点南移,且位于赤道以南D.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小4.一年中,该地夜长的最大变化范围为()A.12小时B.8小时C.16小时D.24小时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B.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C.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D.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6.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①经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太阳直射点位置④地形、海拔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2015·福州质检)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
据此完成7~8题。
7.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8.巨镜位于广场的()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2015·潍坊联考)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9~10题。
9.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A.5月B.8月C.11月D.12月10.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2015·石家庄一模)北美洲某村庄东部由南向北较均匀地分布着13座山峰,太阳每天会从这13座山峰顶部或两个山峰之间升起,当地居民利用太阳升起的位臵确定日期。
据此完成11~12题。
11. 根据材料可知()A.太阳从相邻两座山峰顶部升起的时间间隔约为一星期B.太阳从中间山峰顶部升起到从南北两端山峰顶部升起间隔日数相同C.太阳从山峰之间升起的地方时比从山峰顶部升起的早D.一年中太阳在其中的11座山峰顶部升起两次12.当地居民看到的现象是()A.太阳从最北山峰顶部升起之日,日落最早B.太阳从最南山峰顶部升起之日,室内光照面积最大C.太阳从中间山峰顶部升起之日,正午房屋影长为零D.中间山峰位于该村庄的正东方二、综合题(共52分)1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1)角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
(4分)(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____。
(4分)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6分)()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6分)()A.地中海沿岸逐渐进入多雨季节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由干季转为湿季C.南半球温带草原开始进入冬季D.海河开始进入汛期(5)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有(6分)()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做回归运动D.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14.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1)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10分)(3)左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的移动过程是________;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分)(4)右图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______。
(4分)答案1.选C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则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很小,各地基本都没有季节变化。
昼夜温差大小与大气层厚度和自转周期有关,与黄赤交角无关。
2.C 3.D 4.B第2题,该纬线圈反映夏至日昼夜分布,且昼弧长于夜弧,则一定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该地夜长为8小时,昼长为16小时,则只能位于中纬度。
第3题,劣弧表示夜长,劣弧变长,表示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但仍位于北半球;地球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极昼和极夜范围变小,地轴和晨昏线夹角变小。
第4题,夏至日该地夜弧最短,夜长为8小时;则冬至日,该地夜弧最长,夜长将是16小时,则该地夜长最大变化幅度为8小时。
5.B 6.C第5题,从图示位臵看,甲岛纬度稍高,靠近南回归线,乙岛纬度稍低,靠近赤道。
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时,甲岛昼变短,日落较早;在当地冬至日附近,甲岛昼最短,日落最早,有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可推断只有在太阳直射北纬20°~23.5°期间,甲岛居民有可能比乙岛居民先看到日落。
第6题,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南、北)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日出变早、日落变晚;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大;同一纬线,越靠东时间越早,日出越早;高海拔地区,日出较早,日落较晚。
7.C8.D第7题,北半球9月至次年3月,太阳直射点基本上位于南半球,材料中提示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则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该地基本上看不到太阳,则持续时间约为6个月。
第8题,北纬59°53′的冬半年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即太阳多从南方照射过来,巨镜镜面能够把南方照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广场,说明巨镜位于广场的北侧。
9.C10.D第9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昼夜分布状况可知,曲线e表示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约为78°S(位于南极点和南极圈中间),因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约位于12°S附近,时间大约为2月或11月。
第10题,据图可知,该图没有表达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的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分;f曲线没有表达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三条曲线均表达了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其中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11.D12.B第11题,北美洲某村庄东部自南向北较均匀地排列着13座山峰,太阳每天从这13座山峰顶部或两个山峰之间升起,这可以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联系起来。
太阳从相邻两座山峰顶部升起的时间间隔约为半个月,A错;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附近最快,在远日点附近最慢,因此太阳从中间山峰顶部升起到从南北两端山峰顶部升起间隔日数不相同,B 错;太阳从山峰之间升起的地方时不一定比从山峰顶部升起的早,当太阳从最北山峰升起时,大致是夏至日,太阳从该山峰升起时地方时最早,C错;一年中太阳在中间11座山峰顶部升起两次,D正确。
第12题,太阳从最北山峰顶部升起之日,大致是夏至日,日落最晚,A错;太阳从最南山峰顶部升起之日,大致是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室内光照面积最大,B正确;太阳从中间山峰顶部升起之日,大致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附近,该地正午房屋影长不可能为零,C错;中间山峰不一定在正中间,其相对位臵是位于该村庄的偏东方,D错。
13.解析:第(1)题,平面③为黄道面,角②为黄道面与地轴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
第(2)题,F点位于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H点位于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选D。
第(3)题,由E到F即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应选B、C;A项中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应先变大后变小,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变大。
第(4)题,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即由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的过程,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故此题应选A、B。
第(5)题,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此题答案为B、C;A项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D项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
答案:(1)66.5°黄道面(2)B D(3)BC(4)AB(5)BC14.解析:第(1)题,从左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第(2)题,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
第(3)题,左图中从A到B即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即右图中d,此期间海口市白昼变长。
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6月22日~12月22日,即右图中ab段。
答案:(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变长(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