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五单元 第25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题:第五单元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题第五单元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下图为1950年与1990年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四国人均GDP 的比较(单位:美元),从中说明了( )A.越南人均GDP比其他三国增长要快B.东盟新成员发展潜力大C.东盟的经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D.东南亚区域化进程加快解析: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1990年东盟各国经济与195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反映了东盟成立的推动作用,A项与图表信息不符,B、D两项无法从图表中得出结论。
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C2. “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劳务、商品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
”材料所述的规定出自( ) A.《布雷顿森林协定》B.《北大西洋公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解析:《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战后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与材料中“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不符,故排除A项;《北大西洋公约》签订后建立的北约是美国主导下的政治军事集团,故B项错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通过的条约,与题干中“三国”不符,故C 项错误;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故D项正确。
答案:D3.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硕果,据统计到2006年,各成员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乎是非成员平均水平的两倍。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各成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政治体制的多样性C.社会模式的多样性D.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方式解析:本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重大意义,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亚太经合组织形成的共同组织原则,即“APEC方式”。
答案:D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3课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课时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鹰潭模拟)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解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
故选A项。
答案 A2.(原创题)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
……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这说明()。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3.(201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人民大众”包括()。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小商品生产者④资产阶级⑤地主阶级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⑤解析人民大众指的是一切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5课时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以伐木,纵火焚烧”可以看出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当时的生产工具是石制工具,故选D项。
A、B、C三项出现的时间要晚,且C项属于灌溉工具,皆排除。
答案 D2.(2013·武汉模拟)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正确。
A项错在“必须”,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
答案 D3.(改编题)从图一到图二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的变革D.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图一是指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允许土地买卖;图二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C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汉代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答案 C5.(2013·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7课时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课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右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B.外国资本对中国毫无影响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解析由图片中国家资本、买办和官僚资本、外资资本和商人资本的构成可以看出晚清甲午之前已经出现中外资本的共存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A项说法正确。
B项错在“毫无影响”;C项错在“社会主流”,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应在辛亥革命以后;D项理解错误,其中的官僚资本是国有资本。
答案 A2.(2013·潮州期末)下图是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解析从清单中分析,主要属于购置近代清政府海军装备的内容,与此有关的是洋务派创办近代海军的史实,李鸿章属于洋务派。
其余三人不符合这一史实。
答案 B3.(2013·苏南四校检测)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并不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受到西方入侵影响等因素,故与B项无必然因果关系。
答案 B4.(2013·安阳期末)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时间1842~1895年(甲午战争前后)1895~1912年(辛亥革命前)1912~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约10万人约60万人约200万人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解析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四单元 第22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2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衡水质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农业的社会化的含义是指农业由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社会生产。
但新中国刚成立,大都是经济落后、小农经济众多的情况,也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由此选C项。
其它三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 C2.(原创题)《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
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答案 D3.(原创题)下表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由此判断()。
A.从农业合作化速度上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B.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C.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了“八大”制定任务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解析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
“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A项错误;“八大”制定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项错误。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六单元 第26课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6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状况,判断准确的是()。
A.美、日、欧呈经济三足鼎立状态B.这一状况出现于20世纪五十年代C.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带来的结果D.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彻底恢复解析从图中美国无论是GNP、工业生产总值还是黄金储备都遥遥领先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总和,可以判断出这个时期是指二战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遥遥领先,而西欧等国普遍衰落,故选B项。
美、日、欧呈经济三足鼎立状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应该是美国经济地位决定了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2.(2013·济南模拟)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美元帝国”形成B.罗斯福新政C.美国独立D.“冷战”开始解析从图片信息看,“美国世纪”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元帝国”也由此形成,故选A项。
答案 A3.(原创题)“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领一个9人代表团与其他43个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在这里相聚。
当时,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装的军人严密封锁起来。
”这次“相聚”的结果是()。
A.确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4年”、“43(加中国是44个国家)”、“森林”,由此判断是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配套作业(二十五) 新人教版

课后作业(二十五)(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中山一中高三检测)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此人可能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2.(2012·合肥模拟)据《孟子·离娄下》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塾诸人也。
”孟子本质意图是( )A.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B.孟子阐述传承“孔子学说”的历程C.“五世”指的是五代十国D.孟子自认继承孔子的道统3.下面漫画所要表达的意图是(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4.(2012·蚌埠二模)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5.(2012·云浮一模)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6.(2012·台州一模)墨家被形象地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但这个学派也强调君主专政,下列最能体现墨家主张君权至上,绝对服从思想的是( )A.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7.(2013届临沂质检)《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练习)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 课件(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必修2)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中国弃用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从交通角度说明社会 进步受到阻碍,而慈禧太后拒绝先进技术仅仅是因为火车司机坐 在她前面开车,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阻碍社会发展。 A项的表述 不对;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B
突破方法
1.运用知识结构图准确把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由“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可知近代中国虽逐渐开放,但 受传统思想影响,其思想还比较保守。
答案:A
3.(2008·宁夏文综,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 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 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
即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
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关于中国近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
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 种变迁的因素。同时本单元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 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时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单元整合
真题体验
1.(2009· 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 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下图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答案 C2.(2013·杭州模拟)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的政策“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B3.(2013·咸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促使俄国有()。
A.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B.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等可知此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
答案 B4.(2013·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
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答案 B5.(原创题)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列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暂时恢复资本主义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6.(2013·武汉江岸调考)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允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材料中的做法就属于农业集体化,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7.(2013·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D项。
答案 D8.(2013·石家庄质检)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资本主义D.民主集中制解析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斯大林模式。
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9.(改编题)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
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项是戈尔巴乔夫。
答案 C10.“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本题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理解分析。
戈尔巴乔夫试图用“公民社会”取代“斯大林模式”,以西方的“自由”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这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答案 B11.(2013·无锡模拟)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
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12.(2013·安徽师大附中模拟)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于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因此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
2013年是苏联解体22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分)(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4分)(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括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
第(2)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
第(3)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
第(4)问,目的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
第(5)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