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故事秀娟

合集下载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故事一,《养生主》。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注重养生,每天都要按时按点地吃饭、睡觉,还要进行各种锻炼。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养生大师,于是前去求教。

养生大师告诉他,要保持健康,就要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顶天立地,才能迎风而生。

这个人于是按照养生大师的教导,每天都像大树一样锻炼自己,不久之后,他的身体确实变得更加健康了。

故事二,《鲁连子》。

鲁国有一位名叫连的人,他喜欢到处游荡,不喜欢安定下来。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山林深处,看见了一只兔子。

他对兔子说,“你怎么不像我一样,四处游荡呢?”兔子回答说,“我在这片山林里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食物和水源,我觉得很满足了。

”鲁连听了很受启发,于是决定要像兔子一样,找到自己的家园,安定下来。

故事三,《养生论》。

有一位养生大师,他年纪很大了,但身体却非常健康。

有人问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每天都按时按点地吃饭、睡觉,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保持心情愉快,不生气,不着急,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听了这些话,人们都深受启发,纷纷效仿他的养生之道。

故事四,《饮食论》。

有一个人,他非常讲究饮食,每天都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不吃垃圾食品。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饮食大师,于是前去求教。

饮食大师告诉他,要保持健康,就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油腻食物,还要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

这个人于是按照饮食大师的教导,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不久之后,他的身体确实变得更加健康了。

以上就是出自列子的一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富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的寓言故事
第一则是《劝学》。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曾子的学者,他在家
中读书时,看到一只鸟儿在窗外飞来飞去,便产生了放弃学业去追
逐自由的念头。

但是,曾子的母亲却告诫他说,“鸟儿虽然可以自
由飞翔,但是它没有书本知识,只能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而你是有
知识的人,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曾子听后深受感动,放弃了逃学的念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则是《饮鸩止渴》。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旅途中感到口渴,于是他找到了一口井,但井水却被毒蛇咬死,水中有毒。

这个人为
了止渴,却不顾一切地喝下了这口毒水,结果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不顾后果
地采取了错误的行动,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第三则是《养生》。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养了一只鸽子,他每天
都给鸽子喂食,希望它能够长寿。

然而,这只鸽子却因为长期缺乏
锻炼,导致了身体变得非常虚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养生不仅仅
是要注重饮食,还要注重锻炼,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够长寿。

列子的寓言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还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列子》中两个著名故事文言文

《列子》中两个著名故事文言文

《列子》中两个著名故事文言文引言《列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家五经"之一,书中收录了众多寓言故事和哲理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被广为流传,分别是《齐物论》和《养生主》。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两个著名故事的内容和内涵。

一、《齐物论》1.故事概述《齐物论》是《列子》中的一篇短篇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齐物的人寻求内心平静的故事。

2.故事内容齐物见到一位剥茧的老妇人,妇人剥茧而出的丝线非常均匀,于是他便问妇人如何能够做到如此均匀。

老妇人告诉他:“若心无旁骛,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就能够心无旁骛地把它完成。

”齐物听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决心抛弃杂念,专心致志。

3.内涵意义《齐物论》通过剥茧老妇人做茧的过程,告诉人们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细致均匀。

这一故事引导人们注重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培养专注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养生主》1.故事概述《养生主》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养生方法。

2.故事内容故事中的养生者形容自己的心像一座空屋,一无所有,室内空空如也。

与此同时,一只小鸟飞入了他的心房中,养生者并不打扰它,也不让它飞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鸟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养生者的心完全被它填满。

在这个过程中,养生者体会到真正的修行就是顺应自然,接纳生命的变化。

3.内涵意义通过养生者与小鸟的故事,《养生主》告诉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接纳生命中的变化和挑战。

人们经常会陷入争斗和得失之中,却不知道只有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快乐。

这个寓言故事教导人们要懂得调整和保护自己的心灵,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结语《列子》中的《齐物论》和《养生主》是两个著名的故事,它们通过生动的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齐物论》教导人们要专心致志,培养内心的平静,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养生主》则告诉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接纳生命中的变化与挑战。

《列子一则》PPT

《列子一则》PPT

细节解读
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结 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既是弹琴高 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文中伯牙的“善 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 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 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 己难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懂 他琴声的钟子期时有何表现?
整体感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 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高山流水觅 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读了本文,你认为 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
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 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伯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 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
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子》一则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的寓言故事故事一,《养生》。

有一天,列子背着担子走在山间,突然看见一只大鹰在空中盘旋,它的羽毛闪闪发光,非常美丽。

列子心生羡慕之情,便对大鹰说,“大鹰,你的羽毛真美丽,我可以把你抓来,把你的羽毛剪下来,做成一件漂亮的衣服。

”。

大鹰听了列子的话,非常生气,它说,“人啊,你想抓住我,把我的羽毛剪下来,只是因为你嫉妒我的美丽。

但你知道吗?我的美丽并不是靠外表来维持的,而是靠我的养生之道。

我每天都要飞翔在蓝天之上,吸收阳光和新鲜空气,我要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如此美丽的羽毛。

所以,养生才是保持美丽的秘诀。

”。

列子听了大鹰的话,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养生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他开始注重养生,保持健康的身体。

故事二,《知足》。

有一次,列子去山上采药,途中遇到一位老农,老农背着一大捆柴,一边走一边唱着歌。

列子觉得奇怪,便问老农,“你背着这么重的柴,还能唱得这么欢,你不觉得累吗?”。

老农笑着回答说,“我这点柴算不了什么,只要家里的火炉能够燃烧,孩子们能吃饱穿暖,我就觉得很幸福。

”。

列子听了老农的话,深有感触。

他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从此以后,他学会了知足,珍惜眼前的幸福。

故事三,《团结》。

有一天,列子在山上遇到一群蚂蚁,它们正在搬运食物,一只蚂蚁不小心把食物掉在了地上,其他蚂蚁并没有责备它,而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它把食物搬回去。

列子看到这一幕,感慨万分。

他明白了团结的力量,从此以后,他更加注重团结合作,相信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人生道理。

养生、知足、团结,这些道理都是列子的寓言故事所要传达的。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受到启发,活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列子原文与解析

列子原文与解析

列子原文与解析《列子》是古代中国道家的经典文献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道家思想。

本文将介绍《列子》中的两个寓言故事,并对其进行解析。

第一个故事是《天瑞》。

故事讲述了齐国有一位聪明的臣子名叫天瑞,他常常通过研究天文地理来预测国家的兴衰。

有一天,天瑞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奇特的星星,他认为这是一种凶兆,预示着国家将要遭遇灾难。

于是他告诉国王这一情况,并建议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发生。

国王却没有理会他的建议,认为天瑞只是胡言乱语。

后来果然发生了大旱,国家陷入了困境。

国王后悔不已,才明白天瑞的聪明才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应该重视聪明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轻易忽视他们的能力。

第二个故事是《养生主》。

故事中有一个养生主负责管理皇宫的养生事务。

有一天,有人告诉养生主说,只要喝邓析之草汤,就能永葆青春。

于是,养生主决定亲自尝试一下,结果他喝了邓析之草汤之后,竟然变得更加虚弱,生病了。

于是他对邓析之草汤大行诛讨,痛斥它的虚假和危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各种养生之法,应该理性地对待养生事务。

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列子》寓言的形式使得其道家思想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但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现实和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同时,《列子》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的方式,可以通过比喻和类比来理解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列子》中的两个寓言故事《天瑞》和《养生主》都通过生动的情节、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传递了道家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反思现实、培养情操和修养人格。

读者在阅读《列子》时,可以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来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开阔和深入。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关于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篇一列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

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

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

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 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

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篇二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秦青关心地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

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

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

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

(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

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

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

(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

《列子》寓言故事

《列子》寓言故事

《列子》寓言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就是列子。

列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以其寓言故事而闻名于世。

他的寓言故事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以其富有哲理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描绘而著称。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养生主》。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山上遇到了一位养生主,养生主告诉他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顶天立地,不受外界的干扰。

这个故事通过寓言的形式,告诉人们要保持健康,就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另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是《黄粱一梦》。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在黄粱梦中经历了一生的繁华和荣耀,最终醒来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逐虚幻的幻梦,要脚踏实地,珍惜当下。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富有深意的,它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简洁的语言,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哲学著作。

它们教导人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珍惜幸福,如何保持健康,如何修身养性。

列子的寓言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宝库。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义,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珍惜当下,如何保持健康,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故事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列子》中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教科书。

它们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珍惜幸福,如何保持健康,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故事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小故事读本列子简介: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今本《列子》八卷,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夸父追日》、《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朝三暮四》等故事一:列子学射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

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

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寓意: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

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故事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故事三: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主题】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故事四: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

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

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

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故事五: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

【译文】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秦国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

薛谭于是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向青谢罪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

秦国的青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

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

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

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

(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

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

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

(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

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寓意:学习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自满和骄傲【注释】[1]鬻(yù)卖。

[2]欐(lí):栋,中梁。

[3]抃(biàn):鼓掌。

[4]放:通“仿”,效仿。

故事六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县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县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译文】甘蝇,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一拉弓肯定野兽趴倒鸟掉下。

(他的)弟子名叫飞卫,拜师甘蝇学习射箭,后来超过了他的师傅。

名叫纪昌的人,又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的功夫,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学习)射箭的事。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他的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紧盯着织布机的踏板。

两年以后,就算是锥子尖抵到眼皮了,(他)也不会眨一眨(眼)。

(他)把这事告知飞卫。

飞卫说:“还不行,必须学完看以后才行,(炼到)看小的东西就好象看大东西,看极其微小的东西好象很显著的东西,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毛绑着虱子挂在窗户上,面向南面望着它,十天之内,逐渐看得大了;三年之后,(他看那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了。

(再)用眼睛看别的东西,都像山丘一样了。

于是用燕国的牛角做的弓,北方的蓬竹做竿的箭射那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是悬吊它的牛毛还不断。

于是(纪昌)把这事告诉了飞卫。

飞卫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学成了啊!”【注释】[1]彀(gòu)弓:把弓拉满。

[2]眥(zì):同“眦”眼眶。

[3]县:通“悬”。

[4]牖(yǒu):窗子。

[5]簳(gǎn):箭杆。

故事七夸父追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1]夸(kuā)父(fù),《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

”[2]隅谷,张湛注:“隅谷,虞渊也,日所入。

”[3]邓林,《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邓犹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