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规划,以保护
自然环境和资源,提升游客体验,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流程:
1. 区域选择:选择适合开发成风景区的区域,考虑自然和
人文资源,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2. 资源评估:对所选区域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评估,确定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3. 规划目标:制定风景区的发展目标,例如提升游客数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加旅游收入等。
4. 主题确定:根据区域特色和规划目标,确定风景区的主题,例如山水风景、文化遗产等。
5. 设施规划:规划风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共
厕所、游客中心等,同时考虑交通流线和便利性。
6. 环保措施:制定环保措施,保护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规划。
7. 景点规划:确定景点的位置和数量,规划游览线路,设
计景点的布局和风格。
8. 活动策划:规划丰富多样的游览活动和娱乐项目,满足
不同游客的需求。
9. 安全设备规划:规划安全设施,如消防设备、防护栏等,确保游客的安全。
10. 宣传推广:制定宣传推广策略,吸引更多游客到该风景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协调,包括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等,同时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划和调整。
(整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版.

丹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2005一、规划依据和技术体系㈠规划的法律依据1、1982年11月的《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请示的通知》和1982年10月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有关条款。
2、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等文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6、其它有关法规和条例㈡规划的技术体系图1框架充分体现本规划工作的以下几点技术特色:1、传统调查方法与现代技术(包括航空照片判读、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相结合,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上充分地收集风景区信息,为规划提供尽可能多的依据。
2、评价不但考虑了景观的可利用的价值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考虑了景观作为系统,其对人为干扰的忍受能力和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因而景观评价是景观保护规划的基础。
3、强调景观保护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所有其它规划的前提。
4、在充分考虑景观保护的基础上,以旅游业各方面组成结构的对应变换分析为根据开展旅游开发组织。
5、为了保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保护,规划过程中引入反馈机制:即对所有规划方案及具体工程设施计划,必须进行景观冲击预测(评价),如果它们对原自然景观的冲击(包括生态和视知觉的)过大,则对这些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修订,直到由于规划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景观冲击达到一定范围内为止,最后确定方案。
图1 规划的技术体系二、现状及评价㈠位置及范围丹霞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西北,分属仁化和曲江两县,北依仁化县城。
其中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区为180k㎡,连同分布在其间的谷地平原和外围丘陵,一共有215 k㎡,外围几片丘陵(75 k㎡)可视为风景区保护范围。
此外从与交通公路关系来看,南北还有两片平地(60 k㎡),若作为风景视线保护带,有利于围绕此风景区进行观景。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峨嵋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嵋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嵋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嵋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嵋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嵋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嵋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规划原则: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辟、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嵋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嵋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嵋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嵋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辟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辟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22年;远期规划为2022年——2022年。
第六条修编规划的重点l、通过对峨嵋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武夷山风景区,制定了一份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开发规划1、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提出要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景点、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力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规划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项目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旅游项目,达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生态保护1、科学规划旅游区域。
考虑武夷山独特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合理安排旅游区域,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2、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防火、防污染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3、古建筑保护。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是古建筑。
规划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管理,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向游客开放的问题。
三、交通规划1、交通配套设施。
规划要求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路、机场、港口等,提高游客到达的便利性。
2、交通出行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自驾游路线,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旅游交通。
要求开发景区周边的交通资源,包括航线、客运和旅游专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
四、产业发展1、挖掘旅游发展潜力。
通过发掘武夷山的独特文化、特色产品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本地经济。
要求将旅游业与本地农业、手工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旨在全面发扬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文本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园林设计院二ΟΟ二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总体规划 (3)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 (3)第二节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4)第三节规划分区、结构与布局 (8)第四节风景名胜区容量及生态原则 (10)第三章专项规划 (14)第一节保护培育规划 (14)第二节风景游赏规划 (21)第三节植物景观规划 (31)第四节地质地貌景观规划 (35)第五节建筑风貌及园林景观规划 (36)第六节文物古迹及西湖龙井茶保护规划 (36)第七节游览设施规划 (38)第八节道路交通规划 (40)第九节电力电讯规划 (41)第十节给水排水规划 (42)第十一节燃气规划 (44)第十二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4)第十三节西湖湖体及水质保护规划 (45)第十四节防灾规划 (46)第十五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8)第十六节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50)第十七节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51)第十八节分期发展规划 (53)第四章实施规划的对策及措施 (57)第五章附则 (6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为风景资源“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条编制与实施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在确保具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完整保护、世代传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规划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与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管理条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务院建城国函字(1983)99号《关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报批稿)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意见》国发(1982)136号《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3号《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设部(2001)83号文“关于发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2〕13号《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设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建规[2002]204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第二章总体规划第一节风景资源评价第四条景源特征评价1、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西湖风景名胜区”或“风景区”)与杭州城区紧密相融,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共生互依关系。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1. 引言风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项科学合理的风景区总体规划对于提高风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游客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目标与原则,并提出一些建议。
2. 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重要性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风景区的发展方向、布局、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具体而言,风景区总体规划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风景区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植被、动植物等。
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2.2 提高游客体验一个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包括交通便利、景点分布合理、游览路线规划等。
通过规划,可以确保游客能够轻松、愉快地游览风景区。
2.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风景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增加旅游收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效益。
2.4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区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存在,还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规划,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
3. 风景区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原则在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时,需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目标与原则:3.1 目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风景区的品质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3.2 原则•生态优先:在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注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和魅力;•游客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供舒适便捷的游览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综合协调: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环境与经济等的协调。
(整理)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的组成

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组成:三个基本要素24个组成因子风景区组成:三个基本要素24个组成因子景源:能激发游人景感反应的景物及其风景环境,是风景区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8 是风景区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8类景源:地、水、生、园、建筑、史迹、风物游览设施:必备配套因素,可以提升或降低风景区水平与职能作用。
8 区水平与职能作用。
8类设施: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运营管理:发挥风景区最大效益,保障风景游憩安全,保障风景区健康发展。
8类因子:人员、财安全,保障风景区健康发展。
8 务、物资、机构、法规、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其他。
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功能生态类功能:保护资源、培育资源游憩类功能:培育景胜、陶冶身心、户外健身景观类功能: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造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科教类功能:自然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经济类功能:内部产业、外部带动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分类按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按用地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按景源特征分类:山岳型、湖泊型、洞穴型按结构特征分类:单一型、复合型、综合型按布局形式分类:线型、组团型、链珠型、放射型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观光型、游憩型、休假型、民俗型、生态型、综合型风景区规划特点与类型风景区规划特点:统筹部署和综合安排: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多种功能、健康发展规划目的:适度、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本质:把合理的社会需求融入自然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规划哲学: 规划哲学:不断修正理想的过程风景区规划特点与类型风景区规划类型按规划内容分类:战略性规划(条件、方向、目标、策略)、物质性规划(景源、土地、结构、指标、形态)、综合性规划按风景区属性分类:16类风景区按风景区属性分类:16类风景区按规划阶段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细规划三类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2001.4.20)风景发展战略规划风景旅游体系规划风景区域规划风景区规划纲要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分区规划风景区详细规划景点规划组合规划风景区规划中的几个问题问题与SWOT分析问题与SWOT分析性质与目标边界与范围战略与对策景区与功能区政策分区与管理分区保护分区与生态分区布局与结构问题与SWOT 问题与SWOT 问题: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问题: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性SWOT分析: SWOT分析:战略性,优势与机遇,劣势与威胁性质与目标性质:包含特征、功能、级别三项基本内容特征来自于资源评价结论以及发展优势与区位因素的论证功能与级别来自于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对策、规划指导思想功能词汇:游憩娱乐、审美与欣赏、认识求知、休养保健、启迪寓教、保存保护培育、物质生产、旅游经济等级别词汇:对于已定级的风景区,对于未定级的风景区,用“具有某级意义的” 具有某级意义的” 目标:目标层次性与目标体系,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自我健全目标与社会作用目标旅游目标、景观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生态目标边界与范围范围:4 范围:4个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完整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行政区划调整与责权利协调,划分范围也是一种政治策略边界与标界:以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立柱标界战略、战略、对策与政策战略:综合性的,可持续战略,综合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空间战略,形象战略;四个定位(PRIM),四个要素(态、游、四个定位(PRIM),四个要素(态、游、景、市)对策:人才培训、营销计划、管理体制等政策:环境政策、财务政策、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景区与功能区规划分区:景区、生态分区、功能区、容量调控分区、用地权属分区、规划项目控制分区、政策措施分区规划分区大小、粗细、特点是随着规划深度而变化的分区原则: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规划原则、措施及成效特点基本一致;保持分区界限完整性。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是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域。
总体规划是指对风景区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包括规划区的总体布局、定位、功能分区、交通布局、旅游设施规划、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下面,本文将以700字的篇幅,就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
风景区总体规划首先需要确定风景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定位是指确定风景区的特色和定位,主要是基于风景区所拥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确定风景区的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是指规划期内风景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例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收入等。
接下来,需要进行风景区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区的总体布局。
功能分区是指根据风景区的特色和需要,将风景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游览区、休闲区、文化展示区等。
总体布局是指对各功能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各功能区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交通布局、景点分布等。
风景区总体规划还包括对旅游设施、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旅游设施规划是指确定风景区内需要建设的旅游设施,如景点、宾馆、餐厅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交通规划是指确定风景区的交通布局和交通运输方式,以方便游客的到达和游览。
环境保护是指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避免人为破坏。
此外,风景区总体规划还应考虑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的问题。
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规划和开发,使风景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区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对风景区的定位、功能分区、总体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可以实现风景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旅游环境。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保护好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风景区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区总体规划
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总体规划
姓名:张纪元
学号:20110555176
指导老师:周丽
日期: 2014.6.21
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总体规划
目录
一、项目背景(一)自然条件(二)人文历史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理念
四、设计说明
五、道路系统规划
六、功能分区 1.民俗观光旅游区 2. 寻古觅踪区 3.自然野趣密林区 4.民俗风情体验区
七、局部景点规划 1.滨河地带 2.古银杏苑
一.项目背景(一).自然条件妥乐古银杏风景区
位于距盘县城关镇35km 之石桥镇妥乐村。
妥乐古银杏村位于盘县石桥镇,距盘县新城红果25公里的石桥镇妥乐村
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流水潺潺,古树绵绵,
小桥映虹,奇峰傍寺。
全村拥有古银杏1200余株,胸径一
般在50一150cm,最大220cm。
一般树龄在300年以上,
最长者为500余年,树干高达几十米。
是世界上古银杏生
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主要居住民族有彝、白、汉,村寨总人口1713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34%,人均年
收入3728元。
2008年10月,妥乐村被批准为“贵州省摄
影家协会创作基地”。
银杏树是繁茂生长在3亿——1.7亿
年前,古生代二迭纪至中生代三迭纪侏椤纪时期,第四纪
冰川期后仅在我国山东、贵州有少量保存。
是地球遗留下
来的古植物,人称“活化石”,银杏树的树形、叶片奇特、
精巧,四季分明,春天青翠,秋天金黄,其果实“白果”
可以人药,是不可多得的观赏树种。
(二).人文历史据考证,妥乐村600 多年前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军而变为彝汉杂居。
随着历史发展,妥乐村居民虽有所演化,但“人树相依”的文化却亘古未变。
西南林业大学专家研究认为,这种文化有个性鲜明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树文化之魅力村寨。
目
前该校正在妥乐筹备成立中国第一个树文化研究基地。
贵
州旅游“十二五规划”也将妥乐村列为特色村寨,纳入乡
村旅游发展的重点。
千年银杏树是妥乐村人对长寿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银杏树可以遮阳避暑,叶可制茶提神,皮可入药补体,果可剥食充饥,其形神俱美的品质孕育成了妥乐人世代崇拜和爱树的美好风范。
他们认为,雌树如母,儿多母苦,授粉挂果应顺其自然,不可刻意为之;树中有我,我中有树,人树合一,不可分离。
寨里规定,毁树者以不敬神灵祖宗论处,“轻则罚跪,重则棒捶”。
逢年过节要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祭树活动,包括念祭文、唱山歌、跳板凳舞等。
随着文化的传播,佛教也走进了这片青山绿水。
明弘治年间村寨北面兴建西来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妥乐一度成为古代盘州香火圣地。
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银杏树自由生长,“姊妹树”、“夫妻树”、“瀑布树”蔚为壮观。
村民房屋均为清瓦木墙,呈线形伫立于树荫下,人间胜境浑然天成。
更为叫绝的是,居然有树根穿过石拱桥,与六百年古驿道、盘州古民居和清澈见底的小溪,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优美画卷。
专家和旅游观光者称妥乐是灵魂深处的梦幻庄园。
已有加拿大、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慕名前往,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曾多次作过报道。
妥乐村的秋色那么古色古香,古老的银杏树、古老的村落,古银杏群落和古村落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不能不让人称奇。
二.规划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
1999)
三.规划理念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
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学院学习工作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臵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镜湖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
选择适生树种和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的庭院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
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该区的景点主要是森林为主,给人幽深探险的感觉,不同的绿化景观,给人不同的享受,一望无际的植被景观,给人以美得享受。
绿化带、景观绿地、野趣密林都把人们带入了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四、设计说明该次的规划内容是对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进行总体规划,规划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道路系统规划、景区分区规划、其中两个景点的详细规划。
现状分析妥乐古银杏风景名胜区是贵州省盘县古银杏省级
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县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
南起乐民镇欠屯村,西起平关镇硝洞哨村,东北至城关镇
盘县一中。
总面积为72平方公里,它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
是贵州西线旅游区的延伸,邻近有贵州红枫湖、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云南滇池、路南石林
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古银杏景区包括妥乐和乐民两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其中妥乐有着充满独特韵味的古银杏杏林、浓郁乡土风情的妥乐村寨、满载历史回音的小石桥
和西来寺等景点。
无不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的掩映下通过自身的各个方面来展示古银杏成片成林的四季寓
境景观。
景区内森林山水资源丰富,山形有高有凸,有曲
有深,有峻而险,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
总体上呈峡谷状,其峰峦洞壑,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既
有森林之幽深,又有溶洞之奇险,既有森林、山水,银杏之葱郁,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幽静。
景区分区规划根
据该地形的主道路、景点分布、居住区分布和各功能的分布,总体规划分为了四个区:1.民俗观光旅游区2. 寻古觅
踪区3.自然野趣密林区4.民俗风情体验区
五、道路系统规划该地的道路,除了主道路是根据原有延水的主路规划而成,其它的道路在原有电路上稍有改变,根据该地的地形、高差、高程设计出合理的道路。
主路6-8米,次路4-5米、小路1-3米。
每个景点都有可到达的道路。
六、功能分区在整个风景区范围内,基于人文景源和自然景源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整个某景区由四大部分组成:民俗观光旅游区、寻古觅踪区、自然野趣密林区、民俗风情体验区。
规划内容与景观设想 1.民俗观光旅游区该区为主要的旅游区,不仅包含了原有的十四个景点,而且其他新建景点也主要集中在该区,其他新建景点大多也是根据原有地形、植被和功能等新建而成。
如佛教文化堂、观雾亭、踏云走廊、古屋古树、演绎广场、情人林、漫步坡、回忆道、风情园、摘果园等景点。
总体景点都想表达体现妥乐的人文风情、古香古色,让妥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完美的展现出来。
2. 寻古觅踪区探寻妥乐古银杏的历史悠久是该区想表达的中心,同时该区旁有古墓群,所以特地在该区设计了古墓文化馆,即增加了妥乐的特色,又为该旅游景点蒙上一层神秘之纱。
该区延水种植了大量的柳树,让人感觉垂柳如烟。
该地还有丰富的杜鹃,所以就地设计了杜鹃园,增加了该区的丰富性。
此外还有不同功能的景点供旅人游览观光,如:柏之森林、林荫
广场、栖风茶坊等。
3.自然野趣密林区该区景观也是以大型乔木为主,保护原有植被。
该区有大量云杉,所以设计了云杉林,除此之外还有风景林、七彩绿地、密林河畔等景点可供人们观光旅游。
4.民俗风情体验区该区有一定的居民区,还有一些种植场、养殖场、水果园,所以特此设计了一些体验农村生活的景点,如:梨园、养殖文化体验区、蟠桃园等和农村生活相关的文化生活。
此区也体现出妥乐村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让旅人们亲身体验到妥乐的风情。
七、局部景点规划详细规划的两个景点都属于主要旅游区——民俗观光旅游区。
我选择了该区的两个景点:滨河地带和古银杏苑的详细规划。
1.滨河地带根据原有的资源:植被、水体、山石设计出自然风格的风景区景点。
该点的主要景色是水体,沿着水体设有小桥、观鱼亭、亲水平台、漫步汀道等景色,水体旁设有休憩草坪、亭子、花架、休息座椅等小品。
植物布置根据原有植物为主,保留原有植被为主,增加为辅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
2.古银杏苑该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银杏的独特韵味,秋季的古银杏落叶纷飞,洒满了休息的绿地,黄澄澄一片,给人宁静之美得享受。
主要景观就以原有古银杏为主,加以仿古的矮围墙和门,幽静的秋月亭,配之有韵味的石景,幽静美好,带着来自古老文化的气息,有清新、梦幻的感受。
该地的植物配置主要以原有的古银杏为主。
金黄的古银杏种满整个古银杏苑,黄灿灿的杏叶洒满整个古银杏苑,身在其中,感受着古银杏的独特韵味,享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