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复习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复习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复习相关文体常识1、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字数来划分。
小令 58字,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
3、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上阕:立、看、怅、问(写景) 下阕:忆、记 (叙事)品读上阕思考1:如何理解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为何要倒装?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主人公的形象。
思考2:“独立”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特立独行的诗人在深秋的季节里,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向北奔流不息的江水,忧思万千!意象:山林江舸鹰鱼如何描写这些景物【角度、手法】看远眺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仰视天空鹰击长空,俯视水底鱼翔浅底,思考4: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TIPS: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
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写出了水之清“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翔”,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轻快自在。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思考5:“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一、《沁园春·长沙》(一)文学常识毛泽东,字润之。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重要字音百舸(g ě)争流 挥斥方遒(qi ú) 浪遏(è)飞舟(三)词类活用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二、《风景谈》(一)文学常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二)拼音癞l à头t óu 高ɡāo 秆ɡǎn 植zh í物w ù 颀q í长ch án ɡ 摇y áo 曳y è 掮qi án 着zhe 犁l í 姗sh ān 姗sh ān 而ér 下xi à 山sh ān 坳ào 黑h ēi 魆魆 干ɡàn 坼ch è 河h é水shu ǐ汤sh ān ɡ汤sh ān ɡ 浅qi ǎn 浅qi ǎn 河h é床chu án ɡ 锄ch ú锹qi āo 老l ǎo 茧ji ǎn 掬j ū起q ǐ水shu ǐ来l ái 浅qi ǎn 濑l ài 札zh á记j ì簿b ù 偎w ēi 倚y ǐ 瞥pi ē见ji àn 半b àn 爿p án 旧ji ù石sh í磨m ó 断du àn 碣ji é 眉m éi 棱 清q īn ɡ冽li è(三)词语解释(1)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
沁园春长沙复习--用

• 品赏诗歌首先要捕捉意象。 •什么是意象?
• 1、意象:意即主观感情,象是客观物象(如山 川草木等)。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 体可感的客观景物。
2、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
界。
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
成的境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
成的。
意象: 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
漫江、百舸、鹰、鱼 霜天 、 寥廓 、 苍茫大地
意境——壮阔、生机勃勃
意象的对比
•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
• 枯藤 老树 昏鸦, • 小桥 流水 人家, • 古道 西风 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 在天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意境:冷落凄凉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2.借物抒情 3.借叙事抒情
志当存高远
• 远大的志向,成就伟人毛泽东。是谁, 振聋发聩,唤起了民众奋起的斗志?是谁? 救亡图存,使遍体鳞伤的母亲喜换新颜? 是谁?划破黑暗,将处于累卵之危的中华 民族拯救于铁蹄和烈火之中?就是他,毛 泽东——石破天惊的三个字,在时空长寂 的剧场里喷薄而出。一个从湘潭农家走出 的血性男儿,一个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 农家子弟,少年时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直言“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 声”,以天下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披荆 斩棘,突出重围,建立了新中国。
话题:志向/理想、青春、奋斗、 珍惜时间
• 1、修改自己的读后感。 • 2、同桌之间鉴赏,点评。 • 3、推优分享。
沁园春长沙笔记整理重点

沁园春长沙笔记整理重点《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笔记整理重点:一、词牌名与题目“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律、字数、句数、平仄等。
“长沙”则是题目,表明了这首词所描绘的地点。
二、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词作的内涵至关重要。
当时,国内局势动荡,国共合作即将形成,毛泽东肩负着历史使命。
在途经长沙时,他面对湘江上美丽壮观的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三、上阕内容及重点上阕主要描绘了长沙的秋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立”一词展现出作者卓然超群的形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作者从山上的枫林写到江中的船只,“红遍”“尽染”“碧透”等词,色彩鲜明,展现出秋天景色的绚丽多彩和生机勃勃。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从天空中的鹰到水中的鱼,描绘了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生长的景象。
重点: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壮阔、充满活力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四、下阕内容及重点下阕主要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回忆起曾经与同学们一起畅游橘子洲的情景,“百侣”突出了同伴众多,“峥嵘岁月稠”强调了那段时光的不平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形象,充满了朝气和理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展现了同学们敢于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视权贵如粪土的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尾以问句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和同伴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同时也呼应了上阕中湘江的壮阔景色。
《沁园春-长沙》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沁园春长沙》专项训练(原卷版)一、基础训练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___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___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_________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_________D.粪土当年万户侯。
(比喻)5.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1沁园春,长沙复习

《沁园春长沙》
1、字词
橘jú子洲漫江
百舸gě寥廓
苍茫携峥嵘
稠恰风华遒qiú
激扬文字中流击水遏è
2、理解前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中间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抓住富有生命力这一总体特征来描绘。
从远到近,从高到低,自然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
末三句,面对生机勃发的天地自然,诗人不由深思而感慨。
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一个问字,则表达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
表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抱负。
本句意思是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由谁来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小结: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盛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沁园春_长沙(复习提要_练习).docx

会考复习资料一一、诗歌主旨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岀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嫌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二、诗歌结构提出回答写景 ------------------ 谁主沉浮 < ---------------- 抒情绚丽多彩(诗眼)慷慨激昂充满生机三、诗歌诵读思路《沁园春•长沙》中的“空、匱、怅、回、鱼、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 “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 “问” 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这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四、诗歌内容大意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下片写了意乞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五、诗歌鉴赏要点1.写壮景抒豪情:词写的是寒秋景物,但无“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壮丽的山河,人民却不能主宰,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C
C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满江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 即: 秋天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看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山、林、江、舸、鹰、鱼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 。
注音
jú
gě
百舸
liá o
怅寥廓
橘子洲 游 峥 嵘
cé ng
曾
zhēng ró ng
qiú方遒ຫໍສະໝຸດ è浪遏飞舟yè
声咽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 )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 遏(è )制 C.漫江(满) 寥(liá 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 ng) 稠(chó u)密 辟谣(pìyá 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 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 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 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 长短句。有人称为“ 诗余 ”。词有 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 沁园春 ”即词牌, 长沙 称。如本文“ “ ”即 题目 ,点明词的有关内容.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 小令 ;⑵中调 ;⑶ 长调 。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 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婉约派 、豪放派 两大类。 词的风格基本分为:
写景- 抒情
看-怅-问
携来百侣曾游。
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革命青年
写景
-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忆 挥斥方遒。 - 记事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
年轻
有才华 奔放热情 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水中搏击 表层意思: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失意、恼恨 ,这里用来表达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1.“怅”的原意是 升沉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盛哀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这里指 1.“万户侯”本义是 。 意动用法 。 大军阀、大官僚 视……为粪土 ,用法是 2.“粪土”的意思是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遏”的意思是 阻止 1.“中流”的意思是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深层意思: 革命风浪
浪遏飞舟?
中搏击
谁主沉浮?
回答: (言志)
重点提示:
一、把握词的脉络结构:写景--抒情--记 事--言志。 二、把握词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湘江秋 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 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把握词的语言特色:既形象又凝练, 如:染、击、翔、粪土等。 四、把握词的朗读节奏:欣喜--深沉--激 昂
作业:
一、把« 沁园春· 长沙» 改写成一篇写景 抒情的散文。(字数400左右) 二、试从思想感情、艺术风格、表现 手法等方面分析以下三首诗:
«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 沁园春· 雪» (1936年)
«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年)
万里长征结束这一年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