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化学实验漫谈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外 ,教 师 要 身 体 力 行 ,作 好 实 验 操 作 示 范 , 语 言 讲 解 规 范 , 用
五 、注意 ・ 一 些细 节 的 区别 。烟 和 雾 的不 同 : “ 烟 ”一 般 指 固体 小颗 粒 , “ 雾 ” ,一般指 液体 小液滴 。例如 ,磷在 氧 气 中燃烧 的 实验 现象应 描述 为产 生 “白烟 ” ,而不 是 “白 雾 ”,因 此时 产生 的产物 是 白色 固体微粒 。 “ 光 ”和 “ 焰” 的 区别 : “ 光 ”一般 指 固体微 粒被 燃烧 的现 象 , “ 焰 ”一般
I 理 化 2 0 生 1 4 . 1 实 1 践 I
教 学 论坛
浅 谈初 中化 学 实 验现 象 的观 察与描 述
文/ 林 茂城
化 学是 一 门以实验 为主 要研 究手 段 的科学 。化 学反应 现
象 是 化 学 反 应 本 质 的 外在 表 现 ,在 试 验 探 究 活 动 中学 生 不 但 要
四 、准确描述 .防止用词不 当。在叙述化 学实验 的条件 , 描述化学实验 的现象时 ,一定要注 意用词的选择 ,否则就会 出 现 张冠李 戴 的错误 。如镁 条 、木 炭 的燃 烧 需要 “ 点火 ”,不
能说 成 “ 加热 ”;高锰 酸钾 的分解 需要 “ 加 热 ” 而 不 能 说 成
“ 闻到 了刺激 性气味 ”,而不 能说 “ 闻到 了有刺激性 的二氧化
硫 气体 ”。
做好化 学实验 ,而且 ,还应该细心观察 每一个化学实验 ,再用 客观 、准 确、恰 当的语 言把实验现 象描述 出来 。由于初 中生刚
接 触 化 学 , 在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时 ,往 往 只 看 热 闹 ,不 看 门 道 , 因 此 ,让 学 生 细 心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再 准 确 描述 ,需 要 教 师 在 一 开

漫谈白磷和红磷

漫谈白磷和红磷

白磷 是一 种易 自燃 的物质 , 其着火 点为 4 ℃ , 因 J 但 0
摩擦或缓慢氧化 而产生 的热量 有可 能使局 部温 度达 到
4 ℃而燃烧 。因此 , 能说 气温 在 4  ̄ 0 不 0C以下 白磷 就 不 会 自燃 。 白磷 是一 种剧 毒的物质 。人 的中毒剂 量为 1 g 5m , 致死 量为 5 g 0m 。误服 白磷 后 很快产 生严 重 的 胃肠道 刺激腐蚀症状 。大 量摄入可 因全身 出血 、 血 、 血 和 呕 便 循环系统 衰竭而 死 。若 病 人暂 时 得 以存活 , 可 由于 亦 肝、 、 肾 心血管 的功 能不全而 慢慢 死去 。皮 肤被磷 灼伤 面积达 7 以上时 , 引起 严重 的急 性溶 血性 贫血 . % 可 以 至死于急性 贤功 能 衰竭 。常期 吸入 磷 蒸气 , 可导 致气
3 贮存
由于 白磷非 常危 险 , 因此不 能将 白磷 露 置于 空 气 中。根据 白磷不溶于水 , 比水 的 密度大 , 以将少 量 且 可
场至空气新鲜处 , 必要 时进 行人 工呼 吸就 医 , 服红磷 误
后, 给误服者充分漱 口、 饮水就 医。
的白磷放入盛有 冷水 的 广 口试 剂 并 瓶 中, 经常 注 意 并 保 持足够 的水量。通过水 的覆盖 , 可 以隔绝空 气 , 既 又 能防止 白磷蒸气 的逸 出, 同时还 能保 持 白磷 处于 着 火
5 接 触 白磷 的 物 品 的 处 理
由于白磷 的毒性 大且 易 自燃 , 接触 过 白磷 的实 验
用 品必 须 进 行 适 当 的处 理 。 所 用 的 刀 子 和 镊 子 要 在 通
风厨 中用酒精灯灼烧 。擦过 上述 工具 或用 于吸干 白磷
的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 里 。也 要在 通风厨 中烧 掉。实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支重要学科,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和现象,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化学专业实验进行讨论。

一、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化学实验也不例外。

实验目的通常表述为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个化学定律或理论,或者探究某个现象的原因。

通过确定实验目的,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实验步骤和选择实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并得出准确的结果。

在编写实验步骤时,需要清晰地描述每个操作的顺序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同时,应注意实验材料的准备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出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阶段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和图表来展示和比较数据,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实验讨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进行解释和评价的环节。

在实验讨论中,可以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同时,还可以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改进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建议。

五、实验的意义和应用每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探索和验证化学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实验讨论中需要明确指出实验的意义和潜在应用,以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实验的优化和改进在实验讨论中,也可以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通过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方案,以提高实验效果和减少系统性误差。

这有助于优化实验设计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总结:通过对化学专业实验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9怎样观察化学实验

9怎样观察化学实验

碳酸氢钠(白色固体) 固体迅速溶解, 白色固体消失 稀盐酸(无色液体) 产生大量气泡 无色气体生成
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水溶液(无色液体)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生成
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银白色、有 金属光泽的固体)
耀眼的白光; 白色粉末 放出大量热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正确的观察化学实验现象, 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实验前对有关物质的观察:注意看反应物的颜色, 气味,状态,了解反应物的熔沸点高低,水溶性,挥发 性等等一些基本性质。
2,实验进行中伴随现象的观察:如物质状态,形状的 变化,发光、发热、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 体、生成沉淀
再见
3,实验结束后出现结果的观察:观察出现物质的颜 色,气味,状态等等。
注意:现象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的,看一看, 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观察需要全面,灵活,持 之以恒,看到的现象不一定就是实验事实,需要我们 下一步去伪存真,刨根问底,透过现象看本质!
➢ 重要的化学实验观察
反应前
反应时 反应后 结论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对比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对比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对比观察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现象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实验现象对比观察的意义1.提高观察能力:对比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2.增强学习兴趣:对比观察能够使化学实验现象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理解知识: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现象对比观察的方法1.对比实验的设计:在实验前,教师需要设计好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例如,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将不同金属(如镁、锌、铁等)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进行对比。

2.对比观察的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对比观察: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其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再次,比较不同实验现象之间的差异;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对比观察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温度、生成物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

例如,在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等来对比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差异。

四、案例分析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为例,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

首先,教师将两瓶分别装有二氧化碳和水的试管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两瓶中的物质有何不同。

接着,将两片树叶分别放入两瓶中,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变化。

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试管中的树叶没有变化,而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树叶变黄了。

通过这一对比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原理和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

化学反应的实验观察与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的实验观察与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的实验观察与反应机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反应机理。

本文将从实验观察和反应机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观察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变化往往是观察的第一步。

例如,当氯化铁(FeCl3)与硫化钠(Na2S)反应时,产生硫化铁(FeS)和氯化钠(NaCl),溶液的颜色从黄色变为黑色。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 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的变化一些化学反应会产生气体,这通常可以通过气泡的产生或试管中液体的起泡来观察到。

此外,气体的产生也可能伴随着气味的变化。

例如,当氢氧化钠(NaOH)与盐酸(HCl)反应时,会产生氯化钠和水,并伴随着氯气的释放和刺激性气味的产生。

3. 温度的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吸热或放热,可以通过观察反应容器的温度变化来判断。

如果容器周围升温,说明反应是放热的;如果周围降温,说明反应是吸热的。

例如,燃烧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而溶解氨气于水的反应则是吸热反应。

二、反应机理1.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反应物中离子的重新组合和交换。

离子反应可以通过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其中离子以电荷的形式出现,并通过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例如,当硝酸银(AgNO3)溶液与氯化钠(NaCl)溶液反应时,可以得到氯化银(AgCl)和硝酸钠(NaNO3)。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涉及电荷的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会接受电子,而还原剂会失去电子。

例如,当铁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铁时,铁原子将失去电子氧化为铁离子,而氧气则会接受电子被还原为氧离子。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伴随着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例如,当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反应时,生成氯化钠(NaCl)和水,同时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观察的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实验现象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中最为直观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如何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二、实验现象观察的方法1.仔细观察:在实验开始前,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器材、药品等物品,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对比观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重点观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4.综合分析: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学生需要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以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为例,该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1.实验原理: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性质实验。

2.实验步骤:(1)组装仪器,连接好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2)加入药品,将稀盐酸滴入装有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3)进行性质实验,分别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3.实验现象:(1)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固体逐渐溶解;(2)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明确实验目的,把握观察顺序在化学实验前,教师需要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观察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避免遗漏重要的实验现象。

通常来说,观察顺序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进行。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颜色的变化、气味的产生、温度的变化等。

二、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果在化学实验中,观察方法的选择对观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对比观察、顺序观察、分步观察等。

对比观察是指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顺序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分步观察是指将实验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观察,以便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视觉、听觉、嗅觉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实验现象。

三、关注实验细节,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例如,在观察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水温的变化以及物质溶解前后重量或体积的变化;在观察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特点等。

通过关注实验细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许多化学现象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化学实验漫谈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去探索物质的奥秘的一门学科。

因此,认真做好化学实验,仔细地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对于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结构,了解它们的性质,掌握其化学变化规律和建立起化学概念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初三化学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一、明确内容、定向观察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引到学生观察各种物质的性质,尤其是注意物质性质的改变,要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觉察物质性质的微小改变。

既要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色、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气体、沉淀、变色等),又要观察仪器装置和实验操作的方法与步骤等。

通过定向观察,把握准化学现象,为进一步分析准备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

二、把握顺序,系统观察
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转移观察的重点,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到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避免无的放矢,看热闹,从而忽略了主要的东西。

在一般情况下,先观察整体,然后再注意局部与细节,分清主次现象,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

观察化学实验时,可按照“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

例如:观察碳酸氢氨的分解,可按如下顺序进行全面观察:1.反应前物质的色态。

2.反应的条件。

3.使用的仪器和操作方法。

4.反应中发生的现象。

5.反应后生成物的色态。

6.反应物的质量变化等。

在观察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全面观察。

由于物质及其变化是复杂多样的,观察化学实验时,不仅要用眼看,而且有时还要用手摸或鼻闻。

如浓硫酸稀释过程用温度计来感知,就不如用手摸一摸印象深刻。

又如碳酸氢氨分解,要用鼻闻才能感知产物中氨气的存在。

三、及时记录,准确表述
对于观察到的化学实验现象,要及时地如实地记录下来。

如果不及时如实地记录现下来,单凭记忆,就可能遗漏或张冠李戴,造成认识混乱或不清。

在记录时,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要运用化学术语来准确地表达。

例如,从水溶液中产生出气体,表示有气泡逸出;固体直接加热产生气体,表示有气体逸出。

四、眼脑并用,独立思考
仅仅学会正确观察实验现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加深理解众多物质性质及其原理,更有效地发挥实验的功能。


此,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还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追根求源,使观察深入一步。

在实验前至少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1.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目的是什么?2.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药品?3.这个实验用到哪些仪器?用怎样的装置来实现的?为什么要这样?4.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带着一系列问题,在实验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解决,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