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合集下载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教案 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教案  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案——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类型2. 掌握访问控制的概念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3. 熟悉地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4. 能够运用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定义网络的分类网络的拓扑结构2. 网络的结构和类型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3. 访问控制的概念及其应用访问控制的定义访问控制的分类访问控制策略的实现4. 地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网络地址转换(NAT)端口地址转换(PAT)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网络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的兴趣。

2. 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类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

3. 讲解访问控制的概念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访问控制的重要性。

4. 讲解地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地址转换的实际应用。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基本概念、结构和类型,访问控制的概念及其应用,地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网络设备配置,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5. 访问控制列表(ACL)的配置与使用ACL的基本概念ACL的类型与编号ACL的配置方法ACL的应用示例6. 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设备安全策略的概念设备安全策略的制定设备安全策略的实施设备安全策略的检测与改进七、教学内容7. 地址转换技术静态NAT与动态NATPAT(端口地址转换)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应用案例分析八、教学内容8.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访问控制路由器ACL配置交换机ACL配置路由器与交换机ACL的协同工作访问控制策略的优化九、教学内容9. 虚拟专用网络(VPN)的访问控制VPN的基本概念VPN的访问控制方法VPN的配置与调试VPN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十、教学内容10. 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的任务与目标网络安全管理的工具与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网络安全管理的实践案例七、教学过程6. 通过讲解访问控制列表(ACL)的基本概念、类型与编号,以及配置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络设备上实现访问控制。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改革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改革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改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职业技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我们学校对《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新授课模式。

本文将介绍这一变革的理念和实践的效果。

一、改革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书面资料为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往往不足。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的知识体系更新迭代较快,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学校决定改革《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采用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强调了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同时融合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和现代的网络平台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二、改革的实施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措施来确保教学效果。

我们建立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平台,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在线学习课程内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交流的效率。

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增加了实践操作环节。

在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一些模拟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和调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实地考察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工作现场。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得以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可以更好地衔接学校和企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附件2:《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XXXX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五年10月《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108学时,6.5学分适用专业:适用三学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二、课程概述《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会配置常见的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并且掌握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去构建、维护中、小企业网络。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来源于专业教学标准,具有针对性四、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二)课程目标五、整体教学设计用列表形式,明确本课程设计了8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

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整体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与要求用列表形式以每个学习项目为单元独立进行描述。

各项目单元描述分别见表4、表5……(以课程具体的项目数为准)。

表4 项目1教学内容与要求表6 项目3教学内容与要求表8 项目5教学内容与要求七、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突出能力本位。

侧重于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表X 整体考核权重分布情况(注:各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考核项目)表Y 各项目考核权重分布情况八、教学实施条件1.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师资团队,熟悉行业动态,能胜任相关企业工作,也能胜任院校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团队即能参与多媒体项目制作,又能教书育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均持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继续教育和教师资格证书,兼职教师持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认证证书。

教学团队作用:(1)为了更好的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每学期均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2)根据课程的专业层次,职业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以专任教师为主,专业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企业教师优先;(3)根据课程内容属性,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以专任教师优先,新设课程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集中实践以企业兼职教师优先;(4)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更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2.实训条件(1)本课程现主要使用信息楼306网络安全实训室及3-204 H3C网络实训室。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教案 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教案  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案——认识网络:访问控制及地址转换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中的访问控制以及地址转换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网络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和使用,以及理解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教学目标:1. 了解访问控制列表(ACL)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学会配置基本ACL并应用到网络设备上。

3. 掌握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概念和分类。

4. 学会配置NAT并解决内网访问外网的问题。

5. 能够分析并解决常见的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问题。

教学内容:一、访问控制列表(ACL)概述1. ACL的概念2. ACL的类型与编号3. ACL的匹配条件4. ACL的应用位置二、ACL的配置与管理1. 基本ACL的配置步骤2. 高级ACL的配置步骤3. ACL的调度与管理4. ACL的调试与监控三、网络地址转换(NAT)1. NAT的概念与作用2. NAT的类型与工作原理3. NAT的配置方法4. NAT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四、NAT的高级应用1. PAT(端口地址转换)2. NAT Overload3. 负向NAT4. NAT与其他网络技术(如VPN、防火墙)的结合应用五、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1. 案例一:企业内网访问外网资源的安全控制2. 案例二:NAT解决内网设备访问外网问题3. 案例三:复杂网络环境下的NAT配置与应用4. 案例四:ACL与NAT在实际网络中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教材等辅助材料,系统讲解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的相关知识。

2. 实操演示:现场演示ACL和NAT的配置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际操作。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互动问答: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关于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访问控制和地址转换的理解程度。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学大纲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学大纲

乐山市计算机学校《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乐山市计算机学校教务处制2011年8月《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今天,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切。

交换机和路由器是构建大中型网络最核心、最重要的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必须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进行合理正确的配置才能使用。

在组建网络时,除综合布线外,最重要的是对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配置,在日常的使用和管理维护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和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以及将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当作防火墙或代理服务器的配置技术。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旨在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技术指标和参数,所遵循的网络标准,在网络层中所使用的协议,以及智能型网络设备的管理和无线网络设备的使用。

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设备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掌握如何使用配置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

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尽快熟悉并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技术。

二、先修课程要求《计算机组网》、《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器》等网络知识课程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网络组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交换机的常规配置、VLAN技术、生成树技术、端口安全、链路聚合、路由器的常规配置、路由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局域网与互联网连接技术等典型常用技术,并能基本具备应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设计、组建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第1章网络标准化【教学内容】1.1 ISO的OSI/RM1.2 TCP/IP协议1.3 IP地址及其分类1.4 子网的划分【教学要求】1.了解:OSI参考模型;2.理解:TCP/IP协议的结构及作用;3.掌握:IP地址的分类及子网划分的作用和方法。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案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案
考核方式:
过程性考核:学习态度10%: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学生出勤情况,教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分。
单元实践40%:根据学生实践情况、学生自评、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结果性考核:理论考核30%:教师评定笔试成绩。
综合实训20%:教师评定实践操作成绩。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单元教学方案
2.具有独立完成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及其无线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具备利用以上网络设备进行中小型网络规划、配置和管理的能力;
4.具备基本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较强的施教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5.具有运用问题引导法、案例法、小组协作学习法、行动导向法等组织教学,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介绍冗余交换网络的模型及广播风暴、多帧复制和MAC地址表抖动等概念;生成树协议(STP)和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及配置方法;
2
单元7
利用端口聚合增加交换网带宽并提供冗余链路
1.能够规划、设计交换网络的冗余链路,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
2.能够正确配置交换网络的端口聚合;
3.能够配置交换网络中聚合端口的流量平衡;
2.能够将主机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进行绑定;
3.能够将主机IP地址与交换机端口进行绑定;
教材、PPT、图片、录像、计算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
介绍网络安全隐患和初步规划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交换机端口安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配置方法;
2
单元15
利用IP标准访问控制列表进行网络流量控制
教材、PPT、图片、录像、计算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

浅析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培养IT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已经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实践应用的环节,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中职学校开始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和项目实训,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践等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这些教学改革实践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背景介绍】完。

1.2 问题阐述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解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时面临困难。

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他们未来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五年制高职《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教学

浅谈五年制高职《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教学

摘要:《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方向学生必修课,本文主要介绍了本人在《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方法、教学**的整合利用、交互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辅导等方面的创新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产品配置;教学模式;H3C;《网络产品配置》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我校信息工程系针对该课程特点及要求,采用了H3C网络学院教材,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2003Server服务器的配置、Linux服务器的配置、H3C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等计算机通信技术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作为五年制高职三年级下半学期专业必修课,由于其理论性很强,课程中包括大量的网络协议、专业名词术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市场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学生学习好本课程对提高其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均大有裨益。

ﻭ针对《网络产品配置》这门课程,在经历了5届学生的培养下,我校网络工程教研室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规范: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1.整体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ﻭ在教学的引导**时教学总结下,我们对《网络产品配置》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的按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入相关项目,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网络交换路由协议贯穿于整个项目,力求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强化理论的知识的学习。

在《网络产品配置》教学过程中,本人将这门课程综合成一个园区网规划建设的大项目,该项目目前主要采用四台H3C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4台二层交换机、4台PC及其余辅助办公用品。

在大项目的基础上有分成了网络传输介质的制作、交换机的调试、路由器的调试、WindowsServer服务器的配置、Linux服务器的配置、网络安全及网络规划设计七个专题项目,进行组织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