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成都旧有大城、少城。

少城古为管织锦的官员所住的地方,因称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出自《诗经》中的一句诗句,意指随着风悄悄潜入夜晚,细微而无声地滋润万物。

这句诗中的“随风潜入夜”描绘了风悄然而至的情景。

夜晚的风并不会像白天的风那样刺骨寒冷,而是带有些许温暖,轻轻地从树梢穿过,悄无声息地透过门窗间隙,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风的来临似乎是一种无声的呼唤,“夜”这个词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大自然在沉默之中隐秘的能量。

接下来的“润物细无声”描述了夜晚风的作用。

风是自然界的一种力量,它可以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它从空气中携带着水汽,像薄雾一般洒落在花草树木上。

这种“细无声”的滋润作用,让植物得以成长,使人类和动物们获得水分滋润,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虽然它是细小而微弱的,但却是不断发生的,影响着整个大自然。

这句诗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大自然中的风的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

风的无声润物,是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正是这些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也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力量的存在,大自然才能实现自我修复与自我再生。

这句诗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赞美。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随风潜入夜”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识。

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自然正在遭受破坏和污染。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侵占,正在破坏着这种平衡与和谐。

正是这种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我们重新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老的诗句,教会我们去感悟大自然的伟大与力量,也激励我们去保护和爱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李清照的名句,寓意深远。

它表达的是一种默默无闻的伟大,在静静地为他人做好事、付出爱,让自己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这种伟大并不为名,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温馨。

这句话更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追求大富大贵,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内敛的力量,无声胜有声,低调做事方显大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作者:佚名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参考资料: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8-159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80-181作者:佚名译文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译文] 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

[出典] 杜甫《春夜喜雨》注: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注释: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乡间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2.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3、译文1: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滋润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使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译文2: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

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

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

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4、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

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

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

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春夜》原文赏析

《春夜》原文赏析

《春夜》原文赏析《春夜》原文赏析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润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野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润:萌发润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野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为什其好呢,因为它“知时节”。

联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配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开来的细雨,开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独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细无声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陆承军同志担任四(2)班的班主任工作,就是用一颗爱心来做好这一工作的。

他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关心学生和学生进行亲密的交流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陆老师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将全校一个组合班,改变成一个和谐发展,步入学校先进行列的班,这个全校人数最多的班逐步行成了一个好班风和好学风。

陆老师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心中有他人,应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爱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诚实守信、谈吐文雅、彬彬有理。

他用灵魂塑造灵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用行动激励行动,润物无声。

他在工作中做到四个字“严、细、勤、情”。

“严”即对学生严格管理。

陆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严厉,更不严酷,棍棒下出人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对学生的要求标准适当,因人的情况不同,不脱离实际,即便是双差的后进生,也要对他们提出合理化的严格要求。

学生饶鹏是读了四个学校无人接收的学生,从湖场小学转到车站小学,从车站小学转到西门小学,又从西门小学转到北门小学,每一个学校都只能读半学期,老师就要劝其换一个学校。

三年级转到北门小学,
在五(2)班读了半期,升六年级又转到六(3)班的。

该生父母是卖鸡的,常常出去采购,无人管,父亲对他教育是要么不管,要管就是拳打脚踢,暴打一顿。

进入四(2)班后,陆老师根据这个学生的情况,先要求他坚持到校,不进游戏机厅,再要他完成课堂作业,后要他完成各科课内外作业,不打架。

找他谈话无数次,肯定他变化的每一步,这个学生已经不再是让人头痛的学生了,变化很大。

陆老师就是这样改变差生的。

提出具体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每一段时间争取改掉一个弊病,向前迈进一步,发现其闪光点,逐渐使学生振作起来。

对他们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放任自由,发现问题,出现错误,让学生换位思考,认识到错在什么地方,做到心服口服。

“细”即细致入微。

班务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细才能少出漏洞,细才能少出矛盾,细才能全面公正,细才能对学生体贴入微,这是他的经验之一。

由于陆承军同志的工作细,使许多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得到及时的化解,他做班主任工作同学生的接触多,善于细心观察学生。

学生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守纪情况和他接触的同学、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及课堂表现,学生的衣着打扮,甚至携带物品等,都是他平时细心体察的范畴。

他发现学生易俊昊、曾子豪的书包有点重,从两人的书包中各找出一把刀,通过仔细询问和追查,是他们被社会上的人欺负了,带刀准备复仇的。

根据这一情况,陆老师登了学生家门,又把学生家长请来,讲明情况,在多方的协助下,化解了可能流血伤人的矛
盾,并将这件事为便告诫学生,让全班学生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象这样解决问题和教育学生的事还很多。

陆承军同志工作的“细”还体现在各个方面,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建立班委会,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公正地解决学生间的矛盾,细致地掌握多方面的情况,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在学生中扬正抑邪,他细致的工作做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学生产生了对他的信任。

“勤”勤能补拙。

俗话说:“人勤地生宝。

”作为一个班主任,勤是一种敬业和奉献,他的工作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嘴勤。

“腿勤”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先进教室走一走、看一看、转一转,学生的精神状况有何异常,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下班之前先到教室看一看,有谁还没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让问题成堆再去解决。

“眼勤”常到班上看看,观察学生动态,是哪些学生进步大,哪些学生自觉性高,哪种行为习惯好,值得提倡,哪种行为习惯不好,应该改变。

在教育学生时能说出好与不好的原因,有真凭实据,学生不由得不服。

“嘴勤”有了走一走、看一看的素材,常跟学生谈话,有事了解,
无事预防。

从与学生谈话中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的爱好、交往的朋友,告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全班有7人的父母离异,25人父母外出打工,寄居在亲戚家里,3个学生家长是残疾人,做到教师心中有一本账。

“情”情为先,继之以“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育学生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做到通情达理、入情入理。

反对“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的方法伤害学生,这是陆老师工作的特点。

他的“情”表现在尊重和理解学生上,有病时嘘寒问暖,有难时关爱有加,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把满腔挚爱倾注到学生身上;在学习上百般帮助引导学生,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一棵棵幼苗。

学生何俊上课时肚子痛得厉害,陆老师一边通知学生家长,一边送学生去医院,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使学生得到及时治疗,减少了许多痛苦。

又组织学生去看望,并给他补上耽误的课程,使学生与其家长都非常感动。

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

他爱学生,更爱后进生,从不以长相、家庭差异,而区别对待学生,对每一棵幼苗都非常爱护,特别是对病苗更加爱护,对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给予呵护,给以班集体温暖,对于双差生,是爱不是嫌,是帮不是丢。

通过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信心,不是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通过循循善诱,而不是简单粗暴;通过反复帮助提高学生,不是一劳
永逸,用爱心培植爱心。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

一年来,他所带的全校人数较多,落后的班,班风、学风大大改善,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在养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许多家长说:把孩子放在这样的老师手中,我们放心。

这个班也步入了学校的先进行列,班上的卫生、纪律、文明得到了学校的循环红旗;体育运动会各项比赛总分第一,还获得比赛文明风格奖;学生学习成绩快速上升,学生余果、刘扬、刘思源获数学奥赛一等奖,程琪获二等奖。

而这一切是对陆承军同志默默无闻工作辛勤汗水的回报,也是“爱”的巨大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